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法的法權結構理論
當代社會正在進入“環境時代”或“生態文明時代”。環境治理由傳統的“管控—壓制型”治理模式向現代“參與—回應型”治理模式的轉變適逢其時,換言之,走向多元合作共治,是生態文明時代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審視當下中國環境法規范的整體架構,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有關環境權利和環境權力的規范存在著內在張力下的結構失衡和運行沖突。作為對社會形態的制度應因,環境法對生態文明建設負有重要使命。在生態文明時代,無論對于政治國家的環境權力,還是對于市民社會的環境權利,環境法都不可能舍此求彼,而必須“兩面作戰”,環境法學理論研究應當具備這種全景式的面向。本書從經驗和事實出發,在對學界關于環境法學核心范疇的現有理論和學說進行分析批判的基礎上,提出“環境法的法權”這一命題。認為基于環境利益之上的環境權利、環境權力是環境法學領域最基本、最重要的元概念,二者不具同質性,但彼此合作共進、競爭成長,共同構成環境法制度大廈的基石。論證的核心問題是:當下主流的“權利義務法學”路徑在環境法學領域存在統合力不足、缺少普遍解釋力等局限性;環境法學研究應當從環境法保護和調整的環境利益出發,以環境法法權的規范建構作為學科的核心范疇;把環境權利和環境權力置于統一的法權結構體系內,著力探究圍繞實現法權目標所形成的“環境權利—環境義務”、“環境職權—環境職責”二元結構的內外部互動關系,確定各自的邊界,消解其內在張力和沖突,促進兩者在競爭中成長,實現法權運行的動態平衡和協調穩定。本書通過嚴密的學理論證,力圖達到以下預設目標:第一,在理論層面,整合環境法學領域有關環境權利、環境義務、環境利益、環境責任等基本范疇的各自表述,打通研究者因各自為陣而呈現出的理論割裂和碎片化狀況,為各類環境權利、環境權力的體系化分層建構和均衡配置提供一種“俯瞰式”的全景參照,從而建立起符合學科本質特點的環境法學核心范疇。第二,在制度層面,在統一的法權結構框架內,審視法權的現實運行邏輯,進而提出對多元主體的環境權利和義務、環境職權和職責進行均衡配置的思路和設想,推動構建內在協調、動態平衡、邏輯自洽的環境法法權結構體系,促進環境治理邁向多元合作共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25.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