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法制史是研究中國法制發生、發展、演變及其規律的學科。它是中國制度史的一部分,是法學體系中的獨立學科,也是歷史學中的重要分支。它以研究中國法律的起源,中國各種類型的法律制度的實質、特點、作用及其發展演變過程與規律為主要內容。它一般自夏朝開始,通過對中國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和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法制發生、發展、演變的歷程和主要內容的論述,從而揭示出中國法制發展的基本規律,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提供必要的借鑒,為我國當代法制建設服務。
苗延波 ·法律史 ·27.3萬字
《西法東漸》選錄了六十余篇中國近代法學作品,囊括了來華傳教第一人衛三畏、執掌晚清中國海關四十八年的羅伯特·赫德、京師同文館首任總教習丁韙良、近代來華的最后一位外國法律顧問羅斯科·龐德等著名人物對中國法律問題的獨到見解,是法學史上的一次重要史料匯編,力求深入清末民初的大變局時代,呈現東西方法律文明之間的沖突與交流。
王健 ·法律史 ·60.6萬字
自太史公開創了修史之軌轍后,在中華帝國的正史編撰傳統中,有那么一類官員成為帝國官僚所要仿效追慕的榜樣,他們恪守官箴,事君以忠,牧民以愛,他們即可稱作“循吏”。能夠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循吏,無疑是帝制中國模范官僚的代表。傳統中國具有“家國同構”的泛倫理制度和泛道德政治,以循吏為代表的司法官員群體是禮法制度的贊同者與司法實踐的操作者,從而在禮法制度與司法實踐之間起到了橋梁或媒介的作用,是發掘和理解傳統中國,尤其是明清時期司法裁判獨特意蘊的關鍵。本書從三個維度展開了翔實的討論:考述傳統中國循吏的歷史源流,分析循吏賴以存在的制度基礎與文化氛圍,解讀循吏司法的獨特風格。據此,作者向我們精彩地展現了三種相互關聯的類型建構:“情感本體”的文化類型,踐行“愛民情感”的官僚類型,以及“情法兼顧”的司法類型。可以這么說,明清時期以循吏為代表的司法官員群體,其司法裁判以考量“情感”為基本特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傳統中國的政治信念與司法理想。
徐忠明 ·法律史 ·1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