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踏青山》:深秋,走進一座山的懷抱

張靜

我是在一個黃昏時走進常羊山的。

黃昏的常羊山異常安靜,靜得只有夕陽婆娑的影子,把整個山頭照得一片火紅的霞光。偶爾,幾只野兔子或者松鼠“噌”地從眼前躥過,又“倏”地一下鉆進路邊的草叢之中,留下窸窸窣窣的腳步聲。偶爾,一排從頭頂飛過的大雁,黑壓壓地朝著南方飛去,它們時而迂回輾轉,時而俯首回沖,拉出一串串長長的、略帶悵然的聲調,似在留戀這塊北方的土地。除此之外,這座逶迤在繁華小城西南角的小山,無喧囂,無紛擾。這種幽靜和安然,正好讓我的軀體和靈魂,可以一點點地,向這位華夏始祖的脈搏和氣息靠近。

小城的九月,秋意正濃。蔥蘢和碧綠了一個夏天的葉子開始枯黃,我的車子行駛在蜿蜒而上的山路上,一陣陣清涼的風從車窗外滲進來,夾雜著泥土和草香的味道撲鼻而來。進入半山腰后,山路兩邊錯落有致的民居漸漸少了,樹木多了,風也大了,一縷斜陽從茂盛的鉆天楊的枝葉間鉆出來,灑落在我們身上,閃爍出一片又一片的霞光,亮黃黃地晃人眼。

大約十分鐘后,進了炎帝陵的山門。門口,一塊巨大的石碑上刻著三個大字“炎帝陵”,紅色的石刻蒼勁有力。而且,這種鮮艷的紅,在秋色斜陽的映襯下分外清涼,盯著多看幾眼,會使人突然升起莫名的熱情和向往來。

或是打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緣故吧,那些貧瘠的年月里,上歷史課,是無奈,看歷史書,更是奢望,對于曾經了無興趣的歷史,我總有太多的空白。這種空白,使我面對日落長河里先人留存下來的一切浮光印記時,時常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窘迫和慚愧,常羊山何嘗不如此呢?故而,在來之前,我是細細問了“度娘”的:

炎帝,其祖身號炎帝,世號神農,生天蒙峪,沐浴于九龍泉,長于姜水,采藥于天臺山。他創耒耜,耕績而作陶;嘗百草,和藥以濟世;設日市,開貿易之先河;削桐制琴,練絲結弦,教化百姓懂禮儀,為后世所稱道,被尊奉為農業之神、醫藥之神、太陽之神,與黃帝伏羲氏并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這是我在“度娘”上得到的信息,大部分是和炎帝有關的一段段傳世功德。它們在千年的歷史烽煙里沉淀下來,被后人堆積成黑色的方塊字,一代代傳頌,一代代銘記。可是,有誰知道,曾經的炎帝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和坎坷?那些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農耕醫術,一谷一粟、一衣一靴,浸透了炎帝多少仁愛和豁達之心?這來自內心深處的真切感受,自然是“度娘”無法告訴我的。而我,卻一再糾纏在其中,一份由衷的敬仰、膜拜和懷念之心,讓我來到這里,尋覓和捕捉炎帝的思想,還有靈魂。

穿過一片林蔭小道,迎面而來的,是一條長長的臺階,越往高處,風聲越大。這風聲,正好襯托出了常羊山的安靜。放眼望去,不遠處的常羊山更像一位慈祥的老父親。他的懷里,沉睡著幾千年前的那個七月初七,為了醫治鄉民的瘟疫來此采藥,誤食了斷腸草而永遠倒在常羊山的炎帝。若干年后,我隔著歲月和時空,用自己的身體和腳步,細細觸摸和丈量那段綿長而深情的傳說。

陵園的門敞開著,幾乎空無一人,幽靜極了。這正是我所想要的一份意境,可以獨自盡情觸摸炎帝曾經的身影,聆聽其曾經的心聲,故而我的腳步是輕盈的,目光是崇敬的。在幽深敞亮的庭院里,偶一抬頭,撞見一群灰鴿子撲棱著翅膀,正從眼前悠然飛過,順著它們的影子看過去,其中的兩三只,正落在高高翹起的飛檐上,動也不動。檐角處,一撮撮青苔在灰色的青瓦上安靜生了根,手指粗的根莖上,碧綠肥碩的葉子正茂盛地生長著,似在訴說那些和炎帝一起,背著日頭行走采藥的久遠往事。

我的腳步開始慢下來,也輕了下來,甚至那一瞬間,我忽然冒出一個奇怪的念頭,這滿山的夕陽和秋風里,一定藏著炎帝瘦長而沉穩的背影。

來到炎帝大殿,兩邊高大的紅色廊柱上是歷代墨客所吟的贊美之聯,一條條長短不一的紅色幔布掛滿了雕刻精細的窗欞。幔布有新的,亦有舊的。新與舊纏繞在一起,留給后人一份永遠不會消退的記憶。偶有山間的涼風吹過,紅色的幔布輕輕拍打著落滿塵土的窗欞。不知怎的,我的視線總是久久地落在這幔布和窗欞上,總覺得那上面一定落滿了炎帝的仁愛之篇,它們層層疊疊堆積在一起,被日光沐浴,風雨洗滌,成為一種斑駁、一種永恒!

最顯眼的是陵園里到處可見的參天古柏,婆娑青翠,郁郁蒼蒼。很顯然,已經有些年頭了。其粗壯的枝干努力朝著藍天和白云伸展著,深褐色的樹皮被昨天和今天的風和塵碾成一圈圈堅硬而干澀的裂紋。這是歲月鏤刻在它們身上的印記,或許也是炎帝身體里某些東西在冥冥之中傳遞給它們,讓它們心甘情愿地將根扎在這里,一任繁華的云煙繞過,一任歲月的滄桑漫過。爾后,站成這種虔誠的姿態,守護著炎帝的魂魄。那一樹堅挺的姿態仿若要告訴后人,一山之外,蒼涼何懼,寂寞何懼!

陵園分前后兩部分,前庭院飛檐斗拱,木雕精細,巧奪天工。南北遙遙相對的鐘亭、鼓亭此時很安靜地坐落著。它們會在淡淡的晨霧漫過時,晨鐘脆響,迎來新的一天、新的希望;也必然在日暮四合時,暮鼓重鳴,送走人們一天的塵埃和悵惘。我在鐘亭的木椅子上坐了很久,遙想當年的鐘聲里,大地上有多少炎黃子嗣來來往往,耕讀傳家,仁義禮教,濟世救貧,不辭勞苦?我在一遍遍叩問自己的同時,又不由自主繞著鼓亭轉了一圈又一圈。我將一雙手,輕輕拍著厚重的石鼓,心里卻在一遍遍感慨,這晨鐘暮鼓,莫不是炎帝生活里的一對兄弟或一雙姐妹,他們和炎帝一起,在塵世里不離不棄,相扶相依,鞭打著人間的丑陋和罪惡,也敲響著人間的美好和安逸,這是一定的!

前庭的院子里,一座座石橋、回廊比鄰而居。橋下,有溪水緩緩地流動,清清淺淺;石階和回廊上,一條條精雕細琢的蛟龍在舞動,整個前庭院被一種雄偉和大氣包裹著,待細細品過之后,卻又很清晰地感到一絲絲的古老氣息彌散開來。你看,我的眼前,掉了漆皮的大門、磨得油光的青石、落滿灰塵的匾額,無不訴說著這里曾經有一位炎帝,姜姓首領。“其母一日游華山,見神龍而孕,生于蒙峪,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世號神農。炎帝少而聰穎,三日能言,五日會走,三年知稼穡之事……”這些句子,被鋪排在一張巨大的長方形板子上,前來參拜的人們仰起脖子,安靜靠近板子,嘴里輕輕吟詠著這些永遠不曾老去的傳說和故事。

信步至后庭院的主殿,更是讓人心潮澎湃。寬大敞亮的主殿高17米,供奉著5米高的炎帝坐像。仰著脖子看上去,炎帝高高在上,兩只手順著肩膀攤開,平放在膝蓋上,左手的一把谷穗一直延伸到右手上,谷穗黃澄澄的,顆粒飽滿。讓我感動的是,炎帝面帶微笑,頷首平視大地。他的目光里,炭火一般的溫熱,充分體現了平和謙遜、愛民若子的秉性和胸襟。殿內四壁上,赤紅的大筆彩繪出先祖的豐功偉績,比如制耒耜,種五谷,織麻為布,民著衣裳;比如做五弦琴,以樂百姓;比如削木為弓,以威天下;再比如做陶器,改善生活等。這些關乎著百姓衣食住行、安健康生和樂享生活的點點滴滴,無不折射出炎帝的仁愛、仁心、仁義和仁德。翻閱這些蓋世功德,我所能做的,就是靠近、再靠近,將它們一遍遍牢記心間。這些傳說和故事,回響在空蕩蕩的主殿里,似乎要把后世對炎帝的一份拳拳之心、景仰之情,變成一種氣息,一絲一絲地吸進我的五臟六腑里。

祭祀區后有一道幾乎垂直的天梯,由于山門即將關閉,我是沒有時間上去了。祭臺前安然打坐的兩位穿黃袍的道人告訴我,天梯兩側肅立著歷代君王,若拾級而上,猶如徜徉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之中,沐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豪邁。這條天梯也是考驗朝拜者的意志和意念,若登上天梯,則寓意通天有路,有萬事吉祥、平步青云之說呢!聽老者如此道來,他日,若得空,定要一上!

不知不覺中,已是斜陽漫天,沿階而下,兩旁的山野之中,紫色的野雛菊、粉色的打碗花兒、藍色的牽牛花,一團團一簇簇攤開在夕陽之中,一片擋不住的明麗和絢爛,生生灼人眼!而我的身后,打開華夏始祖脈絡的炎帝陵,漸漸淹沒在愈來愈深的暮色里。我想,淹沒不了的,該是那份亙古未變的深遠和崇敬,如煙嵐彌漫開來,足以讓時光停駐。

上架時間:2020-05-06 08:59:33
出版社:河海大學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县| 从江县| 阿荣旗| 沅江市| 皋兰县| 宁明县| 汶上县| 望城县| 金湖县| 新蔡县| 容城县| 陇西县| 遂宁市| 嘉黎县| 罗山县| 东光县| 镇坪县| 安乡县| 德令哈市| 宜昌市| 曲靖市| 滨海县| 江华| 咸丰县| 朝阳区| 崇义县| 临夏市| 滨州市| 隆子县| 信丰县| 建德市| 南溪县| 安岳县| 顺昌县| 兴宁市| 泸水县| 陆川县| 桃源县| 凤冈县| 永福县| 钟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