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虞山醫派,其歷史源遠流長,歷代醫家層出不窮,如繆希雍、柯韻伯、錢天來、余聽鴻及陶君仁等,其傳承仲景之說而知常達變,啟創溫病之先河,對江南乃至祖國醫學發展具深遠影響。本書反映了關于中醫地方流派——虞山醫派研究的系列成果,對流派的學術理論和方藥特色作了深入闡述,有一定的創新性。本書主要介紹虞山醫派及其代表性醫家的主要觀點、診療特色及影響,系統梳理虞山醫者的學術思想,突出虞山醫派對溫病學派發展的影響及其對張仲景學術發展的重要貢獻。
馬俊杰編著 ·中醫 ·14.8萬字
本書共收集整理了中國傳統經典膏劑500余個,并進行分類整理,分為滋補類膏方、風濕痞痛類膏方、化痰止咳平喘類膏方、健脾益氣類膏方、外感類常用膏方、通便止浰類膏方、瘡傷疥癬外用膏方、美容養顏類膏方、五官類膏方、其他類膏方等十類膏方。每個膏方根據中國藥典規定,按【處方】【制法】【功能主治】【適應癥】【用法】【來源】進行編寫,每味藥的劑量我們按現在國際通用劑量單位進行了換算,以便讀者學習理解,選擇使用。對于一些因為動物保護,明令禁止的中藥材,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規定進行了替換;對于一些不符合衛生習慣或已不常用中藥材處方,直接刪除該藥或不收錄該方。本書力求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做到科學、規范、合理。
趙霞 羅興洪主編 ·中醫 ·12.1萬字
黃元御精研中醫典籍凡二十余年,晚年對《金匱要略方論》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剖析,廣搜博采,旁通諸家,相互參校?!督饏T懸解》成書于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是詮釋《金匱要略方論》之作。黃氏破《金匱要略方論》之舊卷,重新撰次,分臟腑經絡、外感、外感雜病、內傷、內傷雜病、外科、婦人等7類,合22卷。每類前,黃氏撰文述其概略;每節經文后,均予詮釋。釋文深入淺出,扼要精當。鑒于飲食宜忌3卷,有方無論,黃氏未加妄釋,僅作2卷錄之,以供學者研讀。
(清)黃元御撰 麻瑞亭 孫洽熙校注 ·中醫 ·12.5萬字
本書作者楊駿教授,全國名中醫,勤耕針灸臨床近四十年,每年診治患者萬余人次,在完善針灸理論、創新針灸方法、特色灸法運用、針灸標準化研究等方面成果突出。本書系統反映了楊駿教授對任督二脈腧穴的學術認識和臨床運用經驗,講授任督二脈重點腧穴的定位取穴技巧、臨床運用方法、臨床配穴方法、運用禁忌、具體適應病種等,個人學術見解特色鮮明,案例生動,按語詳實,對中醫臨床工作者,尤其是對初中級臨床醫師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楊駿 ·中醫 ·26.6萬字
王氏為清初著名學者,博精中醫醫理,又兼通西方天文、坤輿、性命之學等書。所撰《醫學原始》九卷(1688),是研究西醫理論的重要著作。該書前二卷重在闡釋性命之學,多采西來之說,首立元神、元質說,以明人道生機本原。次論受形男女之別、立命之原,多采西學之四元行、四液、五官(視、聞、嗅、啖、觸)、四司(即總知、受相、分別、涉記,取五官所進而區別安置)諸論,以闡釋人身起源及各種生理現象。此二卷多有明季傳入之西醫理論,故倍受后世學者關注。卷3至卷6類同中醫內景、針灸之書,次第論經脈、骨度、臟腑經絡、穴位,乃至針法、灸法、各經俞穴主癥等內容。國內原藏康熙三十一年(1672)原刻本前四卷,故學者藏以為此書僅有4卷,而不知其為殘本。日本所藏江戶抄本乃全帙,其底本即康熙初刻本,且有原刊殘本所無之繆彤序,故復制回歸以供研究。
(清)王宏翰著輯 張志斌校點 ·中醫 ·16.5萬字
宗瑞麟教授為全國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臨床經驗豐富,擅治針灸疑難病癥。其針法獨特,本書將其主要學術思想,理論評說,臨證經驗與臨床研究,使之寶貴臨床經驗,獨到的觀點見解和研究成果展現出來,有利于進一步學術傳承,是從事針灸工作者,學術繼承人不可多得的臨床參考書。本書包括跟師臨證醫案、醫話,以及跟師時所寫的日志、周記、半月記、月記,學術專題講座材料中精選醫案和宗老的精典講解等。
宋南昌 宗重陽主編 ·中醫 ·16.4萬字
本書重點講述作者運用經方、時方、個人經驗方治療疑難危急重癥的心得體會,如附子治療高熱、大黃治療心力衰竭、茯苓四逆湯治療重癥胰腺炎、承氣湯治療休克、止痙散治療破傷風、犀羚白虎湯治療腦出血、升陷湯治療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書中所載病例翔實,共計100則,既有中醫四診資料,也有現代醫學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處處體現中醫“驗、簡、便、廉”的特點和中西醫結合的優越性,尤其是對危急重癥的治療突破了單純中醫或單純西醫治療的瓶頸。每則醫案均有翔實的按語,授讀者以漁。
呂旺 ·中醫 ·9.3萬字
(清)王宏翰著輯 張志斌校點 ·中醫 ·16.4萬字
本書闡述了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白兆芝教授疑難雜病的臨床辨治思路,包括治療疑難病從肝論治、從毒論治、從瘀論治、從痰論治、從升降論治、從標本論治的經驗,對胃癌前病變、反流性食管炎、頑固性口瘡、頑固性呃逆、潰瘍性結腸炎、腸粘連、腸梗阻、頑固性頭痛、麻木、癃閉等病證的治療經驗。每篇內容均附有臨證的典型病例,其后在按語中對辨治思路、理論依據、處方用藥的經驗加以詳細闡發,特別重視病機分析中的病機轉化,力求做到辨證與病機相一致,處方用藥緊密結合證候的變化。
白宇寧 白震寧 王海萍 白煜主編 ·中醫 ·33.9萬字
中醫智慧與健康叢書精心選取內容,從中醫藥歷史、本草、診療和養生等多個角度,全方位展示了中醫藥歷史傳承、特色優勢和優秀成果,向世界推廣中醫藥文化?!吨嗅t史話》分冊是介紹中醫文化的科普讀物,從中醫的起源談起,選取中醫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性著作、重大事件和重要成就等,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分專題寫作,力求讓讀者了解中醫文化的核心要素和中醫學的整體脈絡。全書漢英對照,圖文并茂,內容兼具故事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有利于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
王笑頻 尹璐 徐榮主編 ·中醫 ·7.7萬字
外感時行病的病理演變過程中寒、溫表象是對立統一的,傷寒六經辨證體系和溫病衛氣營血辨證體系、三焦辨證體系都是以臟腑、經脈、陰陽、表里、寒熱、氣血理論為依據的,只是側重不同而已,沒有本質區別。傷寒學派以傷寒為一級病名,以統溫病,并不完全否定溫病學家的學術思想。溫病學家是以溫病為一級病名,將《傷寒論》所述之傷寒限定為與風溫、濕溫、暑溫、秋燥等并立的狹義傷寒。按照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寒、溫辨證論治體系可以合二為一,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時行熱病辨證論治體系。
劉緒銀主編 ·中醫 ·42.4萬字
本書以軟組織外科學的視角分析人體的生長發育及運動特點,通過對運動系統損害階段的分析,尋找需要治療的層面。不同損害程度的不同治療方法使治療更具個性化。通過對經典中醫語句的分析,使人了解中醫研究的立論所在,將力學理念加入到中醫針刺治療的研究中來,使針刺治療不再只是經驗的積累,成為可復制性極強的現代知識;通過分析不同針具的作用特點,使臨床治療效果的確定性大大提高;對經典經驗穴位的作用分析,使單純的樸素辯證變為可見的力學分析,在指導臨床應用中,更加準確有效;分部位分析了疼痛診治的大體方向和治療原則,使針刺治療具體化;以典型病例分析具體闡釋疼痛診察原則與針刺分析,使臨床問題具體化。
王震生主編 ·中醫 ·14.1萬字
《名醫類案》是明代醫家江瓘及其子江應元、江應宿編集之作。原書成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后經清代名醫魏之琇(玉橫)重訂。全書共十二卷,分為二百零五門。本書大量搜集了明以前歷代名醫驗案,同時博采經、史、子、集之中的相關資料,結合編者個人醫案,共錄病案2400余則,收輯內容廣泛,涉及病類豐富,涵蓋了傳染病、內科雜病、外科病、五官科病、婦科病、兒科病、精神疾病等多種疾病。書中所載病案,大都有姓名、年齡、體質、癥狀、診斷、治療等項,對部分重要醫案還附有編者按語,提示該案要點,所以本書對于學習和吸取古代醫家的治病經驗,很有參考價值,尤其是對指導中醫臨床實踐更為有用。本書既是明以前著名醫學家臨床經驗的總結,也是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密切結合的典范,在運用中醫理論探討和處理具體病證時,發前人所未發,補前人之不足,進一步完善了中醫理論,豐富了中醫的治療經驗,促進了中醫學術的發展,對后世影響很大。至于書中不盡符合現代要求的個別論點,讀者應以正確的態度對待。
(明)江瓘原著 蘇禮等整理 ·中醫 ·37.7萬字
本書緊緊圍繞“主要學術貢獻與成就”“證治論述,擅用經方”“臨證診療專長與用藥特色”“糖尿病證治”“男子不育證治”“胸痹心痛、關格、老年便秘的辨證論治”“疑難雜癥醫案選錄”“試論溫病與傷寒的關系”“中西醫結合的臨床運用與研究”“醫學交流”“研修日本漢方腹診”“養生與修養”“科研與醫學著作”等方面系統梳理總結,突出臨證實用,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本書立足“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內容翔實,通俗易懂,理論密切聯系實踐,理法方藥清晰,可供中醫、中西醫結合醫師參考閱讀。
李怡 李秋貴主編 ·中醫 ·44.6萬字
本書是一部中醫傳統理論的繼承與創新之作。本書由數十位中醫專家,窮六年之力,通過源流解析、理論闡釋及各家運用經驗的介紹,力求對中醫調肝理論做出較為系統全面總結。全書分探源(傳承)、闡釋(發揮)、應用(發展)三篇,對于古往今來的中醫調肝思想進行傳承經典、系統整理、集中論述。全書內容豐富、實用,采用歷史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綜合展現調肝理論在古往今來臨床運用過程中的演變與發展,以達到發皇古義、融匯新知、便于今用、啟迪后學之目的。
武維屏主編 ·中醫 ·29.6萬字
朱步先教授,始承家學,后拜朱良春、朱則如為師,從醫50余載。海外行醫多年,受限于動物藥禁用,悉以中草藥應病,極具心得。本書系統整理了朱步先教授臨床50余年的用藥經驗,涉及常用本草近百種,折衷諸家,議論平正,驗之臨床,擇善而從,化古為新,發掘藥物的潛在功用,不泥于古,亦不悖于今,頗為可貴。本書反映了朱教授在本草藥性方面的新發現以及在疑難病治療方面的用藥經驗,內容翔實,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朱步先 ·中醫 ·28萬字
本系列叢書系統歸納和總結當前中醫臨床及中藥研發涉及的中醫證候相關內容,整理出目前公認的中醫證候的命名、診斷標準、療效評價標準,并以證病結合模式結合臨床常見、研究成熟的疾病,從腫瘤、心血管系統疾病、糖尿病疾病方面進行系統整理。叢書采用中醫臨床研究實例理論論述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撰寫,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臨床實例,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提高人們對證候客觀化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實現在臨床研究中的運用。本分冊《心血管病證候學研究》一書,系統整理了近年來心血管疾病證候研究的成果,包括證候診斷、證候標準化研究、證候生物學基礎研究、證候臨床研究、心血管病中醫診療指南規范、證候類中藥新藥研發等方面。
王階 ·中醫 ·20.5萬字
下卷為現代部分,共分為10章,1—5章以時間為經,從新中國成立后中醫教育初創階段、“文革”時期中醫教育的曲折發展、改革開放后中醫教育的恢復發展、新世紀后中醫教育的跨越發展、新時代以來中醫教育的內涵式發展等方面,以區間內發生的與中醫教育相關的重大政策、突出事件為緯,全面梳理現代中醫教育艱難曲折、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展示其歷史全貌,挖掘其內在規律。6—9章以專題的方式,系統、深入地展現中醫教育具有特殊性或獨特性的內容。
程海波主編 ·中醫 ·35.4萬字
熊傳榘先生從一名初中學歷的鄉村醫生成長為中醫學博士、患者心中的名老中醫,經歷了數十載的艱辛探索,而今已年逾古稀,回顧當年師從以雷雨田先生為代表的基層醫生和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夏度衡、張珍玉先生的求學路程和自己長期的醫療實踐,認真總結先師所傳和個人所驗,化為十余萬文字,以教育門人,也奉獻社會。本書分醫程聞見、病證方藥、治驗舉隅、醫學散論等部分,字里行間反映出熊傳榘先生熱愛中醫、踐行中醫的的專注態度和身處逆境不退縮,“位卑未敢忘憂民”的拼搏精神,而其中的碩果——獨特的學術見解、明晰的辨證思路、翔實的理法方藥也有助于讀者的精進。
熊傳榘 ·中醫 ·17.9萬字
沈舒文教授系全國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重點學科帶頭人。本書以中醫治法原創理論為基礎,以臨床制方的療效性為導向,積長期臨床實踐制方經驗,闡發中醫治法指導下的臨床遣藥制方的理論與技術,反映了沈舒文先生40余年的思考與探索。本書上篇二章,探討臨床治法的作用與特點以及構建臟腑臨床治法的原理與方法,下篇十二章,闡述個人臨床常用十二法制方用藥心得,臨床特色鮮明,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沈舒文 ·中醫 ·25.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