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套叢書共包括六本書,分別是:《光宗耀祖——宮廷婚禮》《群星耀眼——名人婚禮》《異彩紛呈——少數民族婚禮》《儀式符號——農村婚禮》《中西合璧——城市婚禮》《域外奇俗——世界婚禮》。這套書突出學術性、資料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在把我學術前沿和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的文筆對于婚禮有關的習俗、現象、事例、個案和民族志等進行深入淺出的描述和解釋,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各種婚禮文化的閱讀興趣。
張人仁 秦瑩 ·民俗文化 ·11.7萬字
月月和亮亮每年寒暑假都會去農村老家,等到假期結束后,他們便回到北京上學。農村和城市的過節氣氛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爺爺奶奶帶月月和亮亮參加節日的活動,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很多古老的風俗習慣;吃節日的美食,是為了讓他們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手繪中國民俗”是由本土作者創作的一套人文科普圖畫書,將中國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按時間順序,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卷,共16個節日,每卷介紹四個節日。故事講述了以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是如何過節的,每個節日都設置了幾個版塊,介紹民俗活動、美食、傳說、物候等小知識。每個節日還甄選出適合孩子誦讀的詩歌和童謠。這套書將我們的節日編織成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讓他們在聆聽中感受節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通過形式多樣的節日實操,讓他們體驗節日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節日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并引以為豪。《我們的傳統節日冬》介紹了寒衣節、下元節、冬至節、臘八節。
邵鳳麗 ·民俗文化 ·6814字
東海道五十三次,指的是日本江戶時代從江戶到京都的驛道──東海道──途中所經過的53個宿場。東海道是當時日本最繁華的驛路,沿途風景名勝、名店特產眾多,歷來是浮世繪的經典畫題,著名的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葛飾北齋都曾進行過系列創作。本書以廣重經典版《東海道五十三次》為主,附以北齋、國貞等大師創作的東海道浮世繪,并一一對比,講解其中的風景故事、地方風俗及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廣重以安閑的筆調再現了東海道隨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呈現的種種景致,將各種人物活動融入自然風景,體現了日本和歌中特有的含蓄典雅的意境,洋溢著淡定悠遠的抒情氣氛。
(日)歌川廣重等繪 王紫著 ·民俗文化 ·6.6萬字
本書為“早期北京話珍本典籍校釋與研究”叢書之“清末民初京味兒小說書系”中的一種,收錄了近代京味兒小說家蔡友梅以筆名“損公”在《京話日報》上發表的名為“新鮮滋味”的系列小說二十六種,包括警世小說、社會小說、倫理小說、哀情小說、實事小說等類別。主要介紹了當時北京社會生活狀態、風俗文化、人情世故、世風民情,同時保留了大量早期北京話的特征,反映了北京話的歷史變化,是研究早期北京話面貌以及北京話發展歷史的重要材料,也是民俗學、文化學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損公 ·民俗文化 ·70.9萬字
月月和亮亮每年寒暑假都會去農村老家,等到假期結束后,他們便回到北京上學。農村和城市的過節氣氛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爺爺奶奶帶月月和亮亮參加節日的活動,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很多古老的風俗習慣;吃節日的美食,是為了讓他們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手繪中國民俗”是由本土作者創作的一套人文科普圖畫書,將中國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按時間順序,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卷,共16個節日,每卷介紹四個節日。故事講述了以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是如何過節的,每個節日都設置了幾個版塊,介紹民俗活動、美食、傳說、物候等小知識。每個節日還甄選出適合孩子誦讀的詩歌和童謠。這套書將我們的節日編織成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讓他們在聆聽中感受節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通過形式多樣的節日實操,讓他們體驗節日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節日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并引以為豪。《我們的傳統節日秋》介紹了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
邵鳳麗 張貞 ·民俗文化 ·6557字
全書從審美文化的視閾研究民俗,將民俗置于整個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中,從民俗審美的相關概念界說、民俗審美的發生等處著眼,用美學等觀點觀察、分析、研究民俗活動與民俗事象及其與美的關聯,探析民俗的審美價值、審美特性以及民俗審美的構成等重要問題,力求另辟蹊徑,以新的方式拓寬民俗研究的視野,彌補該領域研究的某些空缺。《審美文化視域中的民俗:以福州民俗為例》適合讀者有民俗學、美學、民間文化研究者、愛好者,各類大中專院校師生、企事業單位相關人員以及其他涉及民族文化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的人員。
鄭新勝 ·民俗文化 ·23.1萬字
本書的寫作目的在于分析藝術村現今展現的新形式——一種結合了都市民俗的新的社會文化聚落。它具有怎樣的特點?它更適合的發展模式是什么?它在整個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它是如何通過藝術家們的作品滲透到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中的……這些問題和分析這些藝術村存在的理由與當前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同等重要,筆者選取了一個正在成長中的藝術村——武漢市武昌區曇華林藝術村作為研究的對象,從宏觀與微觀兩條平行的主線上開展研究。經過了系統的理論分析后,關注的重點落到了藝術村向都市民俗村如何轉型的問題的探討上,在藝術村中找尋傳統民俗蛻變為新的都市民俗的過程印跡,提煉藝術村中新的都市民俗存在的影像與其產生的深遠意義,為都市民俗在城市中如何產生、展現、變化、流傳的過程提供理論借鑒。
張曉瑾 ·民俗文化 ·19.6萬字
本書立足于《儀禮經傳通解》整書,結合各類文獻,遵從文本文獻和歷史文獻相互參照的原則,研究《儀禮經傳通解》各部分之間的異同點。全書考察《儀禮經傳通解》的編撰原因、編者隊伍、編撰目的、四禮、禮與諸經、禮與諸子學,以及經與傳記的關系,重點考察朱子、黃榦、楊復三代學者在編撰思想、禮例、禮圖的發展衍變過程,關注《儀禮經傳通解》對后代政治制度、禮學研究、諸經研究三方面的影響。
王志陽 ·民俗文化 ·25.1萬字
這本小書為廣大北京市民以及民俗文化愛好者介紹了老北京的俗語民謠。俗語部分以時間為線索,對每個條目進行釋義與分析,并給出該詞語在原著中的例句。字形、字音遵從原著,釋義力求簡明扼要。民謠部分以材料類型為線索,對老北京的歌謠、兒歌、媽媽論兒、喜歌等民間口語材料進行了概述。這些民謠百年間在民眾口中傳承,大多不見于文獻,歷史難以考求。但是也正是由于不見于正史,對其的整理研究就愈顯彌足珍貴。
馮蒸 ·民俗文化 ·12.3萬字
阿蘭·鄧迪斯是20世紀后半期美國民俗學界的代表人物。他在民俗學基本理論方面確立民俗闡釋為民俗研究的最終目標,積極推動民俗的語境研究,擴大了民俗的范圍;他在民俗學研究方法上融匯歷史-地理、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綜合研究方法;他在民俗學研究實踐上對具體民俗事象往往做出異于前人的獨到闡釋。他的民俗學研究對中國的民俗學發展有啟迪意義。本書即是對阿蘭·鄧迪斯民俗學研究的論述。
丁曉輝 ·民俗文化 ·14.3萬字
此套裝書包含《中華文化公開課——禮儀文化十講》《中華文化公開課——茶文化十二講》《中華文化公開課——文化名人六講》《中華文化公開課——民俗文化十講》《中華文化公開課——體育文化十講》《中華文化公開課——科技文化九講》《中華文化公開課——軍事文化五講》。
李世化 尤文憲 羅棲 楊豐源 王維 馬彥文 ·民俗文化 ·119萬字
劉永青 ·民俗文化 ·16.3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群眾聚集——歲時廟會、社祭是廟會產生的源流、時代特征明顯的發展歷程、廟會上的求神和娛神習俗、源于遼代的百態京畿廟會、六朝古都南京的廟會變遷、河南獨特而豐富的廟會習俗、規模宏大的陜西各地廟會、豐富而盛大的山西各地廟會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萬字
本書立足于田野調查,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制作流程、步驟、技法、原料、時空要求等展開翔實描述,完整復原出年畫制作的整個過程。并且著重以年畫的制作群體為考察對象,通過對老藝人們口述資料包括個人生活史、家族史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對年畫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的記錄和闡釋,把握年畫制作技藝的傳承群體的品格個性,揭示了傳承年畫制作技藝這一群體的形象特點,進而探究年畫技藝是如何在代際之間、家族內部以及不同時期得到傳播的,構建年畫技藝的傳承機制以及梳理出年畫題材內容的演進脈絡。這些,都為民間技藝的民俗志書寫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實踐范例。
萬建中等 ·民俗文化 ·26.9萬字
海洋文化是與內陸文化相對應的一種文化體系,是人們由于海洋環境而產生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在這一地理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基礎之上形成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其中精神文明的部分主要是與海洋相關的各種信仰與民俗文化。本書試圖從原始水崇拜和中國傳統宗教信仰的角度說起,分析海洋環境是如何影響了海洋信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分析了海洋信仰文化是如何在原始水崇拜的基礎上繼承、吸收、充實、擴展了原有的水神信仰,并新造了許多的海洋神靈和儀式,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王巧玲 ·民俗文化 ·20.3萬字
婚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時代的反應和體現,是夫妻的憑證。一紙婚書包含了經濟政治、社會家庭、科技文化歷史等許多信息內容。本書收錄了作者十幾年收藏的幾千件實物中挑選出的400多件有代表性的婚姻文書,時間跨越自清感豐以來的150多年的歷史,內容涵蓋婚書契約、庚貼命書、求允婚帖、買賣婚書、禮單聘書、娃娃親、童養媳婚書等方方面面,有解放區的、中央蘇區的,有日偽政權的……。內容遍及全國大部份省市。全書較為全面詳實的反應了自古以來,我國婚姻文化禮儀習俗演變的過程,編有許多珍貴的資料。既是一部提供專業人士、收藏愛好者查閱參考的工具書,又是一部集知識性可讀性觀賞性與一體的書籍。實物展出時受到觀眾和愛好者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多次作了播報。
王文君 ·民俗文化 ·1.2萬字
商丘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之一。《文化商丘》是從文化視角系統整理商丘地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挖掘保護傳承商丘地區優秀歷史文化資源。本冊《民間文化》是叢書之一。該書從帝王文化。火文化傳說、五谷醫藥月舞文化、遠古發明、英雄文化、節日文化等多個方面,系統論述了商丘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
劉玉杰主編 ·民俗文化 ·15.7萬字
周星和王霄冰主編的《現代民俗學的視野與方向(民俗主義本真性公共民俗學日常生活上下)/民俗學系列/中國社會治理智庫叢書》圍繞“民俗主義”、“本真性”和“公共民俗學”幾個核心概念,匯聚了德國、日本和中國等有典型意義的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其中既有譯自德國、日本、美國的關于此問題的有名學者的論文,也收有中國學者關于相關問題的有價值的討論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未公開發表過的或者搶先發售譯介的。本書分六個單元:一、民俗主義與德國民俗學;二、民俗主義在日本;三、民俗主義在中國;四、民俗主義與本真性;五、公共民俗學;六、追問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
周星 王霄冰 ·民俗文化 ·77.2萬字
月月和亮亮每年寒暑假都會去山西農村老家,等到假期結束后,他們便回到北京上學。農村和城市的過節氣氛不同,有的風俗習慣也不同。爺爺奶奶帶月月和亮亮參加節日的活動,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很多古老的風俗習慣,吃節日的美食,是為了讓他們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手繪中國民俗》是由本土作者創作的一套人文科普圖畫書,將中國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按時間順序,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卷,共16個節日,每卷介紹四個節日。以山西農村和北京為例,故事講述了以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是如何過節的,每個節日都設置了幾個版塊介紹民俗活動、美食、傳說、物候等小知識。每個節日還甄選出適合孩子誦讀的詩歌、童謠。這套書將我們的節日編織成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讓他們在聆聽中,感受節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通過形式多樣的節日實操,讓他們體驗節日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節日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并引以為豪。
邵鳳麗 肖婷 ·民俗文化 ·5904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悠久歷史——起源發展、起源于遠古人類以火把驅邪、由誤射神鳥引起的張燈習俗、豐富意蘊——彩燈文化、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趣味盎然的元宵節詠燈詩、源于唐詩名句的最早燈聯、絢麗多彩——各地燈會、定型于隋朝的元宵燈節、元宵燈會在宋代盛況空前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