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一本濃縮了世界文化常識的知識寶庫,集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于一體。全書覆蓋面大,涉獵面廣,具有超強的參考性與指導性,既是一部容納世界文化百科知識的實用工具書,又是休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快餐。一書在手,讓你盡覽世界文化全貌;一卷在手,讓你輕松掌握世界文化精華。
文若愚 劉佳 ·各國文化 ·63.1萬字
茶詩是中國茶文化中的精品,由于中國是茶的祖國,所以茶詩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如把《詩經》中的荼(茶的原字)因未定論而暫且不談,則至少在晉代(3世紀)已產生茶詩;到了唐宋兩代,隨著茶業的不斷興旺發達,許多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陸游、楊萬里等參與吟茶,使得茶詩清新脫俗、琳瑯滿目。據粗略統計,自晉代迄今,已產生茶詩一萬三千多首,把這些浩瀚的茶詩收集整理成書出版,是一件富有意義之事。錢時霖、姚國坤、高菊兒編的《歷代茶詩集成(宋金卷上中下)(精)》從《全宋詩》72冊,《全金詩》4冊中細細尋找出宋代茶詩5315首,作者915人;金代茶詩117首,作者54人,整理成書。
錢時霖 姚國坤 高菊兒 ·中國文化 ·63.7萬字
歷史上,其實有兩種中國史觀。一種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國,叫王朝中國;一種是貫通于所有王朝之上的中國,叫文化中國。所有王朝,興亡交替,短則數十年,長則二三百年;唯有文化中國,越千年、歷百世,凝然而成文化的江山。王朝中國是青銅時代的產物,文化中國是玉器時代的產物,文化中國是禮玉文明的一個政治成果。歷來寫史,多以王朝為本位,以帝王為中心,以宮廷政治和帝王權謀為主線,被王朝史觀牽引進王朝中國的歷史。王朝不過歷史表象,江山實乃歷史本體。重讀中國歷史,要把歷史放到江山中讀,不要放在王朝里讀,要用詩性的眼光讀,不要用“資治”的眼光讀。以詩性之眼,能讀取文化的江山,用“資治”的眼光,只能圍繞王朝打轉。文化中國,不一定非要呈現某種既定的國家形態,在與王朝中國的互動中,它以文化的江山表現出來,即便在當下民族國家的世界之林里,它依然漂洋過海,以全球化的天下觀的方式存在。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51.4萬字
一套書了解旅游看不到、網上搜不著的西方日常生活細節!帶你感受歐澳美18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享譽世界的文化觀察大師比爾·布萊森走遍歐澳美18個國家,通過細致觀察和親身體驗寫下了這套西方日常生活觀察筆記系列。他在書中抖包袱、開腦洞、旁征博引,毒舌吐槽,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真實的西方。《全民自黑的英國》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精準塑造了一個生動真實的英國!《全民寂寞的美國》戳破繁榮表象,真實呈現美國平凡小鎮的寂寞生活!《全民蠢萌的美國》寫遍美國人日常生活點滴,給你一個如假包換的真實美國!《全民發呆的澳洲》揭開澳洲的神秘面紗,帶你感受澳大利亞人的樂天魅力!《全民瘋狂的歐洲》徹底打破對歐洲的固有印象,帶你重新認識歐洲!
(美)比爾·布萊森 ·各國文化 ·96.2萬字
《老子讀本》1997年首次出版后,至今已經四十余次重印,廣受讀者好評。作者金谷治是日本著名漢學學者,專攻中國哲學。《老子》是一本僅有五千余字的作品,共八十一章,是先秦重要的思想典籍。章本無題,該書為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其中內容,依照目錄給每一章都擬了題名。作者對原文的翻譯不取直譯,而是多少添加了一些語言以助理解,注解中又含有不少評語與說明,針對各章的重點進行解說,意在努力引出與讀者對話的主題。《論語讀本》本書作者宇野哲人是日本漢學研究大家,是日本德仁天皇的老師。重印多次,成為日本社會的國民級讀物。書中每部分由經文、譯解、注釋、解說四部分構成,作者以文雅通俗的語言,對經文作出充分的講解、引申,拆解人物行為與心理,重構話語背景,再現其前因、后果,圣賢說話不再是“沒頭沒尾”!賦予面孔嚴肅的經典別樣的溫情與生活氣息。《孟子讀本》作者貝冢茂樹在寫作該書時,沒有停留在對《孟子》原文字句的解釋,而是把孟子放到諸侯混戰、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中,追尋了他從游說各國到退而講學的生命軌跡。在此基礎上,選取《孟子》原文進行譯注,并對原文內涵進行詳細的解說,從而深入地闡述了孟子的思想,重現本真孟子。《莊子內篇讀本》半個多世紀以來,該書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經久不衰。該書作者為日本老莊思想研究泰斗——福永光司,他以全新的廣闊視角來解讀《莊子》,在哲學觀點的透視下,坐忘的子綦和加繆筆下的莫爾索、振翅而飛的鯤鵬和尼采的“超人”,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展現出相同的精神特征。在作者細致的解讀中,莊子在人性之惡與慘淡現實中找到的那條解脫之道也逐漸清晰。《墨子讀本》作者淺野裕一是日本漢學領域的中國哲學專家,對諸子的精神有著專業的研究與著述,特別是墨子、孫子,墨家思想是他碩博士階段主要研究對象之一。該書摘錄《墨子》原文,先給出譯文,拉近讀者和原典的距離,再對原文詳細注釋,然后進行系統、透徹、簡明的解說。讀者不但能領略原典之美,更能在作者解讀的帶領下領悟墨家思想的內核外延、發展源流,以及作者廣闊視角所帶來的啟發。解說將墨子的時代背景、個人性格、生命故事納入其中,內容鮮明有趣,先賢的形象也不再陌生。《孫子讀本》《孫子》是世界上古老的軍事著作,該書是對《孫子》原典的完整注譯和解讀。作者淺野裕一是日本漢學界的中國哲學專家,其對原典的解讀不僅全方位闡釋了古代戰爭的戰略戰術、攻守作戰、偵查用兵、地形行軍等,還結合豐富的歷史資料還原了立體的時代與人物,以現代的、國際的視角,講述了《孫子》成為經典的歷程,并探討了為何它依然能啟發我們對現代戰爭的思考。
(日)金谷治等 ·中國文化 ·86.7萬字
《論語日記(全2冊)》以日記的形式把《論語》二十篇作別開生面的解讀,如道家長里短般向讀者娓娓道來。作者注重對《論語》每一個重點字詞和句子的詳細解讀,且匯集歷代儒學名家的不同解構形式,讓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梳理《論語》所反映的內涵。同時,作者還深挖《論語》中每一個字的來源及引申義,讓讀者可以了解漢字的由來和該字的微言大義。《論語日記(全2冊)》在闡述《論語》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時,還結合經典佐證,以及史料、文獻、文學資料進行側面的闡述和對比,讀者從中得到的不僅是視野的擴增,更重要的是知識的累積和智慧的提升。總之,《論語日記(全2冊)》堪稱一本閱讀《論語》的工具書。
孫中興 ·中國文化 ·94.4萬字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創造出許多優秀的神話。創世神話不僅是眾多神話類型的主體,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往往蘊含著一種積極向上、奮發有為、敢于創新的民族精神。《中華創世神話選注》將中華創世神話劃分為綜合型創世、神的起源、世界萬物起源、人類起源、動植物起源、自然現象起源等六大類型,共選錄各類創世神話3000余篇。本書選錄的是綜合型創世神話。每篇神話除盡可能呈現文本的原來面貌之外,還增添了相應的閱讀提示、基本母題等信息,并對原文本出版信息作出必要的補充和規范,使用者能夠據此對每篇神話文本的出處、流傳情況、敘事主題、文化內涵、關鍵情節、基本母題等有所把握。自2017年以來,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支持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積極聯系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開展專題研究,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的研究基礎上,集中研究力量和學術資源,推出了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工程系列叢書。本叢書旨在通過整理編纂各民族中華創世神話資料,研究和梳理中華創世神話脈絡和體系,講好中華創世神話故事,探索中華文明之源,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中華文化培根固源,為中華民族塑魂鑄魂,為今后學術研究、文藝創作提供參考。本叢書的編纂得到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政法學院等單位學者的鼎力支持,也得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單位專家的大力幫助。
《中華創世神話選注》編輯組選編 王憲昭 王京評注 ·中國文化 ·97.8萬字
本書通過對我國古代大量文明遺產(包括各類工藝品、美術作品、音樂舞蹈作品、文學作品、建筑、器具、各類文獻等)嚴謹詳細地審視,透過古代各特定時期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維方式等多重因素對這些審美對象的滲透和影響,以及這些審美對象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如自由與法則的關系、樸素與繁華的關系、通俗與典雅的關系、寫實與寫意的關系、壯美與優美的關系等)的考察和研究,為我們清晰地展現和勾勒出中國古代審美文化史的演進軌跡。
廖群 儀平策 王小舒 ·中國文化 ·92.4萬字
本書是目前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重慶地區移民問題的具有開拓意義的學術專著。重慶處于我國南北部和中西部的交界區,“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是串接長江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渠道和物流通衢,亦為我國古代居民遷徙、混居的主要地區。重慶的歷史就是一部典型的人口向內向外遷徙的歷史。本書采取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民族學、經濟學等理論方法,以大量翔實史實為基礎,從重慶地區舊石器時代開始,歷經夏商周三代,直到明清時期和近當代的人口移動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其中包括了重慶城市建設和移民的關系;秦漢在對于西南夷的開發中重慶的移民浪潮;明清兩次“湖廣填四川”的考辨;近代開埠后西方文化進入時的重慶移民;抗日戰爭時期重慶作為戰時首都所形成的移民高潮;新中國建立時期西南服務團的遷徙、扎根;中國“大三線”建設中軍工、科技向重慶地區的遷徙;“文化大革命”中知識青年大規模的向邊疆、農村的轉移;改革開放中的民工潮;三峽工程的百萬大移民等等。正是歷史上的這種頻繁的大規模人口遷徙,才促進了重慶城市的發展。本書將學術性與可讀性相結合,有助于我們對近當代重慶城市的認識,對區域移民歷史的了解,尤其對我們現在面臨的城市人口、經濟、文化及民族問題,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禹階主編 ·地域文化 ·65.1萬字
本書為康有為(1858-1927)與各方人士及團體機構往返書信的結集,收錄現存已知往函六0八通,來函三二八通,凡九一八通,依時間先后分作四類整理排列。康氏自初次進京上言以迄溘死,先後身臨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歷史劇變,馳政壇學界垂三十余年,聲氣廣通,與公卿大臣、通人名士、師友門人、親族子弟多有往返贈答書簡函電,其內容豐富且真切生動。舉凡時政評述、經義切磋、人事臧否、交游觀感、詞章掌故及家常瑣屑,胥可征見于書信者。纂輯成編,庶足考信康氏行誼志節,文字因緣,于近代人物研究及近代史探索亦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和參考作用。
張榮華 ·隨筆 ·74.8萬字
為了幫助讀者提高人文素質,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快速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編者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文化史料進行了適當的取舍,選取了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主題,推出了此書。全書分為文學、戲劇、音樂、舞蹈、茶、中醫、養生、飲食等卷,文字通俗易懂。
文實 ·中國文化 ·50.4萬字
劉蘇里導讀,中國38位知名學者講讀,共同解讀上下2500年46位西方思想家的51部著作。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當代,澤被千秋,講讀者的解讀通透、有趣,本書有助于你理清西方兩千余年來思想發展的來龍去脈,掌握政治、哲學、法學等思想菁華,透徹理解當今世界和中國,帶你實現觀念與思想的飛升。
劉蘇里主編 ·理論 ·86萬字
《中華創世神話選注》編輯組選編 王憲昭 王京評注 ·中國文化 ·74.9萬字
《西南聯大文學通識課》是聯大文學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們的淵博之識、神奇之思的精華。《西南聯大歷史通識課》一書按通覽與專講縱橫史學。《西南聯大邏輯通識課》是中國邏輯學開山宗師金岳霖教授與其得意門生殷海光教授二人教學與研究的結晶。《西南聯大詩詞通識課》分上、下兩編及一堂附加課,上編“中國詩學七講”,下編“中國特色之律詩研究”,附加課“一堂詞的賞析課”。《西南聯大藝術通識課》詳細講解中國美術、中國書法及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與獨特價值。《西南聯大神話通識課》選取聯大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聞一多神話課”的講義,并將吳晗教授的山海經神話系統研究作為補充。
朱自清 聞一多等 ·理論 ·90萬字
在中華文明賡續傳承中,儒學思想已長久而深刻地滲透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以及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塑造過程中。本書從梳理儒學學派發展脈絡切入,縱觀解讀了近3000年中國儒學發展流變,講述其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嬗變的各個階段,并對不同階段儒家派別的起源、繼承和影響進行了詳盡的講解。通過本書,廣大讀者不僅可以對儒家及儒家學派史有系統而清晰的了解,而且能更好地看懂中國歷史、政治和文化演進的底層邏輯。
韋力 ·文化史 ·56.1萬字
《中華創世神話選注》編輯組選編 王憲昭 王京評注 ·中國文化 ·85萬字
呂留良(1629~1683)是清初著名的理學家、出版家、詩人。一生從事朱子理學的研究與傳播,對清初朱子理學的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理學思想與學術觀點,大都保存在其文集(書信、序跋等)與時文評點中。其時文評語,后經其弟子陳鏦匯輯為《四書講義》刊行。此次呂留良《四書講義》的整理,以康熙二十五年呂氏天蓋樓刻本為底本進行點校,并將講義內容與朱子《四書章句集注》逐條對應,不僅有助于閱讀,而且也便于對比考察呂留良朱學詮釋的成就。
(清)呂留良撰 陳鏦編 ·中國文化 ·56.2萬字
百年北大學術積淀深厚,學術大師云集。“北大通識課”系列叢書從多個角度呈現北大通識課的面貌,展現北大的人文精神和學術魅力,是學習文學、歷史、哲學、國學知識的優秀讀本。書中遴選蔡元培、顧頡剛、馮友蘭、王力、胡適、季羨林、朱光潛、馬衡、任繼愈、湯用彤、錢玄同、張岱年、錢穆、王國維、葉企孫等北大名師的經典論述作為導言,讓讀者既能提高文學素養,提升歷史認知,培養哲學思維,積累國學知識,也能夠在北大學者的引導與點評中,吟詠綿綿古韻,重溫民國經典,觀賞異域風情,追尋生活之美。
經典課程編委會編著 ·中國文化 ·65.9萬字
《長物志》:“長物”,原指多余之物,它們雖非生活必需品,卻是中國古代文人構筑精神世界不可或缺之物,寄托了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和品格意志。這部中國古代名士精致生活的百科全書,共十二卷,集合實用與審美雙重功能,其中講述居家陳設的有室廬、幾榻、器物、位置四卷,與造景布局相關密切的有花木、水石、禽魚三卷,與文人雅趣直接關聯的有書畫、香茗兩卷,集中談論日常生活的有衣飾、舟車、蔬果三卷。明末名士文震亨,出生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崇尚清雅,遵法自然,借品鑒長物而標舉人格,完美呈現簪纓世族的清雅生活格調、明代江南書香世家的高潔風致。《隨園食單》《園冶》《茶經》《林泉高致》
郭熙 文震亨等 ·中國文化 ·84.6萬字
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祈雨”古俗及其文學書寫乃是天幕中一叢耀人眼目的星辰。祈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祀祈年活動,古典文獻中存留著數量可觀的祈雨文,它們涉及宗教、禮制、民俗,為我們了解古代文化、社會生活提供了一面直觀的鏡子,于文學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考察中國祈雨史,必須將它與整個中國古代文明聯系在一起,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部中國古代祈雨史,同時也就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文明史的縮影。雖然學術界對祈雨這一民俗現象已經有較多的關注,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本書作者試圖以史的框架對歷代祈雨文獻進行有序梳理,運用多元思維對祈雨文化進行建構。此研究在國內尚屬首次。
臧志攀等 ·中國文化 ·6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