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立場

“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

(《出埃及記》33:13)

本章是開篇,其實僅僅在三十年前,篤信《圣經》的基督徒絕不會問“神是否會帶領”這樣的問題,因為堅定跟隨基督的人已經根深蒂固地認為人生中所有重大問題都需要尋求神的帶領。但過去這些年里,教導《圣經》的質量大大下降,導致這一寶貴而基本的原則——在每一位屬神子民的人生里,都有神特定的計劃和目標,因此他們應該在人生中所有重大事情上尋求他的指引——遭人棄絕。

本書的第一章會著眼于那些新興觀點,繼而證明關于帶領的古老觀點才是正確的立場。顯然,如果我們想知曉神的帶領,就必須首先弄清神是否會引領他的百姓。當面臨人生中的關鍵抉擇時,我們應該尋求神的旨意,還是自己定奪?尋求神的帶領并不是說他行事的全部細節都會讓我們知道,而是要我們切切實實地尋求他的指引,在制服私欲、反復衡量利與弊、應用《圣經》話語的原則下,并留心敬虔同伴意見的情況下,懇求他來引領、幫助我們。

第一章與本書其余內容不同,因為本章指名道姓地點出了一些新觀點的領軍人物,或者引用了他們的說法,因為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辦法能把這些問題講清楚。盡管本章堅決駁斥這些人的觀點,但絕無任何針對他們個人信仰的意思,也不是疑心他們是否對主真心。然而,筆者相信這些新觀點是致命的錯誤,必須奮力抵擋,因為它們對門徒順服的生活具有嚴重的毀滅性。

“新觀點”出爐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觀點全面公開“出爐”,兩位美國福音派人士加里·弗瑞森和羅賓·麥克遜發表了名為《決策與神的旨意》[1]的長達452頁的檄文,質疑關于帶領的傳統觀點。一夜之間,這本書成為福音派范圍里最有影響力的出版物之一。作者試圖給出“合乎《圣經》的取代傳統觀念的看法”,一開篇就抹煞了“神給他的每個兒女都有特別的旨意”這一經過時間檢驗的教導。

其他人很快采用了同樣的論調,例如一位福音派學者亞瑟·約翰遜寫了這樣一本書——《被誤導的信心:揭露神秘主義的危險》[2]。這本書中的許多內容都是有益的,它定義并揭露了神秘主義,說明了神秘主義如何滲入福音派之中(尤其是通過倪柝聲的教導和靈恩運動)。然而,作者引用了弗瑞森和麥克遜書中的觀點,對關于帶領的傳統觀點進行了一連串過火的攻擊,不但歪曲,而且詆毀了傳統的方法。

令人擔憂的是,我們看到人們現在愈來愈強烈地反對個人得到“具體”帶領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這是針對某些輕率地宣稱得到圣靈直接帶領的信徒的回應,但完全否認神對人的帶領,那就大錯特錯了。

弗瑞森和麥克遜在他們的書里不斷強調“神對個人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有特別旨意的觀點在《圣經》中找不到”。但他們這樣宣稱時,恰恰表明自己是多么嚴重地誤解了傳統觀點,因為傳統觀點從未說神在生命中每個小細節上都在帶領,而是說在主要的事情上,下文會加以解釋。弗瑞森和麥克遜幾乎是輕蔑地忽略了《圣經》中眾多神帶領他仆人的例子,爭辯說這些只是特別的事件,是罕見并且偶然的。換言之,不適用于今日。對此,我們強烈反對,我們與歷史上眾多主流基督教教師們一樣,相信《圣經》中的這些例子是要教導我們,主的的確確在帶領他的百姓。

弗瑞森和麥克遜忽略了《箴言》3:5—6這樣廣為人們喜愛的經文:“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道[3]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他們稱這段經文根本不是在講神的帶領,但他們的“解釋”膚淺得令人吃驚,甚至沒有考慮所羅門精選的詞語——道(ways)和路(paths)(這些詞的含義將在本章后面的一些內容中詳細說明)。

“基督徒有選擇的自由”

弗瑞森和麥克遜總的意思是,基督徒在作決定時可以完全自由選擇,不管事大事小,只要本著《圣經》的道德指導去做就行。面對“我們該結婚嗎,和誰結婚”的這一類問題,他們堅持《新約》中“沒有線索表明神對這些抉擇有特別的旨意。倒不如說,觸及這些問題時,神允許我們自由決定是否結婚以及跟誰結婚……這可謂是關于‘神道德意旨內之自由’這一原則的經典案例。”

我很想去一一指出并駁斥弗瑞森和麥克遜書中眾多錯誤的解經和觀點,但本章中我們的目的是要確立神的帶領真正的性質和范圍。總而言之,弗瑞森和麥克遜以及其他反對個人尋求神帶領的人士的論點可以歸總為以下幾條:

*神把基督徒看為成熟的成人,能夠自己作決定。

*神在大小事上都給了他的百姓作出個人選擇的權利。

*神要他的百姓學習在《圣經》的道德規則和總原則的光照之下作出明智的決定。

*神的目的是要他的百姓在智慧和責任上長進,不把決定權“丟給”他。

無疑,這種新觀點已經嚴重損害了許多基督徒的獻身精神和對神的交托。顯然,一旦我們不再尊重神對我們人生的具體旨意,就會發現自己易于陷入個人的偏好和欲望之中。這些東西對我們的影響定然會遠高于本應發揮的影響,我們會發現自己很容易遷就一時的心血來潮,并為之辯護。同樣,一旦我們脫離了服從和忠于神旨意的本分,就愈加容易逃避艱苦的職責和令人厭煩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新觀點在哪里盛行,那里勞苦做主工的人就更少,主日學教師就更少,社區探訪就更少,而信徒卻愈加尋求安逸的生活。

弗瑞森和麥克遜的這本書記述了作者之一如何著手應聘圣經學院里的一個新的教學崗位,我們從中發現的更像是一種追名逐利的世俗職場態度,而非從事神話語事工的態度。這正悲哀地應驗了一旦我們停止相信神對我們有一個計劃,就會滋生出這種“隨心所欲”作決定的方法。有趣的是,我們注意到這些作者相信神只在一種籠統的方式上呼召人去服事,而非派遣到具體的教會,并且他對某一項事工所持續的時間也沒有任何管轄權。在這種新觀點下,沒有哪個基督徒同工、教牧人員或“平信徒”會因離棄神交托給他們的職責而懼怕。

對傳統帶領觀的批評

大多數持新觀點的教師在講述他們的論點時曲解、嘲笑傳統觀點。有幅諷刺漫畫將傳統帶領觀縮減成三個階段:第一,查考《圣經》;第二,在自己所處情況中尋找神的信號;第三,留意良好的內在感覺,例如平安。以如此簡易的方法來尋求帶領顯然并不適當。下面我們將會看到,傳統合乎《圣經》的方法遠不止這些。

最常見的反對論點是,因為傳統帶領觀不能適用于所有大大小小的決定,所以不對。例如,亞瑟·約翰遜嘲笑傳統信徒只在大事上尋求神的帶領,在小事上卻不尋求帶領。他寫道:“他們努力確定神在他們人生抉擇上所作出的特有決定。然而,很少有人試圖在小事上遵循這種方法:早晨先穿哪只鞋,早餐是吃個橙子還是喝果汁代替。”約翰遜博士認為,如果神不想決定早餐食譜,那他也不想引導我們在婚姻上的決定。

另一位批評者則以牙膏為例闡述了同樣的論調,他輕蔑地問,我們如何確定哪個品牌或口味的牙膏是神讓我們去買的?他推論道,如果買牙膏是我們以一種常識性的方式自己決定,那么所有重大決定不也是這樣么?這些批評者詰問,我們在什么樣的《圣經》基礎上區分哪些決定是神有具體旨意的,哪些不是?對這樣的非議,下文中我們可以顯而易見地看到《圣經》的回答。

還有一種對傳統帶領觀的批評需要提一下。批評者們說,如果信徒無法尋求神的“完美旨意”,或者犯下某些致命錯誤以至于沒看到神給的指示,就會帶來一種稱為“神的次等選擇”(God's second-best)的錯誤結果,這與神至高無上掌管一切的概念相悖。這種批評恰當嗎?我們可能陷入一種與神對我們的旨意相反的次等行動路線中嗎?當然不會,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信徒絕不會在神的旨意之外。如果我們未能恰當地尋求主的帶領,反而按自己的某些一時的念頭而行,那么這“錯誤”的結果就是神的旨意。在這種情況下,神的旨意是我們要品嘗苦果,也許是某種心痛的事,包括失去屬靈的機會,甚至會有更重的責罰。

神借著這些歷練教導我們真正的順服、使我們成圣,這就是神的旨意,是在太初之前就計劃好了的。因此,即使我們錯了,也不會與他圣潔而智慧的旨意相悖。《羅馬書》8:28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即使錯誤也會轉為最終對我們成圣有益的事。

前不久有本書推崇一種新式的反對神帶領的觀點[《那是你的主嗎?》(Is That Your Lord?),加里·吉利博士著],著重強調《申命記》29:29:“隱秘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吉利博士以一種怪誕的解經聲稱這句話意思是,如果信徒面臨著《圣經》中沒有明確解釋的抉擇,他就不該尋求神的看法,而應該自己決定。他說,去尋求未顯明的神的隱秘旨意會偏向神秘主義或所謂的“敬虔主義”。(近期另一位作者引用了同樣的經文,說尋求神的帶領比異教好不到哪里去。)換句話說,因為《圣經》里沒有顯明某位基督徒將來的妻子或丈夫的姓名,因此這個人就不能夠尋求主的引領。剛才提及的這兩位作者在信仰上都是改革宗的,這就表明甚至這樣的教會也已經被新觀點污染了,盡管這種觀點不合《圣經》、不屬靈、也不是清教徒的看法。

根據這些作者的看法,我們找工作時,因為《圣經》里沒有具體指明哪個當代雇主的名號,所以我們的未來就成了神未見的隱秘旨意的一部分,因此不存在對我們的帶領。他們一再堅持認為神在《新約》中沒有給信徒任何指示,要他們在人生中的一些大事上尋求他的旨意,他沒有指示我們居住在哪里,與誰結婚,甚至是否要擔當傳講神話語的職分,但我們相信這些觀點絕大部分是錯誤的,會讓信徒越來越偏離順服委身于神的生活。

我們主基督的榜樣

要應對“《新約》中并未要求信徒尋求帶領”的這種說法,我們必須先看那位完全足夠而且完美的榜樣,即我們神圣的先驅,我們的主并救主,他是我們的代表,在他完美順服的人生里,一絲不茍地貫徹了天父的旨意。這些作者怎能說,尋求神的意圖和旨意不存在于《新約》中?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在這件事上似乎沒有關于基督的神學認知,這表明他們已經極深地陷入了一種“新福音派”(new evangelical)的《圣經》觀之中。“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這是耶穌對父神的呼求,他代表了他的百姓,為我們的益處而過了完美的一生。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什么,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約翰福音》5:19,30)”主耶穌在《約翰福音》6:38和8:28又重申了這樣的意思,這些經文為此項教導構成了毋庸置疑的神學基礎:我們在面對所有主要的道路、路線、抉擇和人生轉折時,要將自己降服于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具體旨意之下。

主耶穌完美的順服是救恩計劃必要的一部分,這一事實顯明順服也是要我們遵守的規范。仆人不能大于他的主(基督說),因而難以想象要作我們的救主他需要過如此順服的生活,而我們卻只要在遵守道德的前提下就能隨心所欲。非也,我們救主的生活迫使我們認識到,我們也必須禱告:“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針對培養門徒的教導進一步證明了順服于神的旨意是我們的本分。門徒會身體力行地跟隨他選擇的師尊,持守他的每句話,做他吩咐的事。《約翰福音》第10章中基督的話應用范圍遠不僅限于拯救的時候。如經文中說:“看門的就給他開門,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這無疑反映了整個基督徒生活,而且從《約翰福音》的這一章中,我們確實看到了《詩篇》第23篇的話語銘刻其中。

《約翰福音》15:7中,主耶穌強調的關于主回應禱告的應許確實也包含了尋求神支配性的帶領——“你們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里面;凡你們所愿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我們經常會祈求:“主啊,你在我生活、職業中要我做什么呢?我該和誰結婚?我該怎樣侍奉你?主啊,引領我,讓我的心思敏銳,給我良好的眼光和判斷力,否決我錯誤的傾向,救我脫離錯誤的方向。”

理查德·巴克斯特在他的杰作《基督徒指南》(Christian Directory)中表達了清教徒的帶領觀——

“當你領會并贊同神對你的所有權時,就會知道所有你身體和靈魂的力量都是為了侍奉他,沒有什么世俗之事有同等的權利來占據你的思維,甚至你一閃而過的情感,或者你生命中的一分鐘,都要在神面前記賬。讓神享有屬于他自己的東西。順從于他榮耀的旨意是必要的。”

這是清教徒的看法,今日卻恰恰正在被廢棄,但我們必須持守之,因為唯獨這種觀點才是真實的基督徒生活中應有的,丟棄這種觀點會造成信徒不履行職分、不交托、不蒙使用、沒有確信,最終會帶來非常世俗化的基督徒生活。

“道路和路線”原則

現在我們查考一些經文來確立這一點:信徒必須尋求神的幫助,以便在與人生整體路徑或方向相關的所有決定上得到帶領。首先,摩西在《出埃及記》33:13中的禱告對我們非常重要:“將你的道指示我。”主耶和華回答道:“我必親自和你同去。”這些話的要點在于,摩西的所有行程都會蒙神指引,他會帶領,或者說掌管摩西的旅程。不論前方是曠野中的徘徊,還是三十八年令人迷惑的四處行進,盡管這些經歷看起來是多么困惑和拖沓,但摩西非常確實地蒙主帶領,因為他如此尋求了。

摩西并未求主向他們啟示精確的每日作息時間表,或是在瑣碎的家務和日常生活中給出詳細的指導,而是求他指引他們的路程、路線和終點。那些對神的帶領持批評態度的人,嘲笑基督徒自己決定日常菜譜,卻在職業和婚姻上尋求神的幫助,這些人沒有看到眾多關于帶領的偉大經文最基本的特征。《圣經》教導我們在所有關乎生命旅程的事情上尋求神特別的帶領——尤其是在十字路口和岔道上。從《出埃及記》33:13要得到的重要功課是“道”這個詞的使用——“將你的道指示我”,摩西的意思完全就是字面上的。希伯來語中的“道”指的是一條步行踩踏出的路。(這個名詞來自動詞“步行”。)摩西求主給他的百姓指定道路。

但是,用摩西的經歷來詮釋神會如何帶領今日的基督徒對不對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圣經》如此說。《哥林多前書》10:1—12中,保羅清楚地表明,以色列民的行程是專門記錄下來給福音時代的信徒作為鑒戒的。他說:“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鑒戒(例子或樣本),并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的。”換言之,摩西和以色列人走的路象征著今日信徒的人生路程。

的確,不難區分日常事務和那些跟人生路程直接相關的事務。日用的飲食顯然與人生的方向并不相關,也不涉及一個人的屬靈職分和所結的果子。同樣,一個人買什么樣式的汽車也與人生路線不相關,盡管主會在對禱告的回應中幫助他尋找、選擇合適的車。就像所有貴重物品一樣,買車也要順服于《圣經》原則。要避免貪婪以及不必要的奢侈和花費,但這項決定對人生路程而言并不重要。另一方面,一個人的配偶會影響整個人生路程,職業也一樣。居住在哪里極大地影響著生命路程,選擇教會團契也一樣。

另一處關于帶領的重要經文在《詩篇》25:4里,大衛用了旅行的語言,盡管他顯然并沒有在行路。他使用關于旅程的詞語象征他人生的方向,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將你的道(字面意思:步行的路)指示我,將你的路(字面意思:易走的道路或路線)教訓我。”他使用這些詞語,就像摩西使用這些詞一樣。“新觀點”的推崇者說,大衛只是求主顯明一種敬虔的生活方式,但這是在縮減經文含義,有損其義,因為《詩篇》充滿了“人生路程”的語言。

《詩篇》27:11中,大衛再次使用了同樣的詞:“耶和華啊,求你將你的道指教我,因我仇敵的緣故引導我走平坦的路。”道路和路線這類的用語顯然指的是大衛人生的主要方向。

《詩篇》32:8—9中,“路”這個詞再次出現,這次是一幅馬或騾子的圖畫,它們必須由騎手或車夫明確堅定地指引。然而,這里是主耶和華說:“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勸戒你。你不可像那無知的騾馬,必用嚼環轡頭勒住它,不然,就不能馴服。”大衛曾令人悲傷地犯了罪,可能是他和拔示巴那罪,現在(正如《詩篇》51篇)他知道自己的罪了,并且悔改。他不再像馬或騾子那樣頑硬,而是回應神的帶領。

那些提倡新帶領觀的人說,這段經文講的只是大衛的行為,與帶領沒關系。但問題是大衛不僅違背了道德標準,也忽略了在人生的大事上尋求并遵循神的旨意;這些事決定了國家的未來,也決定了他個人的未來。他并沒有去指揮戰斗,卻涉入了一樁有終身意義的親密關系中。他的敗德雖然是個問題,但更甚的是,他身處哪里、承擔什么任務也都是他自己擅自決定的。

因此,這些經文要求我們在人生道路或路線——即主要的事情上——順從神的指引。正如馬需要騎手明確的指引一樣,我們也需要主的帶領才能侍奉他。這經文禁止我們自己作決定去哪里、做什么,無論自己有多精明。這經文既是一條命令,也是一個警告、一項應許,兼而有之。

《詩篇》37:5中,大衛講了這樣一句備受人們喜愛的話:“你要把你的道路[4](步行道路)交托耶和華,并倚靠他,他就必成全。”因為這首詩篇對比了信徒與非信徒的生活方式,有人就以為“道路”這個詞指的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但因為這首詩篇顯然貫穿著“人生路程”的主題(反復提到義人未來的賞賜),所以首要的意思顯然是人生的方向和路線,或是主要方針上的決定。數個世紀以來基督教解經家們就是這樣理解這節經文的,但“新觀點”作者們無恥地將之拋諸腦后。

《詩篇》48:14給了我們另一個重要的詞:“因為這神永永遠遠為我們的神,他必作我們引路的,直到死時。”我們怎樣理解這里的“引路的”一詞?希伯來原文意思是車夫,比如趕牲口或駕車的人。換句話說,這個“引路的”是領航員或舵手,是決定方向的。這節經文說的是神的慈愛和信實,他會決定他百姓的命數和一切事務直到死時。我們再次看到,減低這榮耀的語言以便使其只應用于神在道德標準上的帶領(正如弗瑞森和麥克遜所做的),就是縮減神默示的話語的明顯含義。

這首詩篇中,主用一幅畫描述了在他百姓最重要的事務上他自己的角色,這幅畫說的是引路的比牲口更明白走哪個方向,引路的才決定了行程路線。

另一處用“道”和“路”來表達人生路程的經文是《箴言》3:5—6,這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話。所羅門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道[5]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反對傳統帶領觀的人激烈地反駁這個詞——指引的含義。他們不想看到神指引人生重大決定,很快指出這個詞的希伯來原文意思是使之變直或平復。有了這個翻譯,他們聲稱經文僅僅向所有遵行神誡命的人應許人生蒙祝福。

然而,再一次,他們的解釋等于貶低經文的價值,經文字面的含義顯明了一位“有執行權”、主管的神,他會讓人生道路平直。換言之,如果我們疏于承認主是我們人生的最高主宰,那我們的路就會彎曲,轉向一種漫無目的令人沮喪的方向,我們的路途就會無效率、不結果子。然而,如果我們不我行我素,而是尋求他的掌管,那么他就會指揮我們的人生之路,這樣我們的路途就會筆直而有目的。經文這樣組織語言是為了表明神自己會干預旅程的路線和性質。在大的決定上,他有帶領我們的特權。

另一處重要經文是《以賽亞書》58:11,經文應許了神會帶領,卻被新觀點的提倡者們刪除了。以賽亞先知說:“耶和華也必時常引導你。”經文(6—12節)是有條件的。如果信徒對痛苦中的人滿懷慈悲憐憫(對我們而言包括向靈里貧窮的人作見證),那么神就會以顯著的影響、光照和帶領來祝福他。反對帶領的人把這應許縮減成這樣的看法,即我們若慈悲良善,那么神就會看顧我們,這就把經文中關于帶領的成分籠統地除去了。然而,希伯來語“引導”的字面含義就是引導、帶領。這個詞可以用于攻城略地的王把俘虜帶去流放,路線當然是征服者決定的,而非俘虜。這個詞也用來表示治理、指導、約束或限制的意思。這是個很強的具有“執行”含義的詞,經文無疑就是其原本的含義——主將會按著他的榮耀、智慧、慈愛和完美的旨意支配、掌管富有憐憫之信徒的人生。

這些人所熟知的《舊約》經文無疑表明,在主要決定,而非小事上,要尋求或服從神直接的帶領。嘲笑說不可能區分神會為我們作的決定與我們自己作的決定,是因為對《圣經》關于“道路和路線”的話語缺乏認知。

《新約》中關于帶領的經文

《新約》中是如何說的呢?新觀點人士大膽宣稱《新約》中沒有應許神會帶領他的百姓,是這樣么?我們已經考察過了救主這位至高的榜樣,作為我們的代表,他把自己順服在父神的旨意之下。從《馬太福音》6:25救主的話中可以看到人生方向上的大事與次要的日常事務之間的區別。我們的主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么,喝什么,為身體憂慮穿什么。生命不勝于飲食嗎?身體不勝于衣裳嗎?”這段經文的目的是要教導正確的優先次序,即我們必須一直把神放在首位,區分天國的事和地上的事。我們不應該像順服主那樣關注衣食,或明日的日常事務。

主耶穌告訴我們,作為信徒,要平靜地從事生活中的日常事務,像負責任的基督徒。他警告我們,不要過分憂慮這些日常的物質上的事,而只要在作決定上本著良心敬虔度日。我們知道主耶穌的標準,因為《圣經》其他地方已經有明確的規定——不可貪婪、不可驕傲、不可浪費、不可世俗,等等。然而,靈魂的狀態、神的事工、主所賜給的從頭到尾一生的路,需要一種完全不同層次的思考,因為這些不是日常事務,而是重大而長期的事情。在這些事情上,我們必須尋求神的帶領和支配。

《使徒行傳》13:2—3,在從安提阿差遣首批基督教宣教士的事情上,展現了神主權的引領。當教會領袖“侍奉主、禁食的時候”,圣靈對他們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作我召他們所作的工。”對過去篤信《圣經》的信徒來講,這件事教導說,要去從事宣教事工的人必須蒙神所召。他們預期宣教士會感受到這種呼召,他里面會有強烈的去做這項事工的愿望,并且也要獲得他所在教會的領袖認可,他們會檢驗他是否合適,恩賜如何,是否預備好。

然而,在推崇新觀點的人看來,對巴拿巴和保羅的呼召仍然是另一“個別”事件。這種看法設想,他們得到神特別的呼召只是因為他們是第一批宣教士,并且也斷言他們的蒙召應該視為特別事件,因為神的旨意直接在超自然的交流中揭示出來了,這在今日是不會發生的。結論是,我們不要再向神尋求個人呼召,只要根據我們自己的智慧去選擇最適合的人作宣教士。

新觀點的推崇者奇怪地進一步宣稱,保羅在與其他宣教事件相關的事情上并沒有向神尋求具體的帶領,例如當他打算開展第二次宣教旅行時(《使徒行傳》15:36),他決定和巴拿巴分開時,還有選擇西拉作為同工時(《使徒行傳》15:39—40)。他們以此替這種選擇神仆的新“理性”方法辯護,說保羅作為一位成熟而明智的基督徒,自己作出了全部這些決定。

保羅選擇提摩太加入他的團隊,(這些人說)一部分原因是他給保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部分是因為其他人都稱贊他。弗瑞森和麥克遜說:“這再次證明,是屬靈的資格,而非一個呼召,具有決定性。”然而,這些作者似乎不知道《提摩太前書》4:14,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提摩太的恩賜及其運用,是神選擇他的結果,進而向教會領袖顯示了他的選擇。這一節經文就能駁斥、摧毀他們長篇大論的錯誤解經。

去指正那些如此激烈反對傳統帶領觀的人給出的所有虛假論據將很費時間,不過我們前面提及的幾個例子已經很典型了。哪些地方《圣經》記敘省略了任何具體提及保羅尋求帶領的內容,這些人就毫無拘束地假定他沒有這么做,并將其當作事實。在他們看來,保羅不相信在他的行動中,或者任命“同工”時,尋求神具體的旨意是必要的,而是認為只要作出明智的決定即可。每逢一處經文清楚顯示神為他的仆人作出這些決定時,新觀點的寫手們就把這件事當成“個別”的加以忽略。但這絕不是解經的方法!我們必須反對這些寫手將神的話語人本化、使其合乎理性、將其進行削減的做法,這些人想要在他們的基督徒生活中無拘無束地自己作決定,取悅自己。

回到《使徒行傳》13:2,對各個時代的教會生活,我們有了一個先例,這先例并不是指神讓我們知曉他旨意的方式,而在于這樣一個原則——在發展教會任命教牧人員時,他的旨意是至高無上的。宣教士去哪里是神的旨意,并且他會選擇恰當的人。因為宣教士們知道神呼召了他們,不管一路上困難有多大,他們都能確信自己工作的正確性。有了這種確信,他們不會輕易地放棄工作。他們看自己是在至高神直接指揮和保護下的人,擔負著他給予的個人使命。

保羅關于帶領的話

我們應當聽聽保羅的話,他作為傳道人能夠這樣說自己:“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因他……派我服事他。”他并不是自己要去開展事工的,而是主派他去的。類似,保羅說:“我為這福音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師傅。”每個真正的牧者都是神膏立的,因此保羅能向提摩太說出他那壯麗的話:“從前所交托你的善道,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里面的圣靈牢牢的守著。”提摩太有自己的使命,不僅僅是從與他同工的信徒得來的,而是從那莊稼的主來的。

整個對保羅旅程的記述內容就是一項一直在圣靈掌管和指引下的事工。例如,《使徒行傳》第16章說保羅和西拉遇到了這樣的情形:“圣靈……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當他們試圖去庇推尼,“耶穌的靈卻不許”。之后就看到了馬其頓人的異象,他們知道主呼召他們去哪里傳福音。在每個階段,當需要作出重要決定時,神的帶領就會顯示出來,這難道不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嗎?新觀點的教師們說不是,《圣經》的回答卻是肯定的。神的帶領的表達方式各有不同,因為我們不是得到直接的聲音和異象的使徒,但原則并沒有變。我們要迫切禱告,并順服于神的指引,當我們的心思敏銳,能看到并衡量這些問題時,這指引就會來臨,同樣,神也會借著環境指引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下文將更充分地探討這一點。)

我們知道,保羅的行為對我們是權威性的榜樣,因為一些關鍵經文命令我們效法他的行動,不僅是他組織新約教會的方式,還有他處事的屬靈方法[6]。《使徒行傳》的信息顯著而清楚,其實在說:“在人生和屬靈侍奉的重大決定上要服從于主的指引。”《使徒行傳》第16章毫無疑問地向我們表明保羅關注于分辨和順從神的帶領,這是他作決定的關鍵部分。

保羅作出的榜樣是,他必須一直處在神要他所處的地方,并且他總是教導說,必須尋求并尊重神的旨意。《使徒行傳》18:21中,我們看到他在以弗所向聽眾辭別:“我必須竭盡所能在耶路撒冷守這即將到來的節,但神若愿意[7],我還要回到你們這里。”新派觀點的教師說,這意思是保羅在感覺良好的情況下自己作出了決定,但預備順服神的最終旨意。他們讀這節經文時似乎覺得保羅只是說:“我會回來,但如果我沒有的話,那么你們就會曉得我的想法被神否決了。”然而,這是把保羅話語的明顯含義——若神指引他回來,他就會這么做——架空了。對基督教事工中的主要事情而言,神具體、特別的旨意是最重要的。

以任命同工的事為例,我們再次看到需要尋求神的帶領。《使徒行傳》20:28里,保羅向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說:“圣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是圣靈任命了這些長老,而非教會。是他的帶領,而非人的決斷。今日,當我們任命同工時,應用《圣經》所說的資格條件,衡量“候選人”是否合適的時候,必須多多禱告祈求幫助和帶領。我們著手時,不能像那些隨便作決定的人那樣帶著輕率的信心,而是只能帶著謙卑,真正地信靠神的幫助。

關于在人生主要決定上需要尋求具體帶領,另一個很不同的證據記在《哥林多后書》6:14—18,經文命令信徒與偶像崇拜和所有形式的宗教合一運動分別開來。這段經文以18節那美妙的應許結束——“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這是全能的主說的。”《圣經》時代中東文化中父親的角色在神的帶領這件事上給我們很多啟發,因為那時家庭中父親的責任比現代西方的父親要大得多。當神應許作完美的父之時,他的父權就好比古代東方的父親。

這個概念有助于解答神是否在對信徒人生旅程的引領上有具體、特別的旨意。《圣經》時代地上的父親以極大的權威來管治家庭,決定家庭成員的一切大事,主正是應許以這種形式的父權引領他地上的兒女。他會在我們的人生大事上作決定,引領我們。當東方家庭中的年輕人出外放牧時,他們會擁有主動性,并不會在日常事務上求助于父親的指引。他們作農夫、商人、染坊工人、手工業者等等,在自己的領域內是行家,在所有這些事情上都獨立進行。但在重大的人生問題上,例如住在哪里、學哪一行、與誰結婚等,他們總要請教最高決策者——父親,一家之主。我們和天父的關系也是這樣。

《圣經》駁斥自由選擇,贊同順服

《雅各書》4:13—15有力駁斥了在作抉擇時自我決定的新精神:“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做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么呢?你們原來是一片云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你們只當說:‘主若愿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

有些基督徒商人在他們生命中的整整一年里都離家在外做生意,卻沒有對神在這件事上的旨意和意圖有任何深入的考慮。他們不僅完全只根據風險投資的收益來計劃,而且很快就定了心意,自行決定如何行動。一年是很長的一段時間,當然足以大大影響一個人的教會生活和服事,更不用說家庭生活了。因生意而離開顯然是件大事,應該仔細地考慮、禱告,同時還要有強烈的被神帶領的愿望。

如果說這些商人受責備只是因為對神的主權缺乏一般的尊重,好像他們應該在提議的結尾加上正式的承認“神若愿意”(弗瑞森和麥克遜就這樣貶低這段經文),那是不夠的。除非是提醒信徒在所有人生重大問題上有義務尋求神的帶領和監督,否則雅各的話不會有實際的作用。

雅各譴責信徒自信地自己作決定,將其描述成一種罪:“現今你們竟以張狂夸口;凡這樣夸口都是惡的。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書》4:16—17)”神對我們的人生旅程有他自己的引領,我們要應用帶領的規則,以尊崇他的旨意和他的統治。我們不能總是先入為主地認為他會帶我們去哪里,但如果我們尋求帶領,將我們的道路降服于他,我們就可能確信他那掌管之手會塑造我們的環境和事務。

最后一段給我們思考的經文是《彼得前書》5:6—7,“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他必叫你們升高。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有時“憂慮(care)”這個詞譯作“焦慮(anxiety)”,希臘文原文來自一個動詞,這個動詞表示:向不同的方向拉(使之分開、相離或劃分)。這表示這樣一種憂慮或焦慮:矛盾的想法為了得到注意或支配地位而相爭;一個人同時被往多個方向拉。有位譯者嘗試把握這種含義,將經文譯作:“把所有讓你心煩意亂的念頭交給他”。這個詞意味著欲望和憂慮交織在一起。

撒種的比喻里用了同樣一個希臘文詞,落在荊棘里的種子代表被“世上的思慮”阻擋的聽眾。這人的心里爭戰激烈,今生富足和成功的誘惑在拉他的心。“世上的思慮”不是世上的“擔憂”,而是世上令人分心之事。保羅在《哥林多后書》11:28用了同樣的希臘文詞。在列舉自己受到的試探和軟弱時,他提及了這種特別的日常壓力——“為眾教會掛心的事”。他并非說為眾教會掛心這一服事對他來說痛苦而令人厭惡,而是說他的心思不停地被試探和教會的問題拉向不同方向。

《彼得前書》第5章中“憂慮”這個詞意思是遭受不同方向上的撕扯。這指的是紛至沓來的、混亂而不確定的心思,這尤其與人生旅途上復雜的重大抉擇相關。面臨這些抉擇時,我們可以把所有讓我們分心的推理交給主,因為知道他“顧念”我們(這是另一個希臘文詞,意思是他關心我們)。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忽略在充分禱告的前提下根據《圣經》原則仔細地思索問題,而是說作決定最終不是由我們,而是主。

這項教導真是讓人疑慮盡消,神對我們有特別的旨意!這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我們、看顧我們;也強調了我們與他的聯合本質上是親密的。這項教導向我們確保,生命路途上每個主要階段、每個轉折點,都有一項目的,因此我們如果尋求他的旨意,就不會浪費年日,也不會徒然抱憾。這種觀念讓我們謙卑,鼓舞我們努力完全順服我們神的旨意。

新帶領觀點極大削弱了信徒對基督作為我們的主這一身份的認識。篡奪了基督的權威和作為主的地位,放縱和自作主張的行事方式很快就大行其道。我們不是說反對傳統帶領觀的新學派教師們想要抨擊基督作為我們的主這一身份,而是說這就是他們所造成的結果,有利于那些不想完全順服于主的不敬虔基督徒們。

在這富裕的時代,我們都面臨誘惑要去華麗地裝飾我們的居所、妝襯我們的口袋,而新觀點撕破了信徒的防線:“去做任何看起來對你合理正確的事吧。”可悲的是,面臨誘惑時,許多東西(只要它們沒有公然地違背道德倫理)看起來都合理。在這種誘惑下,我們能為任何程度的放松、優裕生活、休閑、娛樂、服務自我等進行辯護。新帶領觀把我們交到“己”的暴政之下,讓我們置身于一位不在場的主“表面上”的統治之下,將福音的順服削減到有名無實的基督徒的程度。神在他百姓的生命里都有特別的旨意和目的,這一事實是救恩最大的祝福之一,決定性地鼓舞人活出又真又活的敬虔。我們必須一直心甘情愿地伏在萬王之王以下,因為這是我們崇高的特權和光榮。

譯者:維真
上架時間:2019-07-11 15:00:49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綦江县| 阿瓦提县| 鄂托克前旗| 阿坝县| 莎车县| 威信县| 普洱| 志丹县| 巴中市| 安仁县| 天门市| 灵璧县| 上饶市| 会宁县| 乌苏市| 杭锦旗| 胶南市| 平利县| 凤冈县| 海门市| 松原市| 江北区| 如皋市| 阳信县| 新龙县| 同仁县| 乐亭县| 和龙市| 柏乡县| 宜城市| 绵阳市| 富源县| 四平市| 射洪县| 彭山县| 循化| 大姚县| 温宿县| 丹凤县| 城口县| 鱼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