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血玉鴛鴦
血玉鴛鴦
明朝天啟年間,紹興府城外有個趙家村,村民多姓趙,乃是趙鼎丞相后代繁衍、族居于此。這趙家村山明水秀,良田成片。村中有戶人家,家主人叫趙玄微,年近六旬,長得面目儒雅、三綹清須、身材中等偏瘦。這趙玄微家里清貧,世代耕作、為人傭工為生,這家人雖窮、世代品行甚好、鄉民敬之。至趙玄微這一代,家中原是田地少許、瓦屋數間,趙玄微田作之余、也教授些孩童學業、貼補家用。趙玄微的娘子姓杭,這杭氏極是賢惠,勤儉持家,相夫教兒。這家人好讀書,家中傳下書卷不少,趙玄微夫婦閑余常教孩兒文學。生有一雙兒女,兒子趙玨、生得英俊、才學過人,趙玨中了舉人、為因得罪地方權勢、被斷了仕進之路,這趙玨頗諳兵家學說、投奔了河南一位武官、做個小幕僚。那武官是個千戶,姓許,生得雄武,身長八尺,能挽強弓,武藝精熟,時魏忠賢當朝、那武官性烈、不得提調,只領著部下兵士、駐防南陽府山野之地。趙玨妹子喚做趙瑛兒,頗有姿容,性賢淑,通文藝,尚未適人,在家中侍雙親、幫耕織。趙家卻有個祖傳寶物,是一對血玉鴛鴦,此時趙氏兄妹各戴一個在身的。
正值明熹宗朱由校當政,而熹宗不思朝政卻好斧鋸墨漆,將偌大的天下交由宦官魏忠賢,自已在宮內廢寢忘食做那些木匠活。魏忠賢大權在握專政跋扈,凡諫言逆耳的賢臣良將先后被鏟除。次年,朝中左副都御史楊漣又奏表朱由校彈劾魏忠賢,而朱由校卻偏信魏忠賢。不久魏忠賢矯詔“大不敬”將楊漣下獄,翌年借汪文言案,興大獄對楊漣等“東林黨”一網打盡。自此以后,朝中再無彈劾魏忠賢之事,魏忠賢被尊為“九千歲”日日涉理政事,朝堂之上眾官吹來捧去猶如群星捧月一般。其后,魏忠賢又兼任東廠提督聲望更隆,在朝內只手遮天的同時,不斷派遣宦官與東廠隸役刺探軍中各營情況。
那許姓千戶名曰許泰清,年少從軍至今數十載,練就了精湛武藝,憑借一刀一槍在陣仗中頗有戰功博得這千戶頭銜甚是不易。但許千戶生性剛猛,朝中人事不善答理,如今被褒貶其領一軍駐于荒山野地之中,營內生活供給甚為清貧,兵將面有饑色、略顯瘦弱。雖說此地光景年年欠佳、收成捉襟見肘,但民風樸實、軍民融恰且無戰事。魏忠賢黨羽知此地貧瘠,倒也少了騷擾。許千戶帶領營中兵將每日操練,日子過得倒了逍遙自在。趙玨作為許泰清營中幕僚,因其熟讀兵法、識文斷字深得許泰清的信任,每日幫助千戶出謀劃策、處理公文未出任何差錯。
這一日,東廠掌班秦勇率近百名番役自湖北查探軍情后返還京師。一路搜刮得來的金銀輜重甚多。秦勇依仗東廠名頭與此行人數眾多,找來數十部大車載著財寶招搖過市般一路緩緩行來。雖是爬山涉水路途遙遠,但沿途眾匪可能見東廠番役衣著華麗,知是東廠軍隊在朝中、軍中飛揚跋扈,怕遭到報復,秦勇一隊人馬行走的倒也算平安。這一日到了南陽城外,城中官員鄉紳早已迎至城外,將秦勇等人請入城內熱情款待。當地食不果腹由此招待也未能大魚大肉,秦勇心中很不爽快,但鄉紳好客、官員熱情,也不好發作。
酒足飯飽天色尚早秦勇也不多加停留,帶隊出城來到南陽府城外。正巧兩名許泰清營中伙夫兵卒出城,遠遠看到秦勇車隊畏畏縮縮的站在路旁避讓。秦勇看到二人叫到近前問道:“你二人在何人營中供事?”其中一人道:“回稟大人,我等是城外許泰清千戶軍中伙夫,今日去城中購買炊具,現正待回營。”
“哦,既然如此,頭前帶路,我去拜訪一下許千戶。”不多時,東廠的隊伍在二人的帶領下已到達營門外。此時許泰清正在營中操練軍馬,早有門外兵卒報有一哨東廠官軍自營前路過,許千戶派趙玨前去接待。趙玨見秦勇上前,連忙施禮道:“東廠大人前來,有失遠迎,快請到營中上座。”秦勇在東廠職任掌班,對各地營中主將自是了如指掌。見這次只是一個不知名年輕將佐前來出迎甚為不悅,哼了一聲快步進入營中。眾軍兵正在操練間隙三五成群靠在一起閑聊、休憩,此時許泰清入帳向秦勇拱手施禮問道:“秦大人來本將營中有何公干?”
秦勇臉色一沉道:“許大人,你可知罪?”
許泰清一愣道:“未將不知。”
秦勇厲聲道:“你治軍不嚴、為將不尊。手下軍兵叛逃在先,荒廢軍務在后。來人那,給我拉出去打四十杖。”
“秦大人,我,唔唔……”數名精干東廠番役上前將一團白布塞入許泰清口中,動作麻利地攏肩頭捆兩臂將其擁出帳外。“噼哩啪啦”四十杖責過后許泰清已是血浸內襟了,踉踉蹌蹌的被推入帳內。“哼,這么不經打?下次如若再被發現或有人舉報你,可不僅是杖責那么簡單了。我們走!”一干人等蜂擁而去。
時風俱下,民間百姓日漸艱難。許泰清在營中素來威望很高,此次受東廠的毒打加上心中氣憤,沒幾天就病倒了。自那日東廠秦勇走后,南陽府內和許千戶營中,時有魏黨宦官、東廠隸役前來探查出沒,不時有城中官員和營中諸人被撤職查辦。常見抬頭腆肚的宦官與東廠眾人押著囚籠、金銀組成的車隊絕塵而去。如此幾遭許泰清終受不住煎熬,一紙奏折辭官返鄉養病去了。在此城內城外惶恐不安之際,那趙家村的趙玄微夫婦雖為布衣卻為名門之后,深感朝中明爭暗斗日趨險惡。趙玨身在軍營常年不得歸家,特別是在此關頭音訊皆無,趙玄微夫婦在家中每日無心耕作對兒子甚是掛念。許千戶還鄉這前將趙玨喚到跟前說道:“你我實屬忘年之交,我辭官后那新任千戶是魏黨親信,恐于你不利。我早年曾追隨當今遼東大將袁崇煥,他曾許諾日后我有難可投奔于他。但我如今已無心官場,你年紀輕輕又善謀略當有大好前程。我寫了一封書信推薦于你,你速去遼東投奔于他吧!”
此時的明朝天下大亂,清軍屢犯邊境戰火不斷;民間眾多村民、饑民組成白蓮教眾,形成地方武裝,他們大多頭系紅巾進行傳教活動。趙家村的趙玄微夫婦,自從沒有兒子趙玨的音訊之后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生活真是度日如年啊。這天,清晨老兩口帶著趙瑛兒,到村北三十里外的清水寺燒香乞福還愿。途經一片山林,林中竄出一哨黑衣蒙面悍匪見趙瑛兒貌美便搶掠了過去。悍匪一邊策馬狂奔,一邊污言穢語,趙瑛兒拼命揮淚呼救。正巧大批白蓮教眾隨著年輕頭領路經于此,聽到呼救聲圍了上來,眾悍匪也不示弱,揮刀便向那頭領砍去。那頭領使一把大刀招法純熟,如切瓜砍棗般瞬間眾悍匪就被料理了性命。趙瑛兒驚魂方定見過恩人,卻認出恩人正是少時鄰村玩伴劉永明。真是數年不見,不想在此時見面,也未曾料想他如今成了白蓮教的首領。此時趙玄微夫婦相互扶持著也追了上來,見女兒完好無恙放下心來。趙瑛兒落落大方的向父母介紹道:“這位就是出手相救的恩人劉永明,他年少時就住在鄰村曾到咱家里玩過的,如今已是白蓮教的頭領了。”趙玄微忙道:“真是英雄出少年啊,青年才俊更難得的是有顆行俠仗義之心,老朽在此謝過少俠搭救小女。”說道便要叩謝劉永明。
劉永明忙出手相拒道:“老人家不必如此,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我教的教義,我們既知是鄉親鄰里更不該當如此。”紅巾軍教眾也圍上前來寒暄問候,很多都是村中相熟稔的鄉親。此后不久,趙瑛兒加入了白蓮教,在父母教眾的撮合下嫁給了劉永明,跟隨丈夫四處傳教講道。
趙玨自許泰清走后不久,也收好推薦書信整理好行裝偷偷走出軍營,星夜趕路向趙家村走去。這一日回到家中見到父母,趙玄微夫婦喜出望外,杭氏更是抱著兒子流出了歡喜的淚水。趙玨將種種情形向父母一一稟告,趙玄微拈須長嘆:“想不到許泰清如此英雄竟落得告病還鄉,我兒做何打算?”趙玨道:“兒想到袁將軍帳下聽用,軍中可帶家眷,孩兒想父母大家隨兒同去。”趙玄微思略半響道:“嗯,袁將軍乃當代英雄,好男兒該當為國效力。只是此去遼東路途遙遠,我與你母年事已高隨你前去恐是累贅。你去后該當好好保重,當功成名就后歸鄉,我與你母靜等你衣錦還鄉之時。”杭氏對趙玨也是千叮萬囑。
次日趙玄微與杭氏將兒子趙玨送出村口,趙玄微含淚對趙玨說道:“玨兒,你妹瑛兒已嫁給白蓮教首領劉永明為妻,現隨其云游各地,我與你母也是常年未曾與其謀面。白蓮教與朝廷為敵,而你又為皇室效力。如今兵荒馬亂你與趙瑛兒各有一只祖傳血玉鴛鴦隨身攜帶,若干年后兄妹或子孫相見以物認親、團結相敬。”趙玨緊緊握住父母的手道:“孩兒謹記。”而后揮淚作別。
別后一路向北,鐵蹄錚錚風餐露宿奔走月余,終于見到袁崇煥將軍。無數個日夜猜測袁將軍的模樣,今朝終于得到了答案。袁將軍國字臉一副儒將的裝扮,數縷長須梳理的油亮順貼。雖是年近四旬但雙目炯炯有神,儀態甚是威嚴。趙玨單膝跪于袁將軍面前,將推薦信雙手呈上。袁崇煥看后道:“哦,忠烈名門之后又熟讀兵法,如今我軍正值用人之際,你留于我帳中做名謀士吧。”
五年彈指一揮間,趙玨追隨袁崇煥與金軍經歷大小戰陣百余仗,炮傷努爾哈赤、寧錦大捷大敗皇太極。袁崇煥從將軍榮升至兵部尚書,趙玨也數立戰功成為袁崇煥的重要隨軍謀臣。皇太極對于失敗并未死心,一年之后皇太極重整人馬卷土重來,親率步、騎兵三十余萬兵臨城下,久攻不克后兵分三路殺奔京師而來。袁崇煥令趙玨帶一隊輕騎精兵帶邊關快報通牒延途向各城報訊,結果慘遭埋伏全軍覆沒,趙玨以身殉國。通牒被清軍帶走,趙玨所帶的血玉鴛鴦卻流失于民間了。
在袁崇煥率軍于邊關抗擊清軍之際,白蓮教迅速發展壯大,天啟二年白蓮教首領徐鴻儒在山東巨鹿率數萬之眾起義,起義軍以紅方巾為號,由此得名紅巾軍。劉永明率數萬之眾與徐鴻儒成呼應之勢,在艾山稱“安民王”。為平外攘內,熹宗調天津、保定、山東的官軍對白蓮教進行清剿。一時之間,山東、河南各地兵慌馬亂處處殺戮疆場、血流成河。很快徐鴻儒在鄒城被俘,起義軍各部相繼覆滅。劉永明的起義軍也受到重創,余部轉戰于中原各山區,閑時幫助耕種、與民秋毫無犯,深受當地群眾的擁護愛戴。
趙瑛兒如今也成為了一對兒女的母親,追隨著丈夫傳教布道,起義轉戰南北。由一介布衣到貴為王妃,又輪為殘軍流寇,嘗盡了世間人情冷暖、貧賤富貴、生活滄桑。這一天趙瑛兒在小鎮的集市上游逛,一眼就看到了那只掛在攤前屬于趙玨的血玉鴛鴦。趙瑛兒心頭一沉,急忙用幾塊碎銀將其買了下來。回到家將玉石捧在手中仔細端詳,確是其兄弟趙玨的那塊玉石。
“趙玨正在袁尚書帳前供職,近年來邊關都是捷報趙玨不該有何不測的啊。但玉石是祖傳之物,應當是人在玉在、人亡玉亡的,難道……。”想到此,趙瑛兒再也坐不住了。于是趙瑛兒辭別丈夫帶著一對兒女來到了趙家村。趙玄微家中早已收到了趙玨在軍中殉職的消息,老兩口將趙玨戰死的消息告知趙瑛兒,趙玄微夫婦與趙瑛兒一家三口抱頭痛哭。
自從趙玨戰死疆場之后,趙玄微夫婦認為那對血玉鴛鴦為不詳之物,它并沒有給子子孫孫帶來什么好運。于是請了一個信得過的算命先生鑒別那對玉,算命先生看過后說道:“這對玉太過金貴,以致于功高蓋主,鎮不住它們的主人就會走霉運,玉石將主人的財命運三氣都吸引走了。在別人手中是收藏是件吉祥物件,而在你們的手中卻成了吞嗜命運的兇器。以你們現在的財力、運氣狀況,不該再繼續保存它們,否則它們還會給你們帶來噩運。不如將這對玉賣給既識貨又有財力的豪門大戶。即能解決你們的經濟危機,又可以掃除霉運……”。沒過多久,趙玄微夫婦就聽從了算命先生的奉勸,將這對血玉鴛鴦低價賣給了當地的一名富商巨賈。
趙瑛兒幫趙玄微夫婦遍賣了家產,扶老攜幼的回到劉永明軍中,從此開始了隨軍漂泊的流浪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