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堪稱中國養生寶典與生命智慧百科全書,每一個追求健康長壽的人都不應該忽視的一部奇書。本書以通俗易懂的白話形式向您呈現這部中華巨典,并配以藝術性的圖解方式,使本書融知識性、藝術性于一體,讓您在輕松把握書中的每一個重點、難點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別具一格的插畫風格。
李健 ·中醫 ·11.7萬字
《中醫康復治療技術入門》一書系統介紹了針對不同疾病的各種中醫康復技術,以推拿治療為主,針灸、藥物與物理治療相結合,共分兩篇,上篇系統介紹了臨床康復工作者需要學習掌握的各種常用的康復技術及康復護理技術,下篇介紹了康復技術在截癱、偏癱、四肢骨折及骨質疏松癥等幾種常見疾病中的具體應用,適合康復醫生、治療師、康復專業學生等閱讀。
北京按摩醫院 ·中醫 ·17.1萬字
兩漢之際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開始只是在王室貴族上層人物中間,后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佛教由上層傳到了民間,佛教中有關醫藥的經典也介紹到了中國。佛教提倡大慈大悲,積德行善,以修來世,于是開設了“六疾館以養窮民”,“立廨收養、給衣及藥”,這些做法上為衛生保健事業做出了貢獻。隨著佛教的傳播,還將僧侶的一些衛生習俗帶入了中國,如禪前沐浴、揩齒、搽油等,這在客觀上對人體的衛生保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佛學與中醫學有著深厚的淵源。23年前,在陳可冀院士的指導下完成了《中華文化與中醫學》之分冊《佛學與中醫學》第一版,時光荏苒,今天作為《佛學與中醫學》的第二版,我們對該書進行了再加工,并添入“佛教修行與中醫養生”一章,更深入地講述了佛學與中醫學的關系,期望能對讀者有所啟迪。
耿劉同 耿引循 ·中醫 ·17.9萬字
本書在傳統刮痧和現代刮痧的基礎上,介紹了刮痧的手法和程序、刮痧的痧象以及注意事項,詳細講解了中醫美容以及內、婦、兒、皮膚、五官等130余種常見病、多發病的取穴、方解、方法和注意事項,可供臨床專業人員、專業院校師生和廣大刮痧愛好者研習使用。
向陽 向云飛 ·中醫 ·9.3萬字
什么樣的舌象才是健康的舌象?您孩子的舌頭如何?有沒有仔細端詳?舌頭是健康的一面鏡子,舌的異常可反應體內臟腑的病變,無論舌形、舌苔、舌色、舌態、舌下脈絡都透露著身體的疾病征兆。本書共分為13章,手把手教會家長看舌,將看舌分為望舌神、望舌色、望舌形、望舌態、望舌下絡脈、望舌苔、望苔色七步;告訴家長,不同的舌質、舌苔,分別代表寶寶哪里出了問題?同時,重點講述了平和質(精力充沛)、氣虛質(疲乏無力)、陽虛質(怕冷喜熱)、陰虛質(咽干便秘)、脾虛質(厭食消瘦)、痰濕質(心寬體胖)、濕熱質(急躁上火)、氣郁質(憂郁敏感)、特稟質(遺傳過敏)九種體質寶寶的舌象特征與調養。本書為作者30多年臨床舌診心得的總結,圖文并茂,特點鮮明,實用價值高。寶寶小小舌頭,揭露健康大秘密;掌握小兒舌診,養出健康寶寶。
萬力生 李海朋主編 ·中醫 ·8萬字
《藥性提要》作者丹波元簡是日本著名漢醫學家,著有《素問識》《素問記聞》《難經疏證》《傷寒論輯義》《金匱玉函要略輯義》《脈學輯要》《觀聚方要補》等著作,對中醫典籍的傳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頗有學術價值。元簡撰《藥性提要》是有感于當時流傳本草“輾轉附益,純駁不一”“濫殊”,又失便約。為方便啟蒙教學,而匯百家之長,集約諸書,提其要者,“撰為是書,以易于童習。”本書內容簡捷,語句通俗,集諸家之長,善總結提煉,與先期歷代本草均有傳承聯系,所載藥物性味、功效、主治,與目前教材、藥典、中華本草所載絕大多數相通相應,也符合臨床實際。作者簡介:唐德才,男,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1991~1998年在南京中醫藥大學文獻研究所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大課題《中華本草》編撰工作,任全書編委,文獻與臨床專業編委會委員,常委編審組主要成員。1998年開始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藥學教研室從事中藥學教學、科研以及臨床工作。
(日)丹波元簡 ·中醫 ·2萬字
《中醫體質學說十論》收選了作者對中醫體質理論研究與臨床研究論文10篇。作者是全國著名中醫專家,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文獻學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副主任委員,從事中醫臨床研究與科研工作50余年,對中醫體質學說研究頗有心得。書中上溯《黃帝內經》體質之源,對中醫體質形成、體質與疾病相關理論、體質與脈、體質轉化、體質與臨床、體質與養生防病等進行了深入闡發,并對中醫體質學說發展進行了探討和展望。全書對中醫體質文獻梳理的同時,結合自己長期臨床實踐典型例子,揭示了中醫體質構成特點、演變規律、轉歸預后,對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治、康復與養生頗有參考價值。作者簡介:盛增秀(1940年~),男,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文獻學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副主任委員。從事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文獻整理研究用力最勁,成績顯著,曾編著出版了專著36部,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余項次,廳局級科技成果獎20余項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批準建立盛增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盛增秀 莊愛文 ·中醫 ·5.1萬字
各種針灸流派的理論基礎皆源于中國古人的發現,即當針刺入人體皮下的某些穴位,能影響人的健康。這本小冊子專門介紹針灸中的一個特殊流派——五行針灸。五行針灸有其完整的理論體系,本書將會全面的介紹。五行針灸使用和其他針灸流派相同的經絡圖,目的也是同一個——恢復健康。
(英)諾娜·弗蘭格林 ·中醫 ·12.3萬字
《藥鏡》四卷,明末清初浙江嘉興名醫蔣儀撰。康熙甲辰年(1664)與明·王肯堂《醫鏡》合刊,置于《醫鏡》之后,合刊本總名《醫藥鏡》。《藥鏡》前撰[凡例],次附[總目]。正文內容分為四卷,系依藥物之藥性的溫、熱、平、寒四類而列,共344味。其后附載[拾遺賦],收藥140種;[疏原賦]述經絡、用藥法,以補所未備;[滋生賦]錄水類藥品25種;[補遺]載36種食物之性用。本次整理以康熙甲辰年刻本《藥鏡》為底本。
(明)蔣儀撰 王振國 丁兆平校注 ·中醫 ·6.3萬字
《脈義簡摩》八卷,清代周學海撰,脈學專書,成書于1892年,為《周氏醫學叢書》之一。《脈義簡摩》卷一為部位,卷二為診法,卷三為形象,卷四至卷五為主病,卷六為名論匯編,卷七為婦科,卷八為兒科。作者參閱《脈經》、《診家樞要》、《診宗三昧》等有關文獻五六十種,結合個人對脈學的研究心得,撰成此書。內容豐富,闡發深入而有獨到見解,為清代中醫脈診學專著的代表著作,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臨床實用價值。《脈義簡摩》成書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刊行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此次整理,以清光緒十八年《周氏醫學叢書》本為底本,按照文獻學方法整理,以供中醫臨床及研究之用。
周學海 ·中醫 ·17.2萬字
本書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北京太醫院醫事制度研究”的最終成果。本書,分為十個部分:第一章:太醫院歷史概述,對金、元、明、清四代太醫院進行簡要歷史介紹;第二章:太醫院遺址考證,根據現存史料考證了明清兩朝太醫院遺址;第三章:太醫院太醫名錄,主要收錄了正史所記載的歷代太醫名錄;第四章:太醫院醫方秘籍,主要介紹了四本太醫院秘方醫書;第五章至第八章:分別梳理了四代太醫院的職官制度、診療制度、教育考試制度以及祭祀制度;第九章:太醫院與相關機構關系,主要介紹了太醫院在元、明、清三代與相關職能機構的關系;第十章:從三個方面探討了太醫院醫事制度研究現代價值。最后,附錄部分對清代太醫任錫庚所著《太醫院志》進行了整理。
張其成 ·中醫 ·14.4萬字
本書收集國醫大師呂景山教授常用對穴247組,按穴位功能分23類。每組對穴均有穴名由來、單穴功能、伍用功效、主治病癥、操作方法、經驗體會等項。巧妙運用穴位之間的辨證關系,達到理想的臨床療效。本書內容新穎,組方簡便,圖文并茂,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是學習經絡穴位和掌握針灸技巧的特色參考書。
呂玉娥主編 ·中醫 ·19.6萬字
本書分上、中、下三篇,系統論述了扶陽理論及臨床實踐。上篇論述扶陽理論,中篇論述臨床運用及臨床經驗,下篇論述扶陽理論現代研究進展。扶陽理論部分詳述扶陽概念及理論特點、扶陽理論源流及歷代醫家對扶陽理論的貢獻;臨床運用部分詳述病因病機、診斷及辨證、治則與治法、常用方劑、常用中藥等;臨床經驗部分詳述扶陽理論在內科、男科、婦科及其他科疾病的應用。
吳生元 ·中醫 ·59.1萬字
本書為《常見病外治療法叢書》中的一種。中醫外治是以突出“中醫外治法”為特色的中醫藥學術中醫外治療效獨特、作用迅速、歷史悠久,具有簡、便、廉、驗之特點:包括按摩、熏洗、敷貼、膏藥、臍療、足療、耳穴療法、針灸、物理療法等百余種方法。與內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之妙,對“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癥”,尤其對危重病癥,更能顯示出其治療之獨特,故有“良丁(高明的醫生)不廢外治”之說。外治法多達四百余種,概括起來可分兩大類:藥物外治法、非藥物外治法。在治療范圍上一般分內病外治、外病外治兩大類,具體到臨床外治法又分為內科外治法、外科外治法、婦科外治法、兒科外治法、骨科外治法等。
顏延鳳 ·中醫 ·20.4萬字
《診斷病理學》內容豐富、全面,對不同層次醫院病理醫生及部分臨床醫生均有參考價值。內容包括全身各器官組織的炎性和非炎性病變、腫瘤和瘤樣病變等。編著者以自己的材料為主,參考近年來的國外文獻,總結了各種疾病病變的臨床病理特點、形態診斷依據(包括免疫組化、電鏡及其他新技術如核酸分子雜交等)以及與其他病變的鑒別要點。
劉彤華 ·中醫 ·120萬字
本書擷取當代著名中醫臨床家余國俊2015年春天在美國講學內容的精華:1.美國加州中醫藥大學中文博士班講課實錄——“江爾遜的方證對應觀”和“時方方證對應選粹”;2.世界傳統醫學聯盟高級班臨床實證講座實錄——“臨證漸悟”和“芻蕘雜譚”。全書醫理深入淺出,醫案示人以巧;語言輕松活潑,不乏幽默風趣,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余國俊 ·中醫 ·13.1萬字
《飲膳正要》,元代忽思慧著。全書3卷。卷一主要記述了養生、妊娠、乳母、飲酒等注意事項及94種珍貴食物的功用、組成和制法;卷二記敘了56種漿湯、益壽藥及55種食療食物的功用、制法以及五味對五臟的影響等;卷三記載了谷、獸、禽、果、菜、料物的性味、毒性、功用等,并指出了服食禁忌及解毒方法。
忽思慧 ·中醫 ·3.4萬字
本書以中醫學基礎理論及臨床實踐經驗為基礎,介紹了婦科常見病、疑難病的中醫診治方法。編寫內容以中醫婦科常見病、疑難病為綱,每種病先介紹概念,中醫學(為主)、西醫學(為輔)對該病的認識,病機關鍵,診斷要點,中醫辨證治療,并增加了特別提示,除了簡述疾病辨證要點及治療要點外,還加入了常用中成藥的辨證應用;此外,每一疾病都列有臨證心得,對該疾病的臨床診治特點及注意事項進行了論述,使該書更加貼近臨床,力求解決臨床醫生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和了解相關疾病的診治方法。
劉雁峰 ·中醫 ·5.5萬字
本書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篇醫案,主要匯集丁老典型醫案近200余則,內容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中篇醫論,收集丁老醫論50余論,較全面地反映丁老獨特的學術思想和成就;下篇方藥,從“診方輯要、丁甘仁用藥一百十三法、丁氏外科丸散膏丹驗方錄、丁甘仁家傳珍方等進行論述,充分體現了丁老臨床用藥規律和特色。全書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李其忠 ·中醫 ·66萬字
中成藥是居家生活不可或缺的“健康好伙伴”,選對藥、用好藥,更是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應熟諳于心的常識。但是中成藥的合理使用并非人人都懂,據統計90%的人曾經陷入過用藥誤區。本書針對家庭常見病給出詳細的中成藥調理方案(所選中成藥多數為經常使用的非處方藥),為讀者在生活中明白選藥、正確用藥提供參考。
裴勝 ·中醫 ·9.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