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醫經類著作。明張介賓(1563—1640)撰。三十二卷。介賓字景岳,又字會卿,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自幼好學,喜讀經書兵法兼好醫學,曾從金英學醫,盡得其傳。后因從軍不得志,復志力醫學,鉆研《內經》。除撰本書外,尚有《類經圖翼》、《類經附翼》、《質疑錄》及《景岳全書》等。在理論上,初從朱震亨“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學說,后又倡“陽非有余,真陰不足”理論。主張補益真陽、元陽,慎用寒涼攻伐,臨床常用溫補之劑。對后世影響頗大。又本“發隱就明,轉難為易”之意,將《素問》、《靈樞》原文,按攝生、陰陽、臟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會通十二類,三百六十余條,以類相從,編撰成書,故名。約八十萬字。綱目清楚,條理井然,對《內經》注釋詳盡,結合臨床實踐多有發明,頗為后世推崇。有明天啟四年(1624)初刻本,道光二十年(1840)宏道堂重刻本。
·74.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