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一:文學的人生 時代與社會的棱鏡
張蔚萍
學生戴忠鈺編了本作品集子,囑我寫序,頗為躊躇,頗費思考,反復翻看作品,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可說的話,然后不揣淺陋,順手發在這里做個紀念。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的文學創作進入了最好的時代,涌現出了一大批立足時代、反映時代、謳歌時代的好作品與好作家。戴忠鈺就是與這個時代一起成長起來的文學愛好者。他從古長安關中平原厚重的黃土地上走來,懷著對生活、對文學的熱情與熱愛,幾十年來筆耕不輟,親身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磨煉,始終不忘初心,堅持閱讀、堅持學習、堅持創作,雖已過耳順之年,愈發努力和執著,確實讓人欣慰和感動。
文學是生活的鏡子。它通過作家的眼睛體察社會、通過作家的思考反映生活。文學又是時代的鏡子。它通過作家這個特殊的三棱鏡,濃縮和折射著不同時代的人物風貌和社會風情。作家的作品,一旦進入社會,便具有了社會性,就發揮文學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愉悅作用,便對讀者產生著這樣那樣的影響。因此,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文學不是別的,而是引導國民前進的燈火。
通讀戴忠鈺的這本作品選編,不難看出他正是一個以時代為己任的創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每一篇文章無不反映著這個時代和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青年的苦與樂。這些作品的主人公年齡大都在三十五歲左右,他們有刻苦學習、歷盡磨難的艱苦的創業者,有沉溺網戀“掛科”的大學生,有教書育人的大學教授,有國有企業的技術管理者……這些人最初都很平凡,甚至還與社會的規矩和要求格格不入,但在經歷奮斗的洗禮、生活的磨煉、創業的艱辛后一個個都沒有沉淪,沒有退縮,反而是心存夢想,不懈努力,最終都走向了成功。
關中學人自古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關學精神的影響,都有著重德行教化、悲天憫人、致君堯舜上的家國情懷。戴忠鈺的這些文章亦反映他幾十年為人、為文的抱負理想,凝聚著他對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熱愛與奉獻。作品中刻畫的每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每一個讓人牽腸掛肚的故事情節,都源于作者腳下厚重的黃土地,源于作者生活的點點滴滴。《作品選》既是作者幾十年文學創作的集成和結晶,亦是作者以文學的形式,發表自己對人生、對社會進步的見解。網絡時代下,工作節奏、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短、平、快”成為生活的常態,消遣和娛樂日漸昌盛,純文學日益受到擠壓,創作日益艱難,戴忠鈺卻是這個陣地上頑強的堅守者。他說這是一部寫給青年人的作品,能夠給他結交的青年朋友帶來啟迪、思考就行了,起于愛好,緣于責任,不圖錢財,無求聲名。
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曾經講過,文藝首先要解決的是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這是文藝的根本問題,也是一個原則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期文藝座談會上也講過文藝要堅持人民為中心,堅持為人民群眾服務。《作品選》里的這些文章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聚焦小人物,聚焦平凡人,以樸素的感情,平實的語言記述平凡人在大時代的成長與奮斗,向讀者和社會傳遞正能量。例如,美好的愛情就是人類性愛的一種升華,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以人為主體的文學,就出現了“愛情是文學的永恒主題”一說。隨之,又云“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個女人”。《作品選》里幾乎每個男人背后都有一個促其成才成功的女人。中篇小說《雨夜》講的是一個號稱學霸的男生何陽學習戀愛的故事,何陽暗戀比他大半歲的英語老師白靜。從白靜內心講,她也很喜歡這個因身體狀況晚上了四年大學的學霸。因此,她支持何陽買筆記本電腦,背著何陽還墊資三百多塊錢。為了激勵何陽爭取更好的學習成績,沒有公開她也愛著這個學霸的心思,而是采取匿名網戀的形式和何陽往來。當她發現何陽因沉溺于和她網戀導致英語“掛科”,她又以老師的身份嚴厲地批評教育他,因愛之深,恨鐵不成鋼,一生沒有打過人的白靜竟然打了何陽一個耳光,最后嚴厲要求何陽在畢業前,必須拿到英語四級證和六級證。在白靜的幫助下,何陽畢業時拿到了六級證,由一個“掛科生”成為省級優秀畢業生。白靜的幫助更使何陽愛之加深,就在這時白靜突然消失,讓何陽傷感不已,他只能把這種心情向網友“姹紫嫣紅”訴說,女網友約他去武漢中南民大南湖畔約會,最后發現女網友“姹紫嫣紅”竟然就是他朝思暮想的白靜老師!讀來令讀者唏噓不已。《幽靈》(中篇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韓蜜,她為了資助格蘭上學,放棄了自己喜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毅然決然報考礦業大學,因為地質勘探工作工資高。后來,成為國家地質隊的副工程師,在一次野外勘探中,遇到暴雨山石滾落,為了搶救新隊員不幸殉職。格蘭成為教授,且在學術領域里成果斐然,這與韓蜜的付出有直接關系。《劃在空中的“?”》(三集電視劇)中的王英和《那年、那月、那天下午》(散文)中的“他”,都是因為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原因,失去上學機會。在改革開放勤學蔚然成風的時代,在他們背后的女人的全力支持下,終于如愿以償。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催人奮進的時代。在新時代,如何更好地繁榮我們的文化,這是新時代文學作家的神圣使命。文學創作將會迎來美好的春天。學生戴忠鈺有幸趕上了好時代,我為他欣慰和高興。
戴忠鈺在新時代經過長期的努力,正在創作一部22集反映農村黨支部書記領導民眾走集體致富道路的感人故事。祝愿他今后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
2018年9月12日
張蔚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中央黨校毛澤東思想研究室原主任,全國育人用人科學專業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