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外關系史研究》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2021年創辦,李興教授任主編,陳奉林教授任副主編,立足于本土資源與全球史觀,以東方區域和世界視角,致力于中外關系史研究與整體推進,反映中國外交和中外政治、文化、軍事、經濟、社會關系等研究的前沿與動向,探討中外關系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打造世界史和中國史融通的學科交叉平臺,培養中外東西博通的專門人才,推動中國的中外關系史、國際關系史、東方外交史、世界史和區域國別研究。
李興主編 ·國際關系 ·22.8萬字
《中東研究》是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主辦的國內唯一一本專門以中東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術集刊,涉及中東政治、中東經濟、中東文化、中國與中東國家關系等內容。集刊圍繞中東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形勢,中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中東國家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及其影響展開分析研究。本輯共計12篇文章,分為特稿、中東政治與國際關系、宗教與社會問題、埃及史研究4個欄目,對學界前沿問題進行了討論。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編 ·國際關系 ·16.4萬字
本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為何急需經濟援助的候選國塞爾維亞,在面對入盟巨大的經濟收益下,對歐政策偏好卻是保持距離、欲迎還拒;而對俄羅斯的非物質援助深表感激,甚至為支持俄羅斯主動犧牲自我利益,而堅持與歐盟政策相背離?以往關于歐洲化的行動邏輯,主要是從理性選擇模式的結果性邏輯,抑或是從個人認知心理模式的適當性邏輯來分析,他們皆以簡約的個體客觀理性或主觀理性作為狹隘的前提假定,導致經驗世界與抽象理論錯位,越來越無法解釋現實對外政策偏好中的諸多“例外”,亟須關系理論創新。而理論綜合是創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即從相關的多層次和多學科理論中擬合出簡約且與相關理論平均差異小的中介變量來搭建新的分析框架。本書以關系性邏輯為基礎,在單位層次和體系層次選取適切的自變量,引入群體情感為中介變量作為黏合驅動劑,以此構建出能夠解釋塞爾維亞對俄歐的政策偏好差異的新視角。
王碩 ·國際關系 ·15.8萬字
本書為《漫漫朝天路——明末朝鮮使臣海路使行研究(登州卷)》的續篇,在整體爬梳近三十種明末朝鮮使臣海路使行文獻的基礎之上,從人文地理學角度出發,結合文獻考證、田野調查、采訪各地文史研究者和普通民眾等多種手段,重構了明末朝鮮使臣的使行路徑(山東萊州府段),較為全面、如實地再現了明末朝鮮使臣視域中的中國文化空間。
王珂 ·國際關系 ·21.6萬字
本書在吸收借鑒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國際關系學、外交學、傳播學、公共關系學等多學科理論、觀點和方法,提出了涵蓋理論分析、概念界定、環境評估、策略規劃、路徑選擇等環節的“一帶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對“一帶一路”公共外交這一命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書聚焦“為何表達和實施”“誰來表達和實施”“向誰表達和實施”“實施和表達什么”“如何表達和實施”等核心問題,探討如何通過公共外交的方式,向“一帶一路”域內外國家公眾全面、準確地展示和宣介“一帶一路”倡議,深化“一帶一路”域內外國家公眾對“一帶一路”倡議及中國的理解、信任與支持,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實現。
楊榮國 ·國際關系 ·24.9萬字
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代表的高層決策者欲將日本從二戰后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為建立經濟、政治、軍事與文化上強大的日本,開展了極富雄心的戰略性外交。本書從歷史事實出發,基于文獻追蹤與赴日調研,把日本外交置于國際秩序變革大背景下,主要立足于單元層面考察日本外交轉型新動向,對日本外交戰略與決策體制的“雙轉型”結構進行系統剖析,并就日本外交理念變革、體制重構、智力支撐、精英引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
張勇 ·國際關系 ·16.3萬字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ollectiveSecurityTreatyOrganization),簡稱“集安組織”,成員國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亞美尼亞和白俄羅斯。本書系統梳理了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基本發展脈絡和國際互動,為考察獨聯體國家間的關系提供了視角。作為一個地區性國際組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不斷發展,在維護歐亞地區安全方面不容小覷。
牛義臣 ·國際關系 ·13.1萬字
本書從安全與規范的視角,解釋歐盟如何從一個國際核不擴散制度的被動參與者轉變為核不擴散制度和規范的積極維護者,如何將國際核不擴散規范內化為自己的安全規范。本書提出,歐盟反核擴散政策的形成一方面是歐盟在與國際核不擴散制度互動的過程中內化反擴散國際規范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冷戰結束后,核擴散帶來的危險在歐盟安全議程中地位上升、歐盟安全認知發生轉移的結果。本書還以歐盟參與朝核問題和伊朗核問題的解決為案例,分析了歐盟推廣核不擴散規范、解決地區核危機的方式、工具和特點等,并對其成效做了評估。
呂蕊 ·國際關系 ·21.3萬字
李興主編 ·國際關系 ·22.5萬字
明代是中越邦交模式形成的重要階段。明太祖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王朝為主導,有等級的、和諧的邦交秩序。然而,作為體系內的重要成員,越南在邦交理念、維護邊境秩序、處理鄰邦關系等方面,與明朝存在更大的認知差異,雙方摩擦不斷。明朝在處理與越南的危機時,曾經采取軍事占領或軍事脅迫的方式,但更多的事件能在宗藩體制下以務實靈活的方式妥善解決,使雙方關系得以持續發展。明代中越關系因其內涵豐富,處理危機方式多樣,成為研究古代中國王朝對外關系模式的典范案例。
陳文源 ·國際關系 ·24.9萬字
在菲馬科斯政府時期,美菲同盟關系經過“M”型的起伏變化,兩國在越戰、軍事基地談判、同盟條約適用性等方面存在矛盾分歧。美國采用承諾或削減安全義務、援助獎勵與援助制裁、政治滲透等同盟管理手段,迫使菲馬科斯政府履行同盟義務,成功主導同盟關系。菲政府在同盟關系中更多扮演追隨者和搭便車者角色,陷入“被牽連”和“被拋棄”的同盟困境。同時,菲政府也并非毫無作為,其采用同盟反制手段,共同推動同盟關系的發展變化。
馮雷 ·國際關系 ·28.1萬字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不但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進程,而且首次在實戰中向世人展示了這種武器前所未有的驚人破壞力。事實上,戰時美國“曼哈頓工程”所研制出的原子彈,是美英兩國政府與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在翻譯、選編相關原始文獻的基礎上,本書旨在將英美兩國先后步入核研究領域和最終聯合研發原子彈的歷程,以及兩國戰時核領域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特征,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書既可以為相關學術研究提供一手的史料,又可作為歷史愛好者的讀物。
耿志編 ·國際關系 ·22萬字
歷史上黑龍江這條河從內河演變為界河,在中俄關系史中發揮著風向標的作用,見證著中俄關系的曲折變化。界河黑龍江曾是中俄(蘇)兩國利益碰撞的前線陣地,邊界的屬性明顯,是雙邊關系中的消極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界河黑龍江在中俄(蘇)關系中的角色開始發生變化,為兩國直接合作提供平臺,隨著邊界問題的解決,黑龍江的河流屬性得到重視,雙邊涉水合作不斷擴大和提升,界河黑龍江逐漸成為雙邊關系中的積極因素。中俄關系中界河黑龍江這個因素的轉變,是國際格局、地區格局、力量對比、國內政治、觀念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產物。合作目前是中俄圍繞界河黑龍江互動的主旋律,兩國需要同時在河流水資源層面和超越涉水層面攜手推進界河黑龍江繼續發揮積極因素作用。
王宛 ·國際關系 ·15.9萬字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正處在力量重新組合的重大轉折期,各類熱點問題層出不窮,吸引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越來越“重視”中國,中國也需要主動向世界表達自己。本書選取了近年來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十來個熱點事件,包括巴以沖突、烏克蘭問題、南海問題新動向、敘利亞危機新走向、伊朗核問題新進展、馬航事件等,對其來龍去脈、中國的政策立場和事態的走向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旨在闡明中國的立場,傳達中國的聲音。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國際關系 ·10.1萬字
1800年以來,英國作為第一個現代化國家興起之后,許多主要大國——特別是非西方傳統大國——普遍經歷了一系列政治危機,而后又普遍地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政治重生或國家再造的過程。本書試圖解釋這些國家在工業革命與現代化的沖擊之下所經歷的政治經濟變遷,理解這些變遷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及其背后的理論邏輯。本書用五章內容,闡述了英國興起之后大國發展可能面臨的五個階段,即危機、困境、轉型、崛起與領先,通過對具體大國案例的分析解讀,構建了一個理解大國政治經濟變遷的嶄新理論框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與很強的現實意義。
包剛升 ·國際關系 ·24.2萬字
本書是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會員為紀念學會成立40周年,以及紀念韓振華先生誕辰100周年的學術群體的論文結集。主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外關系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外關系史學科建設與理論構建;韓振華先生的學術貢獻;絲綢之路上的貿易、移民與文化交流諸問題;華僑華人問題與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外關系史其他領域研究等等。它對于促進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間的密切交流,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萬明 馮立軍主編 ·國際關系 ·46.6萬字
本書旨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中國對外關系,總結40年來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外交理論與實踐。書中理論篇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對外關系和外交理論進行了挖掘,涉及中國對外關系的重大理論問題探討。實踐篇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外交實踐進行深度分析與展望,涉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及參與東亞地區合作機制的成就與思考,中美、中俄、中日、中印等大國關系的互動,中國與歐洲、拉美、非洲等地區和相關國家關系的經驗和總結。
高程 張蘊嶺主編 ·國際關系 ·41.3萬字
本書主要論述歐債危機后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發展與現狀,重點考察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分析其原因,從政治、經貿、人文交流等方面提出進一步推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路徑與建議。
劉華 ·國際關系 ·18.7萬字
本書在當前全球化、地區化、跨學科的背景下,主要突出國際問題學科定位,使地區研究成為聯結國別和全球問題研究的重要層面和節點,地域無問東西南北,理論和方法兼收并蓄,以“新地區研究”引領地區研究風氣之先。本書依托云南大學特色鮮明的中國西南面向的地區和國別研究力量,同時這一研究面向的東南亞南亞正是中國周邊外交與“一帶一路”建設經略的重點地區,其大量主題既具有顯著的地區特性,也具有普遍的全球性意義。
盧光盛主編 ·國際關系 ·14.2萬字
本書將明初近70年的中琉關系置于東亞區域秩序演進的整體視閾下進行探討。通過搜檢關聯性史料,依托奉天門曉諭、楊載鑿空、李浩市馬、梁民出使、地保奴移居、呂淵使日、柴山渡琉等重要交往事件,分析明朝與琉球關系的發展演變過程,并兼及其與北元、高麗、朝鮮、日本、倭寇等的內在聯系,嘗試構建立體、動態、系統的“明初中琉關系相”,借以凸顯明初東亞國家關系的廣泛聯動性和區域秩序構建的復雜過程。
李健 ·國際關系 ·24.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