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老舍的跨文化視野之于中國現代文學具有重要意義。老舍早年的歐游經歷和社會活動,形成了其看待東西方文化的基本視點:既不因熱愛本國傳統文化而護短,也不因盲目崇拜他國文化而自卑。作為一位具有傳統人格和現代思想的知識分子,老舍對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文化進行了獨具慧眼的理性審視,對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對比、互鑒,顯示出宏大的思想視野。
李東芳等 ·文化研究 ·19萬字
本書立足于美國南方作家尤多拉·韋爾蒂的作品,運用身體研究、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探討了神話語境、淑女文化、種族文化、工業文化等視域中身體敘述的表征內涵,展示了美國南方文化在傳承與革新中的建構與解構、遵從與反叛、沖突與融合、和諧與無序等,這種對立互動全面而科觀邸反映了美國南方人生存狀態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通過身體維度的解析與闡述,生動呈現出韋爾蒂獨有的詩學旨趣和文學取向。
趙輝輝 ·文化研究 ·13.1萬字
從《山海經》到《聊齋志異》,從神話傳說到中華民俗,中國奇幻文化蘊含了民間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它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每代人的心中,為影視、動漫、小說、游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本書收錄《子不語》《太平廣記》《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古代典籍中100個奇幻詭譎的故事,化身為美女的青衣蚱蜢、身披鱗甲變成龍的貨郎、活了幾百歲的獨角人、從烏龜肚子里鉆出來的鱉寶……并配以細膩詭譎的插畫,為讀者呈現一個光怪陸離、神秘莫測的世界。
徐客著 山米繪 ·中國文化 ·5.2萬字
《地工開物——追蹤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作者詳實細致地記錄了眾多即將消逝的中國民間手工藝技術,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嚴謹的民間手工藝生產領域的工具書,更是一本集文化旅游、閱讀欣賞、具有實用收藏的閑書,可隨時隨地地翻閱。從容而詼諧的文字,引人入勝的故事性人物和情節,手工精心繪制的內容豐富的圖片,將使每一個讀者在深入接觸、了解美不勝收的民間手工藝術與神秘的傳統江湖術業之外,輕松融入作者用文字和圖片營造的愉悅旅程和精妙書寫中。
蔡成 ·地域文化 ·11.6萬字
《晚清中國游記:“中央王國”的游歷與調研》一書,憑借作者威爾遜深厚的軍事、工程和地理知識背景及其親身經歷,為我們回顧晚清中國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穎而獨特的視角。他的足跡遍布中國的廣袤土地,從繁華的滬上到古樸的荊楚,從遼闊的臺海到荒涼的塞外,細膩地描繪了中國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同時深入剖析了東西方文明在交匯與碰撞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要言之,《晚清中國游記》不僅是一本記錄旅行見聞的游記,更是一部兼具史實價值和文化內涵的著作。對于歷史和東西方文化研究者而言,該作品的翻譯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而對于廣大讀者來說,它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閱讀珍品。
(美)詹姆斯·哈里森·威爾遜 ·隨筆 ·14.3萬字
本書是一部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風故事讀本,選取周公等自周代到清代的二十位先賢,彰顯家風對于這些圣賢豪杰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業績所起的重要作用,將傳統家風的基本條目、義理融于故事,完整地呈現了他們的高尚人格與家風傳承。
李存山主編 ·中國文化 ·16.8萬字
新移民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已然成為一股聲勢赫赫、不可小覷的文學潮流,其中,新移民女作家的創作更是引人注目。她們的創作充分顯示了雜糅性、邊緣性、異質性等特征,從整體上展現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現代性面貌。本書在文化倫理視域下對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說創作進行了整體研究,從存在倫理、情愛倫理、家族倫理、革命倫理、技術倫理、教育倫理以及宗教倫理等角度,比較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說創作,希冀為海外華文文學以及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劉紅英 ·文化研究 ·16.8萬字
大學里都有哪些學科門類?為了應對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我們還應該了解些什么?這本《通識:學問的門類》也許會給迷茫中的學生一些啟發,給需要“自我充電”的職業者一些助益。編者將本書內容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文化藝術四大門類,并將隸屬于不同門類的共36個具體學科從時間發展脈絡、主要代表人物、學科發展關鍵成果以及個別學科在日本的發展現狀等方面向讀者展示各個學科的基本發展情況。在文字敘述的同時,書中穿插了大量關于具體學科內容的圖表,以多樣圖表的形式立體呈現各學科發展中的主要人物、關鍵時間、重要事件等。簡明的文字表述,清晰的圖譜展示,圖文并茂,為讀者開啟了解各個學科的大門。
日本實業出版社 (日)茂木健一郎主編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本書聚焦于首批中國共產黨黨員的譯介活動,以譯者、譯事、譯作和譯論為線索對其進行描寫性的梳理,在此基礎上提供史料、還原歷史語境,對這些活動進行實事求是的解析與評價,挖掘其在中國翻譯史、中國革命史乃至民族救亡史中的積極意義。本書適合翻譯專業學生,以及對中國翻譯史、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陳德用 ·文化史 ·16.6萬字
本書吸取了各版《孫子兵法》精華,在對原文、注釋、譯文認真考證的基礎上,精選了曹操、杜牧、蔣百里、李零等古今名家批注,并以現代眼光重新解析經典,博引古今典例,抽絲剝繭,為您全面呈現這部千古奇書中蘊藏的無限智慧,力求帶給您一部感悟經典與學以致用并重的《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它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對當時的戰爭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軍事命題,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后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它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是一部兵書,擔起影響又絕不僅僅局限于軍事領域。它在非軍事領域的運用也有著悠久的歷史。
孫武 ·中國文化 ·19.5萬字
此自選集是作者多年來從事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以及跨文化交際研究所撰寫的學術論文的結集,其中一些文章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學術反響,具有一定學術創新價值。文集擬分為三編,第一編“跨文化認同”。第二編“跨文化研究”。第三編“跨文化溝通”。本論文集所收入的很多成果在文化認同研究、福克納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際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學術借鑒價值。
李萌羽 ·理論 ·18.9萬字
本書選取最新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需要學習的漢字,旨在通過介紹漢字的產生源頭、造字本義,以及其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文、隸書的字形演變軌跡,讓孩子對語文課上所學到的漢字的深厚文化內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充分體會中國漢字的無窮魅力,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底蘊。書中還精選了近百幅精美的圖畫,對漢字予以補充說明,使文字更加直觀,可讀性更強。
冠文 ·中國文化 ·1.2萬字
西柏坡時期是我黨我軍由局部勝利向全國勝利、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文化建設,由局部建設向全國建設、由農村向城市、由奪取政權向掌握和鞏固政權的大轉折時期。這一時期文化建設的特點是具有強烈的準備性、全局性和一致性。我們現在同樣處于治理模式、經濟發展模式等歷史變革走向新時代的歷史時期,西柏坡時期文化建設的實踐和經驗相對于其他紅色文化對我國當今文化發展與建設更具啟示和借鑒意義。
朱鳳榮等 ·文化研究 ·16.5萬字
本書圍繞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構建起規范的分析框架,形成學理化的思想表達和對中國經驗普遍意義的科學闡釋,并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特征與本質要求,確立其價值導向和目標體系,還在借鑒各國普遍經驗和立足中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上,從主體、客體、載體、制度、機制、效果等不同維度出發,構建系統性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數字技術正在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傳統文化以多媒體、交互性和個性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被極大激活,很好地滿足了當代社會對文化的多樣化需求,為歷史文化增添時代價值與社會意義。為此,要發揮政府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強化制度保障,推動數字技術的法制化進程,避免損害文化遺產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加強數字文物保護、數字文物修復等技術研發,提高數字文物的展示和保護水平。
夏杰長 宋瑞 金準等 ·文化研究 ·10.7萬字
現如今愛貓人士很多,為了家中可愛的小貓咪沒少投入。那么,古代“鏟屎官”的日常是什么樣子的呢?《中國擼貓簡史》從先秦兩漢一直梳理到明清,您能深刻感受到,古今貓奴們對于貓咪的喜愛,以及對于養貓的執著,是一樣的。書中詳細梳理了貓是怎樣從野外進入到人類社會,進而成為受人喜愛的寵物的歷程,以及貓對民間信仰、中國文化產生的深刻影響。您能從中了解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關于貓神、貓妖、貓精怪等撲朔迷離的傳說故事;還有現在習以為常的寵物美容,古代也有,當時被稱為“改貓犬”;再比如,逗貓棒,這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創造,唐宋時期就有了,其中有一種高端的被稱為“紅絲標杖”。《中國擼貓簡史》內容趣味十足,作者又有著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專業背景,這本書可謂是既好玩兒又靠譜。
侯印國 李嘉宇 ·文化研究 ·19.5萬字
本書運用多學科交叉方法,對王蒙文學創作、文藝思想、文化心理等進行多視角系統性研究,拓展了王蒙研究的學術視域和思維空間。主要創新價值在于:突破了以往王蒙研究方法單一化、視野零散化的局限,注重精神史視野與具體個案相結合,理論闡釋與文本細讀相結合,文學外部研究與文學內部研究相融通,揭示一個全面立體的王蒙。本書首次對王蒙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內在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并從語言、文體、主題等層面,對王蒙經典小說進行重新解讀、闡釋,提出一系列新的學術觀點。
溫奉橋 ·文化研究 ·16萬字
江湖、寒門、新郎官,五福、宇宙、分餐制……在這些生活中耳熟能詳的詞匯背后有著怎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涵義,我們一時還真難以說得清楚,問題的答案本書會為你一一道來。《文化精華(下)》從漢語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稱謂文化、孝悌文化等方面擷取中華文化中較為宏觀的基本觀念、基本現象以及具有普遍文化意義的人物或事跡作為基本的知識點設題,問題設計既貼近實際,又強調趣味性,同時又與《文化精華(上)》的框架體系形成互補,使你在短時間內能窺傳統文化全豹之一斑,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養料為我所用。
尹日高 何余華 文孟君撰寫 ·中國文化 ·8.2萬字
作者采用闡釋學思維與方法,以產生于不同時期的有關魯迅的傳記、論著、影像等為文本,梳理、考察魯迅形象的復雜演變過程,以及這一過程是如何隨著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歷程而發生微妙變化的。通過魯迅形象演變史,思考現代國家意志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構成和文化取舍所產生的影響,探尋魯迅形象演變的內在精神依據。通過從20世紀30年代到21世紀初產生的各種魯迅傳記和其他關于魯迅的言說,勾勒出這一文化圖景中魯迅形象的演變過程,從而獲得對魯迅形象演變的整體性認識。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尋繹步入“魯迅世界”的恰當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為透鏡考量整個中國近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的精神脈動。這一研究對于魯迅研究史的梳理、對于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回眸反思,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魏韶華 范陽陽 趙曉妮 叢曉梅 ·文化研究 ·17.4萬字
王爾德在以唯美主義追求為表象的審美追求驅動下,引申了古希臘面具表演的傳統形式,使之成為人格面具表演概念,同時吸取浪漫反諷思想,注入自己的人生及創作中,變成了呈現多重矛盾自我的面具塑造風格。這一風格被他運用自如后,成為其獨有的技藝,形成其“面具藝術”。本書以王爾德的多重矛盾面具自我之表象為依據,向前追溯至具有審美思想的德國浪漫主義傳統、唯美主義及現代審美主義,向后借用當代德國哲學、美學的理論觀點(審美),兼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自我建構)的視角對之進行審視,解釋其“面具的真理”。以追求審美和自我建構為己任的王爾德,通過塑造多重矛盾面具自我,把對審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使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審美化,為自己的生存建構了積極、主動的意義。王爾德不愧為“面具藝術”大師。本書審美與自我建構的兩個視角,在論述過程中之契合,讓我們看到兩者的內在統一性—對人自身的困境與拯救途徑之思考,是以哲學和美學為代表的人文學科的根基和出發點。對此命題的關注始于現代性發端時期的哲學家們,貫穿了王爾德的一生,在當今的理論界仍不斷被探索與完善,值得認真思考。
楊霓 ·文化研究 ·19.5萬字
本書是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深度剖析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與國民性的重磅力作。作者站在當今社會現實的立場,從文化到社會,從日常生活到世道人心,對當代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狀況、普通中國人的人生境遇,以及中國的文化與文化人,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客觀卻不失溫暖的評述。書中不僅蘊含作者對時代病灶的犀利叩診、對市井巷陌的溫情凝視,更充滿對人性本質的真知灼見、對文化的深邃思考。可以說,這是一部當今社會人文現狀的“田野調查”,也是一部中國式人情世故的觀察筆記。
梁曉聲 ·隨筆 ·15.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