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6章 感知交流,用媽媽的身體感知寶寶說話
- 第5章 哭式交流,聽哭泣的寶寶“說話”
- 第4章 好媽媽聽得懂寶寶的聲音語言
- 第3章 寶寶的睡眠語言不撒謊
- 第2章 解讀寶寶的肢體語言(2)
- 第1章 解讀寶寶的肢體語言(1)
第1章 解讀寶寶的肢體語言(1)
每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建立自己的語言系統。新媽媽們面對不會說話不會表達的寶寶,難免會手足無措,口不能言、手不能寫的寶寶究竟為什么哭個不停?究竟為什么手舞足蹈?究竟為什么左顧右盼?以前積累的種種與人交流的經驗,對寶寶們統統不管用,新媽媽能做的,就是從頭開始,學習聽懂寶寶的“話”。
不滿周歲的寶寶不會說話,卻也有自己的語言體系,他們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寶寶的癟嘴、撅嘴、紅臉和啼哭,都是他們獨有的語言表達。寶寶們一般要到一歲左右才開始發聲,學習說話,在此之前,爸爸媽媽要想和寶寶交流,就必須熟悉寶寶的肢體語言。周歲之后,寶寶們的肢體語言依舊很重要,它不僅能夠表達寶寶的真實情感,還能夠讓父母們更深入更確切地了解寶寶的身體狀況和情緒狀況。因此,了解寶寶的肢體語言,對于爸爸媽媽們來說,尤為重要。
第一節 半歲以下寶寶的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是人類外在表現的一部分。在嬰幼兒時期,寶寶通過哭喊、微笑、動作、姿勢、表情等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因此,寶寶的肢體語言在和爸爸媽媽的交流溝通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開始,寶寶的肢體語言并不是有意的,他們也不能對這些肢體語言進行自主控制。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他們逐漸學會用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向爸爸媽媽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寶寶的肢體語言,爸爸媽媽們可以看到寶寶在身體、情感和認知等各方面的成長。爸爸媽媽了解了寶寶的肢體語言,才能更好地和寶寶溝通,更好地照顧寶寶。
正因為寶寶不能用語言來表達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感受,成年人往往會低估寶寶的能力。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寶寶的肢體語言中,包含著大量的信息。爸爸媽媽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寶寶的肢體語言,了解寶寶的“嬰語”,這樣才能更好地和寶寶進行交流、溝通,做了解寶寶、理解寶寶意的好媽媽、好爸爸。
1.寶寶為什么愛吮手指
幾乎每個寶寶都會吮吸手指。吸吮是人類最原始也最簡單的進食方式。
嬰兒時期,寶寶用“吮吸”來表達自己的食欲,所以寶寶吮吸手指是一種正常現象。
寶寶剛出生就會吮吸,嘴唇接觸到媽媽的乳房,就會自發地作出吃奶的吸吮動作,這是人類的本能反應,是一種生理性的吸吮反射。
因此,嬰幼兒時期,媽媽們不必要求寶寶放棄吮吸手指,這是寶寶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吸吮手指對寶寶來說很重要,它會讓他們體味到吃奶時的快樂,想起媽媽,心里感到滿足。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吮吸行為會自然消失。
寶寶吮吸手指有不同的原因,分別表達寶寶不同的需求。
第一種原因:寶寶的本能
剛出生的寶寶對吸吮有一種天然的需要,如果沒能在媽媽身上得到這種滿足,寶寶就會想辦法自己滿足自己,即吸吮手指,這是人類自發的行為替代和自我安慰。寶寶出生后,嘴唇接觸到媽媽的乳房,會自發作出吃奶的吸吮動作,這是一種生理性的吸吮反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為了滿足天然的吮吸需求,會逐漸形成吮吸手指的習慣。
如何滿足寶寶吮吸需求?
這就需要新媽媽盡可能地用母乳喂養寶寶,這樣就能讓寶寶充分享受吮吸的快樂。
媽媽還應根據寶寶的需求隨時哺乳,每次哺乳既不能過于匆忙,也不能過于強調定時定量,既要滿足寶寶的吮吸需求,又要保證讓寶寶吃飽。如果要添加輔食和配方奶,也要使用可以吮吸的小奶瓶,滿足寶寶的吮吸需求。
第二種原因:喂養方式不當
當媽媽在喂奶時,由于抱孩子的姿勢不當,寶寶躺在臂彎里感到不舒服,或者喂奶的方法不正確,喂食的速度太快,沒有滿足寶寶吸吮的欲望。即使寶寶吃飽了肚子,生理上得到了滿足,但是在心理上還沒能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便會通過吸吮手指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這就要媽媽在喂奶的時候不要心急,等寶寶主動吐出乳頭,把頭轉向一邊不在吃奶的時候再離開。邊喂奶邊觀察孩子的表情,看他是不是有一種心理滿足感,并且用胳膊來體會孩子幼小的身體反映,看他躺得是不是舒服。
第三種原因:睡眠習慣不良
有些嬰兒并不愛整天睡覺,如果在寶寶沒有睡意的情況下,把他放到床上等待睡意的到來,他會把手指或者小腳丫放在嘴里吮吸,或抓住被子的一角含在嘴里玩。寶寶睡醒后,也不要讓他在床上停留過久,久而久之寶寶就會因為無聊逐漸養成吸吮手指的習慣。
這時候媽媽就要給寶寶的小嘴找個依靠。當寶寶吮吸手指時,媽媽可以給寶寶一塊磨牙餅干,讓他的小嘴啃啃,也可以用安慰奶嘴或磨牙棒替換一下小手。(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潔和消毒。)或者睡前給寶寶講一個輕松愉快的小故事,讀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寶寶愉快安心地入睡,時時感到安全、幸福、滿足。
第四種原因:周圍環境單調
有的寶寶吮吸手指是由于周圍環境太單調,爸爸媽媽或看護人很少和寶寶肌膚相親,很少陪寶寶說話、做游戲等等,他們把吮吸手指作為自我娛樂的一種方式。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要多抱抱、多陪伴寶寶,仔細分辨寶寶的各種要求,滿足他的各種需要,多陪寶寶說話或者拿一些小的玩具讓寶寶轉移注意力。
第五種原因:減輕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你知道嗎?半歲以下的寶寶,往往對這個世界既好奇又驚恐,為了能夠認知這個世界,他們必須找到一個使自己身體和情緒安靜下來的方法。吮吸自己的手指,就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
在寶寶獨自耍玩一段時間后,出現吮吸手指的行為,媽媽應及時把寶寶抱在懷里,用手輕輕撫摸孩寶寶的后背,并輕聲細語和寶寶進行對話交流,這樣會給寶寶帶來親切和愉快的感覺。
貼心指導:如何教半歲以下的寶寶,懂得用肢體語言表達
半歲以下的寶寶,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只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如饑餓,焦躁不安,無聊,需要父母關愛時吮吸手指的行為。因此,肢體語言成為寶寶和父母溝通的橋梁,父母要通過寶寶的肢體語言來發現其所要表達的信息,寶寶也要學習簡單的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
1.半歲以下的寶寶目光會追隨鏡子的移動而移動。媽媽可以抱著寶寶在鏡子前做一些動作,把寶寶的小手舉起,摸摸嘴巴,再摸摸鼻子。開始寶寶會覺得很奇怪,幾次之后寶寶就會對鏡子中的小人感興趣,也會去模仿這些動作。
2.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會用一只手抓住自己想要的玩具了,當一個手中拿著一塊積木時,再給他另一塊,他會用另一只手去拿,如果你手中還有第三塊,他的眼睛還會盯著第三塊。寶寶經常會故意把自己手中的東西扔到地上,揀起來再扔,扔了再揀,可以不厭其煩地重復好多次,這是孩子在向人們展示自己的能力。
2、為什么身邊沒有人,寶寶就會哭
半歲以下的寶寶,隨著月齡的增長及大腦皮層的發育更“懂事”了,這時他們啼哭常常并不是因為饑餓,也沒有什么不舒服,更多的是因為周圍沒有人,寶寶通過啼哭的方式來告訴人們自己希望有人來照顧,陪伴,這時往往你一抱起他他就不哭了。
我需要抱抱
依賴父母是孩子的天性,特別是半歲以下的寶寶更需要有人陪伴。寶寶整天躺在床上無人理睬,缺少溫暖,也會引起他煩躁不安的哭。當寶寶發現周圍環境過于安靜,就會轉動腦袋四處尋找,在看不到人時,就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開始時哭聲可能會比較低、哼哼唧唧的,等到有人之后哭聲就會變大,用來吸引人的注意,仿佛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
所有的寶寶都喜歡被緊緊抱在懷里的感覺,懷抱對寶寶有一種鎮靜和撫慰作用。母親心跳的聲音和體溫使寶寶有安全感。對于寶寶的哭鬧父母應當盡量回應,可以輕輕地撫摸或者將寶寶抱起來,他一定會立即收聲,像音響開關一樣。讓寶寶靠在媽媽的胸前,聽媽媽的心跳和呼吸,聞聞媽媽的味道,媽媽親親寶寶,用溫柔的語調和他講話等,都可以讓寶寶很快安靜下來。
我寂寞孤獨
寶寶因情緒不良而哭。寶寶有時也會感到寂寞,需要親人的愛撫。這種哭聲一般是在無聲無息中開始的,常常是由幾聲緩慢而拖長的哭聲打頭陣,聲音較低發自喉嚨,這只是要引起父母的注意,讓父母把他抱起來。寶寶出生前在母親的子宮里時,無時無刻不受到羊水和子宮壁的輕撫。初來人世間孤零零地獨自躺在小床上,會感到害怕,而接觸到親人會讓寶寶感到安慰。
父母應經常與寶寶玩耍和交流,唱歌、講故事給他聽,和他一起玩一些輕軟的玩具,來消除寶寶由于寂寞而引起的哭。
我自己玩的無聊需要關注
從出生的第3周起,寶寶醒著的時間越來越長了,現在,除了讓寶寶吃好睡好,滿足他的精神需求和交際需要也變得重要起來了。爸爸媽媽忙時會放任寶寶自己玩耍,但是由于嬰兒的注意力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寶寶玩煩躁后卻得不到父母的關注而放聲啼哭。
面對這種情況,爸爸媽媽不妨這樣做:聽到寶寶發出哭聲后走到他的小床旁,用手扶弄他的臉蛋兒,輕輕地拍拍他,親切地對他微笑,用溫柔的聲音對他說話,或者陪寶寶一起玩耍,多數情況下寶寶都會安靜下來。如果你這樣做了寶寶還是一直哭,那就需要把他抱起來,給他安撫,穩定寶寶的情緒。但是注意的是不能抱太久,寶寶滿足以后可以輕輕地把他放回小床上,可以在他身邊守候一會,等寶寶穩定下來就可以離開了。
貼心指導:如何教半歲以下的寶寶,懂得用肢體語言表達
寶寶的好多肢體語言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學來的,因此我們一定要設法讓寶寶多聽,多看,多模仿。
1.爸爸媽媽在與寶寶一起玩耍時,可以利用寶寶喜歡的事情來教寶寶,如抱他上街,找媽媽,拿玩具等。抱孩子之前,必須向孩子伸出雙臂,問他可不可以抱抱?鼓勵寶寶將雙臂伸向你,讓他練習這個動作。
2.爸爸媽媽也可以對著寶寶做一些表情動作。比如把寶寶抱起來,在他面前做張口,吐舌頭或者其他各種表情,寶寶逐漸會模仿這些面部表情。
3.在寶寶啼哭時,媽媽也可以學著寶寶的哭聲發出相同的聲音,正在哭鬧的寶寶就會因為好奇而停下哭泣看著媽媽,多次以后寶寶就會意識到自己的的這個能力,并且會逐漸運用自己的能力。
3、寶寶的輕度疼痛用表情表達,中度疼痛用哭聲訴說
寶寶的輕度疼痛用表情表達
對于寶寶來說,由于身體較弱經常會因為一些小的碰觸或身體的不適而感到疼痛。嬰兒還不具備自理能力,因此當他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通常會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一般來說,寶寶在對一些輕微的疼痛時,基本不會大哭,他們經常用非常明顯的表情來表達自己受到了傷害,感到疼痛。
對于小嬰兒來說,輕微的疼痛經常發生,比如,當他們的小腳丫被衣服里的細線纏住時,他們嬌嫩的皮膚會感到疼痛。當媽媽的指甲蓋不小心劃過寶寶的皮膚時,會讓他們感到明顯的刺痛。這樣的疼痛對寶寶來說是可以忍受的,他們一般會用奇怪的表情來表達他們的不舒服。
對于輕微的痛感來說,寶寶是怎樣用表情表達的呢?我觀察過不少嬰兒,我發現,寶寶疼痛感的表情表達是非常直接的。由于他們皮膚細嫩,稍微一點疼痛,就會讓他們的臉部皮膚變紅(有些皮膚黑的寶寶不是很明顯,必須細心觀察),如果疼痛繼續,寶寶可能會做出一些明顯的表情,如皺眉、努嘴,有時拳頭也會隨之攥起來,以表達他們的痛感或者緩解這種小小的、卻不容忽視的疼痛。
中度疼痛用哭聲訴說
當疼痛上升時,有些寶寶因為忍受不住會哭出聲來,有些寶寶會用輕聲的抽噎來表達痛感,還有些堅強的寶寶可以忍住,仍然用表情表達痛感??捎龅较翊蜥樳@樣的疼痛時,大部分寶寶都會用哭聲來提醒周圍的人自己忍受不了這種程度的疼痛。
一般來說,打針時針頭扎進寶寶手臂或屁股的一剎那,寶寶的痛感會升級,會引起寶寶的放聲大哭。有時寶寶腸胃不適時,也會讓寶寶痛感升級,引起寶寶的哭鬧。
在醫生給寶寶打預防針時,選用的都是比較細的針管,以盡量少地刺激寶寶皮膚的痛感神經。然而這種疼痛仍然是寶寶承受不了的,因此他們選擇大哭來舒緩這種疼痛或引起父母的注意讓這種疼痛不再繼續下去。
寶寶過多承受疼痛的后果
如果寶寶小時候經歷的疼痛過多,哪怕是最輕微的疼痛,而父母忽略了他們的感受,對此不聞不問,寶寶的大腦中很可能會因此留下“疼痛隨時有可能發生”的念頭,這很有可能影響他們今后的成長。
研究發現,寶寶在半歲以前,大腦基本不會形成長久而深刻的記憶,但這不代表他們的經歷會被遺忘。一般來說,寶寶半歲以前的經歷不會被大腦保存為鮮明的畫面,而會變成潛意識,深深地影響他們長大以后的行為。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會做出一些無法解釋的行為,這很可能源于他們嬰兒時期的某次特殊經歷。
爸爸媽媽應該怎么做
因此,父母應該密切注意寶寶的表情變化,一旦發現寶寶有疼痛的感覺,就應該放下手中的事情立刻尋找疼痛原因,而且要給寶寶適當的安撫,如溫柔的話語,溫暖的擁抱等,來緩解寶寶的疼痛感。如果是寶寶身體出現問題引起的疼痛就要立刻送往醫院進行檢查。如果只是輕微的疼痛,那么應該不是什么生理問題,從寶寶所接觸的外界就可以找到原因的,比如,媽媽抱孩子的動作過大,媽媽的指甲劃到了寶寶嬌嫩的皮膚,爸爸的胡子扎到了寶寶的小臉蛋等。
貼心指導:如何教半歲以下的寶寶,懂得用肢體語言表達
這里提供一些方法,供爸爸媽媽在教寶寶學習使用肢體語言時參考:
1、營造一個溫馨安全的環境:寶寶在一個溫暖安全的環境中,會樂于表達自己。
2、尋找寶寶肢體語言的原因:對于寶寶咬人、抓人、丟東西等行為,要先了解原因,體察他的情緒,再教導他不會傷害到自己和爸爸媽媽的表達方式。
4、為什么豎著抱,寶寶就不哭了
找尋哭泣的原因
剛呱呱墜地的小寶寶在媽媽陪著睡覺或是抱抱的時候,就已經和媽媽進行交流了。小寶寶被媽媽抱在懷中后,和媽媽的身體緊密接觸,更容易和媽媽進行眼神交流,或者更容易的接受來自媽媽的肢體語言信息。大多數媽媽在這個時期都是把寶寶橫著抱在懷里,讓媽媽柔軟而溫暖的懷抱給予寶寶安心。但是有時候寶寶在媽媽懷里卻一直哭泣,怎么哄也哄不好。排除饑餓、困倦、不舒服等原因后,仍然沒找到寶寶哭的理由是什么,就這樣媽媽把寶寶抱在懷中不知如何是好……
豎著抱,寶寶不哭了
嘆著氣,媽媽無意中把寶寶的脖子扶起來,豎起來抱著,結果……寶寶竟然不哭了。然而要讓寶寶的身體豎直起來,必須用力支撐起寶寶還沒有力氣保持這種姿勢的脖子。媽媽把寶寶豎著抱起來以后,寶寶將周圍的環境看得更清楚,新奇的姿勢讓寶寶停止哭鬧,睜開眼睛環視四周,“嗯,好像看見什么了……”寶寶的注意力被周圍新奇的事物吸引了注意力,心情改變不想再哭下去了。
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當寶寶因為無聊寂寞而哭泣時,哪怕是毛絨玩具,放到寶寶面前,寶寶也毫不關心?;蛘?,當揮動嘩啷棒時,寶寶會用視線追隨著它,但等它從視野中消失,寶寶也就不再關心繼續哭鬧……但是,當媽媽把寶寶豎著抱起來,寶寶的脖子依靠外力挺直起來,寶寶就可以自己轉動脖子,也就可以用視線追隨感興趣的東西了。視野變得廣闊,各種各樣的東西映在寶寶的眼睛里,“那是什么”的好奇心也越來越強,寶寶就會把哭泣的原因給忘記,去追逐新的世界了。“因為想看而用視線追隨,因為可以用視線追隨,所以關心度更高?!本褪沁@樣,媽媽這種豎著抱的動作引起了寶寶對周圍新奇事物的更高關注度。
媽媽可以試一試
當寶寶放聲大哭,父母仍然拘泥于尋找哭泣的原因,就會非常辛苦。“肚子餓了嗎?”“想小便?還是大便?”“想睡覺嗎?”要是這樣考慮仍然沒有找出答案,并且橫著抱寶寶也不能制止寶寶的哭泣的話,不妨試試豎著抱一抱寶寶。
貼心指導:如何教半歲以下的寶寶,懂得用肢體語言表達
肢體語言所表達出一個人內心的意思,有時比說話還更為真實。半歲以下的寶寶,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所以只能夠用肢體語言表達,高興時手舞足蹈,生氣時捶拳踢腿,難過時嚎啕大哭,因此,肢體語言成為幼兒在能夠用語言表達以前,一種與人溝通的工具。
肢體語言有天生的,也有后天學習的。怎樣教半歲以下的寶寶,懂得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呢?
1、他人刻意的教導
當小寶寶的身體發展到某一程度,手肢能夠靈活運用后,成人或較大的孩子,都會教他做一些可愛逗趣的動作,通常是配合語言的教導,比如說:“拍手!拍手!”或者教小寶寶搖動身體,揮舞雙手,比如說“跳舞!跳舞!”
2、他人無意的示范
曾經有位母親,有天乍見自己的寶寶皺著眉頭,一臉不滿,才驚覺原來自己平常就是這個樣子對待丈夫和公婆。而有個爸爸,下班回家后,常躺在沙發上,蹺著腳,一派悠閑地看著電視,他未滿周歲的寶寶,也常常蹺著腳,悠閑自得,讓人看了忍不住開懷大笑。
別小看半歲以下的寶寶,雖然他們還不懂得有意識地學習和模仿,但是他們會自發地學習表達自己,甚至有些肢體語言,就是天生的,只是需要爸爸媽媽在看到孩子的肢體語言時,做出相應的反應。
5、寶寶為什么做鬼臉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表情會逐漸豐富起來,媽媽們會發現,寶寶們開始做鬼臉了,撅嘴、瞪眼、咧嘴、微笑、橫眉,寶寶為什么要做鬼臉呢?
其實,半歲以前的寶寶,所有的鬼臉,基本上都是生理反應的表現,屬于條件反射,如果媽媽們能夠很好地解讀這些鬼臉,就能夠更好地照顧寶寶,對即將發生的“狀況”,提前做好準備。
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鬼臉都代表什么含義吧!
第一種鬼臉:癟嘴皺眉
寶寶癟起小嘴,皺起眉頭,好像受到委屈,這是啼哭的先兆,接下來就該啼哭了。
這個時候,媽媽一定要趕緊想想,是不是寶寶餓了、渴了,還是寶寶需要媽媽抱,還是寶寶長時間一個姿勢,感覺不舒服,需要媽媽幫助翻身,抑或寶寶想要出去看風景、想要媽媽給自己做運動?
細心的媽媽,要根據寶寶撇嘴皺眉的表情,來確定寶寶的需求,要是不能及時滿足寶寶的需求,寶寶就會哭起來了!
第二種鬼臉:抿嘴微笑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寶寶一出生,就能微笑,這稱為“自發性的微笑”,是嬰兒一種本能的情緒活動,也是身體舒適的反應。
寶寶在2個月后,開始對媽媽的愛撫、爸爸的逗樂做出反應,抿嘴微笑是一種最常見的表情,這個時候,如果媽媽還能夠和顏悅色地和寶寶說話,輕聲給寶寶唱歌,寶寶就會手舞足蹈,興奮愉快。這種反應,是嬰兒一種初步的交際形式。
俗話說,”娃娃臉說變就變”,的確,寶寶的微笑常常是突發的,短暫而快速,嘴角上揚,笑容驟現,又是還會眼睛瞇起,兩手晃動。
這個時候,如果媽媽能夠笑臉相迎,并且用手輕撫寶寶的面頰,或在寶寶的面頰上輕輕地親一下,寶寶的微笑就會持續下去。
這樣愉快的心情,會對寶寶的身體很有好處,還會對寶寶的智力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第三種鬼臉:撅嘴、咧嘴和咬唇
寶寶出生三個月后,開始學會撅嘴和咬唇,男孩多撅嘴,女孩多咬唇,這是什么意思呢?
作為新媽媽,你可能會對寶寶這樣的鬼臉感到困惑,事實上,男孩撅嘴,表示他要小便,女孩則用咧嘴或者咬唇,來表示她要小便。
新媽媽一定要注意寶寶的鬼臉,只有這樣,才能防范于未然,也才能更加了解寶寶的小便規律,然后慢慢加以引導,并逐步培養寶寶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習慣。
第四種鬼臉:紅臉橫眉
寶寶最讓媽媽擔心的鬼臉,就是寶寶的眉筋突暴,臉紅發呆,看到寶寶這樣的表情,新媽媽難免會著急,不知所措。
事實上,寶寶紅臉橫眉,說明要便便!媽媽要趕緊注意了,要么,把寶寶抱到衛生間把便便,要么,就準備換尿布!
第五種鬼臉:吐舌頭、吹氣泡
如果沒人和寶寶說話,如果媽媽沒有抱著寶寶,躺在嬰兒床或者大床上的寶寶,有時候會自己吐舌頭、吹氣泡,媽媽不用奇怪,這不過是寶寶在自娛自樂。
寶寶越早學會自娛自樂,就越早脫離對媽媽的依賴,寶寶如果正在自得其樂地玩弄自己的嘴唇和舌頭,吐氣泡等,媽媽們就不要打擾寶寶,讓他自己玩個夠。
第六種鬼臉:垂頭喪氣
寶寶的眼睛應該總是淺藍色的,寶寶的眼神應該總是亮晶晶的,寶寶的眼球應該總是靈活自如的,如果寶寶的目光呆滯、眼睛渾濁,那媽媽們一定要小心了,寶寶可能在對你說,“媽媽,我很累,媽媽,我不舒服,媽媽,我生病了!”
這個時候,媽媽就要仔細檢查寶寶的皮膚、身體,有必要就抱寶寶去醫院做個檢查,當然,如果僅僅是寶寶玩累了,需要休息,那么讓寶寶好好睡一覺就好了。
貼心指導:如何教半歲以下的寶寶,懂得用肢體語言表達
半歲以下的寶寶還不能用語言表達自身的需求,這就需要新手爸媽們通過教寶寶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要求。但是在教導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一些細節,下面的一些做法可以供新手爸爸媽媽們參考。
1、給予想像力的發揮:給寶寶看一些人不同表情、姿勢的圖片或照片,盡管一歲以下的寶寶記憶力和辨別力還比較差,但是依舊會對不同的照片做出不同的反應,并且有所記憶。
2、適時的鼓勵與贊美:當寶寶表達方式合適或有進步時,應給予增強的鼓勵。
3、爸爸媽媽們要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爸爸媽媽們說話時,切勿用手指指點點,也不要兩臂交叉抱在胸前,這樣不恰當的肢體語言,被寶寶看見了,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學會。
6、寶寶常打哈欠,可能是缺氧預警
人類打哈欠是人體的一種本能反應,它像心跳、呼吸一樣,不受個人意志所控制。在醫院,護士經常把觀察剛出生不久的寶寶打哈欠的狀況當做一項檢查身體是否正常的指標。如果剛出生的嬰兒經常打哈欠,那可以證明他正在逐漸適應這個剛剛來到的新世界,生理上正在進行自我調節。但是如果寶寶在滿月以后還經常打哈欠的話,那情況恐怕就不太樂觀了。
打哈欠的作用
打哈欠有保護腦細胞、增加腦細胞供氧量的作用,它能有效提高人體的應激能力,使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最好的休息,對人體具有重要的生理保護作用。人體在消耗能量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哈欠就是將體內過多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并重新吸入更多的氧氣,從而使人精力更加充沛。人困乏的時候往往是哈欠不斷,以提醒人體,表示大腦已經疲勞,需要睡眠休息,所以打哈欠也是一種催眠的方法。當人即將進入緊張工作之前,也常會哈欠連連,這可能是人體借助深吸氣使血液中增加更多的氧氣,提高大腦的活動能力。這是人體自我調節能力強的表現。
寶寶打哈欠的原因
美國紐約大學的兒科醫生經過研究發現,在經常打哈欠的寶寶中,60%的寶寶都是常年住在通風效果不好或者是不通風的臥室里。如果在寶寶所處的臥室里,二氧化碳積聚量過大,可能會導致寶寶哈欠連連。
有人認為,寶寶常打哈欠是大腦疲倦需要休息的表現,其實對半歲以下的寶寶來說,他們每天的睡眠時間在14個小時以上,雖然大多數時間是在淺睡眠,但即使是淺睡眠也不會讓他們感到特別疲倦。所以說,寶寶打哈欠和成年人因為困乏而打哈欠不同,他們的哈欠是在表達另一種意思。
寶寶打哈欠的時間大約為6秒鐘,在這期間寶寶的耳朵聽不見聲音,眼睛大概也是閉著的,全身神經、肌肉得到完全松弛,他完全是在用感覺觸摸這個世界。因此,很多兒科專家認為,打哈欠能使寶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最好的休息,對寶寶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寶寶“心理饑渴”的表現,這說明寶寶需要來自爸爸媽媽的更多關愛,否則他的生理和心理無法完全放松。
據專家研究發現,寶寶在感冒前最喜歡打哈欠,這時他感到呼吸系統開始不通暢了,多打幾個哈欠,還有通絡血流和體液的作用。但只要你是母乳喂養,在寶寶半歲以前,母乳具備一定的免疫功能,寶寶患感冒的幾率并不大,你可以從其他方面著手尋找寶寶打哈欠的原因。
寶寶打哈欠時,媽媽怎樣做呢?
當寶寶因為室內不通風而打哈欠時,媽媽應該把寶寶抱到另一個房間,或用被子把他蓋好(防止寶寶著涼),然后把窗戶打開,讓室外的新鮮空氣進入室內,保持室內外空氣的流通。
在通風的臥室里也可能會因為一些原因導致寶寶打哈欠。我一個朋友的兒子在四個月大的時候總是不停地打哈欠,她試了很多種方法:每天為寶寶的臥室開窗通氣,盡量延長寶寶的睡眠時間,一有時間就抱著寶寶……結果沒有一種奏效。寶寶絲毫不領媽媽的情,這廂哈欠還是照打不誤。排除了一切可能的原因后,我的朋友移走了兒子房間里兩盆和人搶氧氣的花,沒想到,寶寶打哈欠的毛病不治自愈了,每天都吃得飽飽的在小床上安安穩穩的睡大覺,看來移走植物以后寶寶吸入體內的氧氣量是足夠多了。
貼心指導:如何教半歲以下的寶寶,懂得用肢體語言表達
剛睡醒的寶寶似乎心情不錯,媽媽抱著寶寶,有時候會把臉靠攏過去,撅嘴逗弄寶寶。寶寶不動地凝視媽媽的臉,然后,像媽媽一樣撅起了嘴。半歲以下的寶寶也懂得模仿夠厲害的吧,因此寶寶媽媽可以和寶寶進行一些簡單地模仿游戲。
1.媽媽可以對著寶寶吐舌頭,幾次以后寶寶也會跟著學習。
2.媽媽也可以做一些肢體動作讓寶寶學習,比如在給寶寶講故事的時候要配上一些揮手再見,鼓掌的肢體語言,寶寶不僅會更高興而且也會模仿你的簡單的肢體動作。
第二節 半歲到一歲的寶寶,肢體語言更豐富
1、寶寶在表達感情時,父母一定要有回應
6個月以后的寶寶,感知能力和動作能力都會有較大的發展,除了會用面部表情來表示自己的意愿之外,還會用各種動作和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
要做一個好媽媽,一個好爸爸,就一定要對寶寶的肢體語言做出回應,只有這樣,才能夠與寶寶更好地進行親子互動,才能夠盡快與寶寶建立親密的關系。
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學習,如何回應寶寶的表達。
寶寶的第一種表達:張開雙臂
如果寶寶朝媽媽張開雙臂,就表示寶寶想要媽媽抱。
這個時候,媽媽可以拍拍寶寶的身體,也可以將寶寶抱起,如果媽媽是雙手都有東西,不方便觸碰寶寶,也可以把臉伸過去,給寶寶一個飛吻,這樣,寶寶就能感觸到媽媽的回應。
寶寶的第二種表達:轉頭避開
寶寶也有記憶,如果寶寶在媽媽或者爸爸看自己的時候,或者擁抱自己的時候,將小腦袋轉向另一側,拒絕看媽媽爸爸,或者避開父母的目光,那就說明寶寶對上次媽媽的冷落,或者爸爸的胡子記憶猶新,不愿意媽媽爸爸抱自己。
這個時候,媽媽爸爸一定不要走開,可以和顏悅色地跟寶寶說話,也可以抱起寶寶,哄它一會兒,還可以用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只要跟寶寶多說一會兒話,多玩一會兒,它就不會在拒絕爸爸媽媽了。
寶寶的第三種表達:拍手微笑
七個月到八個月的寶寶,就會用拍手表示高興了,對于寶寶這樣的表達比如寶寶在接受喜愛的糖果時,教寶寶學會拍手表示感謝;在喂寶寶吃飯的時候,教寶寶學會點頭表示好吃;在送給寶寶新玩具的時候,教寶寶學會拍手表示歡迎。
寶寶的第四種表達:用手指點
九個月到十個月的寶寶,就已經會指東西了,寶寶用指點,來表示自己的意愿或者需求。
媽媽們可以利用寶寶的這種表達,教寶寶開始辨識東西,比如寶寶指著水杯,表示要喝水,媽媽就可以對寶寶說“水”、“水”,寶寶漸漸地就會跟媽媽說“水”,雖然寶寶一開始都發不出完整的音節。媽媽們還可以利用寶寶的這種表達,來了解寶寶的需求,比如寶寶指著奶粉罐子,就表示寶寶餓了,寶寶指著奶奶,就表示想要奶奶來陪它玩。而寶寶如果用小手拍拍頭,則可能表示,要求大人給它戴帽子,帶它出去玩。
寶寶的第五種表達:搖頭哭喊
很多寶寶,在媽媽喂自己吃不愛吃的東西,或者給自己不想要的玩具時,都會搖頭哭喊,這是寶寶表示厭煩的一種方式。
這種情況下,媽媽就不要強寶迫寶接受了,即便是非吃不可的東西,比如藥,媽媽也可以換一種方式喂給寶寶,比如碾成藥面,沖進奶粉里。如果非要強迫哭喊的寶寶吞咽,有可能嗆到寶寶。
,媽媽一定要表示鼓勵。
貼心指導:如何訓練半歲到一歲的寶寶使用肢體語言
有學者認為寶寶學習手語有助于其語言智力發展,但是也有心理學家表示懷疑。不管寶寶學習手語能否幫助其語言智力發展,但最起碼在寶寶表達能力有限時教他用手語表達需求、感受,能使父母與寶寶之間的交流更順暢。因此,爸爸媽媽可以教寶寶做一些簡單的手語來進行彼此間的溝通。在教寶寶手語時,要就地取材地施教,重復示范。
1.寶寶要喝牛奶,爸爸媽媽可以示范反復握緊、張開拳頭,就像牧民擠奶的動作一樣。
2.寶寶摔倒的時候,可以教他用食指畫出疼痛的區域,做疼痛表情。
3.當寶寶感到饑餓時,可以用食指觸碰嘴巴。
4.要換尿布時,輕拍自己的臀部。
2、讓寶寶學會獨處,它就會更早地學會肢體語言
對半歲到一歲之間的寶寶來說,學習我們博大優美的語言并不容易!寶寶要學會說話,他們的肢體動作是要經受考驗的。在掌握語言之前,寶寶們先要學會用肢體語言對媽媽表達自己的需要。
寶寶已經開始獨自思考
寶寶長到6個月左右時,面對新鮮事物,就不僅僅是注視那么簡單了。在半歲以下時,寶寶的注視只是一種表面的學習過程,在那時候,他腦子里浮現的,只是簡單的實物構造圖:這個東西會不會動?顏色是艷麗還是素雅?這個人漂亮還是不漂亮?但半歲以后,寶寶的觀察就會變得復雜起來,他已經能搭建幾個“為什么”在腦海里了。比如,我躺的這輛車為什么會走動?為什么外面的景色那么漂亮?為什么這個玩具會發出聲響?
現代人普遍缺乏耐心,生活浮躁,這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幼童人格”。經過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成年人的耐心與幼兒時期的成長有很大關系。從小喜歡靜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孩子,長大之后會有比較好的耐心,他們的脾氣也會比一般人好。不要小看“好脾氣”,好脾氣會讓孩子在青春期時少一些叛逆,也會讓他們在成年后擁有更好的耐心。
有一個國外的朋友曾經問我:為什么中國媽媽要給孩子報那么多“特長班”?上午學畫畫,下午學鋼琴,晚上學英語,剛剛學到的知識還沒來得及消化吸收,大腦就被新的知識侵占了,這樣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一邊學著鋼琴譜,一邊想著早上畫的畫還要不要在潤色一下,這樣的環境只會讓孩子更加缺乏耐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
寶寶在思考時,爸爸媽媽要怎樣做
因此,從寶寶學會觀察事物的那一刻起,爸爸媽媽就應該留給他一個安靜的空間。一旦你發現他對某個東西產生興趣,就應該停止說話,不要再去打擾他,更不要在他旁邊自作聰明地提醒。習慣了在安靜環境中觀察思考的寶寶,往往能擁有比同齡人更多的耐心。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人們認為男孩子的觀察時間要比女孩子長。因為從很小的時候開始,男孩子就習慣于“單軌思維”,而女孩子則習慣“多軌思維”。這也是長大后為什么男人往往只專注于一件事情而女人能同時做好幾件事情的原因。這種說法只是人們的一種推測,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證明在一歲以前,男寶寶和女寶寶觀察時間的長短有何差異,但是現在我們關注的事實是:寶寶的觀察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讓寶寶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要比讓他三心二意的觀察事物好得多。
貼心指導:如何訓練半歲到一歲的寶寶使用肢體語言
寶寶在6個月到12個月的時候開始喊第一聲爸爸媽媽,這時的寶寶正處于學習語言的初期,他的詞匯僅僅有三四個,因此所傳遞的信息相對不足。就如一個象聲詞一樣不能讓人清晰易懂,寶寶在爸爸媽媽耳邊輕聲帶過的 “唔呀”學語聲,也是想要表達好多地意思。如果此時寶寶可以用身體語言來表達“還要”或者是“奶瓶”等意思,寶寶的信息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補充。
為了使寶寶學會這種肢體語言,我們就要細心耐心地引入這些手勢:先學兩個,然后三個,再然后四個。開始的時候,我們要使用那些像“睡覺”或“吃飯”等不斷使用并易于被寶寶接受的手勢,反復地刺激他。當這幾個常用并且容易學習的手勢被寶寶成功運用以后,在您教授其他手勢時,只需要利用每次合適的機會,在實踐中引導他們應用即可。但要注意的是:這種方式的交流融合是需要時間的,要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導,不要以為會在兩天之內就能和您的寶寶圍著奶瓶用肢體語言進行對話!
3、用玩具吸引寶寶學習肢體語言
在人的感覺器官中,眼睛常常被人們喻為心靈的窗戶,而人類賴以生存的最主要部分則是雙手。眼睛和手緊密相連,在很早之前中國就有十指連心之說,由此可見,手眼協調能力是寶寶感知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寶寶用眼睛去追尋活動的物體
寶寶很早就開始用眼睛去搜尋那些活動的物體,無論是光和影的變化,還是隨風舞動的窗簾,一切都能引起他的興趣。一般來說,寶寶出生3—4個月后就能辨認眼前目標;6—7個月時可以用稚嫩的小手去抓握他想要的東西;到了7—8個月,寶寶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眼前的物體,并慢慢將身體移向他感興趣的東西。這說明,寶寶的身體正在慢慢地被眼睛所掌控。所以建議在寶寶的小床上掛一些能活動的東西,這樣能讓寶寶的眼睛一直可以追逐某種活動的物體。如果他的視線中沒有物體在活動,他會自己通過左右轉動他的腦袋來制造,或者寶寶以他們的方式來看待周圍事物的更替變化,這反過來等同于一種運動。
用雙手去抓握物品
寶寶長到半歲以后,就能用雙手抓住物體,或者把物體夾在手指與手掌之間。但是這時候寶寶手指的靈活控制能力還不強。這時期的寶寶能夠區分出物體的大小,并能根據物體的大小張開手。孩子非常喜歡用手去感受物體,所以盡量給孩子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玩具,比如毛茸茸的小兔子,或者一些積木等。大部分寶寶喜歡用右手抓東西,走路時也先邁右腳,少數寶寶喜歡用左手抓東西,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左撇子”。
用玩具吸引寶寶練習整體肢體動作
知道了寶寶肢體的行動趨向后,我們就可以教寶寶用眼睛來引導自己身體的動向了。眼睛的運動與身體的行動具有一致性。在我們尋找一樣物品時,肯定是眼睛先望過去,然后身體朝著視線所在的方向移動。如果眼睛看右邊,首先頭要跟著轉向右邊,然后是頸部,接著是上半身,最后我們會將整個身體的重心都移到右邊,這就是寶寶借助于身體完成眼睛的轉向的全過程。因此,適當地移動玩具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將身體移向他感興趣的地方,對訓練寶寶身體的協調性有很大好處。
除此之外,隨著半歲到一歲的寶寶手眼協調能力逐漸加強,我們也可以對其進行抓握訓練,讓寶寶主動伸手去抓握東西,教寶寶如何握住玩具玩,搖動撥浪鼓,敲擊積木等,也可以在寶寶面前懸掛各種物品,引導寶寶注視前面的物品玩具,并主動去抓握、碰撞,讓玩具發出聲音。
眼睛控制身體機能的事實是毋庸置疑的。在你看到驚悚或令你惡心的事物時,會感到全身肌肉僵硬,雙腿邁不開步。如果某天,寶寶看見了一個不喜歡的人,立刻扭過頭去不再看他,千萬不要以為寶寶得了什么病,那是寶寶在告訴你:“看見這人我就渾身難受”,這是他身體的神經系統發育成熟的表現。
貼心指導:如何訓練半歲到一歲的寶寶使用肢體語言
寶寶的肢體語言是一種趣味學習法,它能使我們的未來演說家在嬰幼兒時期就能很好地表達自己。這樣我們就能明確地分辨出寶寶是餓了,困了,還是無聊想玩耍了。但這些肢體語言仍需要寶寶自己來學習!很明顯,為了讓他學會這種方法,強迫是毫無意義的(這同別的學習一樣),一切都可以通過游戲來做到。
當寶寶長到一歲左右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總喜歡和你分享他的玩具,會走路的小獅子,會跑步的小運動員,不停旋轉的小陀螺,這時你就可以陪他一起玩耍。爸爸媽媽有意識的訓練他將手中的玩具放到大人指定的位置。剛開始時,爸爸媽媽可以手把手教寶寶怎樣擺放玩具,等寶寶熟悉以后,便讓其模仿,示意他把手中的玩具放到桌子上或者另一側的墻角,反復強調,這樣可以有效地訓練寶寶的的肢體動作。
4、寶寶雙手向上舉意味著什么
一般來說,在半歲之前,寶寶感到害怕或被嚇到時,只會把這當做一種心理或生理上的不適,通常通過啼哭來提醒父母。寶寶漸漸長大后,長到1歲左右,寶寶會用肢體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內心中的恐懼感。恐懼是人類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緒,對于寶寶而言,則是因為自己太幼小,缺少處理各種情境的經驗,才會經常出現害怕的情緒反應。
寶寶的肢體動作
記得一次去朋友家,正好看到他的寶寶坐在自己的餐桌旁吃飯。雖然大部分的飯菜都掉在了餐桌上,但是寶寶還是忙得不亦樂乎。這是寶寶的不小心把他的小碗弄到了地上,發出巨大的聲響,只見寶寶身體立刻繃直,同時雙臂如同擁抱一樣猛地張開。據朋友說有時她把寶寶放在床上,寶寶的身體也會驚動,雙臂也會猛然張開。
寶寶為什么會有這些肢體動作?
這是寶寶被嚇到或感到吃驚時的一種常見肢體動作。也就是所謂的“驚愕反射”。我們成年人在毫無預料的情況下有人從背后叫你時,也會因為吃驚而怔住,但是成人不同于嬰兒,不會張開雙手。這種張開雙臂上舉的形態是寶寶所特有的反射?!绑@愕反射”在寶寶還在母體內只有3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一般認為,感到第一次胎動的時候,其實就是發生了這種“驚愕反射”。
爸爸媽媽此時應該怎樣做
不過,當寶寶出現了“驚愕反射”的時候,可不要覺得這是反射而漠不關心,還是應該對寶寶說:“乖,寶寶嚇到了,不怕不怕?!?
很多人都建議,我們在做一些動作時要輕、穩,保證寶寶被嚇到的次數。我卻覺得,如果你的寶寶勇敢、愛挑戰,那么就應該為他制造適度的、不傷害感情的驚愕感。
貼心指導:如何訓練半歲到一歲的寶寶使用肢體語言
在寶寶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來表示自己的感受前,豐富的身體語言勢必成為他的一個有力表達自己的工具,因此寶寶的肢體語言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寶寶的肢體語言吧!
1.當寶寶缺乏安全感,需要靠最親密的接觸來感覺你的存在,但是卻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有時小寶寶的動作會把你剛做好的卷發弄得一團糟,這時候千萬不要氣呼呼地把他扔進小床。你要做的事是溫柔而堅定地抱抱他,慢慢的教導他怎樣才能讓媽媽理解他的心思??梢宰寣殞殞W習抓住你的手指或者在你的胸前磨蹭幾下,慢慢地寶寶就會了解怎樣表達自己想要抱抱的心理了
2.半歲到一歲的寶寶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他會把手指伸到你的嘴里,或者拉下你的眼鏡,把你看個究竟。至于你身上那些漂亮的小飾品,也會成為他的研究對象。這時你的擁抱和親密則能幫助他了解未知的世界,并給他的“冒險行為”一份安心。
5、為什么寶寶看到媽媽就會笑
在寶寶半歲以下時,無論你是誰,只要一邊看著寶寶的臉一邊和寶寶說話,寶寶都會對你露出甜甜的微笑。但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面對著媽媽和媽媽以外的人,好像在反應上變得有所不同了。
寶寶的笑開始有意義
其實這說明寶寶的笑已經具有一定意義。媽媽在照顧寶寶時,已經慢慢能夠體會到,寶寶吃飽后舒適地睡去,睡夢中常常會出現微笑,甚至能笑出聲來。有時在清醒的狀態下,寶寶看到媽媽的臉,也會咯咯的笑個不停。當媽媽對著寶寶笑時,寶寶的臉上會露出歡欣的樣子;當媽媽變得嚴肅時,寶寶會瞪著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媽媽,好像要哭了;當寶寶看到奶瓶時,他的表情也會很愉悅……這些都說明,寶寶的笑已經變得有意義了。
寶寶有了安全感
其實寶寶在半歲以后的笑容就已經開始具有意義,這時的寶寶一看到媽媽,就會自己笑出來,還會揮動手腳,開心極了。如果是其他人,寶寶會用眼睛凝視著對方,不會馬上露出笑容,等到觀察他一會兒,才會露出笑臉。這不是寶寶怕生而引起這樣的拒絕反應,而是對于總在自己身邊的“媽媽”和“其他人”之間的區別,寶寶有了一定的感覺,才會出現這種反應。從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到出生后的這幾個月一直是媽媽陪在自己的身邊,寶寶會對媽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他可以感受母親的氣息。如果媽媽離開身邊,寶寶就會覺得不安,反之如果媽媽在自己身邊照顧,寶寶會對媽媽露出大大的笑臉,告訴媽媽我喜歡你在我身邊。
隨著寶寶不斷長大,必須具備讓自己的好奇心不斷得到實現的勇氣。而這勇氣的來源,就是與守護自己的人之間的信賴關系。寶寶會開始產生這樣的信任:“只有這個人是保護我的人,那就是媽媽,我最喜歡媽媽了?!?
貼心指導:如何訓練半歲到一歲的寶寶使用肢體語言
半歲到一歲的寶寶能運用的語言非常有限,所以,在這個階段肢體語言仍然是他們最主要的溝通方式。他們用各種手勢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是個細心的母親,并能不斷讀懂他的體語,無形中就給予寶寶極大的肯定。而寶寶呢,自然也會越來越愿意和你交流。
1.10~12個月大的時候,寶寶會舉起雙臂,意思是“帶上我出去逛逛”。
2.1歲的時候,如果媽媽對寶寶說“拜拜”,他會對你揮舞雙手;當媽媽播放一段節奏歡快的音樂并做出跳舞的樣子時,寶寶也會明白你所做的意思并欣然起舞。
6、寶寶的恐懼通常用眼神和嘴唇配合表達
寶寶表達恐懼的方式
一般來說,恐懼的感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在寶寶半歲以前感到害怕時,通常用哭鬧來提醒父母,我感到害怕了。寶寶漸漸長大了,長到1歲左右時就會用表情準確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恐懼感。比如說,當爸爸媽媽生氣,而寶寶并不知道自己哪兒做錯了,又不敢問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這樣一種極富表達力的肢體語言:鼻子和眉毛微皺,雙眼微微瞇著,嘴唇抿著,臉部僵硬,透露出害怕的感覺。
恐懼是人類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緒,美國心理研究專家發現,恐懼本來是人們企圖擺脫或逃避某個情境時產生的情緒體驗。對于寶寶而言,則是因為自己太幼小,缺少處理各種情境的經驗,才會經常出現害怕的情緒及應。寶寶懼怕的內容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有專家認為,寶寶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和恐懼接觸。而且寶寶必須和恐懼接觸,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克服恐懼。沒有這些,寶寶即使長大后也是不可能完全成長到成熟的,適度的恐懼感也有利于寶寶的成長。
寶寶恐懼的原因
懼怕心理,是寶寶對自己所處環境的一種行為反應,父母的行為和教育方式,在寶寶懼怕心理產生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寶寶的懼怕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外界的條件反射作用,不斷學習到的,家長的大聲呵斥、外界環境的刺激,都會讓寶寶對某些東西產生恐懼心理。當寶寶第一次去動物園看到龐大、兇猛的動物時會感到十分害怕。盡管這時寶寶會用眼神和聲音提醒父母,他現在充滿了恐懼,但他還是會勇往直前地去嘗試一下因為他知道父母就在他的身邊。這時你就會發現,在寶寶確定自己完全安全后,適當地嘗試一點恐懼感,反而能讓他感到刺激和新鮮,隨后可以產生小小的滿足感。
當發現寶寶恐懼時,爸爸媽媽應該怎樣做
很多人都認為,當寶寶感到恐懼時應該幫寶寶趕走恐懼感。我卻覺得,如果你的寶寶非常地勇敢、喜歡挑戰,那么爸爸媽媽就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寶寶勇敢地克服恐懼的心理,試著做一些讓寶寶感到害怕的事。比如說寶寶害怕小狗,可以逐步讓他接觸小狗,慢慢消除懼怕心理。如果寶寶懼怕黑暗,那么我們可以先讓他在黑暗的空間里待上一會,當然要在寶寶接受范圍之內。然后媽媽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并一起陪他度過剩下的在黑暗中的時間。反復幾次,逐漸加長他獨自在黑暗中的時間,慢慢地寶寶就會克服怕黑的心理。爸爸媽媽也要適當地告訴寶寶,哪些事情可以執行,哪些事情是比較可怕的。但對于一些過分膽小的寶寶來說,還是應該為他們制造一個相對安穩的生活環境,過多的恐懼只會讓他們感到更加不安。
貼心指導:如何訓練半歲到一歲的寶寶使用肢體語言
寶寶的手語有助于孩子語言智力發展,但是也有心理學家表示懷疑。最起碼,在寶寶表達能力有限時教他用手語表達情緒、需求、感受,能促進父母與寶寶之間的交流,讓孩子與爸爸媽媽共享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的默契暗號。所以爸爸媽媽們可以了解一下寶寶的手語所要表達的意思:
寶寶:我困了,想睡覺了。
此時寶寶的小手的指頭放松地彎著。這時寶寶已經不再四處張望,他的手臂也松軟地耷拉下來,這說明寶寶已經累了,他想睡覺了。
寶寶:我想自己一個人呆著。
此時寶寶的手臂放松、小手輕輕地握著。這時的寶寶正心滿意足地享受著自在美好的時光,他想要一個人單獨的呆一會兒,而不需要外來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