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劉志明先生生于1925年,系第一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第二屆國醫大師,1954年奉調北京籌備組建中醫研究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七十余年,經驗豐富,在中醫界有重要影響。本書分學術思想、臨證要則、臨證治療、方藥縱橫四部分,對劉志明先生的學術論點和臨床經驗做了系統整理,對劉志明先生擅長的內科疾病著墨尤多,重點展示了關于某病的獨特的病機認識和方藥運用經驗,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劉如秀 馬龍 ·中醫 ·25.4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本書90卷,是清政府組織編纂的大型醫學叢書,也是清代廣為流傳的醫學教科書。將中醫內容分門別類,采精發蘊,編成醫書15種。即:傷寒論法、金醫要略法、刪補名醫方論、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痘疹心法要訣、幼科種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訣、眼科心法要訣、刺灸心法要訣、正骨心法要訣。內容涉及臨床各科疾病的辨證論治,深入淺出,切合臨床,便于誦習。
(清)吳謙等編 鄭金生整理 ·中醫 ·39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并附方劑匯編。第一部分為名醫傳記,內容包括從醫之路和學術思想。第二部分為醫案精選:其內容共涉及眼科病證79種,典型病案254則,方劑147首(其中家傳和自創經驗方33首),基本覆蓋了中醫眼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和中醫治療具有特色與優勢的部分疑難病癥,展示了著名眼科專家張健的臨證思辨特點和用藥經驗。
張健 ·中醫 ·26.8萬字
趙紀生,江西省名中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6載,涉獵內外婦兒,尤精專于中醫腎病。其學貫中西,循古拓今,通曉經典,精于辨證,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逐漸形成了鮮明的學術思想。本書系對趙紀生教授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整理與總結,內容包括醫案醫話、典型醫案和學術論文。其中醫論醫話是趙教授多年醫道求真的心得體會,其醫論理論聯系實際,不尚空談;其醫案思路清晰,辯證精確,資料完整,可資借鑒。
喻閩鳳 許正錦 ·中醫 ·20.7萬字
本套書內容主要包括概述、主要病因病機、辨證注意點、辨證思路、辨證思維程序示范、醫案、常用中成藥與經驗方,重點突出辨證思路及病例思維程序示范,詳細介紹各病癥的辨治過程,給臨床提供指導作用。本套書作為中醫系列教學參考書,注重實用,可適用于中醫學類專業學生的臨床教學及畢業后教育的各個階段。
莫文主編 ·中醫 ·23.8萬字
本書精選《黃帝內經》養生名言64條,根據內容分為養生法則、因時養生、臟腑養生、情志養生、飲食養生、起居養生、房事養生、經絡養生、氣功養生和病后養生,每條精講均分四個部分:首先輯錄原文,其次配以譯文、釋義,最后歸納為應用。原文選擇,出自《黃帝內經》通行版本,注明篇章出處。譯文竭力追求信、達、雅,將深奧的古文用流暢的語體表述出來。釋義則緊扣原文本意,闡釋疑難之處,疏通原文,便于讀者全面準確理解原文。其中應用部分用力最勤,作者根據原文內涵,密切結合實際,詳述如何將《黃帝內經》經旨運用于養生實踐中,并介紹了諸多簡便有效的養生方法。
鄧沂編著 ·中醫 ·20.6萬字
《全幼心鑒》四卷,明·寇平撰,初刊于明成化四年(1468)。本書卷一總論醫生的基本醫德,小兒先天稟賦、陰陽氣血等生理特點,面部與手部望診,小兒的保育與調理等。卷二論述小兒脈法、初生兒的護理及常見病。卷三、卷四分論小兒內科病證和痘疹,書末附有《小兒明堂灸經》。此次整理以成化四年(1468)刻本為底本,以日本寬文十一年(1671)刻本為主校本,以明嘉靖刻本為參校本。
(明)寇平 ·中醫 ·25萬字
葉橘泉先生(1986-1989),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一級教授。“方證藥證”學說倡導者、實踐者,杰出的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中藥學家。葉橘泉先生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首次提出了“方證學”的概念,此后他不斷地向中醫界呼吁“應該重視中醫方證學的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葉橘泉先生關于“方證學”的理論和實踐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只要大家能熟練掌握這種“方證學”,中醫必將出現新的鼎盛時期,當今全世界悄然興起的中醫熱就是證明。葉先生在大半個世紀為中醫發展而奔走呼號、身體力行、充滿艱辛的一頁將永遠留存在我國中醫學的史冊中。今天我們整理出版《葉橘泉醫集》,為的是將其寶貴經驗和學術體系完整地保存下來,同時也為了讓后繼者永遠懷念他。他的學術生命將在一代又一代后學者的血液中延續。
葉橘泉編著 ·中醫 ·20.5萬字
本書以理順中醫思路為主線,講述了兩個中醫學子跟師學習的故事。他們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跟師抄方所得,以及老師的言傳身教。每天跟隨老師上午看病抄方,下午或上山采藥,或記錄總結,晚上聽師講學。老師將中醫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交談中,寓教于樂,趣味橫生,充分再現了民間傳統中醫師帶徒的傳教生活。其中既有傳統民間中醫的養生智慧,也有臨證治療驗案,更有不少民間偏方秘方。這部以日記形式寫成的中醫讀物,原汁原味,雅俗共賞,讓讀者看起來很輕松,不費解,在輕松地閱讀之余,能學到精深的醫術。無論是中醫專業人士,還是中醫愛好者,都能夠從書中有所感悟。本書語言通俗易懂,行文流暢,適合中醫初學者、中醫愛好者以及關注健康養生的人閱讀參考。
曾培杰 陳創濤編著 ·中醫 ·21.2萬字
《易經》包括經、傳兩個部分。其中,經部由六十四卦的卦畫、卦名、卦辭及諸卦各爻辭組成;傳部是解經之論,包括《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及《雜卦傳》七種十篇,后世統謂“易傳”。卦辭、爻辭,是用來表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乾坤兩卦分別多出的“用九”“用六”文辭的寓意的,可分為取象之辭和斷占之辭兩類。對初讀者而言,經部卦辭、爻辭本就晦澀,加上易傳,就更為難懂。故本書一反兩千年來經傳并注之舊例,以今通行本《易經》為基礎,結合諸家研究成果,以求通為要,直解經文。本書即系作者致力于《易經》研究的成果。其學易治易二十余年,寒暑弗輟,小憤大疑,摸索不斷,因感于今人釋易多錯解誤斷,故著本書。
王冠華 ·中醫 ·24.6萬字
郝萬山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傷寒論專家,首都國醫名師,在中醫界享有很高聲譽。首版《郝萬山傷寒論講稿》于2008年出版后,深受讀者喜愛,多次重印,成為學習《傷寒論》的必讀之書。本書系在首版基礎上進行修訂,增補郝萬山教授近十年來新的教學經驗和臨床感悟,力求全面反映其學術思想和臨床實踐經驗。
郝萬山 ·中醫 ·24.6萬字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黃帝內經》主要講天、地、人三才三件大事,而以天道為主。中醫就是以天道明醫道的醫學體系。本書追本溯源,在全面解讀天文歷法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突出天文歷法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是一部論述天文歷法和中醫辨證論治、中醫理法方藥的圖書,是研究五運六氣的基礎知識的一部分,是中醫理論的重要基礎部分,是廣大中醫愛好者和中醫學子在學習時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本書內容詳實,圖文并茂,通俗易懂。
田合祿 趙振亞 田峰 ·中醫 ·24.1萬字
本書在內容上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是反映和總結作者一生對針灸醫學的不懈探索;一部分是總結作者的真實世界的醫療實踐經驗。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的學術價值。在形式上,以紀實文學的方式,用通俗的、可讀性強的文字進行表達。將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普及性與學術性相輝映。
張仁 ·中醫 ·21.4萬字
本書系鄧老臨證四十余年部分理論認識及臨證經驗的匯集。展現了鄧老在方藥配伍學的獨特成就,即中藥功效控制的多因素研究——根據鄧老重視多功效中藥在復方中功效發揮方向控制因素研究的思想,針對藥物功效發揮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和運用技巧進行深入研究,逐步總結出具有鄧老特色的方藥配伍理論。并且通過收集、整理鄧老多年驗案,從學術脈絡、診療特色、用藥特點等方面對醫案進行研究與探討。
由鳳鳴 張曉丹 ·中醫 ·31.9萬字
《常青內婦科臨證精華》一書,共6章,由常老工作室團隊經過多年耕耘提煉,整理總結的常青名醫在內、婦科領域的主要學術思想和診治特色,以頑固性哮喘、重癥肺炎、冠心、腦卒中、糖尿病、胃癌、肝癌病變等內科重點病和痛經、盆腔炎、崩漏、子宮良惡性腫瘤等婦科重點病為例,從中西醫診斷要點、中醫論治特色、常氏理法方藥經驗及驗案論析等角度,展示了常青名醫的臨床經驗及學術精華。
常青 ·中醫 ·24.7萬字
在近50年中醫臨床實踐中,黎志遠苦研中醫經典,勤勤伍床醫案,崇尚辨證論治,實踐、總結出自成體系的婦科雜病經驗,集結成書。本書從醫論醫話、醫案、經驗方方面,展示了其從肝論治婦科病的學術思想,介紹了對婦科常見病和疑難雜癥的診治經驗,并對臨床反復應用、行之有效的經驗組方作了分析驗證。
黎志遠 ·中醫 ·20.1萬字
本書對常見心臟病、每病按概述(病因、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藥物宜忌(飲食原則、飲食搭配、藥膳食療方、飲食禁忌)、藥物宜忌(中西藥治療及藥物禁忌)進行了全面詳細闡述。其內容通俗易懂,科學實用,是心臟病患者及其家屬的必備讀物,也可供廣大醫護人員閱讀參考。
孟靚靚 劉云海 ·中醫 ·22.2萬字
本書立足于梳理中藥臨床調劑實用技術、探討中藥臨床應用技術的規范化,在編寫中根據本職業的工作特點,從掌握使用操作技能,以能力培養為出發點,采用模塊化的編寫方式,共分為三部分。開展中藥臨床調劑前,要求掌握好中醫藥基礎理論知識和中藥飲片性狀辨識技術,是為基礎篇;開展中藥臨床調劑時,常用的實用方法主要包括中藥飲片調劑技術、中成藥調劑技術、中藥小包裝飲片調劑技術、中藥配方顆粒臨床調劑技術、特殊中藥的調劑與管理、中藥飲片的管理與養護技術等,是為技術篇;開展中藥調劑學的研究,需要加強與臨床藥學、臨床中藥學等學科的融合與交叉,是為研究篇。
翟華強 王燕平 ·中醫 ·26.4萬字
本書系著名針灸專家張唐法教授從醫四十多年的學術經驗總結,正文分為兩部分,醫案選錄部分,筆墨著重于張教授最擅長治療的病種,對病因病機及其獨特經驗進行了細致詳盡地闡述,重點介紹了張教授的選穴用方、操作方法,突出了臨床真正有效的東西;學術思想擷菁部分著重介紹了張唐法教授對針灸基本功、對中醫現代化及中西醫結合等的觀點和態度。
張紅星 ·中醫 ·25.1萬字
系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韋緒性主任醫師,躬身中醫醫療、教學、科研近五十年對疑難病學術研究心得和臨證經驗的集萃。其對于疑難病的辨治,以臨證思維方法與臨證基本程序為根本,突破了對辨證論治的簡約表述,全面系統地進一步揭示中醫臨證思維方法、臨證診察、辨證,論治的程序和方法,也是其長期研究辨證論治理論、方法新成果的集成。書中以韋緒性診治疑難病證的驗案為重點,較為系統地反映其學術思想、臨證思維特點和獨到的臨床經驗。
劉愛軍等主編 ·中醫 ·24.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