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二:一個苦行者的不懈追求
- 戴忠鈺作品選
- 戴忠鈺
- 1216字
- 2021-04-23 10:12:17
王學民
忠鈺要出版文集了,翻著他的書稿,我不禁思緒紛涌:呵,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文學青年,經過大半生的不懈追求,要為他的文學之旅做個小結了。
我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藍田縣任職時認識忠鈺的。當時,他是農村支部書記,執著于文學創作。經文化館陳卉芳同志引領,我約見了他,一經交談,便心生好感:小伙子質樸真誠,卻十分健談,心中有一個文學夢。從此,他尊我為師,我以他為友,便有了三十多年的交集。
我在西安市廣電局任職時,忠鈺送來他的三集電視劇《劃在空中的“?”》劇本。我認真研讀了他的這部處女作,給他寫了一封信,談了我對影視劇創作的理解。據他說,這封信對他頗有裨益。接著,他又創作了反映農村計劃生育的第二部電視劇《命運》,受到省、市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并推薦參加了全國第二屆計劃生育作品競賽活動。一九九九年我到西安文理學院任職,忠鈺也應聘到該校,擔任《校園生活報》主編和學生組織的指導老師。新的工作環境,開闊了忠鈺新的視野,激發了新的探索和創作激情,忠鈺的文學之旅邁開了堅實的步伐。在這一時期,他創作了長篇電視劇劇本《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創作了短篇小說《昨夜下了一場雨》并改編成數字電視劇本,創作小說《辭職》并改編、拍攝出同名電視劇,創作了多篇小說、散文,撰寫了多篇政論文章。他的電視劇在省市獲獎,多篇文章見諸報端和網站。他的有關大學生《處理好工作的三種關系》的文章,在當時的網站上擁有十一萬次的點擊量,散文《生命的證明》發表后多家網站轉發,僅在重慶紅巖聯線一家網站即擁有四萬次的點擊量。他被吸收為西安市作家協會會員、西安影視評論學會理事、陜西省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
忠鈺一夢既定,初心不改,這是難能可貴的,更可貴的是他為實現文學夢的不懈追求,這種追求貫穿于他的苦行之中,我稱其為“三苦”:一是清苦的生活。他家在藍田北嶺農村,經濟狀況很差,又是三個孩子的父親。為了追夢,他撲進城市近三十年,一邊謀生一邊創作,舊衣簡食,苦中求樂,矢志不渝。二是刻苦的學習。他原本只讀到中學,為了充實自己,自修了中文本科的《文學概論》《文學基本原理》《中國文學史》,以及哲學、心理學、邏輯學等教材。北京大學陳曉春教授編寫的精品教材《電視劇理論與創作》、復旦大學的教材《藝術教程》和日本早稻田大學依田新教授的《青年心理學》都成了他的必修教材,他甚至還研讀了《圣經》的章節。三是勤苦的探索。他從寫日記開始,進而嘗試寫小說,寫電視劇,寫散文,寫政論文章,寫網絡文章,漸次通曉各種文體,創作出多體裁的文學作品。正是這種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使他這個沒有讀過大學的農家人成了頗有威望的大學生之師。可以說,忠鈺的人生之路,同他的文學作品一樣,給人啟迪,令人感佩。
如今,忠鈺已花甲之年,依然在西安打工,依然在不倦地學習,依然在勤奮筆耕。作為他的老師、老友,我由衷地祝賀他,祝福他,期待著他的新作。
2018年10月8日
王學民,國家一級編劇,西安美術家協會會員,原西安文理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