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對西雙版納傣族傳統工藝進行系統、深入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總結概括了傳統工藝的技術特性、藝術審美特征和文化內涵,并探討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傳統技藝的文化環境、各種傳統工藝的類別及其分布;代表性的傳統工藝村、主要工藝傳承人的信息數據;各種傳統工藝的材料、工藝流程、造型、色彩、紋樣與審美;各種傳統工藝的社會功能、文化內涵和文化象征意義;各種傳統工藝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向。
金少萍等 ·民族文化 ·23.1萬字
本書是用散文筆調寫成的集學術性、普及性、歌書形式為一體的廣西情歌專著。用文本細讀法,將廣西情歌文學與古典文學、民間文學、外國文學及其他文化門類進行比較。援引大量歌曲范例以及翻譯學、語言學、文字學、民族史、比較文學、文藝學、外國文論、音樂史等的研究成果,鋪敘廣西情歌文學審美的精彩,揭示廣西情歌的人類文化學意義和民族融合意義,揭秘創編山歌的具體技法,為重新了解、深刻認知廣西情歌提供新的知識基礎。
宋安群 ·民族文化 ·12萬字
《“猶”愛的思維》根據Rafa老師的猶太家庭教育經驗,把為人父母所缺乏以及需要掌握的重要的思維方式,使用88個獨特的語錄和畫面向讀者展示,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家庭教育,特別是父母的角色,從而幫助父母變得更好,并培養出身心更健康、更幸福、更優秀的孩子!
藍龍 ·民族文化 ·2.9萬字
它從遠古走來,越過千年漫漫長路,無論深藏地下沉睡在權貴身邊,還是在皇宮高堂陪伴著主人,都彰顯著制作它們的玉工巧妙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雕琢技藝。那美輪美奐的紋飾和精細入微的刀工告訴人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高端大氣和無比輝煌,讓今天的我們感嘆不已。
李德亮 ·民族文化 ·5073字
本書收錄了日本江戶時代儒學家細井徇所繪《詩經名物圖解》中上百幅名物彩色圖譜,同時配以上百種名物的習性、狀態等輔助文字以及一百多首對應的《詩經》篇目原文與詳盡的題解、注釋,集知識性與文藝性為一體,藝術欣賞與古典學習相映成輝,為讀者閱讀學習《詩經》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
王遠 ·民族文化 ·7.4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韓喻編著 ·民族文化 ·6.7萬字
中國傳統道德,是對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的經驗總結、提煉和概括。本書主要通過對孔子人學思想,先秦儒家的誠信思想、德治思想、和諧思想及中國傳統道德中的孝道思想的研究,指出其對我國思想道德建設所具有的現代價值。
張敏 閆仕杰 ·民族文化 ·29萬字
秦貝臻編著 ·民族文化 ·6.9萬字
有別于狹義上的神話概念,政治神話通常是文明時代人們出于特定意識形態目的,圍繞現實中重要政治人物構建而成的神秘化故事。政治神話的素材主要來自歷史時期流傳下來的神話、宗教等神秘主義因素,其敘事情節則與被神化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現實需要相關。公元3至6世紀(魏晉南北朝時期)孳生的許多北方民族政治神話,為當時的歷史文化涂上了異樣的色彩。這些政治神話是中原漢文化傳統中神祕思想、宗教意識與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文化因素相撞擊、融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多元性、現實性特征。深入闡釋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神話的成因、樣態及內涵,不僅有助于揭示中國古代神話的豐富性和獨特性,而且有助于進一步認識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胡祥琴 ·民族文化 ·15.1萬字
古代服飾是中國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質文化特征。本書對蒙古服飾傳統在元明兩代數百年長時段的影響和流播遺存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本書廣泛收集和研究大量實物、圖像和文獻史料,證明元朝時期,蒙古族具有鮮明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服飾式樣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服飾行用狀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且蒙古服飾并沒有隨著元朝的崩潰而在漢地銷聲匿跡,相反以不同形式繼續在明代社會中廣泛傳播流用,其影響甚至延伸到了清代,在幾個世紀的中國社會文化層面產生了一定影響。本書收集和展示了上百幅各類元明服飾的高清圖像史料,很多圖片是第一次在服飾史著作中展示,這是本書在服飾史研究上的一大推進。本書鉤沉索隱,發前人之所未發,兼具學術性、趣味性和普及性。
羅瑋 ·民族文化 ·12萬字
本書回到漢代,回到儒學政制的起點,力圖揭示中華政制的真實內核。本書以德性政治(politicsofvirtue)為核心,將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倫理道德、哲學思想有機結合,融貫研究,尤其注重基于義理與制度合一的視角來反思歷史。
李若暉 ·民族文化 ·28萬字
《西北民族論叢》以“西北民族”為研究重點,主要方向為西北民族史與民族關系史、西北民族與鄰國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區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研究等。從學科來講,西北民族研究不僅涉及歷史學中的民族史、中外關系史、歷史地理、歷史文獻學、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學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學、社會學、地理學、法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大學科,反映了海內外相關領域的最高研究水平。
周偉洲主編 ·民族文化 ·28.8萬字
西雙版納傣泐村寨是集政治、經濟、文化為一體的地域單位,常是學者觀察、研究的整體對象。傣泐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實踐,更是人類學者理解人群組織方式、闡釋社會運行機制的主要課題。本書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將家庭、村寨的社會組織與傣泐神靈崇拜、佛教信仰實踐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闡述,提出傣泐在“歡”的觀念指導下,主要是通過儀式實踐實現人群的結合,在動態中建立社會秩序的同時,完成理想家園的文化建構。
徐偉兵 ·民族文化 ·14.7萬字
滿族說部的傳承模式發生了重要轉變,從傳承方式、傳承人的身份,傳承語言和講述形式上,再到傳承范圍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探索滿族說部在當代的傳承方式,首先要盡量恢復滿語的講唱環境。其次,開拓滿族說部新的傳播空間。除堅持動態保護、靜態傳承、靜態與動態共同發展、共同促進的原則外,還要將滿族說部納入民俗。講唱說部時,常常選在比較隆重的場合,尤其是在祭禮、慶功、壽誕、氏族會盟等家族里要的節日中,氏族成員按輩分圍坐、聆聽。昔日講唱說部的場合,通常被稱為“民俗場”。民間口傳文學的傳承不能離開民俗場,而傳承人的培育也最好在這個場域進行。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說部早已失去了當初的講唱環境,在要的節日講唱說部已經不太可能。可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一個事象,說部傳承人在重要節日,對家族中的年輕人還是會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此外,本書還探索了傳播媒介多樣化選擇的傳承方式,例如電視、電影、動漫等。
邵麗坤 ·民族文化 ·20.9萬字
本書為第四屆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與地方各民族統治階級互相聯合、斗爭的一種妥協形式。土司制度在社會發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一個范本,具體表現在:區域社會管理的新模式、文化包容和管控的新實踐、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土司治理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書中利用各種文獻資料,從以上幾個方面對土司制度的歷史地位進行了深入探討。
李朝暉 李世愉主編 ·民族文化 ·43.8萬字
貴州各民族在特定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環境中生存與發展中,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了“多源一體、豐富多彩”的貴州原生態民族文化。本著作透過理論闡發以及對貴州原生態民族文化的種種事象的敘述,從中感觸到各族先民們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深刻的情景與生存、發展的軌跡,內容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文化生態的理論綜述;二是貴州民族文化生態的形成與特征;三是貴州原生態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
何瓊 ·民族文化 ·27.5萬字
本書在較全面地參閱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呈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在村落社區的活態傳承案例,全面、系統梳理銅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面臨的各類新的發展契機、表現出的整體發展態勢及相應的問題等,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研究構架。本書是對集體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與集體性建構之間關系的創新研究,也對中國其他地區傳統民間文化利用國家平臺實現發展的具體路徑探索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價值。
譚曉霞 ·民族文化 ·14.9萬字
本書從人類學視角出發,運用口述史方法采集“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和其他相關人員的口述資料,不僅是對“伊瑪堪”研究的必要補充,也為后人繼續研究“伊瑪堪”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資料。本書用文字記錄“伊瑪堪”傳承人的學藝經歷、技藝傳承脈絡、人生軌跡,將個人生命史并入口述歷史的研究范圍中,以期從生命歷程的角度呈現“伊瑪堪”傳承人對于“伊瑪堪”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丁媛 侯儒 ·民族文化 ·27.7萬字
《滿族說部的薩滿女神神話研究》在已出版的滿族口頭遺產傳統說部叢書基礎上,結合東北民間廣泛流傳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風俗禮儀等內容,集中研究滿族說部中的薩滿女神神話。同時,盡量還原滿族說部所產生的文化語境,在東北女神文明大文化背景之下探討滿族說部的薩滿女神神話,運用文化人類學、原型批評、結構主義研究等方法探討滿族說部薩滿女神神話特色,挖掘滿族說部獨特的文化價值、民族價值、歷史價值、宗教學價值等。
張麗紅 ·民族文化 ·19萬字
《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研究史論(1978-2012)》對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與評述,勾勒了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研究的發展狀況,較為深入地分析了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研究的成敗得失,對西方學者的史詩觀念和研究范式的演進譜系進行了歷史性的考察,闡述其相關的理論以及理論之間的相互關系。
馮文開 ·民族文化 ·2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