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以相關基本文獻的細讀為基礎,通過彰顯文本自身的肌理,來重構張載哲學的固有脈絡。在試圖將張載哲學回置入歷史的精神語境的過程當中,“述”的解釋學態度重構了一個場域,而這一場域使得讀者與思想家的“相遇”成為可能。張載哲學在宋明理學的展開過程中所發揮的樞紐性作用,早已成為學術界的一般常識。長期以來,關于張載的研究和討論一直是中國哲學史界的熱點之一。
楊立華 ·中國哲學 ·12.7萬字
明中期以降,傳統社會抽繹近代化轉型,社會經濟商業化萌動,社會失范現象頻發,傳統農業危機與傳統社會危機耦合變異,一并加重明朝統治危機,“成化癥候”形成。救時成為時代主題。丘濬作為明代廣東籍(今屬海南省)中央高官、儒臣,向以經世救時為己任,以“三不可及”為時人稱道。“養民”是丘濬經世之根本方略,“為民理財”是其經世主要途徑,同時,他還從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論述了他的其他經世救時主張。總之,丘濬站在時代潮頭,重視工商業,重視海外貿易,重視民生,為商品經濟與社會商品化鼓與呼。丘濬得經世思想是時代產物,具有時代性與進步性。
趙玉田 羅朝蓉 ·中國哲學 ·12.7萬字
“儒家的故事系列”由周朝、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部分組成,將陸續與讀者見面。此套書系,從古到今,力圖通俗、有趣地把儒家文化的來龍去脈說個清楚明白,從而有助于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系統地建構對儒家文明產生及衍生發展過程的認知。本書為此系列第二冊,主要講述兩漢的儒家發展歷程,重點敘述了儒家的重要人物故事,包括賈誼、班固、董仲舒、揚雄、劉向等,也介紹了對儒家思想形成有重要影響的政治歷史人物,如漢武帝、光武帝、漢明帝、王莽等。
李太仆 ·中國哲學 ·12.7萬字
本書作為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老聃的經典著作,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為其時諸子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它從多個角度和層面論證了“道”和“德”這兩個核心概念,在為政、處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見解。
(春秋)老聃 ·中國哲學 ·12.6萬字
本書簡要明了地解釋50個常用的中國哲學術語,為普通讀者了解中國思想中國哲學提供方便法門。漢英對照,更為中國哲學的漢英翻譯提供指導。
吳怡 ·中國哲學 ·12.6萬字
從老子的哲學中,我們可以學習老子看世界的眼光;從莊子的哲學中,我們可以學習莊子浪漫的人生態度。希望張莉、陸杰編寫的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莊子:達觀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夠讓讀者窺到實現這兩方面愿望的路徑,對道家智慧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和體悟,希望它能成為一陣清風,為忙碌、緊張、疲憊的人送去些許清涼。
張莉 陸杰峰 ·中國哲學 ·12.5萬字
導言說明了何謂黃老道家,黃老道家的演變歷史,黃老道家的研究為何重要,黃老道家的主要特征,以及出土文獻中有哪些文本值得作為黃老道家的文獻來研究。第一章集中闡述了黃老道家兩大側面——老子與黃帝各自的作用與功能,討論了這兩者為何能夠構成互補的關系。后面四篇則分別是對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上海博物館藏竹簡《恒先》、《凡物流形》、《三德》這四種出土文獻的詳細研究,涉及到黃老道家的宇宙論、人性論、氣論以及特有的思維結構和語言表達方式。
曹峰 ·中國哲學 ·12.5萬字
東亞近世儒學的開展與朱子學有著密切的關聯。但如何深入朱子學發展的固有文脈,具體而微地描繪出朱子學這一影響發生的思想空間,仍然是學者們需深入研究的課題。當我們注意到朱子思想主要是以新的經典解釋即經學的形態在近世東亞被廣泛接受與吸收的歷史事實,對于朱子哲學思想形成具有根源性意義的《周易》及其新注,便成為切入相關課題時無法回避的存在。本書的研究以日本近世的易學為中心,通過江戶儒學各家吸收、融合、轉化與攻駁朱易的生動實例,揭示出朱子易學及朱子學對日本近世有關世界、自然及人間秩序認知與實踐的基礎性建構作用
王鑫 ·中國哲學 ·12.5萬字
本書是“古典今讀名家論壇”叢書的一種。本書由東南大學樊和平教授、倫敦大學姚新中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杜祖貽教授共同倡議,重新研習傳統典籍的瑰寶,從而建立現代教育的根基。本書對《論語》進行英文解讀,有利于英語世界的讀者的閱讀。
杜祖貽 姚新中 樊浩主編 ·中國哲學 ·12.4萬字
清朝初年發生過一樁儒者楊光先因歷法問題控告傳教士的案件,導致傳教士湯若望入獄,欽天監歷科官員李祖白等五人被殺。這個案件,因為楊光先說過“寧可使中國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往往被當成士大夫保守頑固、排斥新鮮事物的反面例證,當事人楊光先也被認為是阻擋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科技發展的絆腳石。但若深入了解當時社會的政治、文化情況,將歷史事件放到歷史中去研究,卻會有不同的發現。“楊光先事件”包含對“好歷法”的態度和對“西洋人”的態度兩個層面。對西洋歷法的態度上,楊光先主要是在歷理上否定西洋歷法,這是與歷法在明清期間的政治屬性分不開的。在對西洋人的態度上,他主要是反對西洋人傳播的耶穌教而不是西方科學,這在本質上是儒學和耶穌教的沖突,涉及到儒耶在世界觀、道德和信仰等三方面不可調和的矛盾。
呂江英 ·中國哲學 ·12.3萬字
本書對馬克思與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思想進行了全面比較,分析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本質、一體化進程及社會后果等。并在豐富的文獻基礎上進行了提煉,總結了技術哲學范式的演進理路,展現了一幅關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思想地圖”,嘗試回應了信息時代技術哲學可能面臨的新問題。本研究對當代科技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從哲學層面進行了深入反思,有助于推進當代技術哲學前沿領域的研究。
郭洪水 ·中國哲學 ·12.3萬字
《弟子規》是非常富有儒家特色的文化讀物,是家長們啟蒙養正,教育后輩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集中國傳統家訓、家規、家教之大成,是當今社會孩子們從小做人處世的基本教導,是人生第一規。本書按照《弟子規》的原文進行詮釋和講解,主要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篇,書中大量引用了圣賢哲理妙論進行說理,穿插了一些古代經典故事和現實熱點,將《弟子規》蘊涵的智慧與人們習慣性的行為方式相結合,將傳統文化的厚重感與當今鮮明的時代感相結合,是國學愛好者、企事業員工和青年學生們提升個人修養、塑造健全人格、培養良好習慣的必備讀物。
諸葛文 ·中國哲學 ·12.3萬字
《傳習錄》是王陽明門人弟子所記錄的王氏講學言論及其答有人、弟子的論學書信的匯編,包含了王陽明思想的哲學體系及基本主張,是研習王陽明心學的基本著作。其與孔門的《論語》相似,為“陽明學派”的啟蒙典籍,在我國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本書對《傳習錄》原典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解讀,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出發,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闡釋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志誠等方面的人生智慧,從各個角度闡發蘊藏其中的真理,以便讀者更加透徹地理解《傳習錄》中所包含的智慧,從中獲得熏陶和啟迪。
(明)王陽明 ·中國哲學 ·12.2萬字
本書深入闡述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內涵及其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主要涉及《老子》的思想、與儒墨等家的關系,也討論了楚簡《老子》的主要思想。本書曾是《老莊新論》一書的部分內容,此次單獨出版,共分為四個部分。即:老子其人其書、戰國楚簡《老子》及道家古佚書、老子論述、附錄(先秦諸子引用《老子》重要概念舉例)。
陳鼓應 ·中國哲學 ·12.2萬字
《四書五經》是古代中國社會正統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們所包含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中國古代思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多方面,形成了一個以天理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它們不僅是中國古代統治者幾千年來軟定的教科書,而且還被西方學者譽為世界四大思想寶庫之一。《四書五經》就是儒家的“圣經”。
謝賡編著 ·中國哲學 ·12.1萬字
本書主要討論學術界爭論的兩個熱點問題:“親親相隱”與二重證據法。認為“親親相隱”之爭的關鍵不在于血緣親情本身是否正當,而在于以孔子為代表的早期儒家究竟主張如何處理血緣親情與社會道義之間的關系。對此問題做出認真的分析與梳理,是“親親相隱”之爭從“立場”走向“學理”的關鍵。二重證據法雖然最早由釋古派學者提出,但也受到疑古派學者的啟發,今天我們不應將二重證據法與疑古思想簡單對立起來,而應將其發展為疑古、釋古兩派都能接受的研究方法。
梁濤 ·中國哲學 ·12萬字
自西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皇室日益依靠、重視、獎掖儒生,擴大儒生階層,儒生則通過研習、講述、演繹儒學,極力為皇權辯護,擴大和強化皇權,并使皇權神圣化;皇室和儒生階層逐漸從儒學中獲取日益深厚的既得利益。為保護和擴大他們的既得利益,也是從西漢起,皇室和儒生階層就相互合作以抑制和鎮壓其他學說和社會群體(比如工商業者、科技工作者、游俠等),使中國社會永遠處于一種靠皇權和宗法制度維持秩序的小農經濟狀態。這種統治階級各組成部分既得利益一致社會分層模式,使得統治階級既得利益成為一種非常強大的抵制社會變革的力量。這就是儒學在中國統治二千余年的原因,也是中國社會難以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劉緒貽英文原著 ·中國哲學 ·11.9萬字
五行是中國傳統文化解釋萬物運行規律的邏輯方式,作者認為應該結合現代數理調整為六行,即為六行數。本書在現代科學和文化理念的大框架下,以《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為主要研究對象,深入分析了五行學說與中國傳統兵法的深層哲學淵源,提出兵法的本質不是為了贏得戰爭,而是為了制止戰爭;中華傳統文化崇尚和諧,不戰而和人之兵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蘇光榮 ·中國哲學 ·11.9萬字
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是以整飭吏治為首要,以改革科舉、興辦學校、砥礪士風、培養人才為本源,兼及經濟和軍事等領域。雖然其整飭吏治僅及一年就夭折了,但其改革科舉、興辦學校、砥礪士風、培養人才則對以后宋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范仲淹門下多延賢士,如胡瑗、孫復、石介、李覯等皆與之從游。慶歷之際,學統四起。三蘇的蜀學、王安石的新學、周敦頤的濂學、張載的關學和二程的洛學等,都與范仲淹及慶歷新政有著密切的關系。宋儒的“內圣”與“外王”是相貫通的。南宋理學時代,與其稱為“后王安石時代”,不如稱為“后范仲淹時代”。
李存山 ·中國哲學 ·11.9萬字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里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當代很多學者認為實際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是討論古代漢族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為“四書”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大學》、《中庸》均為儒家經典。漢代把《大學》看作是儒家思想的概論性作品。宋元以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一起被稱為“四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學》《中庸》為公版書,翻版重出或簡單注解后出版的同類書不少,但學者作注的文本很少,本讀本是學者作注的嘗試,分原文、注釋、譯文、解讀等部分,對兩本書的精華內容做了全新解讀。
韓星編著 ·中國哲學 ·1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