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2015年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國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主辦的黃陵學術會議的論文為主要內容,討論的問題集中在黃帝思想和廖凱原教授提出的KQID理論和軒轅文化文明2.0的社會發展戰略上。本書是系統研究黃帝思想的著述,這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開拓性與獨特性。尤其是廖凱原教授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角度對黃帝思想的科學性與價值的研究,在我國學界是獨一無二的。
廖凱原 張少瑜 ·法律史 ·21.2萬字
作者從古代正史中析出很多古代法官斷案的故事,并從現代法律專家的角度對這些故事進行了細致的解說。通過這些故事,我們能夠以小見大,窺見中國古代雖有瑕疵卻也龐大嚴密的律法系統。本書語言詼諧幽默,敘事生動流暢,不僅對法律界相關人士有所啟發,對于普通讀者來說,也不失為一份妙趣橫生、飽含智慧的優質讀物。
李君 ·法律史 ·21.2萬字
本書為中國著名法學家楊鴻烈先生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法律思想史學科的奠基之作。該書以“殷周萌芽時代”、“儒墨道法諸家對立時代”、“儒家獨霸時代”(漢以后)、“歐美法系侵入時代”四個時代來概括整個中國法律思想演變的三千年歷史,縱覽并回顧了自殷周至清末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發展演變的全過程,以及清末變法以來的法律思想之巨變。
楊鴻烈 ·法律史 ·21.1萬字
著名法學家梁治平重新梳理中國傳統法政思想的新作。作者從中國政治思想傳統中最核心的五個觀念入手,詮釋其義,考鏡源流,以觀念史的方式重新勾畫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義及其在現代的轉變與延續。全書由《論語·為政》開篇,探究先秦時期中國的“為政”與“致治”理念的脈絡、分歧與流變,接著圍繞“天下”、“為公”、“民本”、“家國”、“禮法”等五個核心觀念展開論述。作者認為,這幾個觀念在古代中國思想世界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堪稱中國文化中的“大觀念”。透過這些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其他觀念,古代中國人對于人類乃至宇宙秩序的基本看法和信念昭然若揭,直至清末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不僅如此,這些看法和信念以某種方式延續至今,融入現代中國人的思想之中,成為塑造今日和未來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思想元素。
梁治平 ·法律史 ·20.9萬字
本書在經濟史、社會史、法律史結合的視野關照之下,通過對Y市法院1950—1965年民事訴訟檔案的解讀,對財產糾紛與訴訟實踐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討。訴訟檔案表明,法院在當時法律制度不盡完善甚至有所缺失的情況下,依據既有的法律規定、政策和習慣,結合具體案件的實際情況,實現了保障財產權利、維護社會經濟制度的功能,其經驗對于新時期的社會經濟制度完善、法律發展和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麒 ·法律史 ·20.4萬字
律注是中國古代法律解釋學、古代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張伯元研究員著《律注文獻叢考》,以法律文獻及其注疏為研究對象,從不同的側面考證和闡述了我國古代律注文獻的概況。全書由22篇構成,分別就秦漢時期的律注文獻、唐代律注文獻、明代律注文獻、清代律注文獻、刑法類書目及有關律令、法律用語等進行了扎實的考證。作品內容涉及面較廣,既有注文的考析,又有佚注的輯考,還有版本的考異,時出新見,多為前人所未發見。
張伯元 ·法律史 ·20.2萬字
《明〈大誥〉研究》主要內容是關于明太祖朱元璋編纂的四編《大誥》的研究,該書由朱元璋口述當世之事,儒臣較少潤色,是研究明初法制及社會狀況的珍貴文獻。《明〈大誥〉研究》前半部分收錄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后半部分中附錄有四編《大誥》原文,以便讀者研究和參考。本書是研究明朝歷史的重要參考書。
楊一凡 ·法律史 ·20.2萬字
本書以《〈大清新刑律〉立法資料匯編》為依托,對《大清新刑律》的立法背景、立法基礎和立法過程進行了認真梳理和考證,并借此對中國近代刑法改革肇端的問題與缺憾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檢討。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運用了當代刑法學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克服了以往近代刑法史研究中大而化之的歷史學描述傾向,將《大清新刑律》研究引向深入。
高漢成 ·法律史 ·19.8萬字
明朝長達二百七十六年,其中央司法審判制度歷經多次變革,相關史料浩繁,作者認為,。中國法制史的研究宜有學術上的分工。部分學者側重史料校注的上游工作,部分學者側重史料分析的下游工作,相輔相成,法史學才能進步成長,有利于中國法制史的學術研究。
那思陸 ·法律史 ·19.7萬字
作者從監獄這一獨特的視角,一窺各色人物歷經刑罰的某個側面,切點雖小,探點至深。他們上至君王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有文臣武將,工匠藝人,跟隨作者的筆觸,看他們遭遇刑罰的種種表現,或者從人生高峰跌入低谷,或徘徊于死亡邊緣之后展現別樣的人生,或從監獄走向死亡,頓悟生命的終極意義,又或只能感嘆人生無常。
陳國華 ·法律史 ·19.6萬字
本書以中國傳統法律體系的轉型為背景,重點探討新刑律修訂過程中的制度轉換與禮法關系等問題,以此展現清季最后十年政治和思想的發展脈絡。作者認為,這部預備立憲時采用的新式刑法典,的確為調適中西新舊煞費苦心,既翻譯移植了歐美和日本的大量法典,兼采并蓄,又變造體例,設法保守禮教條文,努力于“自創良法”,以往所謂新刑律抄撮日本法律之說,不過沿襲反對者之說辭,值得商榷。
李欣榮 ·法律史 ·19.5萬字
本書是王人博教授及其弟子對中國憲制主要概念、術語進行概念史與觀念史探究的重要文集。自福柯首創知識考古學以來,對概念的梳理成為學術研究中的一種“清新”范式。作為國內法學尤其是憲法學概念研究范式的圭臬,王人博教授提出通過憲法上的幾個關鍵詞/核心概念來闡釋和理解憲法,成為國內法學尤其是憲法學研究范式的開拓者。這種研究方法既能通過概念闡釋的方法達到學術訓練的目的,又能管中窺豹了解憲法的意旨,兼具規范分析、語義建構和歷史考據,成為中國憲法學研究中的一道亮麗風景。本書即以晚清以來中國進入世界的大格局為語境,對人民、共和、憲法、國體、民主、民權等憲法上的八個詞語進行細致入微的概念史與觀念史考察,并詳論其中西古今的轉換、改造及其復雜性,生動展示出憲法概念、術語在塑造我們的憲法文本的同時,也塑造了我們的憲制文化和憲法學術。
王人博等 ·法律史 ·19.5萬字
唐代是自然經濟式微、貨幣經濟逐漸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其顯著標志就是記重錢體系漸趨崩潰以及元寶錢體系隨之誕生和發展。本書以歷代錢法規則變遷為背景,以唐代錢貨法制運行為剖面,透過經濟法學與社會法學的宏觀視角,充分利用傳世文獻、出土文書和考古資料,加以系統輯佚、考證和研究。同時,借鑒關聯學科前沿成果,全面論證唐代貨幣法制的演進與運行,討論唐代錢法基本職能、理論學說、適用狀況等基本問題。
陳璽 ·法律史 ·19.4萬字
本書案例多選自正史,間或采自類書、詩歌選集和古代判例集,近代案例。除卻史書、檔案外,還特意選取了當時報刊的相關報道,以使內容充實,富有真實感,增加可讀性。書中案例經過各種戲曲、小說的反復演繹,其中的忠孝節義、愛恨情仇,本是人人耳熟能詳,但作者力求獨辟蹊徑,掀起“戲說”的蓋頭,還原案件的真實面貌。
趙曉耕 ·法律史 ·18.7萬字
清王朝有268年的歷史,留下數以億計的案例,從中選擇一些“奇案”,是因為案情離奇帶有懸疑,在破案過程中,不但有非常正規的偵察,也有合乎情理的推理,還有出乎意料的審訊方式。奇案中既有驚天動地的密謀黑幕,又有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還有變幻離奇的人情真偽,更有鬼神莫測的司法弊端。通過奇案的解析,可以看到人性的善良博愛,人心的光明磊落,人際關系的互敬互愛;也可以看到人性的軟弱怕事,人心的謹小慎微,人際關系的冷漠無情;還可以看到人性的卑鄙齷齪,人心的陰險毒辣,人際關系的爾虞我詐。
柏樺 ·法律史 ·18.5萬字
《大清律例》系我國古代法典之最后形態及典型代表,深蘊我國傳統法制之經驗,凝結數千年綿延不竭之文化,具有極大的學術價值及現實意義。本卷集結海內外研究《大清律例》的數十位一流學者,對《大清律例》項下的數個重要論題進行探究,分《戶婚》《斷獄》《條例》《刑罰》《文獻》篇。《戶婚》篇,內容涵蓋商業習慣、契約規則與婚姻制度;《斷獄》篇,探討刑訊、定罪、量刑以及涉外司法等程序性問題;《條例》篇,包括“從蘇祿國貢使案看清代中期化外人司法模式”和“清代‘二罪俱發以重論’律例發微”二篇文章。《刑罰》篇,既有對律典重刑化變遷的闡釋,又有對具體刑罰種類如流刑、赦免與死刑的考論;《文獻》篇,透過現存的清代檔案,能夠具體勾勒出纂修《大清律例》的實際進程與諸多細節。
蘇亦工 謝晶 ·法律史 ·18.4萬字
從早期現代英國法律思想的角度解讀《裘力斯·凱撒》、《威尼斯商人》、《一報還一報》和《李爾王》等莎士比亞戲劇,深入探究早期現代英國的法律思想與莎士比亞創作之間的關系,并借以反思西方人文和法律語境下的“正義”“德政”“法治”等基本問題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反映,以及莎士比亞對于以上重大問題的深邃思想,以期為我國莎士比亞研究引介新的理論視角,使學界深入理解早期現代英國法律文化的獨特特征,反思西方人文和法律語境下的基本問題。
馮偉 ·法律史 ·18.2萬字
本書詳細地介紹了法律與歷史、倫理解釋和宗教解釋、政治解釋、人種學解釋和生物學解釋、經濟學解釋、著名法律人的解釋等內容。通過對法理學發展歷史的解讀,闡述了社會學法學的產生、發展過程,展示了其建構社會學法學理論的獨特路徑。
(美)羅斯科·龐德 ·法律史 ·18.1萬字
從古羅馬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到今天的法律至上成為共識,2500多年的人類正義史中前進的每一步都十分艱難。正是這15個審判案例讓法律不斷趨于規范與完善,是他們改變了世界:看蘇格拉底審判,我們反思陪審團制度的合理性,思考對與錯是根據個人的理性來判斷,還是根據多數人的意見來判斷;看塞勒姆審判,我們能更加清楚“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原則的價值所在;看德雷福斯審判,我們對“遲到的正義是否是正義”這一問題作出判斷;看潘克赫斯特審判,我們回溯推進程序正義的掙扎與必要;看米蘭達審判,我們理解推動保護嫌疑人權利的必要性,為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增加一道保險……雖然荊棘遍布,十分艱辛,但人類對公平正義探索與前進卻從未停止。翻開本書,從古希臘到20世紀,看人類追求公平正義的艱難歷程!
(韓)樸炯南 ·法律史 ·17.3萬字
在中國律學史上,明代是古代律學的重要發展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是明代注釋律學,與前代及清代律學有著密切的傳承關系。本書以“明代注釋律學的繁榮”為出發點,分析了明代注釋律學繁榮的原因,考察了現見的有代表性的明代注律文獻,研究了明代注釋律學對重要的罪名、刑名所作出的新的理論闡釋,并探討了明代注釋律學的歷史地位。作者通過研究明代的注釋律學,試圖揭示注釋律學前后發展相繼的過程,從而證明古代律學發展與法制文明進步的一致性。
馬韶青 ·法律史 ·1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