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法律和政治科學》是西南政法大學主辦的法學類學術集刊,旨在推動法學與政治學、社會學、公共政策學等跨學科、跨領域深度融合,倡導“大社會科學”理念,并鼓勵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合作。本書為第2輯,以“司法過程的組織運作”為題,將司法中所存在的前沿問題置于政治空間加以論述,目的在于擴大對司法具體問題的法理分析要素,力求對我國的司法制度在現(xiàn)實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有所完善。
周尚君主編 ·學術 ·21.4萬字
《政治人類學評論》是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政治人類學研究所主辦的國內第一份政治人類學專業(yè)集刊;旨在緊扣“權力-權利”互動博弈邏輯,運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論等“三位一體”的扎根理論方法論,展開交叉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本書為第12輯,收錄了4篇博士論文,內容分別涉及移民治理、救災政治和村莊網(wǎng)絡空間治理。
陶慶主編 ·學術 ·20.6萬字
《日本學研究》由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與教育部國別和區(qū)域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辦,設有特別約稿、熱點問題、國別和區(qū)域、海外日本學、日本語言與教育、日本文學與文化、日本社會與經(jīng)濟、書評等欄目,內容涉及日本的語言、文學、文化、社會、經(jīng)濟、教育等多個研究領域,是我國日本學研究的綜合學術平臺。
郭連友主編 ·學術 ·20.3萬字
本期共12篇文章。本輯主題是“程序法理論前沿”,具體包括《從馬賽克理論到完美監(jiān)控理論:大數(shù)據(jù)偵查法律規(guī)制的理論演進》《行政訴訟目的視角下行政公益訴訟之立法模式》《規(guī)范解釋論下“訴訟請求”概念的再認識》三篇文章。論文欄目包括《論信義義務的法律性質》《論信用體系的規(guī)范構造》《繪制法律圖像學》《占有的規(guī)范性結構與占有保護的相對性難題》四篇。評論欄目包括《論近代中國核心問題與中國憲法序言“三重邏輯”》《法律語境下正義感的含義——基于相互性的解釋》《論故意作為犯的結果歸責——基于結果避免義務的歸責路徑之提倡》,經(jīng)典譯苑包括《法律自身的品性》《模范刑法典》。
《北大法律評論》編輯委員會 ·學術 ·29.7萬字
本書為連續(xù)出版物,主要設有漢傳佛教、部派佛教、藏傳佛教三個欄目,其中漢傳佛教部分設有教史研究、義學研究、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三個欄目。本期共收錄18篇文章,各位作者或從古代佛教經(jīng)典入手,或從佛教義理入手,對相關的文獻分別進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對佛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佛學》編委會 ·學術 ·23.7萬字
本期共15篇文章。本期有一篇特稿,為《法學怎樣跟上時代的腳步》。評論欄目的主題為“法教義學的四種想象”,包括《隔岸觀法:如何看待法教義學與社科法學的發(fā)展前景》《參照適用法律技術是照亮大民法典的阿拉丁神燈》《部門憲法的回歸之道:以中國勞動憲法為例》《民法規(guī)范的屬性與刑民交叉的判斷邏輯》。名家論道欄目,包括《數(shù)字法治的三維面向》。論文部分包括《刑事訴訟法發(fā)展的新動向:比較法上的考察》《從萬民法到萬國法——論歐洲中世紀到近代早期“國際法”理論的嬗變》《“轉向歷史”如何可能——海外國際法史研究新動向及其啟示》《英國國王專權的思想史考察》《辯護律師程序獨立論——獨立辯護論的第三維度》《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議、設定與反思——以德國法為路徑的展開》《法治現(xiàn)代化視閾下的“習慣法”與“民間法”之辨——兼論怒族傳統(tǒng)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性轉型》。譯文欄目包括《語言、文化、法律傳統(tǒng)與國際刑事司法》《強奸何以為惡》。
《北大法律評論》編輯委員會 ·學術 ·28.4萬字
《杭州學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屬部門的專題性工作調研的成果發(fā)布、杭州市社會科學成果發(fā)布的平臺,主要探討杭州城市領域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跟蹤城市學研究的國際學術前沿,特別關注在杭州城市經(jīng)濟、管理、社會、法律、文化等發(fā)展進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亦關注杭州都市圈發(fā)展與合作。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 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 ·學術 ·21萬字
《中國佛學》是中國佛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佛學研究學術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現(xiàn)中國佛學院為主,兼顧與佛教學術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內外學術交流。本刊以漢傳佛教教史、義理研究為主,同時也刊登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動態(tài)等。
中國佛學院學報 《中國佛學》編委會 ·學術 ·20.3萬字
《中國四庫學》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主導的輯刊,每年兩輯,旨在為四庫學研究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陣地。每輯文章按照四庫經(jīng)史子集分欄,常設欄目有經(jīng)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文獻整理等。本書為《中國四庫學》第七輯,除常設分欄外,另有四庫學綜合研究、四庫提要研究等分欄。
鄧洪波主編 ·學術 ·23.2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