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運用母題研究方法,提煉出布洛陀神話最核心的七個母題,重新解讀了其中的壯族歷史文化謎題。在長期田野調查與資料搜集的基礎上,作者對布洛陀形象、神話角色關系建構、神話思維模式與隱喻等進行了深度剖析。書中借鑒比較神話學瑚淪,將布洛陀神話與國內外侗臺語族群神話等進行橫向比較,探索其早期共同敘事、族群記憶與深層文化積淀。
李斯穎 ·民族文化 ·28.7萬字
格薩爾史詩的當代傳承是對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選擇、判斷和再創造的結果,是對史詩所蘊含的民間文化精神的綿延傳續,也是對口頭文學格薩爾史詩的一次創造性轉化、重構和再創作實踐,其傳承與創新效應已成為藏文化藝術巨大的再生資源。本書試圖對格薩爾史詩的當代傳承類型、傳承實踐及其文化表征進行尋繹與分析,使民間史詩的“活樣態”以新的藝術形式與民族歷史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緊相維系,從而開啟人們對古老史詩新的閱讀感受和新的接受視角,演繹史詩在當代語境中的詩性表達,賦予格薩爾史詩新的詩學意義。
丹珍草 ·民族文化 ·18.5萬字
以往的藏族文藝理論研究,多以學科分類為限域展開。本書嘗試把握藏族詩學與藝術理論中共享的美學通則,從藏族文學藝術史中的三個經典樣板——《詩鏡》、唐卡及其量度經和《格薩爾》入手,剖析三種代表性的藏族文藝美學的特征和體系性建構,從而勾描藏族審美精神的核心特質和外在表征。通觀經典與民眾文化,意在究大端,繪底色,更放眼于未來,探究傳統進入當下的路徑,回應傳統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進路問題。
意娜 ·民族文化 ·28萬字
本書以讓更多的讀者了解鄂溫克族、推廣鄂溫克族文化、推動鄂溫克族文學“走出去”為宗旨。特點有二:一是史料創新,在作家文學部分添加了新的史料,補充了已有研究未涉及的烏熱爾圖散文、歷史文化隨筆,以及新世紀成長起來的鄂溫克族作家的相關作品,并介紹了部分非漢語寫作的散文作品;二是理論創新,引入了話語研究視角,把話語分析方法和文學批評方法有機結合,既兼顧了研究對象的文學特性,又突破了傳統文學批評的研究模式,從話語的角度全面整體地對鄂溫克文學的話語轉型和建構進行描述和闡釋,開拓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視野,實現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和話語研究的對話。
陳玨 ·民族文化 ·21.2萬字
“文學民族志”是作者近三年提出的概念范式,即采用人類學的知識,借鑒民族志方法論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作者在傳統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礎上提出了“回于生活”的主張。“文學民族志”形制包括文學文本(即“文學作品”)、參與觀察、現場取證以及鄉土知識,即在精讀文學文本的基礎上,到作品的發生地去做深入的了解,體察作家在作品中“從生活中來”的細節,以及其所“收藏”的生活本真,并試圖還原“鄉土知識”與“民間智慧”的本源。總體上中華文明有農耕文明的本色,所以作者首先選取鄉土文學進行實驗探索,并希望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民族志研究,可以在諸如文學評論的“索隱派”“評點派”“題詠派”等基礎上有所創新,突破文學研究“考證派”的方法而呈現人類學、民族學之于文學的方法論價值。此外,本書還收錄了作者過去三十年所發表的文學人類學研究成果。
彭兆榮等 ·民族文化 ·24.7萬字
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族神話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拙著在前人的基礎上,梳理了學術史發展軌跡。第一章是研究對象與學術分析。選擇近四十年民族神話研究學術成果為研究對象,然后進行甄辨、闡釋,集中分析,探討出規律性的結論。第二章論述民族神話收集整理期的學術成就,涉及“形象思維”討論和文化人類學等。第三章分析民族神話理論闡發期的學術成就,論述了方法論熱潮、跨學科研究和域外研究等。第四章探討了21世紀民族神話研究的全面繁榮,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第五章是對當代民族神話研究的學術期盼。拙著力求勾勒出不同文化區域、不同民族的神話流變、演化軌跡,結合田野調查和文本研究,力求拓展新的研究空間與研究方法。對學術研究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汪保忠 ·民族文化 ·22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文化多樣的復合傳統和當代實踐的基礎之上,對民族文學學術史進行梳理,并總結其研究范式的更迭,討論民族性的嬗變,進而確立民族文學研究方法、立場和觀念的中國話語: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共同體意識。全書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總結和命題提煉,第二部分為文學史梳理及專題討論,第三部分為族別文學現象與個案的具體研究,集中于揭示多樣性的民族文學表述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核心觀點推進并豐富了由“文學共和”所衍生出來的族群性、地方性與集體性和國家認同之間的協商共識,為講述完整、全面的中國故事,塑造可信、可親、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劉大先 ·民族文化 ·21.9萬字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代文學是特殊的也是復雜的。這種文學上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根源于元代文化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元代是草原文化、農耕文化、西域商業文明的多元沖突、融合后形成的多元一體文化,這對元代社會環境、政治秩序、文人精神、審美趣味、文學藝術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個多元一體的新的文化體系中,以蒙古族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影響不可忽視。本書探討的是草原文化對元代文學的影響,以及元代文學對原有文學傳統的繼承,以此來探討元代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變遷和歷史作用。
王雙梅 查洪德 ·民族文化 ·24.8萬字
本書為2023-202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HB23YS042)立項課題研究。本研究將白狄族、鮮虞氏、中山國紋飾統稱為白狄中山國紋飾。從紋飾史視角,挖掘和構建白狄族、鮮虞氏、中山國三個主要階段的“紋飾”特征,明確其屬性與意義。從白狄中山國紋飾認知、理解、融合、創新,在河北新都市設計中的應用等多方面進行剖析與探索。通過藝術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元文化的交叉對比研究,探析白狄文化元素的融合與創新方案,加強河北省傳統文化繼承性與創新性,為河北省新城鎮設計的融合創新,白狄中山國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新思路,為后續研究提供基礎資料。本書適合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及對社會人員參考學習使用。
王杰 宗同惠 ·民族文化 ·7.1萬字
本書從多民族文學史觀出發,立足文學人類學理論和方法,通過對四川省四市州主體民族文學的發展狀貌的描述、歸納、比較與分析,展現四川省多民族文學的發展過程、狀態與水平。在呈現四川省多民族文學發展狀貌與特點的同時,為當代中國多民族文學發展作鏡像觀照。本書既是文學的人類學描述,也是文學本體的考察。作者由外而內,由文學現場到文學作品,展示四川省多民族文學的特點、成就及其存在的問題,對文學和政治、區域、民族身份的關系作了思考,對多民族文學的發展未來也作了思考。
余紅艷 ·民族文化 ·23.6萬字
本書深入國內外哈薩克族民間調查習俗歌的傳承狀況,搜集了流傳在民間的與誕生禮、婚禮和葬禮等有關的習俗歌,并從五個方面對包括與誕生禮、婚禮和葬禮有關的習俗歌在內的哈薩克人生禮儀習俗歌進行論述和歸納。從嬰兒出生時為其唱的“齊勒德哈納”歌到孩子牙牙學語時為其唱的搖床歌,從成婚時人們在娘家唱的勸嫁歌到在婆家唱的揭面歌,從報喪歌到送別時唱的告別歌,無不蘊含著哈薩克族的傳統文化,反映其淳樸的生活,折射著其堅韌的性格和豁達開朗的民風。
黃中祥 ·民族文化 ·10.2萬字
本書從歷史地理學和民族文化地理學視角,打破傳統的行政區劃局限,以納西族活動區域為對象,以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為斷限,從納西族整體觀來研究文化演變的時空關系,選取納西語言、東巴經文、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物質生活等文化因子,討論綜合文化區與周邊文化區互動的關系,并探討了三個文化亞區劃分依據和差異特征。這是第一部以納西族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地理學著作。
楊林軍 ·民族文化 ·28.1萬字
滿族民間文學是滿族民眾集體創作、世代以口頭傳承為主的一種語言藝術。滿族民間文學以口頭語言為主要載體,大膽地抒發民眾的情感,塑造具有滿族民族特點的藝術形象,通過敘述故事展示滿族獨特的話語構成。滿族民間文學往往是世代傳承的結果,在傳承過程中,被不同的作者不斷地加以改編,因而,滿族民間文學是滿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是某一個天才作家的創作。閻麗杰著的《滿族民間文學概要》是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說部、歌謠、岔曲、八角鼓、子弟書、薩滿神歌等藝術表現形式進行闡述。
閻麗杰 ·民族文化 ·24.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