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閑情偶寄》共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個部分。全書論述了戲曲、歌舞、服飾、修容、園林、建筑、花卉、器玩、頤養、飲食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閑適文化。行文接近于當時的白話,簡單易懂。語言幽默風趣。尤其是文中的養生理論無論在當時還是以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5年,林語堂英文版《吾國與吾民》給該書以極高的評價,認為該書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清)李漁著 孫敏強譯注 ·古籍整理 ·48.2萬字
《禮記》是中國古代的經典,與《儀禮》《周禮》并稱“三禮”。《禮記注》由東漢鄭玄注《小戴禮記》四十九篇而成,是《禮記》的重要注本之一。鄭玄精通《三禮》,其《三禮》注為世所重。本次整理以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本為底本,宋余仁仲萬卷堂家塾刻本、宋婺州義烏蔣宅崇知齋刻本、江西書局阮刻《禮記正義》為參校本,加以整理。全書采取繁體橫排的形式,施以現代標點符號,并加專名號,力求為讀者提供一部既可靠、又便于利用的《禮記注》讀本。
鄭玄 ·古籍整理 ·36.3萬字
本書是清代中期金石學家、篆刻家黃易的專人研究著作,從其家世、生平、作品、交游等多維度展開的綜合性研究,內容涉及清代學術史、藝術史、文人交游等多個方面。作者多從第一手文獻出發,試圖通過黃易這一個案研究,生動反映出十八世紀后半葉金石學的深入發展情況,以及乾嘉時期學術、藝術之間的原生狀態互動關系的。
朱琪 ·古籍整理 ·24.6萬字
《長短經》,又名《長短要術》《儒門經濟長短經》。作者趙蕤在《長短經》十幾萬的文字中,博考六經諸子,博征經史,廣采百家,從諸如《論語》《孟子》《周易》《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老子》《莊子》《韓非子》《管子》《人物志》《傅子》《申鑒》《中論》《政論》《昌言》《世要論》《呂氏春秋》《淮南子》《孫子兵法》《六韜》《黃石公三略》等上百種書中采擷大量材料與歷史事例,采用“自為經傳”的著述模式,以經注并行的方式靈活組合各種材料,將材料進行相當細致的拆分,將前人的不同觀點拆分匯聚,讓它們互為補充,甚至互相辯駁,并按照自己的思想體系重新加以組合,兩部分文字圓融的交匯一起。經過趙蕤的削刪、抄撮、編排,自先秦至唐代的各種典籍,在“經綸通變”編寫宗旨的指引下,匯聚諸子百家學說,撮敘歷代更迭史實而斷以己意,論述王霸、機權、正變長短之術,內容龐雜,涉及知人、論士、政體、君德、臣行、圖霸、兵謀等內容,使《長短經》中的某些篇章,往往能比原書更為充分地闡發某一道理。“趙蕤用前人的文句編織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思想體系。雖然這些思想的局部都已存在于前人的著作中,但任何局部都不能大于《長短經》這個整體”。
劉子立譯注 ·古籍整理 ·47萬字
《五燈會元》是中華文化史上一部偉大的禪宗經典巨著,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作,由《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等五部禪宗燈錄改編而成。保留了“五燈”諸書的精華,修改潤色了適于實修的公案典故,是中國禪宗史料最為齊全的古代文獻。本書在參考之前舊版本并糾正其錯訛基礎上,對《五燈會元》進行了重新點校、注釋并解讀。注釋詳盡,解決了閱讀難題。“概要”為點睛之筆,對禪師的生平與思想進行整體解讀,或簡單概述,或補充史料,或研究重點難點,或分析禪宗典故與公案的含義,使我們對每一位禪師的行跡以及教化都有深刻的理解。“概要”后寫上參考文獻,使讀者可以繼續深入研究。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古籍整理 ·32.7萬字
《〈西游記〉記》是清代《西游記》七部批注本中唯一的稿本,具有特殊的學術價值,值得關注和研究。作者為浙江會稽人朱敦毅,內容包括正文和批語。其中的豐富的批語對于《西游記》及其批評史研究、朱敦毅及其著述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朱敦毅富有內丹學南宗特色的批語還可為研究《西游記》長期聚訟紛紜的作者問題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思路。本次整理以國家圖書館藏《記》稿本為底本,采用橫排簡體字排印,既要盡可能清除原稿本字跡閱讀障礙,為普通讀者和專業學者的閱讀提供方便,又要盡可能尊重底本內容原貌,不過多影響其文獻研究價值。
(清)朱敦毅評注 郭健整理 ·古籍整理 ·48萬字
梁啟勛為中國二十世紀著名詞學家。與夏敬觀、劉毓盤、吳梅、王易、汪東、顧隨、任訥、陳匪石、劉永濟、蔡楨、俞平伯、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詹安泰、趙萬里等并為朱、況一脈。“曼殊室”是梁啟勛位于北京南長街的書齋名,《曼殊室隨筆》是梁啟勛1926年至1946年間的讀書隨筆,全書分為詞論、曲論、宗論、史論、雜論五卷,內容橫跨詞學、曲學、史學、哲學、心理學、天文學、生物學、民俗學等領域,兼及晚清掌故與民國趣聞,行文活潑不羈,警句迭出。梁啟勛學貫中西,書中時常融匯傳統儒釋道學說與西方思想觀念,展現出深刻的哲學思辨精神。此次出版,據上海書店《民國叢書》影印1948年上海中正書局排印本標點整理。
梁啟勛著 段雙喜標點 ·古籍整理 ·29.6萬字
《散木居奏稿》凡二十五卷,共收折片等三百余件,分為司業集、籌筆集、斂鋒集、紆轡集、雷池集、壺盧集、勉力集、歲寒集、讓賢集、彌節集、微管集、造塔集、西征集、熱歇集、棄肋集等,主要包括保舉將才、人事丁憂、員缺補差、軍功加賞、官兵屯田、練兵、畜牧、工程、糧餉、邊防、防務用款等內容,涉及科布多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民生、地方治安以及宗教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真實地記錄其在任期間,在抵御外侮、關心民生、開發邊疆、推行教育、改善民族關系等方面所做的貢獻,再現了清王朝與地方官吏對科布多的治理情況。
(清)瑞洵 ·古籍整理 ·46.3萬字
《經學通論》是清末民初的學問大家皮錫瑞的一部貫通中國學術的經學通識著作。《經學通論》校注本是以1954年中華書局重印本為底本,參校思賢書局刻本,添加現代標點,訂正了中華本數十處標點及文字錯誤,并重新分段。對于文中影響理解的疑難字詞、人名書名、典章名物、學術事件等,均下簡明注釋,疑難字詞并加注漢語拼音。原文引文,盡量考證并注明其出處。與思賢書局本的校勘成果,出校勘記。中華書局本原分四卷,《易經》與《書經》共屬一卷,本書參考思賢書局本所稱“五卷”,重新厘為五卷,以符“五經通論”之實。將中華本《目錄》略加調整,全書209條論題按順序添加阿拉伯數字,以明次序,冠以“經學通論序目”置于原“序”后,便利檢尋。本書是對“五經”的系統梳理,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于宏揚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
(清)皮錫瑞著 周春健校注 ·古籍整理 ·40.1萬字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古籍整理 ·34.6萬字
《校讎廣義》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強調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學性、學術性和創造性的統一。全書共四編,分別為版本編、校勘編、目錄編、典藏編。校勘編主要介紹校勘學的界義與功用、書面材料錯誤的類型、書面材料發生錯誤的原因、校勘的資料、從事校勘所應具備的知識、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處理形式等內容。版本編主要介紹版本學的名稱與功能,文獻載體,紙書的裝式,雕印本的品類,雕印本的鑒定,非雕印本的區分與鑒定,版本的變異與傳承等內容。目錄編主要介紹目錄與目錄學、目錄的結構及其功用、目錄的著錄事項、目錄的分類沿革、綜合目錄、學科目錄、特種目錄、目錄的編制等。典藏編主要介紹典藏學的建立與典藏的功用、典藏單位、圖書收集、書籍亡佚、圖書保管、圖書流通。《校讎廣義》是代表同一時期同一領域內研究的高水平著作。從出版至今,一直享有較高的榮譽和地位。該書被譽為“校讎學重建的奠基之作”,曾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一等獎。此次修訂本,作者在原版基礎上糾正文字訛誤,吸收新觀點與新材料,調整部分章節,內容更加完善。
程千帆 徐有富 ·古籍整理 ·24.3萬字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古籍整理 ·22.3萬字
程千帆 徐有富 ·古籍整理 ·21.6萬字
程千帆 徐有富 ·古籍整理 ·22.9萬字
在孔門七十子中,曾參被稱為曾子,是對中國后代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學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孝經》被稱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大學》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從倫理到政治的人生發展思路,被中國封建時代文人奉為人生圭臬。曾子在先秦說理散文發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中國典型的專題說理散文,是在曾子時代出現的。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孫,孔鯉之子,是戰國前期儒家一大重鎮,也是孔子后人中一大思想家,宋儒甚至編制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脈相承的道統體系,學者們將子思與孟子合稱“思孟”。戰國時期,學術界重視的是子思論述仁、義、禮、智、圣五種德行的作品。到了宋代,以道德心性學說為核心內容的新儒學興起,子思的另一篇代表作《中庸》因此受到特殊重視,被朱熹列為“四書”之一。《中庸》是儒家論述心性道德培養的重要作品,被宋儒說成是“孔門傳授心法”之作。《孔叢子》是一部相當于“孔家雜記”的書,其記述自孔子始,下歷子思、子上、子高、子順、子魚,迄東漢中期的孔子二十三世孫季彥,共記錄了十幾位孔子后代子孫的言語行事。時間跨度近六百年,涉及的內容廣泛而豐富,對于了解孔子世家的發展、演變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嘉言懿行、家學傳授等等,有著重要的文獻價值。
陳桐生 孫雪霞譯注 ·古籍整理 ·46.5萬字
近代以來,上海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成為一大古籍流散中心,歷史的煙云消散之后,今天多數重要古籍已入公家收藏。在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等機構之外,上海博物館是另一家重要的古籍收藏單位,但由于博物館的性質,其古籍收藏一向鮮為人知,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柳向春博士,從版本學、文獻學、藏書史等多個角度入手,深入挖掘、爬梳數十部古籍編撰、刊刻、校勘、遞藏、題跋背后的故事,并以大量高清插圖展現古書版刻原貌,揭示其文物價值與文獻價值,其中包括南宋龍舒郡刻公文紙印本《王文公文集》、南宋孤本《梅花喜神譜》、明稿本《玉華堂日記》、清初胡氏十竹齋刻鈐印本《印存初集》、響山堂舊藏清鈔本《虞山錢遵王詩稿》等。本書一方面揭示了上博館藏的一些基本特色,如稿鈔本、名家舊藏、印譜、地方文獻等等,另一方面涉及古籍的方方面面,輻射面廣,看點多多,非常精彩。
柳向春 ·古籍整理 ·21.6萬字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古籍整理 ·24.5萬字
《唐語林》是北宋文人王讜編撰的一部記錄唐人軼事雜說及唐代典章制度、民情風俗等的文言筆記小說。共八卷。該書模仿《世說新語》和《續世說》的體例,按內容分門記事,規模更大,將《世說新語》的原有門類擴大為五十二門。書中材料采錄自唐人筆記小說,資料集中,內容豐富,廣泛記載唐代的政治史實、宮廷瑣事、士大夫言行、文學家軼事、風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對研究唐代歷史、政治和文學,均有參考價值。《唐語林》雖仿《世說新語》,“而所紀典章故實,嘉言懿行,多與正史相發明,與劉義慶之專尚清談者不同。且所采諸書,存者亦少,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沒”。《唐語林》涉及有唐一代不同歷史時期各類人物的言行軼事、宮廷雜事,其中記錄最多的是帝王和大臣的言行軼事,而以大唐王朝眾多帝王串聯起來的各類事件和各色人物,反映的就是整個王朝興起、興盛、衰落以至覆亡的全過程。《唐語林》對唐代典章制度、民情風俗以及名物故實等的記述和辨析,對研究唐代社會的政治、文化、民俗、文學藝術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王興芬譯注 ·古籍整理 ·41.5萬字
《古文獻整理與研究》是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研究所主辦,面向海內外人文學界的專業學術刊物。目前以書代刊,擬一年出版一卷,分傳統文獻研究、新出與稀見文獻研究、域外漢籍研究、學術論衡四大板塊,旨在為古文獻研究領域的學者提供交流平臺,促進古文獻研究的發展。
吳敏霞主編 ·古籍整理 ·2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