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稑犯畬W》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等方面都有研究。
吳相洲主編 ·文化研究 ·25.3萬字
該研究成果立足于以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動物敘事”作為研究對象,實則是基于將當代動物敘事作為一個敘事學意義上的類型整體為考察前提,重心是在對動物敘事這一特殊的敘事類型其具體的功能形態與歷史根源的考察。也就是從類型的本質屬性與發生兩個最為基礎的向度衍生而出,包含了對當代動物敘事的概念詮釋、倫理資源、敘事傳承、類型衍生、功能形態、深層結構、基本敘述模式以及神話根源等多個層面的探討。
陳佳冀 ·文化研究 ·26萬字
長期以來,現代文學史料研究相對薄弱。突出表現是:第一,文獻匱乏,史實舛誤;第二,重新再版的現代文學作品,不向讀者作任何說明,任意修改原作的現象嚴重;第三,不是依據史料進行客觀、辯證的歷史評價,學術是非有時只依靠學術以外的力量進行裁決。作者把這一現象概括為文學生成研究中脆弱的軟肋。
劉增杰 ·文化研究 ·34.2萬字
本書分為《鄂溫克族社會歷史文化》《鄂溫克族狩獵故事研究》二冊,對鄂溫克族瀕?;驀乐貫l危的語言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搜集、整理與分析研究,對我國東北寒溫帶地區遠古歷史文化與文明、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研究有深遠而現實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同樣,對阿爾泰語系諸民族、東北亞諸民族、北極圈諸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塔米爾 那敏 朝克 ·文化研究 ·34.1萬字
近代文學借助報刊日益繁榮,近代報刊為文學提供了有力的傳播工具。報刊改變了文學的生產方式,對近代文學的語言、觀念、文體、接受等諸多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報刊是促進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轉型的重要力量。盡管這一轉型是不完善的,但它畢竟揭開了中國文學走向現代化的序幕,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所開啟的文學的全面轉型奠定了基礎。本論文集收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晚清報刊文獻與中國文學轉型研究”開題及學術討論會的論文,作者皆為該領域的中青年專家,文章涉及近代報刊與文學轉型的多個方面,對推動該領域的研究具有較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趙利民主編 ·文化研究 ·35.4萬字
本書為袁行霈先生主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之輯刊,每年兩卷,此為第48卷。本期共收錄相關領域論文十余篇,涵蓋經學、歷史、文學、哲學等各領域,所收錄論文均經過編委會及外審專家嚴格地審定,為各自領域內之佼佼者。
袁行霈主編 ·文化研究 ·33.5萬字
后殖民理論與傳播學有一種天然的同構性,本書題為“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乍看時略顯抽象,翻看目錄可以看出其實更多是一次對于全球后殖民理論重要觀點的述評。書中全盤梳理了后殖民理論進入中國的這趟理論旅行,如今后殖民理論的時髦感或許過去了,但它所提供的視角與啟示卻并不過時,全球化時代殖民主義自有其新的變種,這依然是十分值得觀察與反思的研究對象,因此本書在今天再版也依然有其當下意義。本書第一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曾獲第四屆吳玉章獎(2007年)和第五屆胡繩青年學術獎(2009年)。
姜飛 ·文化研究 ·28.1萬字
本書基于地方文獻中稀見禁戲史料的爬梳與解讀,從政治統制、法律禁飭、宗教裁禁、道德勸誡、風俗整頓等層面展開禁戲制度化的過程的研究。在討論權力控制、文化規約與心理束縛對清代戲曲演劇的復雜作用的同時,也特別關注禮樂、禮制下行,通過官箴學則、鄉約家訓、士紳言論對民間意識形態的建構,并延及民間演劇的非法與合法、制度禁戲的限力與縫隙、演劇的上行與下行、分層與疊層、禁戲語境下民間小戲的生存策略等問題。
丁淑梅 ·文化研究 ·22.7萬字
《文化藝術理論與廣東三祖廟研究》涉及到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哲學、美學、宗教學和建筑學等多學科領域。作者以廣東三祖廟為具體的研究對象,深入闡釋了廣東三座重要廟宇的歷史、民間宗教文化及藝術方面的問題,把具體事實的研究結合到宏觀的文化藝術理論和相關社會學的背景之中,既有理論創新又有史料價值,為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廣府文化研究提供基礎理論和學術支持。
文一峰 ·文化研究 ·35.6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本套書的古代卷下。
吳笛 ·文化研究 ·29.3萬字
近年來,在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影響下,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在經歷深刻轉型。短短幾年時間里,一種更為碎片化、快餐化、泡沫化、平面化,同時卻也更為開放、更為多元、更其主體間性的語境逐漸生成——這一全新的文化趨向,構成我們今天討論“微時代”并試圖從學理層面給予爬梳和展望的基礎。在“微時代的文化與藝術”這一大的主題框架下,本書一共劃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微時代的文化與文學“、“微時代的影視藝術”,“微時代的傳媒與社會”,以及“微時代的日常生活“。這四部分涵蓋了從虛擬世界的文學、影視藝術到現實社會的生活與傳媒,其目的在于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微時代”正在發生的文化變革。
汪民安 蓋琪等 ·文化研究 ·33萬字
嚴復在近代思想界可謂影響巨大,本書做了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將約翰·彌爾的OnLiberty與嚴復譯本《群己權界論》逐字逐句對照,試圖透過翻譯與原本的差異來揭示嚴復對約翰彌爾思想的認識與誤會。作者修正了史華慈關于嚴復的經典性研究的若干結論。作者認為,嚴復雖然將該書的大意介紹到中文世界,但是他并沒有將此書論述的精華部分,尤其是個人自由作為一種終極價值之所以然,以具有說服力的方式翻譯為中文。他自己的著作也沒有表達出這樣的所以然。《自由的所以然》將嚴復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同時,也探討了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為什么不能茁壯成的思想史課題。
黃克武 ·文化研究 ·25.2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這套叢書的近代卷上。
彭少健 ·文化研究 ·37.4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這套書的現代卷。
吳笛總主編 范捷平等 ·文化研究 ·38.4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韓國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綜述四個專題。文章有《平安時代句題詩所引中國五言詩及其價值》、《韓國現存中國西北地區方志考略》等。
張伯偉編 ·文化研究 ·29.8萬字
近年來,語文教學“門派林立”,各家觀點雖有抵觸存在,但亦能相互補充。這種現象也反映出“語文”的本質:既是工具的,又是人文的;既是現實的,又是的詩意的;既是生活的,又是理論的……語文就是在這種“自由”與“束縛”的矛盾沖突中“共生”的。如何實現這種“共生”價值的最大化?本書作者認為架構出“立體語文”或許能實現這一目的。本書是作者有關語文教育的一些思考文章的結集。
陸云鵬 ·文化研究 ·21.2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第五卷為同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的“近代卷(下)”。本卷主要研究19世紀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尤其重視巴爾扎克、司湯達、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狄更斯、哈代、馬克·吐溫、安徒生、左拉等世界經典作家重要作品在源語國的生成以及在歐美和中國傳播過程中的再生成,并且特別關注報刊、圖書出版與流通對經典生成的催發作用,以及影視等媒介在經典傳播與再生成中的橋梁紐帶作用。
蔣承勇 ·文化研究 ·48.4萬字
《詩經與楚簡類詩經類文獻研究》,是姚小鷗關于《詩經》及楚簡《詩經》類文獻研究的文集。本書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有關傳世本《詩經》的研究。由于作者《詩經三頌與先秦禮樂文獻的演變》一書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所以本文集主要是有關國風和大小雅的文章。其二是楚簡《詩經》類文獻研究。近年來,出土文獻中多有《詩經》類文獻或與《詩經》學史密切相關的文獻披露。如《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中的相關材料,這些都是研究《詩經》的珍貴新材料。作者三十多年來致力于《詩經》研究,所發表《詩經》研究論文,內容涉及《詩經》本體與《詩經》學史,在學界有廣泛影響。近二十年來,作者著重于出土文獻(主要是楚簡《詩經》類文獻)的研究。本書將作者數十年來的相關文章結集出版,對《詩經》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姚小鷗 ·文化研究 ·22.6萬字
本書以聯姻家族為研究視角,探討了清代陽羨(今江蘇宜興)互為姻婭的文學家族共同體的形成、特征、成就及影響。本書的研究,既在地域視野中,歷時性縱向探論清代陽羨家族文學力量是如何凝聚、怎樣發揮的。同時,又從姻親角度切入,橫向探究共時性家族聯姻網形成與清代陽羨文人群體文學興趣、創作特征的內在關聯。
邢蕊杰 ·文化研究 ·23.3萬字
本書在盡力挖掘中國電影的全部現象和事實的基礎上進入1897至1921年期間的歷史現場,從本土觀眾的視覺經驗、政治訴求、文化認同出發,探尋電影作為多元文化交融和匯聚的節點,如何在都市生活的循環與變遷中被挪用和誤讀,逐漸從一種外來的新奇娛樂成為觀看者共享的公共領域;本謂人又如何進行創造性的表意實踐,讓中國電影從結構和功能方面獲得命名。概言之,華洋雜陳的半殖民都市以混雜的空間、多元的媒介和無名的大眾,為電影提供了全新的時空語境。在此,作為外來雜耍的電影消除了異質性特征,與本土的社會期待、政治需求結合起來,獲得獨一無二的民族身份和產業地位。
張雋雋 ·文化研究 ·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