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分析各代移動通信理論與技術升級內在動力的基礎之上,闡述“人—機—物—靈”融合的6G網絡形態,進而從容量分析、系統演進、網絡自治等方面探討6G組網理論及其關鍵技術,并對6G網絡多域資源協同及邊緣智能技術進行系統介紹。本書適合希望了解6G需求及潛在技術的人士閱讀,不僅可作為移動通信行業從業人員和垂直行業相關人員的技術參考書,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專業課教材。
田輝 張平 范紹帥 聶高峰 喻鵬 孫軍帥 ·電子通信 ·20.3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5G端到端的知識融會貫通以及規模部署、5G2C業務開通和實踐的全程全網方案、5G2B業務的方案和典型場景、5G智慧運營的探索和應用、5G的安全防護部署等內容。經過技術原理介紹、規模部署方案介紹、現網方案及案例分析、智慧運營落地、安全方案部署等,原理和實踐雙結合,以實際案例和數據應用進行的總結。本書適合5G運維人員、從事通信行業的數字化運營人員、5G生態供應商閱讀,也可以作為在校通信專業的師生參考閱讀,同時也適合從事大數據、AI和運營等復合型人士閱讀。
張國新主編 ·電子通信 ·24.3萬字
本書以無線接入技術的基礎知識為切入點,建立無線接入技術與頻譜規劃之間的聯系,圍繞技術、產業和應用三大核心要素,結合具體實際案例,闡述寬帶集群基礎知識、應用轉化的場景和行業、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深入淺出地解析增強型長期演進技術(enhancedLongTermEvolution,eLTE)集群寬帶系統的物理層結構,包括頻率指配、多天線技術、信息質量反饋機制、時隙配置、公共開銷配置、子幀結構及無線資源管理(RadioResourceManagement,RRM)算法,以及設備到設備(DevicetoDevice,D2D)應急通信等關鍵技術;詳細描述了寬帶集群專網在不同業務類型下的覆蓋能力、系統容量評估方式。同時,本書列舉了大量行業運用中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使讀者能夠系統地了解寬帶集群的技術優勢和產業發展方向。
李燕春 徐恩 謝家林 毛卓華編著 ·電子通信 ·18.2萬字
本書面向以“人—機—物—靈”融合為特征的6G愿景,對6G無線傳輸技術進行前瞻性總結與預測。首先,概述6G的應用場景與技術指標,對無線傳輸技術的發展進行展望。然后,面向低時延高可靠需求,探討了先進信道編碼技術的基本原理;面向大容量接入需求,探討了6G中的非正交多址技術、巨址接入技術、新型多載波技術以及波形信號設計;針對高頻譜效率傳輸需求,闡述了大規模MIMO、智能表面等新型技術。進一步,從6G系統整體優化出發,介紹了基于廣義極化變換的新型信號處理方法。最后,介紹了6G智能信號處理技術,詳細討論了深度學習在無線信號處理中的應用,并簡要介紹了語義通信的理論框架與實現案例。
牛凱 戴金晟編著 ·電子通信 ·14.7萬字
本書介紹了5G通信系統定位技術的原理與方法。全書共分為9章,第1章介紹蜂窩網絡定位技術發展概述,第2章介紹蜂窩網絡定位技術基礎,第3章介紹5G位置服務架構和信令過程,第4~6章分別介紹5G下行定位技術、5G上行定位技術和5G上下行聯合定位技術,第7章介紹5G蜂窩網絡和非蜂窩網絡的融合定位技術,第8章介紹5GNR載波相位定位技術,第9章介紹5G定位標準的進展和趨勢展望。本書適合通信工程技術人員及其他通信行業從業人員、高校通信相關專業的老師和學生閱讀。
孫韶輝 任斌 達人 范紹帥等編著 ·電子通信 ·13.8萬字
本書內容包含了作者在衛星通信和天地一體化網絡領域10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經驗,廣泛而深入地闡述了相關概念及內涵、全球天基傳輸網絡概況、星座構型、傳輸體制、鏈路預算、業務接入及路由交換體制、協議體系、典型站型及網絡應用等,兼具系統性和工程實用性,具有很高的實際工程參考價值和較高的理論研究價值。本書適合從事衛星互聯網工程、衛星通信工程、衛星通信網絡、中繼衛星網絡、衛星應用推廣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閱讀。
孫晨華 賈鋼 尹波 章勁松 周紅彬 ·電子通信 ·12.3萬字
隨著人類海洋活動的不斷增加,如何提供高性能、高性價比、可靠安全的海洋通信網絡服務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衛星通信是目前僅有能提供海洋幾乎全覆蓋的通信網絡技術,但是由于其制造和維護成本高、部署風險大,衛星服務的性價比阻礙其被廣泛應用,這也推動了近年來對海洋空間新型通信網絡技術的研究和探討。本書分析海洋通信網絡所面臨的環境特點和技術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介紹現有主要海洋通信網絡技術,研究和討論一些新型海洋通信網絡的協議、算法和體系架構及發展趨勢。本書可為從事相關領域研究和開發的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借鑒,為高校師生了解海洋通信網絡現狀和發展方向提供指導,為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科研規劃人員提供參考。
姜勝明 林彬 徐艷麗 楊華 徐涴砯編著 ·電子通信 ·17.5萬字
高速中短距離光傳輸與光接入系統目前正處于升級換代、速率提升的階段,傳統光纖傳輸技術受到了的挑戰。本書主要總結了高速光互連和寬帶光接入系統中一系列前沿性、開拓性和有深度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高速短距離光纖傳輸系統基礎及其關鍵問題、器件的發展、新型調制格式和編碼以及高性能的數字信號處理算法。本書緊跟當前研究熱點和業界標準,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并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工程應用價值。本書適合通信領域從事光纖通信、無線通信等研究的工程技術人員,以及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等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和教師閱讀。
余建軍 張教 李凡 ·電子通信 ·18.3萬字
本書共7章,第1章介紹了雷達工作原理;第2章介紹了雷達肢體行為識別方法;第3章介紹了雷達跌倒檢測方法;第4章介紹了雷達手勢識別方法;第5章介紹了雷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篩查中的應用;第6章介紹了雷達在睡眠呼吸障礙篩査中的應用;第7章介紹了雷達在睡眠分期中的應用。除了第1章,第2~7章的內容均基于作者團隊的研究結果。雷達人體感知的創新研究正在不斷涌現,公開文獻中還有很多與雷達人體感知相關的其他內容,如雷達估計呼吸率與心率、雷達監測血壓、雷達評估帕金森病進展等。限于篇幅,本書未能全部包含上述內容。
李剛 ·電子通信 ·9.9萬字
本書共有六章,前五章分別介紹了全球信息通信用戶需求導向、技術演變趨勢、市場發展方向、資本運營策略、生態系統建設,第六章梳理了中國信息通信業的發展情況,總結了2008年以來中國信息通信業的發展成果,并以翔實的數據為基礎,分析中國信息通信業下一步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研判未來發展趨勢。本書適合信息通信業從業者閱讀,有助于中高層管理人員較系統地了解信息通信業的發展,也可以作為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學生的參考資料。
李祖鵬 ·電子通信 ·10.2萬字
隨著移動網絡發展進入5G階段,電信運營商共建共享5G網絡成為大勢所趨。本書以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中國移動與中國廣電5G網絡共建共享為切入點,圍繞產業政策、機制原理、建設實踐和前景展望,結合實際案例,深入淺出地解析了共建共享5G網絡的概念及原理、頻譜劃分及應用、共建共享原則和應用場景,詳細描述了頻段資源共享、共建共享結算和科創成果,同時列舉了大量行業運用中的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使讀者能夠系統性地了解移動網絡共建共享的技術優勢和產業發展方向。
黃偉程 廖尚金 李虓江 王建斌 王貞凱 蔣勇編著 ·電子通信 ·19萬字
本書詳細闡述了原子介質中基于不同原理的光信息的可逆存儲及其在量子信息科學中的重要應用,包括光信息可逆存儲的研究背景、意義和現狀,光信息可逆存儲的相關物理概念及理論工具,基于電磁感應透明、拉曼過程和靜態光脈沖的光信息存儲方案,基于光信息存儲與提取的全光分束器件的設計等內容。實現光信息可逆存儲的量子存儲器不僅是構建量子通信網絡和量子計算機的核心器件,還可以用來驗證量子物理基礎問題、預報單光子變為確定性單光子、提高量子邏輯門的成功概率、實現量子計量和磁測量等。本書基于作者的原創性科研成果,以期對量子存儲器的發展與應用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本書可為從事光信息的可逆存儲相關領域研究的人士提供參考。
邱田會 王淑梅 ·電子通信 ·6.5萬字
近年來,隨著衛星互聯網概念的興起,星間骨干網絡對于數據傳輸容量的需求暴增。傳統的微波星間通信技術存在損耗大、載波頻率低等問題,同時由于衛星平臺的重量和功耗等受限,不能滿足應用需求。空間激光通信技術具有抗干擾能力強、安全性高、通信速率高、無電磁頻譜限制等優勢,是星間通信的首選技術。空間相干激光通信技術與非相干探測通信技術相比,可以獲得更高的探測靈敏度,具備全天時工作能力。本書從空間相干激光通信背景出發,系統闡述激光通信系統的體系結構、鏈路預算、光跟瞄等內容。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系統地了解空間相干激光通信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核心關鍵技術。另外,本書對于激光通信的系統設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作者近年來在空間相干激光通信技術領域的研究總結,適合激光通信、激光測量和信號處理等相關領域的科技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和研究資料。
孫建鋒 許倩 魯偉 侯培培 ·電子通信 ·15.7萬字
本書內容涵蓋5G技術演進歷程及國內外5G發展情況、5G網絡基本架構及關鍵技術、面向行業應用的5G創新技術、5G行業應用案例及6G展望等內容。5G網絡對比以往2G/3G/4G網絡的變化就是從面向C端個人客戶通信需求轉變到面向B端行業客戶業務應用需求。隨著5G技術標準的不斷升級演進,5G在面向B端的eMBB、mMTC和uRLLC三大應用場景方面不斷引入更多的新技術新能力,為不同行業的數智化升級轉型提供強勁推動力。本書結合5G實際項目工作開展情況,為讀者呈現不同行業的需求痛點分析、代表性應用場景及實際應用案例,以行業落地項目實踐經驗系統講解5G創新技術在B端行業應用成果,讓讀者能夠系統地了解5G技術如何在不同行業的應用中發揮自身獨有的優勢。本書的主要讀者對象為基礎電信運營商、各行業信息系統集成廠商、各行業內部信息化部門、通信咨詢設計單位、設備廠商等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科研院所技術人員、高校師生。
羅偉民 賴建軍 蔡發達 錢鵬 蔡杰 羅志全 王承光編著 ·電子通信 ·17.5萬字
《5G無線網絡優化技術原理與工程實踐》系統地闡述了5G無線網絡優化技術的理論及實踐的全過程,從無線網絡優化的概念、無線網絡優化工程理論知識到數據采集及優化分析,再到專題優化及智能優化,整體邏輯清晰、結構完整,同時本書也引用了大量的工程實踐案例,以達到理論結合實踐的目的。本書旨在提升讀者解決網絡優化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可作為無線網絡優化工程師、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作為高校信息通信相關專業師生的教材。
孫中亮 王俊 閆光輝 段景山 許宏敏 李雪編著 ·電子通信 ·12.9萬字
本書對5G網絡的場景不同分類進行分析,同時對深度覆蓋,即室內分布場景進行分類和分析,并對5G場景的業務進行建模分析。接著對面向5G室內分布系統建設進行分析,重點是5G室內覆蓋的挑戰、5G室內分布系統建設的目標、5G室分的設備選型、建設策略以及對5G室分系統網絡性能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針對5G室分系統場景的應用解決方案,主要分析的場景包含賓館酒店、商務寫字樓、交通樞紐、商場超市、文體中心、學校、綜合醫院、運營企業自有產權、大型園區、居民住宅、地下室和電梯等12個大場景。然后對于5G網絡多系統建設及干擾情況進行分析,并介紹了室內分布系統的網絡優化及根據各類5G室內分布系統在各種隔斷場景的造價成本分析,選擇具有代表性的5G室內分布系統實施案例進行說明及驗證。
李益鋒 王曉軍 于江濤 羅安寧 韓雷 李俊編著 ·電子通信 ·17.8萬字
本書分析了移動通信和室內分布系統的發展歷程,闡述了室內分布系統覆蓋的重要性及5G室內分布系統建設的難點,并對5G業務進行了深入解析,對5G網絡的室內分布系統進行分類,并對各類室內分布系統的結構、優劣及適應場景進行了分析說明,同時,介紹了室內分布系統的信源,并重點介紹了室內分布系統的有源器件、無源器件、天線、饋線、漏泄電纜和連接器以及相關參數。然后,本書從室內分布系統的建設原則開始詳細分析了室內分布系統建設的流程、勘察、模測、容量設計、室內傳播模型及矯正、鏈路預算,天饋線的布局及方案設計、系統仿真、小區規劃、切換、電源設計等。本書介紹了室內分布系統的驗收、工程管理、共建共享及室內分布系統的安全管理。本書適合從事5G室內分布系統規劃設計、工程管理的技術人員使用,同時本書也可以作為通信及電子類專業的大學生或其他相關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李益鋒 于江濤 王曉軍 劉華春 余毅 陳明華編著 ·電子通信 ·15.3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基于5GNR的非授權頻譜(NR-U)接入技術。非授權頻譜作為授權頻譜的有效補充,不需要取得授權許可,即可在滿足規則與要求的情況下使用,能夠有效地提升系統容量、增強覆蓋及拓展5G的使用場景和潛在用例。本書對5GRel-16NR-U和5GRel-17NR-U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主要涉及波形增強、基礎參數和幀結構設計、非授權頻譜信道接入、物理信道與參考信號、物理層過程、用戶面及控制面設計等。本書適合從事移動通信研究的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適合高等院校工科類專業的師生閱讀。
徐漢青 袁弋非 林偉 張麗 ·電子通信 ·18.2萬字
本書系統地介紹光網絡傳輸技術原理及典型設備。全書分為9章,具體內容包括光纖通信基礎、光纖光纜、光通信器件、SDH技術、MSTP技術及設備、WDM技術及設備、OTN技術及設備、PTN技術及設備、IPRAN技術及設備。全書以培養實踐技能為核心,概念闡述簡明扼要,內容涵蓋當前通信網絡中常用的傳輸技術與設備,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本書主要面向高職高專院校電子與信息技術類專業的學生,以及通信運營商的技術人員、通信設備銷售及技術支持的專業人員和廣大通信愛好者。
楊一荔編著 ·電子通信 ·12.6萬字
《衛星互聯網微波通信關鍵技術》是對衛星互聯網微波通信技術研究成果的匯總。在深入分析衛星互聯網體系架構的基礎上,本書系統闡述衛星軌道與星座設計、電波傳播與微波通信鏈路等衛星互聯網微波通信的基本原理,分析典型微波通信天線和射頻微波電路的特點、構成及技術特點,重點描述高通量衛星通信技術、面向海量連接的低軌衛星物聯網技術、頻譜認知與干擾分析技術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對我國衛星互聯網的研究、設計、建設、運行和維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書可作為衛星互聯網領域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或參考用書。
張更新等編著 ·電子通信 ·17.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