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東南亞是國人最鐘愛的海外旅游目的地之一。但對很多人而言,東南亞就像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鄰居——雖然時常碰面,但對對方的來龍去脈卻知之甚少。本書以一些小問題為切入點,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帶讀者了解東南亞的“前世今生”,其中既有這個地區跌宕起伏的歷史,也有鮮為人知的趣聞。本書還將地區經驗與政治學的相關理論相結合,進行了深刻但不失趣味的討論,相信會給讀者帶來有益的啟發。
查雯 ·國際關系 ·14.8萬字
G20峰會之后,新一輪國際外交博弈啟動,大國關系面臨重構期,尤其是中國的崛起,將怎樣挑戰全球格局?在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的博弈并沒有停止,或明或暗的爭斗還在繼續。我們將面臨一個怎樣的世界?新的國際格局將如何構建完成?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節目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闡釋這個問題。
《直播港澳臺》節目組編 ·國際關系 ·14.3萬字
《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30年來,張維為教授走訪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自1980年代第一次出國感受到的震驚,到今天在海外隨處可見的“中國熱”;從作為國家領導人的翻譯陪同國事訪問,到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研究者參加國際交流,作者力求從一個比較寬廣的國際視野出發,來觀察世界、思考中國,特別是探討與中國崛起有關的熱點問題,再尖銳的問題,也不回避。
張維為 ·國際關系 ·15.3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吉田茂的帝國意識與對華政策觀研究”(08BSS004)的結項成果,評級為“優秀”。本書主要對吉田茂在戰前任職外交官、戰后任職首相過程中其個體的帝國意識與對華政策進行系統的解析。吉田茂戰前及戰后對華政策中所表現出來的帝國意識是其所處時代即大日本帝國崛起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剛性意識,在戰敗背景下這種帝國意識因時因勢而發生一定的改變,本書使用了相對豐富的日文原始資料及吉田茂個人私人信函,在述論中強調指明吉田茂帝國意識的核心理念——伸張帝國權益、維持亞洲領袖地位并未改變,只是實現的手段、策略發生明顯變化而已。對吉田茂的帝國意識層面進行系統剖析、研究,在對日占領史研究領域具有某種開創性研究的學術價值。尤其是以此為切入點可以探究戰后日本政治人物所普遍具有的這種帝國意識,對捕捉日本對華政策的動向有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鄭毅 ·國際關系 ·19.5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十余載有關美國東亞政策的研究探索,從美國對華戰略、中美戰略關系、美國對朝政策、美國對臺政策和地區安全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學術分析,有助于人們認識和把握美國東亞安全政策的基本線索、主要思路及政策實質。本書從相互依存和競爭兩大變量分析中美關系走勢的觀點,對美國對華戰略的底線、中美戰略協作的途徑、中美戰略沖突及化解的分析得到學界廣泛關注和肯定。
王帆 ·國際關系 ·14.7萬字
1964年1月中法建立外交關系,由于其沖擊效應被國際社會譽為“外交核爆炸”,事件本身也成為推動國際格局從“兩極”向“多極化”轉變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各國相繼解密關于這一事件的絕密外交檔案。本資料集選編中、法、美、德、澳五國有關中法建交的檔案161件,更完整地展現了中法秘密談判的過程以及美國、臺灣當局等對這一事件的應對,為學界研究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關系尤其是中法關系提供第一手文獻。
姚百慧 ·國際關系 ·16.3萬字
書中作者詳細深入地探討了以色列公共外交的方方面面,及其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關系。作者首先明確了“公共外交”研究的現實意義,隨后進行概念厘定和學術梳理,最終確立了“軟實力理論視角下以色列公共外交、國家形象與軟實力的邏輯關系”和“歷史學視角下以色列公共外交與軟實力構建”兩個大的研究視角,其中既有理論探討,也不乏實證支撐,從而凸顯本書的學術價值。
閔捷 ·國際關系 ·14.8萬字
本書從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出發,調研采集了數十個中國社會組織走出去的案例,既凸顯了高屋建瓴的理論洞察,也總結了實用的經驗和方法。全書收錄了世界需要新型全球治理、開放多邊主義:國際制度演進的結果、力量均衡還是利益均衡:全球化進程中的大國、全球治理:給未來的答案四部分。
謝伏瞻等主編 ·國際關系 ·18.3萬字
本輯所收錄的文章來源有三:一是2014年在杭州舉辦的“蔣介石與抗日戰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二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三是另行邀約的佳作。分為“中外關系史專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蔣介石資料數據庫建設’專題”“學術論文”等六個部分進行呈現,集中展示近代中外關系研究視野下蔣介石研究的關注點和研究動態,以此促進該領域學術研究的交流和進步。
陳紅民 張俊義 肖如平 侯中軍 ·國際關系 ·15.5萬字
中東地區位于亞非歐大陸交匯處,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在中國創造和平有利發展環境、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過程中,中東地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中國外交方面的重要戰略依托。吳思科大使從親歷、親見、親聞的角度,講述了他近半個世紀以來從事對中東地區外交的重要經歷,為我們帶來了中國和這片神秘熱土的大事、趣事、軼事。
吳思科 ·國際關系 ·2.9萬字
本書主要分析和論述了1914~1929年英國對歐洲大陸和平外交戰略的成因、演進和影響,集中論述了英國面向歐洲大陸的“歐洲均勢”戰略同法國追求歐洲大陸霸權政策的矛盾與互動。具體表現為,英國的“扶德抑法”政策與法國的壓制德國政策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經過外交上的折沖樽俎,英國迫使法國一步步做出妥協,各相關大國在歐洲大陸安全問題和賠償問題最終達成了和平的解決框架,促使歐洲在一戰結束后步入短暫的和平時期,但也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劉作奎 ·國際關系 ·17.3萬字
朝鮮戰爭爆發后,許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這場本屬于內戰的沖突。隱于幕后的蘇聯,雖不是戰爭的公開交戰方,卻與這場戰爭關系密切。本書以近代俄國與朝鮮半島的關系作為切入點,以朝鮮問題的產生、朝鮮戰爭的爆發、中國的抗美援朝、朝鮮停戰談判和停戰后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嘗試為主線,考察蘇聯與朝鮮戰爭的關系,有助于進一步厘清蘇聯對朝鮮戰爭應負的歷史責任,對于推動各大國協商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維護東亞的和平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宋曉芹 ·國際關系 ·17.6萬字
本書以中國地方外事發展的客觀需求為現實起點,結合地方政府的內生經驗、央地關系與國際關系的外部視野,闡釋了對外系統中地方對中央的獨特價值。本書通過建構一種一般性概念框架以解釋中國省級政府如何在外交場域中留下自身的“地方印痕”。借助結構性資本與施動性資本兩個維度,本書分析了省級政府的國際關系行為體屬性。此外,基于對不同省份外事工作的差異性考察,本書發展了基于中國背景的比較平行外交理論。最后,本書論述了協同外交的基本特征與內在邏輯,以推進中國省級外事工作的現代化研究。
劉天陽 ·國際關系 ·16.5萬字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25周年,照理說中日關系應該進入一個比較成熟的時期,但從現實來看,兩國關系并不是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本書收錄了中國日本學界元老吳學文和卓南生對日本的接觸以及所見所聞,并回顧了中日建交以來的歷史,并對兩國的發展史作了評價,得出兩國發展至此的原因,最后還為日本今后的發展前途作了科學預測。
吳學文 ·國際關系 ·15.5萬字
《全球政治與國際關系經典導讀》從更宏大的視野出發,圍繞“人的解放與國際關系的進步”這條歷史主線,選錄了十幾篇經典文章,以期使學習和研究全球政治與國際關系的讀者有一個參考和品讀的藍本。全書大體分成三部分,分別涉及“國際關系的進步”、“全球治理”以及“當代國際關系新挑戰”等主題。編者特意對各篇選文加了簡短的評語,簡要評介了一下原作者,并在每篇文章之后列出了值得讀者進一步深入研讀的五篇文獻的目錄。《全球政治與國際關系經典導讀》可供學習和研究政治學、國際關系學、外交學等專業的學者和學生閱讀使用,也可供那些對國際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王逸舟 ·國際關系 ·18萬字
拉美地區是中國實施全面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支點。而中拉整體合作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精髓一脈相承。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結合創新工程項目研究,緊緊圍繞中拉整體合作和國際產能合作開展了國內、國外一系列調研,并最終形成了這本國家智庫報告。報告基于充分的調研、詳實的資料和有力的論證,從對“一帶一路”和中拉整體合作的認知上尋找突破,并從驅動力、人文交流、協調雙邊、多邊合作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具有現實意義的政策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國際關系 ·9.3萬字
《冰上絲綢之路》以詳實的數據資料和生動的語言風格,介紹了“冰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描繪了北極沿線地區復雜多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獨具一格的社會人文環境,闡述了“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提出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應對之策。本書緊跟時代發展需要,解讀中國與北極,是一部讀懂中國的佳作。
秦大河 ·國際關系 ·8.4萬字
抓住機遇積極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是中國崛起謀求未來發展大局的題中應有之義,公共外交因其內容的豐富度、形式的靈活度以及效用的持久度而對提升國際話語權具有靈巧能動的增效作用。瞄準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有效提升這一靶標,本書旨在就中國公共外交體系的宏觀布局與微觀建構這一重要議題進行積極探索。我們主張,中國公共外交體系建設這一宏圖偉業應從主體意識、實踐載體、建構方式三個層面重點踐行三“W”原則,同時從普及理念、促發功能、優化結構、升級部件、盤活資源五條路徑加以審慎推進。
檀有志 ·國際關系 ·14.3萬字
本書整體爬梳了三十余種明末朝鮮使臣海路使行文獻。在此基礎上,作者從人文地理學角度出發,結合文獻考證、田野調查等多種手段,重構了明末朝鮮使臣的使行路徑(山東登州府段),全面、如實地再現了明末朝鮮使臣視域中的中國文化空間。
王珂 (韓)韓鐘鎮 (韓)唐潤熙 ·國際關系 ·17.9萬字
本書系精選作者在國際關系和中國外交等研究領域的14篇重要論文編纂而成。其中有對歐洲一體化以及中歐關系的梳理和深思,有對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變化的體察和把握,也有對國際關系“實踐理論”的探究,致力于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外交實踐的有機融合和創新。從歐洲安全到中國外交,世界與中國,起點與終點,書中凝結了朱立群教授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軌跡,打開了一個求真與創新的學術和思想空間。
朱立群 ·國際關系 ·1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