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自序——記得住鄉愁
鄉戀是一種最質樸最恒久的情感,因這種情感得不到滿足而生鄉愁。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戀鄉的情結。無論你走得多遠,都不可能忘懷自己的故鄉。這種對故鄉的愛戀與懷想與生俱來,自你跨出故園的那刻起就如影隨形,相伴終生。
我們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離鄉背井,浪跡天涯,不得不把故鄉的人和事打點成包裹背在肩上。這里面有父老鄉親,有兄弟姐妹,有童年、少年的回憶,有情竇初開的甜蜜,甚至是一灣小河的溫馨,一片果園的豐碩,一扇柴門的呼喚,一支放牧的短笛。懷想中的故鄉,也許并不那么美麗,甚至有些貧困和荒涼,但一旦遠離了那里的山水田園,隔了距離來思念,就會被我們涂抹上深濃厚重的情感色彩,故鄉因此美好起來,詩意起來,使我們在漂泊異鄉的時候,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時候,情不自禁地想念起故鄉。
特別是我們的祖先,他們受制于交通的困厄,騎馬乘舟一離開故鄉,那就是從此一別家萬里,關山萬重水萬重,有的人一去數載不能回,有的人老死他鄉成永別。我們的老鄉蘇軾就是這樣,一生宦游在外,從眉州到杭州,到惠州、儋州,直到老死他鄉,使“載酒時作凌云游”的夢想變成空想。現代的人們就幸福多了,大不了一陣車船飛機的勞頓,就能很快回到故鄉。但也正因為交通便捷,人們出行的時候多了,進城謀生、出國留洋的人多了,遠離故鄉的機會也多了,思鄉的情感油然而生,只是這種情感遠不如古人濃郁罷了。
鄉愁在古人的筆下,是“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是“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是“白云生處有人家”的詩情畫意;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那時的故鄉,天藍,藍得高遠明凈;地綠,綠得柳暗花明;水清,清得澄澈見底;人美,知道廉恥禮儀。這是容易讓人思念的故鄉,是容易滋生鄉愁的故鄉。他們離開這樣的故鄉,難免要產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感。
而在此書中描寫的故鄉樂山,亦曾是“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是“玉米三江金天府,峨山沫水秀嘉州”;是“櫛比鱗排百萬家,金鏞倒影插平沙”;是“海棠香國荔枝灣,凌云一笑見桃花”;是“兩三漁火疑星落,千百帆檣戴月收”。文豪郭沫若還有一首抒發鄉愁的詩歌《峨眉山上的白雪》:“峨眉山上的白雪,怕已蒙上了那最高的山巔?那橫在山腰的宿霧,怕還是和從前一樣的蜿蜒?我最愛的是在月光之下,那巍峨的山岳好像要化成紫煙;還有那一望的迷離的銀靄,籠罩著我那寂靜的家園。啊,那便是我的故鄉,我別后已經十有五年。那山下的大渡河的流水,是滔滔不盡的詩篇……”郭老筆下關于故鄉樂山的濃濃鄉愁是峨眉山巔上的白雪,纏在半山腰的霧靄,滔滔不絕的大渡河水,皎潔蒼涼的故鄉月亮……
可曾幾何時,我們的故鄉改變了模樣,被新區淹沒了古街,被污水弄臟了池塘,被斧鉞砍光了樹木,被垃圾玷污了面容,被滾滾的濃煙涂黑了天空。城市里的古街古建正在逐漸消失,山上的林木越來越稀疏,江河溪水里的魚兒也變得越來越少,甚至林子里鳥兒的叫聲也不再清脆,夏夜里閃亮的螢火蟲幾乎絕跡,田野里的莊稼也被各種各樣的毒素浸染。原本寧靜的河灣被挖得滿目瘡痍,堆滿了一堆堆墳塋似的待價而沽的沙石;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里,是一座座沒有生機的空巢。人們渴盼著春天的蒞臨,又懼怕春天的到來,因為霧霾總在這個季節前來搗亂。總之,能激起我們鄉愁的東西,正在日漸稀落甚至消逝。回到久別的故鄉,已很難看到激起我們鄉愁的那些東西。
我們生活過的故鄉,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是我們人生的起點,都有我們的父母和街坊、鄉親,都有我們為之驕傲的故事和傳說。忘記了故鄉就忘記了我們的根本,我們在未來的路上無論走得多遠,都是迷了路的孩子,都是斷了線的風箏。記住我們的故鄉,記住縈繞一生的綿綿鄉愁,我們才有前行的方向和動力。
請記住那些承載鄉愁的東西:青山綠樹、小橋流水,城市村鎮、廟宇祠堂,柳暗花明、竹樹生煙,耕讀持家、淳美風情……
2016年春于嘉定無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