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章后語(或稱“作者的話”“題外話”OR“作者有話說”?)
今天寫章節說明寫超了……其實,我寫的章節說明不僅僅是為了求票票求打賞求書評的,一般我都會在存稿下面提前寫好一部分章節說明,不管是作為小劇場出現,情節說明還是像今天這樣的解釋。我將這個東西當成是一種注解,所以有時候寫超,寧可放到下一章,也不會隨便就不管不顧刪掉幾段放上去象征性說一說。
不過這種自己寫說明寫超了的情況……實話說,應該是我的問題,我自己沒有控制好字數。以后真的不要忘了我的章后語啊,我都是很認真查資料給大家介紹這些的,這個不僅僅關系到設定,我覺得怎么說我們看書應該有一點知識上的收獲吧?
隨著設定的展開和女主對所在時代的進一步接觸,我們會慢慢看到更多的東西,我也會繼續介紹下去。有些東西和歷史不同,例如一般的稱呼之類的,我沿用了古言通常的寫法,不然文風感覺太詭異(半文言半白話的),但是很多時候專門點出來的還是認真設定查閱了的。
寫這些就是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對大家一點點微毫的知識上的幫助,也希望大家看文看的開心??
傾國女相:陛下,請矜持吧
傾國女相:陛下,請矜持吧
秦淮玉樹天山雪,金陵明月駝鈴聲。
唐詩宋詞,唐風宋韻……
盛唐,家國天下,開放包容,氣象萬千;
南宋,歌舞升平,繁華絕代,富足安康。
我一直希望真正的中國歷史能有一個完美的結合,盛唐而有南宋的純熟和先進,南宋能有盛唐的開放和氣韻。如是,滿足了我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之盛世的完美幻想。
誠如是,又怎么會有元的外族入侵,怎么會有明清的閉關鎖國,怎么會有安史之亂的亂世長安,怎么會有吐蕃來犯的殺戮痛苦。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這樣的痛楚便不再發生。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如果可以選擇出生的時代與地點,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紀的中國新疆,因為當時那里處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國文化等多種文化的交匯地帶。
這是一個國度的氣度和胸懷。
湯因比想去的地方是漢朝張騫出使的西域,但那時的西域遠遠沒有達到全盛時代。相比之下,盛唐文化、歐洲基督教文明、已經進入大乘時期的佛教、伊斯蘭教和種種小教派滋養的盛唐西域,更加純熟和引人注目。
我沒有到過新疆。但是太宗的安西都護府和武則天的北庭都護府乃至吉爾吉斯斯坦出品的詩仙李白卻一直都是我成長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
我愿意帶著讀者,到我想象的唐宋和那個繁盛的西域,去探尋文化交融的真諦和盛世繁華。
聽說好多文人都是被流放的產物,比如屈原白居易甚至王維什么的。流放西域的尤其多,從李白的父親到范仲淹而至林則徐左宗棠之類。
流放也是遠離京畿而擁有自己一片天地和獨特文化生態的發源了。
流放是失意之人尋找新的人生目標和人生意義的轉折處,是文化頂峰與其他文化的交匯點,也是不同的生命形態交融的來源。有時候流放意味著苦寒或者瘴熱,但是對于有心有力有志于天下的人而言,流放向來不是一件無法逾越的苦山。
有的人甚至選擇自我放逐。
玄奘的取經是主動的,他并不等著絲綢之路為他把經送來;白居易的貶謫是詩意的,他從“我從去歲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開始,就放棄了肥馬輕裘而成就了一代文豪;左宗棠的入疆是自請的,在他的眼里只要能成就民族大義并不拘于你是誰,你在哪里。
這些流放,不僅僅成就了偉大,更成就了交融和升華。
當“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時候,當“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的時候,人與人的靈魂碰撞,成就了擦亮時代的火花。
流放興許是悲劇的伊始,但也并不排除一種可能,即成為偉大的開篇。
既然如此,我們的主人公,就從流放開始吧。
加油。
我們是瑯琊華氏的嫡系子孫,已逝華相府的遺孤,現在坐擁華氏一族上百年的基業,投奔西疆恭州的各位朋友(希望得到收留)。
華氏一族的前輩們,將天下作為自己的大任,立志能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里注一下,希真覺得這句話比較好注釋古代知識分子的全部理想,所以引用了張載的這句話。至于具體的含義,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一看,希真比較贊同的是“為社會確立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為前圣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盷。
然而時代變遷,世事移變,實在是我們命途多舛。我們華氏的嫡系子孫近乎斷絕,只剩下我們十二個女孩子,想要遷居到(西疆)這塊福地。
所幸(我們)相信,君子能夠安于貧苦的境地,通達之人知曉接受命運。應該說在窮途之時且應當更加堅定,不能失去扶搖青云的鴻鵠之志。[此二句來自滕王閣序,沒有根據經典譯文翻譯]就在這個(困難的)時候,我華家的女孩子們祭奠我們先祖的志向愿望,深深感到:今天我們的有幸,能夠茍且免于(災難)得以存活,全都仰仗父老鄉親們。日后想要謀求生存,也都依靠今日的諸位朋友。
我們華家,從前朝剛開始的時候,侍奉天下為天下百姓盡力而到了今天,也曾經經歷過明珠暗投、積毀銷骨不被天下之主信任的時候。最終能夠得到天下民眾的信任,才能在竭盡精力,想要打開忠心向當世的君主,而為君主的卻因為(治世之人才)沒有來由莫名出現在面前的原因握著寶劍斜眼看著(不予信任)的時候,能夠有所保全。民眾(對我華家)的信任,就像價值千兩黃金的一個承諾,可以讓君主(讓步)。
敬告諸位朋友:
如果論起來華家上百年以來所侍奉過的君主,可能要按照幾百來計數;但是我們華家并沒有擔上佞臣小人的名號,想問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全仰仗華氏一族都是以天下為(做事的)目的和終點,將天下的萬千百姓當成我們的主人來事奉。
所以今天在這個時候,我們華氏的十二個女孩子,雖然沒有(什么良好的品質)繼承和肖像我們的先人,(也)愿意將各位同胞當做我們華氏的主人。我一介女兒家,雖然沒有什么才能,但也聽說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道理,也知曉救命之恩應當以生命為主人做事。
因此在這里用這張告示敬重地告知諸位同胞:
西疆的各位民眾,是在我們華家危難的時候救我們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既然(西疆)收留了我們,我們自然應當將整個西疆當成主人侍奉,盡心竭力,沒有保留。我們華氏的十二個女兒愿意借這個機會立誓:
瑯琊華氏一百三十二世嫡系子孫,當竭盡畢生的能力,盡我們作為華家人的本分,事奉西疆的百姓如同侍奉我們的主君。應當竭盡華氏全族的能力,來回報救命的恩情。人民遭難,我們應當赴湯蹈火去救他們;民眾有饑餓寒冷的,我們應當分出自己的食物、與他們共用衣裘來讓他們吃飽穿暖;民眾有共同的愿望,我們就應當全力以赴去達成。
瑯琊華氏一百三十二世嫡系各位子孫,在南越國歷的承瑞十一年八月八日,在西疆恭州的華府立誓如上。
(這份告示是)華家家主華氏盈瑯親手書寫,并有家族的印璽作為印鑒背書。
{晚上更新新章當中包含這一條告示,文言體見今晚新章原文。2017年3月28日}
選擇七個字則是因為七言古詩是最多的……這樣就給希真的古言古風題目劃定了非常廣泛的來源~
所以,現在大家可以找一找希真的章節題目里哪些是七言古詩,哪些是名家七言詩,這些句子的出處又是什么詩~大家對原詩或者這個單句乃至本章節的內容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在這里蓋樓哦!
不過這種自己寫說明寫超了的情況……實話說,應該是我的問題,我自己沒有控制好字數。以后真的不要忘了我的章后語啊,我都是很認真查資料給大家介紹這些的,這個不僅僅關系到設定,我覺得怎么說我們看書應該有一點知識上的收獲吧?
隨著設定的展開和女主對所在時代的進一步接觸,我們會慢慢看到更多的東西,我也會繼續介紹下去。有些東西和歷史不同,例如一般的稱呼之類的,我沿用了古言通常的寫法,不然文風感覺太詭異(半文言半白話的),但是很多時候專門點出來的還是認真設定查閱了的。
寫這些就是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對大家一點點微毫的知識上的幫助,也希望大家看文看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