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2008年,牛郎織女傳說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主要流傳地域涵蓋山西省和順縣與山東省沂源縣。本書聚焦于山西省和順縣的牛郎織女傳說。通過多次實地調研,收集活態傳說,又查閱文獻資料,相互佐證,梳理完成了該傳說的自然與人文生態、發展脈絡和歷史、傳承人及其傳承狀況等內容。本書的出版,一方面是為研究牛郎織女傳說提供一份可靠且翔實的珍貴資料,另一方面也寄寓著對以牛郎織女為代表的民間傳說在現代社會傳承、延續與發展的關切之情。
侯姝慧 ·民間藝術 ·5.1萬字
在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先蠶娘娘”嫘祖的故鄉,有這樣一群人,她們繼承了先輩流傳下來的紡織技藝,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制作出一批批精美實用的手工制品——惠暢土布。因其工藝精美、做工考究、歷史悠久、流傳久遠,被國家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從土布的淵源、歷史文化、制作工藝、傳承情況、產品種類等多個方面,系統地講述了惠暢土布的發展脈落,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惠暢土布這一民族性的手工紡織品。
梁孟華 胡精杰 ·民間藝術 ·5.6萬字
趙樹理是中國著名現代小說家、人民藝術家。他生長在山西省晉城市的千年古縣——沁水縣,從小浸泡在濃郁的鄉土文化中接受民間曲藝的熏陶。趙樹理將當地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沁水鼓兒詞”融入抗戰文藝活動中,創作出卓越的大眾曲藝鼓詞,贏得黨和人民的愛戴和關注。《振興地方戲曲藝術系列:鼓詞》集合了趙樹理的《開河渠》、《茂林恨》、《石不爛趕車》等經典鼓詞作品。
趙樹理 ·民間藝術 ·1.8萬字
箋紙是古代文人用于書寫的小幅花色紙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歷經唐宋之發展,至明代,箋紙追求精致意趣的特點表現到了極致,小小花箋之上,隱含著造紙、繪畫、雕版、印刷等各方面的匠心與曲折,可謂融詩書畫印于一紙,匯自然人文于一箋。今天,隨著通信手段的更迭,箋紙已基本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其所傳遞的人文情懷和承載的精神意蘊,仍值得我們尋味。邵文菁的《錦箋記》是專門介紹此的專著。她通過潛心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部較為系統的箋紙專著,從造紙的溯源、箋紙的興盛流傳,一直到箋紙的工藝制作、歷代箋譜,都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述,特別是對傳世箋譜的前世今生的介紹,讓我們再次看到收藏與保護歷史文化的價值。
邵文菁 ·民間藝術 ·6.7萬字
隴東南地區地處陜甘川交界地帶,是秦隴文化、巴蜀文化和藏羌文化交匯之地,境內民間文藝形式繁多,特色鮮明。本書首先對隴東南地區源遠流長的伏羲、女媧神話及其流變進行研究。其次,立足隴東南地區遠古物質文明與技術進步的成果,就遠古玉器、石器、骨器、陶器制造與中國文論早期形態進行研究。再次,立足隴東南地區豐富的民間文藝形式,重點論述了隴東南民間講唱藝術、隴東南古代文學、民間文學、隴東南地區藝術考古等的文化內涵、詩美積淀及藝術價值。本書著力考察隴東南地區異常豐富的民間智慧與文人探索、書面文學與民間文藝相激相蕩所產生的獨一的文學內容,彌補了當前隴東南民間文藝研究的結構性缺陷,取得了整體創新的原創性學術成果。
霍志軍 ·民間藝術 ·19.1萬字
平遙,這座充滿晉商歷史韻味的古城,孕育了獨具魅力的活態文化遺產——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在本書中,作者以新穎的視角,深入剖析了這一技藝的歷史脈絡、發展軌跡以及當前狀態。書中不僅追溯了平遙推光漆器髹漆技藝的古老淵源和其在現代社會的價值,還詳細描繪了平遙漆器漆藝的演變過程以及歷代匠人的技藝傳承。
劉小旦 常冰瑜 薛夢瑤 ·民間藝術 ·6.7萬字
本書立足隴東南民歌的歷史淵源和研究價值,系統闡述了隴東南民歌的民間抒情傳統;立足隴東南社火曲、山歌和童謠,系統闡述了隴東南民歌的民間抒情性格;立足隴東南西和乞巧歌、禮縣西和春官唱詞、張家川花兒、西和禮縣甘山體詩歌,系統闡述了隴東南民歌的典型抒情形態;立足隴東南民歌的民間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等,系統闡述了隴東南民歌民間文化創意產業的應用形態及開發價值。試圖在此基礎上建構一種基于隴東南民歌抒情智慧的民間抒情學體系。
郭昭第 ·民間藝術 ·23.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