最新章節
- 第17章 注釋
- 第16章 對愛的病態需求[108]
- 第15章 女性青春期的人格變化[105]
- 第14章 女性的受虐癖問題[95]
- 第13章 過分重視愛情[89]——對現代普通女性氣質類型的研究
- 第12章 母性沖突[88]
第1章 序言
1935年,弗洛伊德說,他在1912年就達到了精神分析工作的最高境界。[1]他說:“因為我提出了兩種本能——性本能和死本能假說,以及本我、自我和超我(1923年),我對精神分析領域的貢獻已經達到巔峰?!?
1913年,卡倫·霍妮在柏林獲得了醫學學位,并在那里接受了精神病學和精神分析學方面的培訓。1917年,她寫了她的第一篇精神分析論文。[2]到1920年,她成為柏林新成立的精神分析研究所教學人員中的重要成員。1923年,她出版了一系列關于女性心理學的文章,[3]包括本書中的《女性“閹割情結”的起因》。
弗洛伊德比霍妮大將近30歲。在她獲得生命中最富有成效的訓練期間,弗洛伊德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弗洛伊德在1935年做出的自我評價中,部分是由于一場“致命的疾病”導致他異常痛苦,1923年之后,弗洛伊德的興趣正在全面展開,最終在他的最后一本書《摩西與一神論》(1939年)中發揮到極致:“在經歷了長達一生的周游后,我的興趣從自然科學、醫學、心理療法回到了文化問題中。這個問題在我年輕的時候就深深吸引著我,只是那時年少,還不具備思考能力?!盵4]
與人類一樣,科學與文化理論也有自身規律。周期和興趣的變化反映出了一代代獻身其中的學者,同樣,在回顧心理分析運動的發展史時,我們發現了解釋行為的不同的出現方式。[5]在本書的序言中,我們將特別強調弗洛伊德和霍妮關于女性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天才很難超越他們自己已經建立的價值觀。需要另一代人才能將這種根本性的飛躍推向科學的新范式,[6]塑造出新的大一統的宇宙觀。
弗洛伊德是19世紀的產物,啟蒙時代孕育了個人對尊嚴和理性的追求,科學世界觀的方法論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雖然西方人仍然難以接受宇宙“日心說”,但他們還是被達爾文的進化論所震撼。很快,他們就會面對弗洛伊德關于無意識理論的挑戰了。
當然,弗洛伊德所生活的環境也更加直接地影響著他的理論。他出生在奧地利摩拉維亞的弗雷貝格,那是一個被排斥的少數民族,他在一個傳統的猶太家庭長大。在他的家庭中,男人是一家之主,是上帝,而女人則處于次要地位。在家里,他母親對他偏愛有加,這進一步證實了父權制度的重要性。他生長在維也納時代,奧匈帝國和天主教的腐朽衰敗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類似清教徒的虛偽和諂媚也深深地影響著他。作為一個男性天才,弗洛伊德發展出一種以男性為導向的心理學,他以解剖特征不變性為基礎,“解剖決定命運”這一觀點由19世紀的教條和科學方法論支撐。
弗洛伊德說:“心理分析是科學的一個分支,可以預測科學的世界觀。”[7]事實則被視為是與科學實驗相關的數據。我們可以對事實進行觀察、測量以及客觀化,也可以在具有可預測結果的可重復實驗中進行控制。實驗可以驗證這些假說,假如假說都被公開證實,那么就可以將其稱為公理。
19世紀的科學關注的是基于嚴格決定論概念的孤立封閉系統。在受此思維影響的精神分析治療中,精神分析師和患者居住的環境被認為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患者被認為是弗洛伊德實驗研究結構中唯一的變量,并對他們進行了治療。同時,患者作為一個孤立的客體,符合自然科學方法論。
20世紀的自然科學結構開始變得松散,并且可以接受不同程度的決定論。同樣,在精神分析的情境中,環境和患者作為相互依賴的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19世紀,美學、道德和精神價值觀并未受到科學的關注,因此不參與精神分析的科學方法論,而到了20世紀,它們卻占據了核心位置。
卡倫·霍妮出生在漢堡一個中上階層的新教家庭中,她的父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母親是一位自由思想家。在卡倫·霍妮十幾歲的時候,曾對宗教十分熱情,這在當時的少女中很常見。她的家庭在經濟和社會方面都很有保障。她的父親(Berndt Henrik Wackels Danielsen)是挪威船長,后來加入德國國籍,再后來成為北德勞埃德船運公司的船隊隊長。小時候,霍妮與她的父親進行了海上長途航行,從而激發了她對旅行的熱愛以及對陌生和遙遠地方的興趣。她的母親(Clothilde Marie van Ronzelen)是荷蘭人。
弗洛伊德和霍妮的出生環境有著天壤之別。弗洛伊德出生時,他的父母正處在困境之中,當時捷克民族運動掀起了反對奧地利法律的浪潮,捷克人對講德語的猶太民族充滿敵意,這使得弗洛伊德一家更陷窘境。他的父親是羊毛商人,他所依賴的紡織業衰落,因此全家人不得不在弗洛伊德3歲時搬到維也納。在年僅12歲時,弗洛伊德就經歷了父親被異教徒羞辱這樣的事情,因而“沮喪辭職,喪失勇氣”。[8]這個情景一直困擾著弗洛伊德,直到他到了中年才得以釋懷,才不會再反復回憶起破滅的父親的形象。
盡管在海上長途航行時霍妮與父親共度了很長時間,但是她的母親對她的影響更大。由于她父親長期不在身邊,霍妮更多的時間是與充滿活力、聰明又美麗的母親一起度過的,母親更喜歡她哥哥本特(Berndt),霍妮也很喜歡自己的哥哥,但是在她青少年中后期,哥哥在她生活中起的作用就很不值一提了。
在19世紀末,女性決定成為一名醫生仍然被視為是不走尋常路,卡倫·霍妮在她母親的鼓勵下選擇了做醫生。她前往柏林接受醫學、精神病學和精神分析的培訓。她從未在自己的著作中說明選擇精神分析師這一職業的原因。她是一名優秀的學生,在班里總是名列前茅。她的能力和個性贏得了教授以及其他男同事的尊重。
1909年,她24歲,與柏林律師奧斯卡結婚,并與他一起生了3個女兒。由于二人的興趣差異越來越大,以及后來霍妮博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心理分析運動中,二人于1937年離婚?;裟菁仁且晃荒赣H,也是一位職業女性,她認為解除一段沒有意義的婚姻,可能會使她對女性心理學的興趣與日俱增。然而,我覺得她的興趣更多地取決于她對精神分析的承諾、她對調查的熱情以及她臨床觀察的敏銳性。作為一名治療師,她的動機還在于她發現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與她發現這些理論應用的治療結果之間的差異。
霍妮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柏林度過,這段時間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和愷撒統治的興衰時期。盡管受到這些事件的影響,她對政治仍沒有很大的興趣。雖然她肯定意識到了女性的不平等地位,但我認為,她對女性心理學的興趣不會太大地受到她對女性社會學地位觀察的影響,希特勒的崛起也不是她在1932年離開美國的決定性因素。盡管卡倫·霍妮沒有轉向社會行動,但她對社會問題和世界形勢了如指掌,并慷慨地支持救援組織和自由主義事業。1941年,她明確了自己的反法西斯立場,并表達了她的信念:“民主原則與法西斯的意識形態形成鮮明對比,民主原則支持和擁護個體獨立,加強個體力量,并努力維護個體的幸福感?!盵9]
最先分析霍妮的人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卡爾·亞伯拉罕,接著是弗洛伊德的虔誠追隨者漢斯·塞其思。接受這些虔誠的弟子們的分析,霍妮的觀點應該更加接近于弗洛伊德,而不應該背離。
然而,卡倫·霍妮的出身家庭和早期生活經歷為她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她對20世紀科學的出現非常感興趣,這種興趣肯定有助于她成為一名醫生和心理分析師。在她的學生時代,她也被柏林的國際化氛圍所激發,特別是劇院的活力和導演馬克斯·萊因哈特的作品。
在精神分析的基礎逐漸建立,并被世界廣泛接受時,她成為一名精神分析的學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很快就有一群年輕又有活力的男女聚集在了柏林,隨著1920年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的成立,精神分析研究迎來了一個偉大的時刻,許多在那里教授和接受過培訓的人創造了精神分析在未來50年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到1923年,古典精神分析法已初具輪廓,它是一門由“五種獨特觀點”為特征的心理學。首先,地形學認為“精神分析是一種深度心理學,對前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具有特殊的意義”。其次,“現在的行為只能通過過去來理解”,這種遺傳取向意味著心理現象是“環境經驗、生理發展和心理—性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果。第三,“動態觀點指的是人類行為可以被理解為本能沖動和反本能力相互作用的結果”。第四,“經濟觀點是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即有機體擁有一定數量的能量……”
第五,從結構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工作假設,它將人的心理機制分為三個獨立的結構……本我代表的是人類本能,以解剖學和生理學為基礎……本我受主要過程的支配,是以快樂為原則運作的……自我是心靈結構的控制裝置……起組織和合成作用……自我的意識功能以及前意識受二級程序的影響……超我是發展心理機制的最新結構,它源于對俄狄浦斯情結的解決。因此,自我中就建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包含父母獎懲的質量和價值觀。自我理想和良心是超我的不同方面……”
“所有神經癥現象都是自我控制的正常功能不足的結果,這導致癥狀形成,或特征性改變,或兩者兼而有之……神經癥沖突最好在結構上解釋為自我的力量與另一方面的本我之間的沖突……決定性的神經癥沖突發生在童年的最初幾年……這個……精神分析療法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幼兒時期的精神衰弱癥,這是解決承認精神衰弱癥的核心,從而消除神經癥沖突?!盵10]
1917年,也就是弗洛伊德制定精神分析技術原則的6年前,以及在《自我和本我》的出版之前,卡倫·霍妮在她的文章中提到精神分析技術:“精神分析雖然不能給一個人新的四肢,但它可以釋放一個被束縛起來的人。然而,精神分析向我們表明,我們認為的很多內在固有的東西其實僅代表了成長中的一種阻礙,這種阻礙可以解除?!盵11]她的成長導向、生命肯定、尋求自由的哲學已經很明顯。對她來說,那些內在固有的東西不是從生而死一成不變,而是代表了一種可能的塑性,可以通過機制環境的相互作用來改變。因此,到1917年,卡倫·霍妮定義了她的整體阻礙概念,[12]與弗洛伊德的機械主義抵抗概念形成鮮明對比。
她早年形成的觀點必然與支持弗洛伊德心理神經病療法的精神分析師產生對立。盡管霍妮認識到潛意識力量的重要性,但她相信它們的維度和意義卻截然不同。例如,她并不認為“動態”一詞意味著本能與反直覺之間的相互作用,而認為是增長的自發力量和那些健康能量的轉變為疾病之間的沖突。生物體中存在固定能量的經濟概念是19世紀科學的假設,弗洛伊德認為這種科學適用于精神分析理論,這個概念也適用于牛頓機械宇宙中的孤立閉合系統?;裟莸乃枷刖哂虚_放性和多樣性,類似于20世紀的物理學場論。盡管弗洛伊德一再強調,但他的理論不是建立在生物學上的,而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哲學上的。霍妮的理論根源在于用場域關系語言表達的整體和有機哲學,將環境和有機體定義為一個統一的過程,彼此之間相互影響。
霍妮1917年的觀點與心理機制三分法有著巨大的矛盾,她根植于解剖學和生理學的人類自發性假設對本我和破壞性本能的首要地位提出了質疑。她的尋求自由哲學對基于絕對決定論觀點的快樂—痛苦原則提出質疑,霍妮斷言,由于增長受阻,人類變得具有破壞性。弗洛伊德認為升華是一個次要過程,而霍妮認為它是增長的主要無阻礙表現,因此弗洛伊德在他的自我和超我之下所包含的功能在霍妮的理論結構中具有新的含義。
遺傳論觀點認為,人類的行為只能通過過去的經驗來輔助理解,霍妮的“實際情境”[13][14]概念對此提出質疑,[15]其中涉及“實際存在的沖突和解決沖突的神經癥嘗試”,以及“他實際存在的焦慮和已經構建的心理防御”。[16]“實際情境”的概念為當前情境下夸大或減輕現實的影響留下了余地,而在遺傳論觀點中,當前現實是被忽略的。
霍妮的早期觀點與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論有許多不同之處,而在霍妮后期的觀點中,這些差異更加明顯?;裟葑钤珀P注的是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論和他的心理性欲發展理論,本書的文章包含了她對這些理論詳細的反對情況。1917年霍妮的指導思想發生了變化,我們只能推測出使她改變的因素,而無法得到實情,因此,我們也只能總結概括一些引起她審視弗洛伊德理論的事件,尤其是弗洛伊德在性欲理論中反映出來的遺傳論觀點。
在她1917年的論文發表后,霍妮博士可能已經決定,在發展那篇文章中提到的觀點時,應該先緩沖一下,因為那篇文章的觀點與弗洛伊德哲學相差甚遠。她才只是精神分析領域的一個新手,她的觀點還需要數年的打磨才能成熟。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論在當時為很多精神分析師重點研究,到1923年,弗洛伊德通過包含雙重本能理論使它得到進一步發展。
霍妮補充道:“在弗洛伊德最近的一些作品中,他越發開始關注我們分析研究中的片面性,我指的是,直到最近只有男孩和男人們的思想被當作調查的對象。原因很明顯,精神分析是男性天才的創造,幾乎所有發展它思想的人都是男性。他們應該更容易發展出一套男性心理學,同時,男性心理發展比女性更容易獲得理解也是合情合理的了?!盵17]
霍妮博士對女性心理學的早期興趣也受到了臨床觀察的刺激,這似乎與性欲理論相矛盾,她對社會哲學家喬治·西美爾(Georg Simmel)的作品和人類學作品的興趣可能進一步促進了她對女性心理學的興趣。為了要給她整個人生哲學做好鋪墊,這里必須將所謂的男性心理學和女性心理學解釋清楚。
霍妮在接受精神分析期間以及之后,她所學、所用的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論是什么呢?弗洛伊德最早的理論(1895年)視性挫折是導致精神衰弱癥的直接原因。他斷言,在嬰兒時期出現的性本能目的是消除緊張,它的目標是滿足可以消除緊張的人或者替代品。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神經病患者在幻想時的行為與性變態者在現實中的行為是一樣的,這樣的孩子是多相變化的。弗洛伊德將“性”的概念延伸到所有身體的快感、心靈上的柔情蜜意以及生殖器的欲望得到的滿足。
根據弗洛伊德的說法,男人的性生活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嬰兒性行為,其進一步細分為口欲期[18]、肛欲期和性器期,并在俄狄浦斯情結中達到高潮。第二階段從7歲到12歲,是潛伏期,起始于俄狄浦斯情結的解決,以及超我的建立。第三階段是青春期,大約在12歲到14歲出現,此時生殖器已經成熟,會出現異性選擇和性交行為。
弗洛伊德后來認為性欲是精神能量的主要來源,不僅在性方面如此,內驅力方面也是如此(l923年),此外,還有一個由各種性欲階段組成的發育過程。他還假設,對象的選擇源于性欲的轉變,即性欲驅動可以通過反應的形成或升華來滿足、抑制和處理,個性結構由處理生物學決定的本能的方式決定。他進一步假設,精神衰弱癥是嬰兒性行為時期的固戀和回歸。
弗洛伊德直到1923年才將“生殖器首要階段”完全闡釋清楚。[19]因為這是霍妮博士關于女性心理學的論文的一個重要起點,我將引用格林森在《美國精神病學手冊》中對性器期這個基本觀點的解釋,如下:
性器期大約出現在3歲到7歲之間,這個階段男孩和女孩的發展是不一樣的。男孩在這個時候發現陰莖的敏感性,開始手淫。通常,對于母親的性幻想導致男生進行手淫活動,同時,男孩對父親產生對抗和敵意,這種戀母仇父的情結被弗洛伊德稱為俄狄浦斯情結。男孩在這個時候發現女孩沒有陰莖,通常他們會覺得女孩是失去了這個最珍貴的器官,對母親產生性幻想的愧疚感和對父親的死亡愿望持續激起他的閹割焦慮。因此,他通常放棄手淫,最終進入潛伏期。對女孩來說,她發現男孩有陰莖而自己沒有,就會引起她對男孩的嫉妒和對母親的埋怨。因此,她不再將母親當作最愛的對象,轉而將這種感情寄托給父親。陰蒂是她主要的手淫活動區,陰道未被發現。女孩幻想著從她父親那里得到陰莖或嬰兒,并對母親產生敵對情緒。通常,因害怕失去父母的愛,她會放棄戀父情結,進入到潛伏期[20]。
盡管弗洛伊德的臨床觀察一直受到高度重視并且很少受到質疑,但以其為基礎構建的觀點已經成為爭議的焦點。他經常說他的主要興趣是調查,其次才是治療??▊悺せ裟莸闹饕d趣是治療,因此她被高度尊崇為教師和監督分析師,[21]她在教學和培訓方面的才能表現在她天生的臨床研究能力。
格里高利·齊爾伯格(Gregory Zilboorg)在討論霍妮的文章《母性沖突》時說,其中一個特征“需要進一步強調”,就是“臨床精神分析……我希望,它可以抵消那些異常強大但是不當流行的技術問題和理論上的考慮,這些趨勢常常模糊不清,也未闡明人類行為的現象”,他強調的是“臨床現象的臨床觀察需要”。因此,“我們再次回到常年的臨床真相,據此,只有根據我們對嚴重病理個體的深層分析所獲得的知識,才能使正常和輕度神經癥個體(不僅是所謂的邊緣患者,還有坦誠的神經病患者)的研究成為可能”。
所有這些早期論文都表示出卡倫·霍妮對臨床觀察的濃厚興趣、對數據的認真收集以及對弗洛伊德和自己提出的假設的嚴格驗證。在她1917年寫的第一篇論文中,她說:“分析理論源于應用這種方法所取得的觀察和經驗。反過來,這些理論后來對這種實踐產生了影響?!盵22]首先是臨床觀察,然后是基于所觀察到的數據的假設,這些假設在治療情況下進一步測試時,會影響到這一特定過程?;裟輳奈雌x對認真調查和臨床研究的興趣,她從未對搜索、測試、修改、變化、刪除和添加新假設失去熱情。
她總是從臨床數據開始,可能從一個臨床構造開始,轉向一個摩爾假設,然后再到一個更高階的抽象概念,不相關的較小假設被加入更高階的一般性中,不支持一種特定配方的數據進一步測試并用新理論解釋。在《女性的受虐癖問題》這篇最為貼心的論文中,霍妮評論了弗洛伊德為陰莖嫉妒假設提供的數據。她說:“上述觀察結果足以構建一個有效的假設觀點……然而,必須認識到,這一假設觀點僅僅只是假設,不是事實;它作為一個假設,也并非不容置疑?!?
隨著她的女性心理學理論的進化,霍妮博士在心理分析的各方面都表現得十分積極。在《逃離女性身份》中,她已經提到“我的女性發展理論”。在《對陰道的否定》中,她使用了“女性心理學作為一個整體”這一表達方式,并對弗洛伊德和海倫·多伊奇(Helene Deutsch)提出了尖銳的問題。在本文中,她反復提到“我的理論”并用她的臨床數據來支持。雖然她在《女性的受虐癖問題》中的目的是對受虐狂的經典解釋的批判性評價,但她將自己的想法發展成對該術語的廣泛臨床描述,她還推測文化條件對受虐狂問題的影響。通過這些新的視角,包括她自己的心理動力學、現象學和文化學派,她已經開始致力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神經癥人格》[23]中發展的主題——文化對人的影響結果,忽視了人類的性別。
在本卷的第一篇論文《女性閹割情結的起源》中,霍妮對弗洛伊德聲稱的陰莖嫉妒是女性閹割幻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質疑。利用臨床證據作為數據,霍妮接著解釋說,男性和女性在試圖掌握俄狄浦斯情結時,往往會形成閹割情結或走向同性戀。
在《逃離女性身份》中,霍妮評論陰莖嫉妒概念在假定的性器期的延伸,這個概念只考慮到了男性的性器官,并且認為陰蒂就是陰莖?;裟菀蒙鐣軐W家喬治·西美爾談論我們社會的“本質上男性化”的方向,他說,通過“后驗”推理,假設了一個主要的陰莖嫉妒,其“巨大的動力”的邏輯得以實現。
弗洛伊德的男性導向理論引起霍妮“作為一名女性”的驚訝發問:“母親身份到底怎么樣?孕育新生命時候不自主的喜悅感,期待新生命降生時候與日俱增的幸福感,以及新生兒降生以后的快樂,到底是什么樣的感覺?……”陰莖嫉妒概念試圖否認和貶低這一切,可能是因為男性的恐懼和嫉妒?;裟菡J為陰莖嫉妒是一種自然現象,但也是異性之間互相嫉妒和吸引的一種表達。由于與解決俄狄浦斯情結的問題相關,陰莖嫉妒后來發展成為一種病態的現象。
霍妮博士在《對女性的恐懼》中討論了男性對女性的恐懼,這可能有助于男性化的陰莖嫉妒概念??v觀歷史,人們將女性視為一種險惡而神秘的存在,在月經期間尤其危險。男人試圖通過拒絕和辯護來對付他們的恐懼,他們做得很成功,所以女性長久以來一直忽略了這個問題。男人通過愛和崇拜來否認他們的恐懼,并通過征服、貶低和削弱女性的自尊來捍衛自己。
在這篇文章中,霍妮博士還強調,認為小男孩渴望將自己的陰莖進入母親的生殖器是自然的虐待狂,這種說法毫無根據。因此,在沒有具體證據的案例中,將“男性”等同于“虐待狂”,將“女性”等同于“受虐狂”是不合適的。霍妮一再強調“具體證據”的重要性,她還指出,實踐需要建立在理論之上,沒有理論的指導可能會釀成大錯。即使在經驗豐富的分析家身上,也會有這樣一種趨勢,他們認為“女性被動且受虐,男性主動且施虐”這種理論自然是正確的,這些概念在這些未經證實的理論的基礎上得出了共同的說法。
霍妮博士還認為,陰莖嫉妒概念也可能源于男性對女性的嫉妒。當霍妮開始分析男性時,經過多年與女性的合作,她對男性“嫉妒懷孕、分娩、母親身份以及乳房和哺乳行為”的強度感到震驚[24]。
格里高利·齊爾伯格是與卡倫·霍妮同時代的精神分析師,談到霍妮的觀點,比起陰莖嫉妒,“男性對女性的嫉妒在心理學上起源更久,因此更基礎”。他補充道:“毫無疑問,只要有人學會揭開迄今為止涵蓋了許多重要心理數據的男性中心主義的面紗,對男性心理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就會產生大量有啟發性的數據?!盵25]
鮑斯博士是孟加拉國加爾各答市的精神分析師、印度精神分析社(1922年)的創始人,他給弗洛伊德寫信道:“不像那些歐洲患者的案例,我的印度患者不存在閹割引起的相關癥狀。印度男性比歐洲男性更想成為女性……俄狄浦斯的母親常常表現的是父母親的綜合形象?!盵26]作為古老時代(大約公元前5000年)的現代反映,印度文化是母系文化時,女性實行一妻多夫并且能夠在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建立自己的權利,印度教的哲學、歷史和文化模式對女性產生了不同的態度。
瑪格麗特·米德認為,許多男性加入無文字社團時的入會儀式有想取代女性功能的意圖。在這些文化中,父代母育風俗的精心設計幾乎是普遍的,這種風俗可以使男性不需要忍受任何分娩的痛苦,就可以享受女性分娩后的待遇。[27]
在歷史上,在母權制和父權制下都存在著和諧謙遜的時期,比較文化研究揭示了每種性別對其他人的功能和解剖學屬性所感受到的健康和病態嫉妒的情況。布魯諾·貝特爾海姆(Bruno Bettelheim)從他與健康和精神分裂癥兒童的研究中發現,他對有文化群體的青春期儀式的研究表明,他們更傾向于“同化,而不是解除社會的本能傾向”,他的前提是“兩性互相嫉妒彼此的生殖器及其功能”。除了對男性主導的閹割焦慮的客觀強調之外,在解讀青春期儀式時,他對弗洛伊德的假設“兒童的多形態倒錯傾向”概念提出質疑。他更喜歡榮格的多價染色體概念,該觀點比較中性,并且可以產生多種效果。[28]
在《被壓抑的女性氣質》中,霍妮博士解釋了認為“性冷淡是一種疾病”而非“文明女性的正常性態度”的原因。她認為性交的頻率取決于“超個體文化因素”,而我們的男性主導文化是“不利于女性展露自我的”。
在《一夫一妻制觀念的問題》中,霍妮面對“有利于男人的傾向性譴責”,男人自然會有“更多的一夫多妻的傾向”,她認為這是一種沒有證據的斷言。性交后懷孕可能性的心理意義,沒有數據和足夠的證據支持這樣一種理論,即女性的性交沖動是由“可能的生殖本能”決定的,一旦懷孕,她的這種欲望就會減少。
在《經前緊張》中,霍妮博士提出了這樣的假設,即女性感受到的各種緊張感都是由準備懷孕的生理過程直接釋放出來的。每當出現這種緊張局勢時,她都會想要找到“想要孩子的沖突”?;裟莶┦窟M一步指出,經前緊張的存在并不是女性基本弱點的表現,而是與她此時想要孩子這一需求發生了沖突。霍妮認為,對孩子的渴望是主要動力,“母親身份代表了比弗洛伊德所假設的更重要的問題”。
在《兩性之間的不信任感》中,霍妮關注的是不信任的態度,而不是更常見的仇恨和敵意,她把男人對女人的恐懼與他的不安和怨恨區分開來。她引用了不同文明的文化模式,從歷史和文學時期,男性對女性的偏見以及它是如何引起不信任的。
本文還反映了霍妮博士從關注所謂的男性和女性心理學,到形成她的神經質特征結構理論,以及支配和服從模式的轉變。她在《神經癥和人的成長》中解釋并說明了這一理論,她認為這一理論是解決“自我膨脹”和“過分謙卑”的有效方法。[29]
在《婚姻問題》中,她利用弗洛伊德關于俄狄浦斯情結以及無意識過程和神經癥沖突的理論,指出了一些男性心理學對婚姻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沖突。丈夫將從母親那里遺留下來的問題帶入了婚姻,他們認為女性應該敬而遠之,因為她們太難取悅了。妻子將自己的性冷淡、對男性的拒絕以及作為女性、妻子、母親身份的焦慮,還有她“想要成為男性角色的愿望……”帶入婚姻。
“婚姻問題不是通過相關的責任和克己自律的斥責來解決的,也不是通過無限自由地去追求本能的建議來解決的。”解決這個問題真正需要的是“婚前雙方有著穩定的感情”。從古至今,關于婚姻的文章都是在談論給予和索取,霍妮強調“要從內心放棄對另一半的要求……我是說一定要放棄,而不是希望你放棄”。這是“神經癥聲稱”的確切定義,她在上一本書《神經癥和人的成長》中對此進行了更為謹慎的定義。
盡管霍妮博士在她的文章《對女性的恐懼》中討論了男人對陰道的恐懼,但她開始批評《對陰道的否定》中關于所謂的“未發現的陰道”的文章。弗洛伊德認為,一個小女孩不知道她的陰道,她的首要生殖器感受首先集中在陰蒂上,后來才在陰道中。霍妮博士根據自己的觀察結果和其他臨床醫生的證據證明,陰道感覺在小女孩身上本身就存在,并且陰道手淫也很常見,陰蒂自慰是后來發展的結果。由于小女孩產生的焦慮,她以前發現的陰道被否定了。
弗洛伊德在他的文章《兩性解剖學差異》(1925年)中指出,女性并非是女性,她們只是沒有陰莖的男性。她們“拒絕接受被閹割的事實”并且“希望有朝一日能夠不惜一切代價獲得陰莖……我不能脫離這一觀點(盡管我猶豫要不要說),在常規的道德倫理上,女性和男性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被這種女權主義的否認結論帶偏離,他們急于迫使我們去認為兩性在地位和價值上完全等同”。[30]
弗洛伊德在結論中這樣說:“在亞伯拉罕(1921年),霍妮(1923年)和海倫·多伊奇(1925年)對女性的男性氣質和閹割情結進行的寶貴而全面的研究中,有很多內容與我所寫的內容密切相關,但并沒有完全一樣,所以我認為我很有必要發表這篇文章?!睂Ωヂ逡恋聛碚f,客觀地回應所有觀點,盡管是間接回應,也非同尋常,這表明他也嚴肅地考慮過霍妮的觀點。
在《論女性的性欲》(1931年)中,弗洛伊德說,在女孩發展中的前俄狄浦斯階段,“所有與母親依戀相關聯的分析都讓我覺得一頭霧水……”事實上,女性分析師,例如珍妮·蘭普爾·德·格魯特和海倫·多伊奇,能夠更加輕松清晰地理解那些事實,因為在研究患者的時候,她們有優勢在轉移局勢中適應母親替代品。但是卡倫·霍妮發現的“在轉移局勢下”的母親替代品與弗洛伊德所說的并不完全相同,“有些作者傾向于貶低孩子首次的,最原始的性欲沖動的重要性,而更加重視后來的發育過程,因此將這種觀點極端放大,前者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證明確定的趨勢,而追尋這些趨勢的能量源自后來的回歸和反應形成。因此,例如,霍妮(1926年)認為我們大大高估了女孩的主要的陰莖嫉妒,并且將她隨后努力實現男性氣質的力量歸因于次要的陰莖嫉妒,這是習慣于抵擋她的女性沖動,特別是那些與她對父親的依戀有關的沖動,這與我自己形成的印象并不一致?!盵31]
如此廣泛和批判性的回應表明了弗洛伊德對霍妮觀點的重視,即使有他的資格免責聲明——“將這種觀點置于極端形式”,我覺得弗洛伊德的兩個陳述值得懷疑?;裟莶]有“貶低孩子首次、最原始的沖動的重要性”,其次她沒有推斷或聲明,他們可以說的一切是他們表示“某些趨勢”和“后來的回歸和反應形成”更強大。
在《論女性的性欲》出版后,直到1939年去世,弗洛伊德也沒有再寫過相關話題的文章。在《可終結的分析和不可終結的分析》(1937年)中,他提出了一些關于精神衰弱癥及其治療的最終觀點,他討論了“女性對獲得陰莖的渴望,以及男性和被動的抗爭”。他說:“1927年,費倫齊(Ferenczi)拒絕了每一種成功的分析都要解決這兩種情結的原則,他要求太多了……當我們獲得陰莖,對男性的反抗愿望得以實現時,我們就穿透了所有心理學層面,突破了所有障礙,我們的任務就完成了……否認女性氣質肯定是一個生理事實,是性謎團的一部分。”[32]這個問題留給了弗洛伊德和他的大多數追隨者。
在他未完成的《精神學綱要》的前言中,弗洛伊德說:“這個簡本的目的是將所有精神分析的教義合并在一起,并用教條的方式來講述……沒有人會根據自己或他人的觀察來重復,因此就無法做出獨立的判斷?!盵33]卡倫·霍妮滿足了所有要求,與弗洛伊德關于女性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的越來越多方面的“獨立判斷”不一致。
弗洛伊德在大綱中討論性功能的發展時說:“第三階段是所謂的性器期……現階段的問題不是兩性的生殖器,而只是男性的生殖器(陰莖)。女性生殖器長期以來一直是未知的?!彼谝粋€腳注中補充道:“常有人斷言早期就會出現陰道興奮,但這很可能是陰蒂興奮,也就是說,陰蒂和陰莖類似,所以這一事實并不妨礙我們將這個階段說成是性器期?!?
弗洛伊德關于早期陰道興奮的陳述可能是對霍妮的《對陰道的否定》這一文章的直接回應,她在其中講了未被發現的陰道,陰蒂快感的首要地位、性器期的概念以及陰莖嫉妒的整體概念。更具體地針對她可能是他在討論“分析師之間缺乏一致意見時所做的另一個評論……如果一位女性分析師,自己都不是很相信陰莖嫉妒的話,那么她在治療患者的時候沒有將這一點重點考慮也不足為奇”。[34]弗洛伊德在《論女性的性欲》[35]中的腳注中的勸誡在這里看來很切題:“使用分析作為爭議的武器顯然會導致沒有決定?!?
在她的文章《女性性功能失調的心理因素》中,霍妮博士引用了“一方面心理性欲生活和另一方面功能性女性疾病的巧合”,然后詢問這種巧合是否經常存在。根據她的觀察,這些身體因素和情緒變化不會經常共存。然后她轉到第三個問題:在心理性欲生活中的某些心理態度與某些生殖器失調之間是否存在特定的相關性?
霍妮繼續以弗洛伊德的一些概念為指導,但是又給予了他們自己的解釋。這在《母性沖突》(1933年)中很明顯,她說:“我們的基本分析概念之一是,性行為不是從青春期開始,而是在出生時,因此我們早期的愛情總是具有性特征。正如我們在整個動物王國中看到的那樣,性行為意味著不同性別之間的吸引力……與同性父母相關的競爭和嫉妒因素是造成這種來源沖突的原因?!痹诨裟莸恼w方法中,吸引力是生理性的、自然的、有益健康且自發的。
霍妮博士對文化因素的興趣日益濃厚,這在1933年寫的《母性沖突》中尤為明顯。剛剛抵達美國,她就敏銳地意識到,在遇到類似的問題,她在歐洲的經驗和這里完全不同,“父母(在美國)……害怕被孩子拒絕……或者他們擔心他們是否給予了孩子合適的教育和培訓”。
真正的科學研究可以通過前后往復運動來描述,從特殊性、觀察數據到假設,所有環節相互不斷檢驗。不同類別的數據因其相似點和不同點而相互隔離,并且在醫學中將類似數據組的復發稱為綜合征和情結。當特定原因與特定的一組復發結果明確相關時,該效應稱為疾病統一體。在物理學和人文科學中都存在一類復發共同點,類型學的方法論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方法論。
在《過分重視愛情:對現代普通女性氣質類型的研究》中,霍妮明確使用了人類學、社會學方法論以及類型學,她將個體和環境看作一個單獨運動的領域,個體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簡而言之,她在本文中描述的“女性類型”受到文化因素以及特定本能要求的影響。霍妮進一步斷言,“女權主義的父權制理想”是文化決定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女性的受虐癖問題》中,霍妮博士面對一些源自弗洛伊德理論的未經論證的假設,即“受虐現象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常見”,因為它們“是固有的,或者說更貼近女性的天性”,女性受虐狂是“解剖學兩性差異的心理結果”。本文展示了霍妮關于這一主題的文獻的詳細知識、嚴謹而清晰的推理以及她對臨床研究和人類學研究的理解。在解釋了精神分析未能回答關于女性心理學的許多問題的一些原因之后,她為人類學家提供了關于尋找男性和女性存在自虐傾向的數據的指南。
她再次質疑弗洛伊德的假設,即病態和“正常”現象之間沒有根本區別,“病理現象只是通過放大鏡更明顯地表現出所有人類的過程”。在弗洛伊德的假設中,本我(具有破壞性)的本能是基礎的、自然且正常的,病態現象僅僅是量化地與正?,F象不同。但是對于霍妮來說,病理學不是對健康的夸大,而是會轉變成某種不同的東西,比如說疾病。弗洛伊德認為他的人性理論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行為的唯一解釋,他在維也納的中產階級中抽取了一部分人作為樣本,他認為這樣做的真實情況將適用于所有處于不同時間和空間的人。同樣的方法論錯誤在弗洛伊德關于俄狄浦斯情結的關系中也出現了,他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全人類普遍存在的現象,而人類學認為“在不同文化條件下,俄狄浦斯情結并沒有廣泛存在”。為了回答弗洛伊德認為“女性普遍比男性嫉妒心更強”這一猜想,霍妮根據自己的前提說“只有在目前德國和奧地利文化相互影響的情況下,這種陳述才可能是正確的”。
在《女性青春期的人格變化》一文中,霍妮博士從她對成年女性的觀察中得出了一些結果,她說“雖然在所有情況下確定的沖突都發生在童年早期,但是第一次性格改變發生在青春期”,并且“這些變化的開始大致與例假的開始一致”,接著她繼續區分四種類型的女性,并解釋其中觀察到的相似和差異所涉及的心理動力學。
在《對愛的神經質需求》中,霍妮博士區分了正常的愛、神經質的愛以及自發的愛,她還描述了強迫性質與自發性質的不同之處。雖然對愛情的神經質需求可以被視為“對母親固戀的表達”,但霍妮博士認為,弗洛伊德的概念并沒有澄清關于動力因素的基本問題,這些因素會導致人們在后來的生活中保留著一些童年既得的態度,或者很難改變他們嬰兒時期的既得態度。在《女性受虐狂》中,霍妮博士說:“弗洛伊德強調童年印象的堅韌性是偉大的科學價值之一,然而精神分析經驗也表明童年曾發生的情緒反應只有當它繼續受到各種動態重要驅動力的支持時,它才能在整個生命中得到維持?!边@種有關過去和現在的地位的清晰而又有邏輯的描述,無疑與弗洛伊德的《論女性的性欲》大相徑庭。
她再次在《對愛的神經質需求》中質疑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論,他將“對愛的需求增加”視為“一種力比多現象”,霍妮覺得這個概念沒有得到證實,她補充道:“對愛的神經質需求其實是……口頭固戀或者‘回歸’的一種表達。這個概念預示了一種將復雜的心理現象轉移到生理因素的意愿。我相信這種假設不僅站不住腳,而且使人們對心理現象的理解更加困難?!?
通過質疑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論及其關于固戀和回歸的觀念,并通過假設生命和人類自發性作為治療的重要性,霍妮博士對弗洛伊德的重復性強迫癥理論提出異議,“阻礙發展”而不是“抵抗”,“固戀”和“回歸”的概念與弗洛伊德的重復性強迫癥和嚴格決定論的概念直接對立。
在這些早期文章中,霍妮博士表明自己是現象主義者和存在主義者。存在與擁有和行為之間的本體論區別在于《對女性的恐懼》:“現在,兩性之間生理差異的緊迫性之一是——男人實際上不得不繼續向女人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對她來說沒有類似的必要,即使她很冷酷,她也可以進行性交、懷孕和生孩子。她只是在沒有做任何事情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作用,這一事實總是讓人欽佩又怨恨。另一方面,男人必須做一些事情才能實現自我?!痹谀行灾鲗У奈鞣绞澜缰?,面對唯物主義、機械主義、基于宇宙被分為相對立的主體和客體的世界中,“效率”的理想是一種典型的男性理想。
存在主義認為,在你我之間的關系中存在交織,也存在對峙。在所有形式的交往中都有交織,包括性交,交會中人格的首要地位與我們的西方觀念不同。在本書和霍妮隨后的出版物中,存在主義觀點變得更加發達和明確。
存在主義的觀念有著深刻的根源,在中國古代的陰陽哲學中,男性和女性的本性被認為是自然且互補的,而不是對立的,只有當兩性處于平衡時,生活才能達到和諧。差異作為自然狀態的一種表達而被接受,并被認為是通過相似性和不同性來加入、結合和豐富自然狀態的必要條件。這種取向與弗洛伊德的西方男性取向相反,這種取向使得陰莖嫉妒和男性對被動情感的抵抗具有生物學決定性。
在《對愛的神經質需求》中,生物焦慮(Angst der Kreatur),一種普遍的人類現象和一種明確的存在主義概念,構成了霍妮博士基本焦慮概念的核心,它由無助感和孤立感組成,其實質被視為潛在的敵意。健康人和神經癥患者之間的區別在于,對后者來說,其基本焦慮的量會增加。神經癥患者可能不知道他的焦慮,但它會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他會試圖躲避他的感受。
本文集介紹了霍妮博士關于女性心理學不斷發展的觀點以及她與弗洛伊德的不同之處。在面對弗洛伊德的男性心理學與她自己所謂的女性心理學之后,她為哲學、心理學,以及研究全人類生活和與多變環境互動的精神分析做好了準備。
在閱讀霍妮博士早期的文章時,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有智慧和經驗的女性正在尋找更好的方法來減輕人類的痛苦?;裟莶┦吭凇渡窠洶Y和人的成長》的結束語中恰當地傳達了本文集中的文章中所展示的思想、方法和努力,她的努力不只體現在本文集中,也體現在她一生的工作之中:“埃爾伯特·施偉策用‘樂觀’表達了‘對世界與生活的肯定’,用‘悲觀’表達了‘對世界生活的否定’。從深層意義上講,弗洛伊德的哲學是悲觀的。我們所有人都認識到精神衰弱癥的悲劇因素,這是一種樂觀的現象。”
哈羅·克爾曼
1966年于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