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套書包括《北大國學課》、《北大邏輯課》和《北大領導課》。
季風 溫毓良 金鴻儒 ·中國哲學 ·52.4萬字
本書以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乙本為底本,以帛書甲本、郭店楚墓出土竹簡本、王弼注本為主校本,參校以易州景龍碑本、遂州龍興觀本、嚴遵本、河上公本、傅奕本、范應元本等七十余種傳世本,對《老子》一書進行了審慎???,并依勘定文字對之做了自成一家之言的訓釋、翻譯和疏解,可謂當代人所做《老子》釋讀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
黃克劍 ·中國哲學 ·52萬字
《中國哲學史》是馮友蘭在哲學方面的代表著作,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史領域影響都頗為深遠。全書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兩部分,子學時代主要介紹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公孫及儒家的哲學文化,經學時代主要介紹了董仲舒以降,一直到清代的哲學思想。
馮友蘭 ·中國哲學 ·51.8萬字
正式出版以來,中國的社會文化和學術研究又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和發展,到90年代末,該書已明顯需要再次進行修訂。由于本校的一些老專家曾先后參與本書的編寫和修改,使得本書具有史料比較全面,分析比較清楚,敘述比較簡潔的特點;所以我們這修訂的主要工作,是在保留這些內容和保持這些特點的同時,著力去除和改正原有教材中過時的分析框架和術語,以便使修訂后的教材既能適應新的時代的教學需要,又能成為一部平實、清楚可靠性強、適用性廣的中國哲學史教科書。
北大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 ·中國哲學 ·50.5萬字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梁濤力作!對儒學的當代價值、現實意義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構想!
梁濤 ·中國哲學 ·50萬字
本書稿為作者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的成果。本稿圍繞著朱子四書學展開,從朱子四書學的構成與形成、道統論、經學與實理、圣賢人格、述作一體、文本考辨、傳承影響七個方面對朱子四書學系統作了初步的考察與梳理。書稿恪守以朱子解朱子的立場,力求以朱子四書文本研讀為依托,從朱子固有的經學理學論題出發,采用朱子的治學方式,以忠實闡明朱子四書本意為宗旨。為此,書稿采用了文本問題分析法,融合哲學概念的處理,以求契合朱子四書融經學與理學為一,“刻意經學,推見實理”的經學哲學特質,以求切實反映朱子守先待后的傳道抱負。
許家星 ·中國哲學 ·49.9萬字
在現代政治中,理論決定政策,其關系可謂緊密。戊戌變法堪稱近代史的轉折事件之一,它的主要推動者康有為、梁啟超有沒有核心思想和成體系的理論?他們的思想資源從何而來?與改革的走向又有著怎樣的關系?二十余年來,茅海建教授沉浸于戊戌變法,從點滴的檔案釋證做起,依次完成了厘清重要史事、鑒注核心史料、考察康梁以外z大的改革派——張之洞陳寶箴集團的多項工作,進入到戊戌變法的“深水區”——康梁的思想研究,通過文本與史事互證、“由梁渡康”等方式,確認了在變法前形成的“大同三世說”的內涵及持該學說的康有為在政治上的權變、康有為派上層路線與下層路線并舉的基本策略、康梁變法思想形似西學而主體仍為中學的本色,為戊戌變法史再添穩固的基石。
茅海建 ·中國哲學 ·49.3萬字
宋明理學是對時代所面臨的沖突和危機的化解,是價值理想和道德形上學的重建,是儒釋道三教融突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造極”。理學是以道體為核心,以窮理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為存養工夫,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質,以成圣為標的。理學是宋元明清時期哲學概念范疇的發展史,一個民族的理論思維、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潮和哲學家哲學體系,都是由諸相互聯系、作用的哲學概念范疇之間的邏輯順序或結合方式構成的?!端蚊骼韺W研究》再現各哲學家哲學的面貌,并闡述了理學的稱謂、分系、特色、發展階段、范疇結構演變、時代精神及其歷史作用、影響和評價。對宋明理學重要哲學家的身世、生平、哲學邏輯結構、哲學概念的分析及內涵作了深入仔細、全面系統的論述,對解讀、體認宋明理學很有幫助。
張立文 ·中國哲學 ·48.3萬字
南懷瑾先生曾于1982年在臺北十方書院講授《列子》,至2009年在廟港太湖大學堂完成補講,經弟子友人整理而成《列子臆說》三冊,該稿是該書的上冊。南先生在講述時,由《列子》里的故事發揮出去,涉獵廣闊,見解精深,不僅表達了他對達爾文進化論、立身處世之道、孝道、道德和智慧的認識,而且反映了他對時勢、緣遇、名利、公私的看法,涵蓋了他的人生哲學、政治哲學、歷史哲學,體現了他對東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心。
南懷瑾 ·中國哲學 ·48萬字
《道學通論》最早是應中國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院士之囑寫出來的,探討了道學的現代意義和發展前景,介紹了道學的養生方術,探索了道學方術中的科學內涵,并以考據學的方法,考證了歷代道書的規模,道經出世情況和《道藏》編撰史。全書共分六篇,即道學篇、道教篇、方術篇、丹道篇、道藏篇、創新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包括湯一介、黃心川、葉秀川三位先生分別為本書寫的序,及道學篇、道教篇、附錄(創新篇);下編包括方術篇、丹道篇、道藏篇。
胡孚琛 ·中國哲學 ·47.5萬字
本書收錄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辨析、研究和批判西方普世價值方面的文章五十余篇,具體包括西方普世價值的源流與本質、對普世價值謬誤的分析、對西方政治普世價值的批判、堅定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自信等部分。編入本文選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領導和專家學者撰寫發表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院外專家學者撰寫發表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哲學 ·46.5萬字
中國儒學緘默維度是在語言關閉的緘默中,轉向靜的深度體證,具有淵與根兩個特征,集約表達為“藏心于淵,美厥靈根”,詩意表達為“氤氳一氣似初春”。本書從孔子觀周見金人“三緘其口”開始,以方以智證成太極丸春結束,選取顏回、言偃、揚雄、周敦頤、朱熹、楊簡、文天祥、王陽明及其后學胡直與萬廷言、劉宗周、王夫之等重要儒者,溯源至孟子、《易傳》、莊子、屈原四個先秦流派的展開與互動,圍繞罕言與雅言、深靜與真動、沖然與恬愉、主靜與持敬、藝術大美與道德至善等重點問題,挖掘中國儒學緘默維度的深蘊及特質,并展望其在現代語境的展開,重寫中國儒學史。
張昭煒 ·中國哲學 ·46.1萬字
《儒家功夫哲學論》是一部以“功夫”概念為核心來闡述儒家哲學思想,并開辟“功夫哲學”的儒學著作。此書經作者多年積累而成,旨在世界哲學的大視野下,用“功夫”詮釋儒學,展示中國哲學的獨特價值,與西方哲學進行深入的對話,為世界范圍內的哲學注入新的建構資源。本書共分為十五章,在對哲學與功夫論的關系做出一個總體考察以后,將以《大學》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框架來展開。本書的各章可以大致分為三組:除了作為總論的第一章討論哲學與功夫的關系,從第二到第七章討論格物致知,內容涉及功夫認識論、功夫科學哲學、功夫本體論、和功夫宗教哲學;第八到十二章討論誠意正心修身,涉及內容可看作是功夫倫理學;第十三到十五章討論齊家治國平天下,涉及內容大致相應于功夫政治哲學。本書從功夫的視角詮釋儒家哲學,從儒學的角度發掘功夫哲學,從哲學的角度反思儒家功夫,還原與建構儒家的功夫哲學。全書共四十萬九千字。
倪培民 ·中國哲學 ·45.5萬字
無需半點古文基礎,也能完全讀懂《論語》,直抵中國文化的源頭。逐字逐句講透《論語》原意!帶你重返孔子講學現場!本書作者華杉,綜合了朱熹、王陽明、曾國藩等先賢的經典闡釋,用409篇輕松暢快的解讀文章,帶你回到2500年前孔子講道理、講故事的教學現場,平白如話,親切有味,讀起來毫不費勁。翻開本書,切身體會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人得以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智慧箴言。
華杉 ·中國哲學 ·45.3萬字
本書以北宋時期的儒家理學為主要內容,將禮學放在宋代儒學發展和哲學思想演變的脈絡當中,并結合北宋時期特定的政治背景和歷史發展,采取以哲學思想的分析為主,結合經學文獻、社會政治以及禮儀制度而形成的一種較為綜合的研究。書中重點研究了《周禮》與北宋儒學發展的關系,宋代學者圍繞王安石《周官新義》而引發的爭論及其思想史的意義,集中討論了宋代新型的理學與傳統理學之間的復雜關系,禮學的義理化過程,以及禮在天理論的敘述模式中的地位和意義。北宋的禮學不但是宋代儒學的重要內容,是理學的有益補充,而且也是儒家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獨特的價值和重要的思想史意義。
劉豐 ·中國哲學 ·45.2萬字
該書為明方孔炤撰。孔炤字潛夫,號仁植,桐城人。萬歷丙辰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為楊嗣昌劾罷逮治,謫戍,久之釋歸。崇禎末起故官,屯田山東、河北,兼理軍務。事跡附見《明史·鄭崇儉傳》。是書即其罷官后所著。凡《圖象幾表》八卷、《上、下經》、《系辭》、《說卦》、《序卦》、《雜卦》十五卷。其立說以時為主,故名《時論》。導讀者闡釋了其中的易學思想,并進行了??薄1敬涡?币员贝髨D書館藏本和日本內閣文庫本為底本。
(明)方孔炤撰 許偉導讀 ·中國哲學 ·44.9萬字
本書利用經典詮釋學、哲學、文化人類學、比較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審視、反思譚嗣同的哲學思想;通過對譚嗣同所關注的哲學問題的具體解讀以及與其他人的比較分析,對譚嗣同仁學視域下的以太觀、三綱觀、平等觀和孔學觀視域下的諸子觀、經典觀等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力圖全方位、多維度地呈現和還原譚嗣同的哲學思想。
魏義霞 ·中國哲學 ·44.7萬字
本書在2017年5月“第四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交流論文的基礎上結集成書,分為治國理政與中國話語體系建設、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話語體系建構、“走出去”戰略與“中國故事”以及“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話語權四部分。作者均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論文水平大部分較高。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 ·中國哲學 ·44.5萬字
本書運用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文獻考據與義理闡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儒學由先秦至漢代的轉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將儒學由先秦至漢的發展歷程劃分為儒學的淵源、確立、分化與發展、“危機”“調整”與“復興”、官方經學的確立幾個時期;揭示了儒學各發展時期的基本思想主張、學術理念及其在思想史、學術史上的突出特征,重點考察儒學在每一時期與其前思想主張、學術觀點的差異;分析各時期儒學發展轉變的深層原因,探討其轉變對當時思想文化的影響與作用;考察漢武帝以后,儒學官方經學地位確立對漢代士人人生命運、思想意識的影響,以及漢代“儒學獨尊”情景下思想文化與學術思潮的實際狀況。
梁振杰 ·中國哲學 ·44.4萬字
該書50萬字,是湖南省文史館主編的“湘學研究”叢書之一種。其內容主要是敘述湘學的發展歷程,評騭湘學的名家名作,探索湘學的嬗變規律,揭示湖南學術的未來走向。
陳書良 主編 ·中國哲學 ·44.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