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國的陰陽兩面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自序 陰陽兩面的三重含義
夾在漢高帝劉邦、漢武帝劉徹中間,擁有天子身份或實際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前后有六人:孝惠帝劉盈、高后呂雉、前少帝、后少帝、文帝劉恒,以及景帝劉啟。
這一段時期,看似沒有劉邦時的傳奇,沒有劉徹時的雄壯,然而卻在經歷痛苦的內部革新。就像絕大多數朝代一樣,開國之主匆匆草創,當他死去之后,留下一個后遺癥眾多的攤子給子孫,能否妥善解決,決定了這一朝代綿延的時間。秦、隋不能解決,便成短命王朝;漢在艱難和血腥中幸存,則成就強大帝國。
這六個人,尤以孝惠、高后、文景為代表,是承上啟下的核心人物,不可謂不關鍵。我把這一時期漢朝的特點,稱之為“帝國的陰陽兩面”。
陰陽兩面,有三重意義。
其一,在于劉邦死后,漢朝進入兩宮政治階段。何為“兩宮政治”?即孝惠帝居未央宮、母親呂后居長樂宮,同樣都能發號施令,決定帝國走向。明面上的天子,和其背后的太后,構成了第一重含義:“權力的陰陽兩面”。孝惠帝在一般的解讀中,是個仁弱無為的少年天子。但本書將會結合學界研究成果,列舉其并不那么仁弱、并不那么無為的實績,揭露其時母子矛盾這一條主線和暗線。兩宮政治的結果,是造成了兩人身邊各自圍繞著一批站隊的臣子和奴仆。作為政府首腦的丞相一職也在這一時期,從一員不得不分為左右兩員,以平衡母子間的權力斗爭。
其二,呂后死后,由各種利益集團聯合掀起的誅呂之變,導致了呂氏滅族、后少帝之死。文帝從藩王的身份接受邀請,入主長安。為了政變和即位的正當性,帝國對此一段歷史進行了主動涂抹修改。李開元先生在《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中曾提及:“西漢初年,漢政府出于自身的政治利益需要,對于歷史記載曾多次進行修改。其較大的修改至少有三次。一、對于秦王朝歷史的修改;二、漢王朝對于漢曾經從屬于楚,漢王國乃是項羽的封國等有關漢之由來的隱瞞;三、對于呂氏政權的歷史所加的修改……”留下來的文字記錄,和被抹去的歷史痕跡,構成了第二重含義:“敘述的陰陽兩面”。從古至今,學者們為還原這一階段的事實做出了不少努力,本書中同樣會從蛛絲馬跡入手,盡量破解如“白馬之盟”等撲朔迷離的謎團。
其三,文景二帝,一般讀物只強調其寬容仁厚之政治。除非綜合全面的專業書籍,才會立體解讀??嘉木皟沙?,實際上是對民間的休養生息,以及對權力內部和宗室內部的殘酷侵削,兩者結合。對下的仁厚,和對上的刻薄,構成了第三重含義:“政治的陰陽兩面”。推而廣之,不僅文景兩朝如此,這種一體兩面的執政理念,事實上從呂后時期就已發端。呂后以嚴酷手段對付不服從的劉氏、呂氏,文帝以強硬措施報復誅呂集團,景帝則以更加絕情的方式對待功臣、兒子、諸侯王,從根本上解決了宗室的威脅。本書將在眾所周知的“文景之治”外,著重展示政治殘酷的另一面。
本書是“知漢”系列的第二冊,和第一冊相比,更多采用抽絲剝繭似的敘述方式,同時也增加少量史書原文的引用,提高可信度,因此在閱讀的專業性要求上有所提高。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歷史只有兩種,一種是“發生的歷史”,即真真實實在時空里曾經演繹過的人、事、文化;而另一種稱作“描述的歷史”,所有我們接觸的、感知的、學來的、掌握的、傳授的,大約都是不同描述下的前人與前事。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也不過是在描述我所以為的歷史,如果還有什么值得強調的,那就是第一冊自序里就強調的敘事風格。中國的歷史書,習慣了英雄敘事,習慣了寫王侯將相的家書,而在我眼里,個人都是渺小的,帝王也好,世家也好,平民也好,在帝國的起與滅、時代的興與衰里無一不是被驅使著前進的螻蟻,我希望您讀此書,除了了解歷史之外,還能讀到每個人的無奈,能讀到眾生的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