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情”和“理”作為人性的重要內容,在人類精神發展史中分別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對二者不同的文化設計形成了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文明樣態。中國從情理合一的角度形成了情理主義道德哲學形態,西方則從情理相分的角度形成情感主義、理性主義兩種道德哲學形態。作為具有原典意義的先秦儒家情理主義道德哲學形態,在為傳統中國提供重要精神支撐的同時,又為當代中國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化提供著合法性資源。
郭衛華 ·中國哲學 ·29萬字
我們要了解傳統文化,首先必須了解儒家的學術思想。要講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學術。要講孔子的思想學術,必須先要了解《論語》。《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言語行事的重要儒家經典,相關章句注疏累代不絕。南懷瑾先生曾于1962年至1975年間三次講述《論語》。第三次講記結集出版時,南先生定名為“別裁”,意謂其講述是個人所見,別裁于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南先生認為歷來對《論語》的講解,錯誤之處,屢見不鮮,主要問題在于所講的義理不對,內容的講法不合科學。他講述《論語》,“別裁于正宗儒者經學之外”,重在“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地體驗”。
南懷瑾 ·中國哲學 ·28.9萬字
本書以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為研究對象,從先秦諸子的宏闊視野對于儒家在先秦時期對天人關系、道體與道用、政治與道德,以及傳統與現代、因襲與變革等關系進行深入研究,以期通過這種綜合性研究來獲得對于先秦儒家在政治理念、政治行為及政治理想諸多方面于哲學意義上的理解與把握。本書自覺運用比較研究的學術方法,從諸子的宏闊視野來研究先秦儒家政治哲學,既有利于在諸子之間的互動關系中來彰顯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性質、特點與價值意義,科學還原傳統政治理論樣態在先秦時期的復雜性與豐富多彩性,對于先秦儒家政治理論何以具有恒久生命力進行深入挖掘與理論闡述,也可以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新時代,為今日之中國如何在合理汲取西方文明智慧的同時更好地挺立起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啟示意義。
李友廣 ·中國哲學 ·28.9萬字
本書是作者在中國哲學研究方面論文的匯編。書中勾勒了作者研究哲學的歷程,分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范疇體系等核心問題,提出五四運動以來的文化是在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激進主義三種力量所形成的張力制約下前行,從中國現代哲學的探索與創新角度指明了中國現代哲學未來發展的方向,并提出了“創建中國解釋學”的理論構想,最后還緬懷了中國現代哲學家對中國學術的貢獻。
湯一介 ·中國哲學 ·28.9萬字
我們當下所處的互聯網時代,信息全球化、資訊多元化,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困擾。人們在信息的海洋里沉浮,需要到古老的典籍中尋求潔凈永恒的智慧,《周易》是當然之選。《周易》一書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經多人之手寫就,后世的易學家又開辟了很多的解釋維度,因此易學體系龐大復雜,而梳理這些體系需要閱讀大量的學術文獻,如何化繁為簡,凸顯文本內在的哲理智慧,就需要對《周易》做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全本周易精讀本》為有一定易學基礎的讀者和易學研究者提供了更進一步的介紹,本書分別從史篇、象數篇、義理篇對《周易》進行了概括式的梳理。此外,本書還提到讀易“五觀”:宏觀、中觀、微觀、博觀、綜觀的方法,為讀者提供了很好的讀易啟示。整本書打破派系壁壘,以開闊的視野做扎實的研究,是新時代易學興盛融合趨勢的縮影,具有較高的可讀性和學術價值。
寇方墀 ·中國哲學 ·28.9萬字
本書在指出人的的常、迷、悟這三種不同的生存狀態、生命形態的基礎上,著重論述了個體生命由迷返常并進而轉迷入悟的覺醒、行動的路徑、契機和方法,尤其對生命之悟這一人生的最高境界的具體樣態及其在人生的方方面面的體現做了更為深入細致的觀照、透析。本書稿的風格特點是力圖吸納、涵容不同時空先哲的智慧、哲思、詩意,打通不同學科、領域的間隔,將其相滲互融,勾連交織,但又不是進行簡單地混搭、雜拼和碎片組合,而是創造一個生氣灌注的、讓生命、靈魂浴火重生的有機整體。盡力擺脫學院式的機械呆板的理論構架、枯燥乏味的學術規范和千人一面的新八股式的文風的窠臼,植根于民間、現實的大地沃土,發源于現代人生、時代潮流的源頭活水,將哲思的睿智和詩意的靈動結合起來,究風俗與制度,察人性與人心,啟生命之感悟,發個人之感慨,成一家之言說。
李永建 ·中國哲學 ·28.8萬字
《老子》《莊子》都是哲學經典,以哲學思維切入才是理解的正路。本書以中西方哲學視角,深入而淺出地講授中國傳統經典。既便于初學者掌握老子思想精髓,更可為有志于老莊學說深入研究者提供指南。
吳怡 ·中國哲學 ·28.7萬字
本書深入揭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所造成困境的政治哲學思考和探尋,進而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秩序構想。在此基礎上,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新秩序的規范性維度。最后,從全球治理變革的角度論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實踐新方案。
李長成 ·中國哲學 ·28.6萬字
本書是經學研究第四輯,以曹元弼研究文章為主結而成集,對曹的學術思想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研究,同時整理了曹撰寫的《禮經大義》《經學通義開宗》,是非常寶貴的文獻,并且做了詳細的曹元弼年譜,為學界了解和研究曹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礎。
干春松 陳壁生 ·中國哲學 ·28.6萬字
本稿以時代為序,從先秦到現代,分十八講深入淺出地系統講述中國哲學,尤其是對莊子思想、陽明心學、近代哲學思潮等的講解,體現出作者的獨特見解和哲學思想,實為作者楊國榮的哲學理論、哲學思想的結晶版。本稿不僅適合哲學專業學生學習閱讀,也適合廣大哲學愛好者閱讀。
楊國榮 ·中國哲學 ·28.5萬字
孟子被譽為亞圣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將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構建了完整的體系,并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創見。其著作《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許多激勵人心、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亦源于《孟子》。古代學問大家韓愈有言:“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當代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也說:“三十歲后,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可見,不學習《孟子》將會蒙受無以彌補的損失。
司馬志編著 ·中國哲學 ·28.5萬字
黃老學是以老子道論思想為主軸,結合齊法家“法”的思想,以及當時盛行的刑名觀念而融會出的新道家思潮。這一思潮試圖于社會政治層面提出一套君無為而臣有為的治國有效原則。《黃帝四經》就是教導君主如何用“道法”來統治百姓的,倡導文武并用、刑德兼行的道法、法術思想。全書分為《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經法》主要是講治國必須依靠法制;《十六經》講政治、軍事斗爭的策略問題;《稱》講施政、行法必須權衡度量,區分輕重緩急;《道原》則主要講宇宙觀。可以說,《黃帝四經》是老子道論在“治國”策略上的具體落實。本次注譯,以1960年帛書小組整理出版的《馬王堆漢墓帛書》本為底本,于每篇下列解題,每小節下列內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釋、今譯、闡述等四部分組成,書末附《帛書黃帝四經校定釋文》。“闡述”部分有助于更具體、更明確地了解全書的文義和思想底蘊。
陳鼓應 ·中國哲學 ·28.5萬字
隨著晚清內輕外重局面的形成,督撫集團依托固有學術傳統與行政資源,在學風引導、學制厘定、機構建設、輿論控制等方面作用顯著。清季張之洞任督撫時期,憑借自身的清流背景與學術威望,在其周邊形成了以昔日清流士人為核心的學人圈子。他們雖然未必具備趨新學者的超前意識或專業精神,卻善于將外來新經驗制度化、常識化、普及化,使其更容易為士林社會及政教體制接納,從而開創了近代學術轉型在本土語境下的緩沖模式。本稿強調張之洞作為政治庇護人、學術贊助者和交游組織者的角色,進而討論這種政教合一、官師不分的自我認同,如何作用于學術組織與學制規劃。正是通過以張之洞為中心的學人交游,同光之際清流的學術傳統得以在清季十多年中持續發揮作用;清流所執著的義理、學理才有可能充實到以器物為主的早期近代化進程之中,成為康、梁等趨新人士意見的先聲。
陸胤 ·中國哲學 ·28.4萬字
本書探討的是我國傳統宗教在社會轉型期發生、發展的多元“游移現象”。所謂傳統宗教,指的是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大教,書中更加關注的是在唐代已完成“中國化”進程、具有獨立自主品格的佛教。所謂“游移現象”,指的是傳統宗教與現今社會多領域、多層面、多方面的互動關系、過程及其結果。傳統宗教的“游移現象”,反映出我國傳統宗教文化發展的現代化、中國化趨勢,包容性、開放性特征,以及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維護國家利益、承擔社會責任的時代特色。本書在反思“西方化”和“本土化”的過程中,嘗試從理論層面闡釋傳統宗教的當代發展。
吳南 ·中國哲學 ·28.4萬字
中國古典哲學的當代詮釋已經成為一項“跨文化”的事業,其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和詮釋,與西方思想的交融,使得它們獲得了世界性和更為廣闊的當下性。本書全面考察儒家經典《孟子》自近代以來在西方的譯介、研究情況,剖析且“解碼”其詮釋意圖、詮釋策略、正讀與誤讀緣由,討論歐美“西學”與“西方孟子研究”之間的雙向互動,以及“西方孟子研究”與“漢語學界孟子研究”之間的理論互鑒與視域融合,進而為儒家倫理的當代建構提供某種跨文化視野與眼光。
韓振華 ·中國哲學 ·28.4萬字
本書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轉換視角,以“康黨”為切入點,借助大量翔實的資料,如維新運動重要參與者的文集、全集、日記等資料,當時的報刊如《知新報》《清議報》《湘報》《中外日報》《新聞報》《國聞報》等,系統梳理了戊戌時期學術、政治紛爭的流變、內涵及其后果,脫出了以往以“新舊”二元對立解讀戊戌紛爭的窠臼,較為全面立體地揭示戊戌政治與學術紛爭的多元面相和真實內涵。
賈小葉 ·中國哲學 ·28.4萬字
本書是以“道德的政治”為核心和主題,在古今、中西的多重視域下對儒家政治哲學的內涵及其思想實質進行的整體性地理解和研究。本書既對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之實質內涵、歷史傳統、構成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又從思維基礎、超越根據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分梳。一方面回應了西方政治哲學中關于道德與政治關系的某些思想挑戰,主張政治應當具有道德性和應當性;另一方面從學理上澄清了對于儒家德治思想的某些誤解。作者指出,儒家“道德的政治”是超越于方法和手段之上的至善目標與價值理念,是引領道德的個人、道德的社會、道德的世界之建設的核心與樞紐,是將中國社會、中華民族建設成為以德相與、以德貫通、充滿凝聚力與向心力之整體的動力和基石。
荊雨 ·中國哲學 ·28.3萬字
本書首先探討了研究先秦諸子著作文本需要關注的問題,應該采取的方法,以及文本研究對于諸子研究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諸子研究時應注意諸子著作中的文本形式以及在傳播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變化,并以此為基礎對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進行深入而完整的分析探討,由此把握先秦諸子各家著作中的思想內容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主張。對各家諸子著作的文本問題進行研究時,一方面分析各家著作中的文本形式上的特點及其在后來的傳播過程中出現的文本變化問題,另一方面,則根據各家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總結出其中的核心概念,以此作為各家諸子著作全部文本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由此把各家諸子著作文本中的思想內容關聯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在此基礎上,根據這些文本來分析諸子用這樣的文本形式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這樣的文本研究,對于闡述諸子的思想,有重要意義。
劉韶軍 ·中國哲學 ·28.1萬字
在浩瀚、龐大的船山學場域中,王夫之的經濟倫理思想是鮮有人涉足的“荒漠地帶”。作者積數年之心力,以文獻整理為基礎,廣泛借鑒當代道德哲學研究成果,創造性地運用現代詮釋學等學術方法,始終立足于并堅守了“文本”的在場性,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方面精當地建構起了完整的王夫之經濟倫理思想體系,彰顯了“自主”“公平”“民本”等王夫之經濟倫理思想中活的靈魂,從而有效地拓展了船山學研究的新領域、新境界。走進這本書,將帶你對話不一樣的王夫之。
謝芳 ·中國哲學 ·28萬字
本書從禮、理會通的角度,將經學研究、哲學研究與思想史研究結合起來,提出了“禮樂哲學”“朱熹禮樂哲學思想”等新的學術概念,從禮樂形上學、價值論、實踐觀三個方面對朱子禮學的哲學體系做了較為系統的詮釋與建構。作者認為,禮學與理學是朱熹思想王國的兩大支柱,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令朱熹的思想既有精密深邃的形上學建構,也有確鑿可信的工夫論依據,從而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馮兵 ·中國哲學 ·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