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崇樓麗閣老霄頂

  • 戀戀鄉愁
  • 朱仲祥
  • 3103字
  • 2019-11-28 10:14:08

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的樂山古城,綠水環繞,青山如屏。除岷江對岸的凌云山、烏尤山、龜城山、東巖,單就西岸來講,就有白巖山、鶼子山、虎頭山、海棠山等。它們連綿起伏,成為樂山主城區的“綠色心臟”或者“綠色之肺”。所以,上世紀九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樂山城市的評價是:“城市在山水中,森林在城市中。”

白巖山在城市西北面,是面朝城區的一壁斷巖,因其山崖呈灰白色而得名。山上林木森森,鳥語花香,遠望如綠色屏障,矗立在城市的樓宇之中。緊鄰白巖山的是鶼子山,也是山巒疊翠,林泉清幽。據說山的得名與鱉靈有關。鱉靈從荊楚之地來到三江匯合處,然后將他的部族骨干鶼子、莫子、車子、牟子等分別派駐四周,其中鶼子所在的開發之地就在這白巖山附近。如今除鶼子山外,樂山周圍不少地方的名字還保留有最初的痕跡,如篦(鱉)子街、牟子鎮、車子鎮、磨子場(五通橋金粟鎮)等。而嘉木幽秀、嘉篁撐綠的虎頭山,則如一頭猛虎雄踞在大渡河畔。不過當地村民比較務實,也將其稱作斧頭山。

上得山去,小路盤曲,青枝拂面,松林遍布,山花爛漫。間或有幾片莊稼果園,散落在綠色坡地上;有三兩人家,掩映在青枝綠葉間。城市、山野、田地和鄉村,在這里和諧共處,相互兼容。城里人一抬腿就走進了鄉村,鄉村人一抬腿就走進了城市,這是其他城市不多見的。

穿行在山野,你還會在不經意間,發現幾處漢代巖墓,空洞深邃,如滄桑的眼睛。史載,樂山地區在秦漢時期就很發達,居住人口密集。當時的土著居民盛行的安葬方式就是在半山崖壁上挖洞進去,鑿成生前居住房屋的樣式,臥室、廚房、儲存室一個都不能少,門楣、崖壁上還有精美的雕花圖案,棺木旁還要陪葬一些馬車、瓦罐等,富貴人家還有金銀制品。巖墓結構大致可分為單室、雙室與多室類型。各類型墓葬的規模懸殊,這與墓主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分不開。白巖山中,最著名的巖墓是瀕臨竹公溪的三個洞穴,分別叫朝霞、白云、清風,寬闊高大,氣勢恢弘。漢崖墓是秦漢時期樂山的一種墓葬形式,與當地地理情況和風俗有關,應該與“懸棺”墓葬齊名。樂山地區的巖墓,成片集中的有麻浩崖墓、棉花坡崖墓和白巖山崖墓。據說陸游煮茶品茗的叮咚院,所用之水就是從1000年前的巖墓中沁出的。今天在烏尤與凌云之間,建有樂山崖墓博物館,通過棺槨、瓦罐、雕塑、兵器、陶車馬等一件件珍貴文物,真實展現了秦漢時期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態和戰爭能力。

樂山城區的最高峰是老霄頂,因其巍然高峙,萬象在前,江山千里,一目可盡,故亦名高標山、高望山。老霄頂是一個相對孤立的山峰,其山直從城隅屹立,危磴從山麓起始,曲折數百級,始達其頂巔。它在城市群落和起伏山巒中,臨江而立,拔地而起,有孤芳自賞、卓爾不群之姿。站在山巔舉目四望,有三江來儀、群山簇擁之勢,堆碧疊翠、氣象萬千之感,仿佛漢嘉山水靈秀之氣,全都匯聚于老霄頂一山,故素有“府之主山”的美稱,其實是說它是嘉定府城的主峰。范成大在《吳船錄》卷上稱:萬景樓“在州城,傍高丘之上。漢嘉登臨山水之勝,既豪西州,而萬景所見,又甲于一郡。其前大江之所經,犍為、戎、瀘,遠山縹緲明滅,煙云無際。右列三峨,左橫九頂,殘山剩水,間見錯出。萬景之名,真不濫吹。余詩蓋題為西南第一樓也。”

萬景樓位于萬壽觀南面,現存萬景樓為清嘉慶年間重建,重檐歇山式頂,屋面蓋琉璃瓦。四柱三開間,建筑面積一百四十多平方米,其規模僅次于萬壽觀。靈官殿位于萬景樓西南,1813年建于古代石砌城墻的城垛上,中間砌券拱門,造型渾厚,殿宇莊重。靈官殿在城門上,單檐歇山式木結構,臺梁式五架梁,面闊三開間,古樸典雅,小巧玲瓏。

老霄頂一帶,自古種植了許多名貴花卉,比如初春盛開的海棠,寒冬吐蕊的臘梅,金秋綻放的桂花,三月落霞的桃樹,等等,一年四季都有花開,江風一吹香氣襲人,故山下的江邊建了一座城門名“來薰門”,這是對老霄頂花香飄散的贊美。自古以來,許多文人雅士來到嘉州,都要登臨老霄頂觀景賞花。他們把酒憑欄,臨虛縱目,東可望三江奔流,大佛崔嵬;西可望峨眉飄渺,如云天一抹。春可賞山腳的海棠,冬可弄山上的梅花,夏夜月下聆聽蟬鳴,重九登高把酒賞菊。如此江山如畫,不覺詩思如涌,才情勃發,留下不少詩章。

而今的老霄頂,雖飽含滄桑,卻依然風景獨秀。

從樂山名勝叮咚井登山,沿樂山文廟宮墻外的步行道,便來到一座古樸山門。山門全由石頭堆砌而成,整體為古代烽火樓的造型,呈現淡淡的赭紅色。再沿著山門兩側的階梯上去,一座蔥綠的山峰便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有著1500年歷史文化的老霄頂。

通向山頂有兩條道,一條是古代修筑的石階,盤盤曲曲地穿行于綠草之中,石梯經歷千年風雨,棱角已經被磨損了不少,且兩邊的石欄上布滿苔蘚,石縫里生長著雜草。另一條是近年修建的九曲游山棧道,由木質護欄和水泥平臺相連接,懸空在山巖之外的林木之中。路邊生長著粗可合抱的楨楠和香樟,樹干挺直,藤蔓披拂,枝葉繁茂,隱天蔽日。它們的樹齡大都在百年以上,有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林中夾雜著纖細的綠竹和茂盛的灌木,閃爍著叢叢野花,共同營造出一塊清靜之地,仿佛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山頂為一平臺,也生長著不少參天古樹,多為珍稀的潤楠,間雜著近年新植的桃樹、海棠、桂花、玉蘭等,給老霄頂的綠意增添幾許別樣的色彩與風情。平臺中間有石砌的水池,游弋著幾尾錦鯉;兩三方園圃簇擁著樓閣,里面開放著一叢叢菊花,點綴著四季開放的杜鵑。而古代留下的萬景樓、靈官殿、萬壽宮等建筑,就掩映在蔥蘢的樹木之中,殿宇軒昂,氣勢不凡,飛檐翹角猶見昔日風流,雕梁鏤窗依稀昨日風景。雖然如此,畢竟春來冬去,滄海桑田,時間老去的同時,曾經的輝煌也會老去。一些枯黃的落葉填滿了瓦楞,由此生長出幾莖衰草和藤蔓。那些瀟灑典雅的楹聯、匾額也不知去向,只留得寂寞而色彩斑駁的檐柱,回憶著往日的輝煌。走在經歷了風雨滄桑的石級、廊檐或道觀之間,眼前的景象讓人有既清晰又模糊之感。清晰在于這一切都實在地存在著,古樹、石徑、道觀、軒榭,卻又不是記載中的模樣,我確切地感受到今天的老霄頂,再沒有了昔日的那份風雅,更沒有往昔的壯麗輝煌,這似乎印證了南唐皇帝李煜的絕唱:“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當你站在萬景樓中憑欄俯看,一片琉璃覆頂的建筑鋪陳在山下,那就是保存還算完整的樂山文廟。文廟最初建于唐朝武德年間(618-626年),當時的地點是在樂山城南與大佛相對的育賢壩上。由于水患和其他原因,經宋、元、明三次搬遷,直到天順八年(1464年)才定址于今天的老霄頂下。現存文廟為康熙時張能麟重建,尚存泮池、欞星門、圣域、更衣房、執事房、名宦祠、鄉賢祠等十五座古建筑,形成了宏大巍峨的古建筑群。文廟建筑群,坐西向東,依山就勢,漸漸升高。其中大成殿為主體建筑,系單檐歇山式屋頂,屋面覆蓋琉璃筒瓦,鰲角飛翹,莊嚴古雅。左右廡殿系單檐歇山式,穿斗木結構。

文廟前面是嘉州名勝叮咚井,又名方響洞,有清澈泉水自洞中流出,發出清脆悅耳的叮咚鳴響,故名。傳說用叮咚井之水沏茶,味道醇香。岑參、陸游等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煮茶品茗。至今還留存著黃庭堅題寫的詩句:“古人題作丁東水,自古丁東直到今。我為更名方響洞,信知山水有清音。”

再往前,就是古代州府署衙舊址。從山頂到署衙的這段綠色侵道的曲折山路,晚唐的女詩人薛濤走過,落寞的嘉州刺史岑參走過,宋朝的山谷道人黃庭堅走過,南宋的四川軍政長官范成大走過,主政嘉州的陸游走過。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郭沫若,求學時無數次走過;“九葉詩人”陳敬容和“中國第一比丘尼”隆蓮法師,少女時更是一遍遍走過。

走過的人早已遠去,連同白巖山、鶼子山巖墓中的故事。而不變的依然是疊綠堆碧的綠林,是拂過面頰的徐徐江風,是道觀上年年筑巢的翩翩紫燕,是山下滾滾滔滔的三江流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彩票| 金沙县| 集安市| 万山特区| 平潭县| 青神县| 汽车| 鹤岗市| 禹州市| 班戈县| 武山县| 玛纳斯县| 仁化县| 凤庆县| 通道| 岗巴县| 美姑县| 成都市| 东乡县| 房山区| 邹城市| 临汾市| 昔阳县| 东光县| 新丰县| 汤原县| 噶尔县| 祁东县| 肇东市| 温宿县| 天门市| 萨嘎县| 临清市| 务川| 建瓯市| 山阴县| 治多县| 恩平市| 涟水县| 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