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當今社會對行政約談、行政評估、行政備案、行政登記、行政統計這五類新興的中性行政行為的運用日漸頻繁,但行政法理學并未給予足夠的關注。在此背景下,《中性行政行為研究》綜合運用“面向行政的行政法”和“面向司法的行政法”的研究進路,通過對規范文本、具體個案和實踐運行的資料整理,深入剖析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行政法理論對其法律屬性進行了深度闡釋,并就其法治化的進路和重點進行了前瞻性研究,以推動我國行政法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
章志遠主編 ·理論法學 ·18.4萬字
在司法實踐中,沒有國家會對輕微危害行為一律給予刑罰制裁。不處罰輕微危害行為,意味著需要確定犯罪成立的量度,是為犯罪定量。我國刑法第13條但書規定為犯罪定量確定了法律依據,具有出罪與入罪雙重功能。作為但書理論根據的社會危害性理論,是主觀判斷與客觀判斷、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有機統一。在構建犯罪構成論體系時,應當包含體現犯罪量度的要件。但書規定對界定排除犯罪性行為是否過當,對預備犯、未遂犯、中止犯的處罰范圍以及既遂犯的處罰類型,以及對共同犯罪中的共謀共犯、幫助犯與教唆犯的處罰范疇等,均具有直接影響。以但書為依據,在具體犯罪的定量上應堅持立法定量與司法自由裁量并行原則。適應但書定量需要,應對我國刑法中的罪刑體系加以改革及完善。
彭文華 ·理論法學 ·34.1萬字
本書旨在系統梳理近年來國際法治的新發展,著重闡述中國在國際法治的各個重要領域所表明的理念、堅持的原則和立場,以及采取的具體行動,系統展示了中國對促進國際法治做出的重要貢獻。全書由中國與國家間關系法治、中國與國際經濟關系法治、中國與國際民商事法治、系統闡述中國國際法的教學和傳播四部分組成。
曾令良 馮潔菡主編 ·理論法學 ·26.2萬字
本文原為基爾克于1889年4月5日在維也納法學家大會上所作的報告。在這篇報告中,基爾克對民法典草案進行了激烈批判,同時引發出“私法的社會性”這一命題。他揚棄了羅馬法所創設的“公法-私法”二分法,指出了其在當代法律中的弊端和困境,同時闡述了日耳曼法的統一性法律思想和團體主義。基爾克由此成為最有代表性的德國民法典草案批判者之一。
(德)奧托·基爾克 ·理論法學 ·2.3萬字
發展到如今,當初主要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的知識產權已經不能涵括最近出現的各類新型權利。由于存在一些無法用知識或創新予以解釋的客體,因此,吳漢東教授提出“無形財產權”的概念以建立一個大于知識產權的理論制度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的提出無論對知識產權法還是對所謂的物權法、財產法甚至整個民法的基本理論和制度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吳漢東教授的這本著作由此確立了其在民法和知識產權法基礎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本書總分論相結合,其總論部分的內容相當充實,奠定了整個理論的基礎;分論部分按照體系的劃分,基本上將目前已經出現的各類無形財產或無形財產權都囊括其中。
吳漢東 ·理論法學 ·45.9萬字
本書選取20世紀初期到1966年這樣一個時間段,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起源與早期發展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探尋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發展的總體脈象,突出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進程中取得的成就、積累的經驗和重要理論成果。
張小軍 ·理論法學 ·23.3萬字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憲法的根本宗旨在于保障公民權利,憲法權利的實施理應成為憲法實施的主導價值。本書正是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為背景,對憲法權利實施展開專門、系統的研究。本書首先對憲法權利及其實施的基本內涵進行了界定,然后考察了國外憲法權利實施的方式,并對國外有關憲法權利實施的案例進行了評析,再從理論層面全面闡述憲法權利實施的國家義務,進而從實踐層面系統分析我國憲法權利實施的背景、事例與問題,最后提出建構我國憲法權利實施保障機制的設想。
朱全寶 ·理論法學 ·20.6萬字
社會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新興法律部門。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社會法的作用日益凸顯。何為社會法、社會法的體系架構、社會法下各分支學科的基本定位與重要理念和制度構建等,在本書選取的法學研究所專家學者的論文中均有所涉及和探討。這些在中國改革開放不同年代發表過的論文,是社會變遷和社會法治建設不斷前行的濃縮與寫照,也是法學研究所建所60周年來,社會法學者筆耕不輟、開拓進取、創新探索的影像志。
薛寧蘭 ·理論法學 ·38.8萬字
檢察制度是我國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檢察改革也是政法領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真研究檢察改革的基礎理論,科學回答“檢察機關往何處去”的重大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答卷。自覺開展檢察理論研究不是純粹的學術問題,而是明確改革思路、創新發展工作的有效方法。要堅持理論自覺、保持理論清醒、推動理論成熟,探索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理論體系。本書立足北京市檢察機關推進司法改革的實踐探索,從檢察機關的基本職責、主責主業、工作布局、工作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為深化檢察改革、強化法律監督提供了富有啟發意義和實踐意義的分析視角、經驗分享和理論觀點。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 ·理論法學 ·21.5萬字
本書通過外國的法律人工智能、中國的法律人工智能、法律人工智能的原理、法律人工智能的影響4編18章的篇幅,介紹了法律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脈絡、現實狀況和未來前景,為讀者提供了一份法律人工智能指南。
姜偉主編 ·理論法學 ·52.5萬字
本書主要對中美計算機犯罪規制進行對比研究。通過條分縷析美國聯邦《計算機欺詐與濫用法》,以其三個基本罪行:非法計算機訪問、使用計算機詐騙、造成計算機危害的規制為范本,結合聯邦法條、判例、立法和司法報告等展開縱深研究。在此基礎上與我國刑法、司法解釋和有關案例對比分析,提出建構判例指導下的司法審判規則來解決我國計算機犯罪規定有關構成要件不明確的問題,以法益的無限性與有限性來探討計算機詐騙在我國刑法中的定位與定性,建立計算機犯罪民事救濟制度和對犯罪損害與損失予以重新定義等。主張刑法在規制計算機犯罪中既要確保技術發展與遏制技術濫用,又要保護個人權利與保障社會安全。
高仕銀 ·理論法學 ·36.1萬字
政策性漁業互保的法制化有助于漁業互保事業的健康發展。本書對于政策性漁業互保所涉及的法律問題,分別從政策支持、漁業互保組織的地位、漁業互保活動、漁業互保的保險監管等方面展開研究,并就我國政策性漁業互保法律制度的構建提供相應思路和方法。
徐仲建 陳海波 ·理論法學 ·14.9萬字
信托登記是使信托關系清晰穩固、信托制度得以本土化的關鍵所在,本書對信托登記的原理與制度進行了系統研究。首先,本書探討了信托起源論,梳理了這一制度在世界范圍內起源與發展的歷程,由此界定信托的概念內涵;其次,分析了信托法律關系中的主體、客體和內容,并著重對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之特性進行了分析;再次,針對當前信托法制對于登記制度缺失所造成的問題,結合實踐案例進行了詳細分析,揭示了信托登記制度對于司法實務的重要意義;從次,針對原銀監會制定的《信托登記管理辦法》及上海信托登記中心的實務操作進行分析評述;最后,結合我國現有信托法律制度的實際,針對幾種潛在的立法模式,提出了未來我國信托登記立法的可能模式,并對我國信托登記制度的具體構建如信托登記的內容、登記機構的設置、登記的申請與審查以及登記的電子化、登記錯誤的賠償等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本書是司法部“2014年度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一般課題“我國信托登記立法研究”(批準編號14SFB20031)的成果。
孟強 ·理論法學 ·17.1萬字
本書是作者十余年來就網絡信息法進行持續研究所形成的理論成果,旨在探究其作為新型法域的興起緣由和機理形成。本書希望通過一種與時代發展同步甚至略有超前的現實研究視角,去探索或者說揭示這一新型法域的發展的必然性、原因、機理及過程,同時回應這一法域發展所提出來的重大法治需求和理論挑戰。
龍衛球 ·理論法學 ·29.3萬字
本選題分析了我國互聯網金融犯罪治理現狀及問題,作者指出,互聯網金融犯罪屬于行政犯,罪與非罪的基本界分應圍繞構成要件中的行政要素進行。互聯網金融犯罪的“非法性”需要經過未經批準和違反國家規定的雙重檢驗,在法益上,應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金融安全觀”,將金融管理秩序法益解構為金融安全與金融消費者的資金安全。作者認為,以突破罪刑法定原則為代價在短時間里看似維護了社會秩序,但從長遠看卻毀損了刑法的機能,極大地破壞了國家的刑事法治。應當樹立重民輕刑的思想,通過刑民交叉的路徑強化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在處理互聯網金融糾紛中的地位,限縮刑事打擊圈。本選題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犯罪治理領域具有現實意義。著名刑事法專家孫國祥教授作序推薦。
徐彰 ·理論法學 ·17.5萬字
本書圍繞以下論點展開論述:我們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于我們來說,法治更是一個好東西,也更加不可或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說過,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今天,我們可以從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得出明確的結論:沒有法治,就沒有社會主義。我們正在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依法治國,能夠充分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這三者需要有機地統一起來。同時,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也需要有機地統一起來。只有這樣,中國才會建設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人民才能真正享受法治的甜蜜果實。全書分成4編共11章,分別就法治建設的“源流”“困境”“結構”和“爭論”等內容進行鋪陳論證,有相當的說服力,有利于澄清學術界一些模糊認識,具有較大出版價值。
佟德志 ·理論法學 ·13萬字
H.L.A.哈特是現代法哲學的奠基人,位居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列。他1961年出版的《法律的概念》已是法哲學永恒的經典,并給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烙印。本書中,馬修克雷默教授立足《法律的概念》,以極清晰的框架、極準確的理解與重述、極嫻熟且深入淺出的剖析和批判,以及極優美又可近的文筆,為所有對法哲學感興趣的學者與學生提供了一整套理解哈特的法理論與當今法哲學最新發展的指引和說明。在目前市面可見的對《法律的概念》進行分析、闡釋、批判的學術著作中,這是可靠又優質的權威版本。
(美)馬修·克雷默 ·理論法學 ·17.2萬字
本書是對中國歷年法治發展狀況的總結,全面記錄了15年來中國的法治發展道路。書中緊扣法治建設和法治實踐主題,對這期間中國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實踐進行了專業的分析,對中國歷年的立法與人大工作、依法行政與法治政府建設、司法制度與司法改革進行了全面梳理,對中國刑事法治、民商經濟法治、社會法治、廉政法治和人權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進行了概括總結,對中國法治發展仍需解決的問題進行了客觀記錄,對中國法治發展的未來方向進行了展望和預測。
田禾 呂艷濱 ·理論法學 ·38.4萬字
本書共分為五章,以大數據偵查法治化為題展開研究,審視我國大數據偵查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剖析大數據偵查法治化的現實困境,探尋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大數據偵查法治化路徑,并推進相關領域的研究。
彭俊磊 ·理論法學 ·22.8萬字
作為法制繼受國與體制轉型國,我國有著特定的立法繼受與學說繼受的歷史,同時也面臨公私關系結構性轉變的現實,因此現階段民法學的研究既應具有繼受法學的深度,也須具備公私法接軌的寬度。《民法學的地平線——繼受民法學與公私法的接軌》以繼受民法學的視角為經線,分析兩岸民法學與日本民法學研究模式與歷史環境的不同,并以此為基礎,探討民法學研究模式差異對法學教育與民事立法的影響。同時以公私法的接軌為緯線,通過對法律行為效力體系與行政協議的具體分析,構筑從公法到私法轉介與私法到公法假借的基本理論框架,以期拓寬民法學的視界,建構現代民法學研究的完整坐標。
章程 ·理論法學 ·15.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