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人生在世,無非兩件事,做人做事,而做事要先做人。做人要常懷一顆平常心,保持平常心,能讓我們不再患得患失,獲得心靈真正的平靜,收獲健康和幸福。本書將平常心融入日常生活的做人和做事兩大活動中,闡釋修養心靈、為人處世的道理。本書文字清新雋永,帶給我們心靈的溫暖和滋潤,體會人生的平凡真諦,窺見生活的處處禪機,平凡人生中活出從容。。
青田編著 ·倫理學 ·9萬字
活在當下,就要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珍惜自己;學習一些有用的東西,充實自己;試著只考慮怎么過好今天,活得有所價值。本書從“活在當下”的快樂原則出發,告誡那些沉湎于昨天和幻想在明天的人,珍惜今天,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從而闡述樸素的幸福密鑰,那就是“活在當下。”
張海波編著 ·倫理學 ·8.6萬字
青春是短暫的,有限的青春里,我們每個人都要拓展生命的廣度,趁著大好時光揮灑熱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斷拼搏和努力,才應該是青春的代名詞。本書是一本溫情勵志讀物,它立足現實,告訴那些正值青春的年輕人,一定要離開安樂窩,要為夢想拼搏,并指導我們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如何實現青澀到成熟的轉變,從而實現人生目標,收獲幸福的人生。
李凡編著 ·倫理學 ·8.3萬字
本書人生路上活得要大氣,不要有太多的患得患失,也不要太計較自己的得與失,以一份平靜的心情來迎接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戰。本書闡述了“舍”與“得”的人生哲理,這世間所有事情,皆在得失之間,做人要大氣,就在于敢于舍得。所謂“舍得”,有舍才有得,只有敢于舍去,才會有新的獲得,比起失去的,可能反而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
鄭斌編著 ·倫理學 ·8.9萬字
有的人總是對孤獨、獨處避之不及,他們的手機里存滿了親朋好友的聯系電話,生怕一個不小心,在孤獨感來襲的時候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繼而被無邊的孤獨、脆弱所侵蝕。但是我們生存在世上,總想與自身和外界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這就要求我們適時的轉身,下定決心,不再逃避孤獨,試著學習獨處。本書中,我們將一起探究:我們是如何丟了獨處、又該如何把它找回來。我們將一起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并嘗試去接納和服從,從此接通自己與內心快樂的源泉,并獲得新的航向。
周小博編著 ·倫理學 ·8.6萬字
世間萬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黑與白、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的調和,生而為人的我們亦如是。當我們無法接納自己的陰影部分時,就會活在假想的面具下,心理的天平就會失衡,痛苦便油然而生。當我們能夠敞開心扉,與自己的不完美特質握手言和——擁抱自己的恐懼與弱點時,我們就對所有人、對整個世界敞開了心扉,并讓真實的自己獲得成長。生而為人,我們需要為了更好的生活不懈努力,卻也可以在疲憊時幫助自己卸下盔甲;我們需要鼓勵自己保持積極的狀態,卻也可以在沮喪時允許自己掩面哭泣。我們不需要成為多么完美的人,只需要成為完整的自己,而完整就意味著光明與黑暗共存。一切也如榮格所言:“唯有從容接納黑暗的人,才有資格享受光明。
米蘇 ·倫理學 ·8萬字
人生難免會誤入死胡同,能否走出去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想得通。我們要么堅持自己的目標繼續努力,即便出現了挫折,也要咬緊牙關繼續前進;要么就拐個彎選擇另外一條路,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前方是否有路,來自你是否想得通。本書深入地探討了人生選擇哪條路的問題,分析了人們遭遇困境、挫折時表露的心境、情緒,有的放矢地闡述出“不是路不通,而是心無法想通”的生活真理,給那些正在想不通的人以慰藉,但凡我們心中想通了,那人生的路就通了。
張瑜編著 ·倫理學 ·10萬字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作為父母,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何繼承并將良好的家風傳遞給孩子?怎樣立規矩,孩子才樂于接受并執行?如何給孩子確立原則和底線,孩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觀?營造良好的家風有哪些方法和技巧?本書從七個方面細述家風對于孩子的影響,怎樣培育和傳承良好的家風,讓孩子更好的成長。讓博大和煦的家風給孩子帶來全方位的影響,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素養、為人處事及生活習慣等。
王占偉 ·倫理學 ·10.3萬字
一個人的胸襟造就了人生的高度。他們大處著眼避免目光短淺,不斤斤計較反而思路清晰,不糾纏于瑣事更能實現謀略,從而讓自己領先他人。《并非世界太浮躁,而是你的心太吵》通過生活中諸多具有現實意義且饒有趣味的案例,分析良好的心態對工作、生活的影響。引導人們放下煩心事,不去爭蜚短流長,不去斤斤計較,做一個胸懷寬廣、好運常伴的人,生活自然云淡風輕,無煩無憂!
李志 ·倫理學 ·15.1萬字
人生的許多痛苦皆因心態使然。在這喧囂紛擾的俗世之中,只有淡然看待,坦然面對,心不為世俗所擾,身不為物欲所驅,一切隨緣,順其自然,懂得看開,我們才能找回生活原本的快樂。《得意時看淡,失意時看開》從得失、榮辱、情緒、誘惑、淡薄、寬心、隨緣、看開等方面,對做人要有淡然之心,看開之念進行闡述,并配以饒有寓意的哲理故事,給讀者以啟迪,幫助讀者完善自己,創造幸福人生。
鄭一 ·倫理學 ·16.6萬字
人生匆匆,人亦渺小,作為女性,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緊張的生活節奏、復雜的人際關系,想要獲得輕松、快樂的生活,就必須善待自己。《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女人先對自己好一點》旨在啟發女性讀者善待自己,輕松、快樂生活,幫助女性提升思想境界和內在的修養。學會善待自己,給自己的心打開一扇窗,讓溫暖的陽光照進來,讓每位女性朋友都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田安麗 ·倫理學 ·10.5萬字
過于敏感,人就會變得神經質,給生活帶來無盡的苦惱;太不敏感,則人總是顯得木訥遲鈍,對于外界的人和事也無法及時做出反應。只有把握好敏感與不敏感之間最合適的分寸,我們才能發揮敏感的最佳作用。《做人別太敏感,也別太不敏感》以心理學知識為基礎,以人際關系的經營為切入點,重點教會我們如何把握避免過于敏感和太不敏感,從而適度利用敏感,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創造便利。
水微瀾 ·倫理學 ·16.8萬字
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焦慮和浮躁,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己的煩惱,想要擺脫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下。所有的煩惱皆源自內心,正所謂“所有的煩都是心煩,放下就好。”本書從心靈的角度出發,旨在幫助人們找到煩惱的根源,認識到放下煩惱的重要性,教會讀者如何放下心執。只有學會放下,才能從心里擺脫煩惱和憂慮,讓生活重現光彩。
楊波 ·倫理學 ·15.5萬字
現代社會,人們都希望有安全感。殊不知,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來自于自己的內心。很多人一味地追求物質上的富足,其實這對增加安全感根本沒有作用。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于強大的內心。《別找他人要安全感,人生總要獨自前行》以心理學知識為基礎,結合人際關系的技巧,幫助讀者朋友修煉強大的內心,讓讀者朋友們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學會平衡生活和工作之間的關系,也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龍澤 ·倫理學 ·13.8萬字
全力以赴地努力在今天,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既然無法預知未來,那就盡量把握好今天,此時此刻,做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本書以溫情勵志的筆觸道出了生活的迷茫和無奈,闡述了“把握今天”的重要性,與其在迷茫中躊躇不前,不如在奮進中向前沖,這將為茫然無措的現代人指明前行的方向——努力把握好今天。
蘭喬 ·倫理學 ·7.9萬字
生活中,所謂的一帆風順都只是我們美好的愿望,我們都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苦難、折磨,然而,真正的成長就是殘酷的,只有經歷昨天的洗禮,才有今天欣慰的笑容。本書以心態調整為主線,帶領生活中正在遭遇生活折磨的人們領悟幸福的真諦,進而獲得心平氣和、從容不迫的心態,改善命運、遠離厄運、得到福氣。
沈莫塵 ·倫理學 ·8.8萬字
本書介紹了與交換正義相關的哲學理論,主要從理論視角分析了“什么是交換”“交換正義的特點”,結合“我們可以和誰交換”“我們可以交換什么”“我們應該怎樣交換”三個現實問題解析交換正義所包含的不傷害原則、自愿原則和公平原則。本書有助于我們理解和認識交換這一重要的人類行為,有助于我們對正義的性質、內容及作用等有更深入的認知,有助于我們反思引發倫理爭議的各種交換現象,為建立健康的市場經濟制度、構建和諧社會貢獻智慧。
肖勁草 ·倫理學 ·9.8萬字
本書從傳統文化、國際視野、當代中國三個維度研究社會發展軟實力中的道德文化。傳統篇論述傳統道德文化的基本內容,以及它在傳統社會發展中所形成的軟實力作用,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根源。弘揚篇論述中華道德文化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影響,將中華道德文化放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比較,凸顯中華道德文化的優勢。現實篇論述道德文化在當代中國的作用,當代中國道德文化的發展現狀,尤其是在當代中國轉型時期怎樣建立起一個新的道德文化模式。北京市作為首善之區,更應當成為全國道德文化及道德力量的發祥地。弘揚中華道德文化,是理論自信及道德自信的重要表現,對堅持走中國特色道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對中國未來繼續保持在國際社會發展中的竟爭力同樣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梁勁泰 孫偉 尤國珍 ·倫理學 ·20.9萬字
《當代元倫理學導論》對20—21世紀當代元倫理學中的主要論證和論題,提供了一個極具可讀性的批判性概述。從G.E.摩爾的著作開始,到最近自然主義與非自然主義、認知主義與非認知主義之間的各種爭論,米勒追溯了當代元倫理學研究的發展歷程。《當代元倫理學導論》探討了元倫理學領域中所有核心理論和觀念:從摩爾對倫理自然主義的批評、A.J.艾耶爾的情緒主義和西蒙·布萊克本的準實在論,到關于道德真理的反實在論最佳意見解釋以及“康奈爾派實在論者”的非還原論自然主義。在第2版中,米勒不僅全面修訂和更新了原先的進階閱讀指南,還新增了關于理查德·喬伊斯的變革虛構主義與馬克·卡爾德隆的詮釋虛構主義兩節重要內容。對關注當代元倫理學的學生、教師和職業哲學家來說,該書第2版仍是必備書。
(英)亞歷山大·米勒 ·倫理學 ·22.1萬字
在西方的基督教教義中指出人的七宗罪——貪食、色欲、貪婪、傷悲、暴怒、懶惰、傲慢,是人類性格的深淵面,而施克萊在本書中提出了“平常的惡”的概念,認為殘酷、虛偽、傲慢、背叛和憤世嫉俗等,不過是淺灘暗礁,以充滿活力和野蠻的方式成為人類性格的瑕疵。施克萊從一批偉大的作家的作品的解讀——莫利哀和狄更斯的虛偽,簡?奧斯汀的勢利,莎士比亞和孟德斯鳩的憤世嫉俗,霍桑和尼采的殘酷,康拉德和福克納的背叛——揭示了惡的本質及其影響。她審視了它們的破壞性影響,及其對政府和公民的影響。
(美)朱迪絲·N.施克萊 ·倫理學 ·2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