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先介紹了禪宗自印度傳入中國以來的歷朝演變,接著介紹了禪宗的宗旨,傳授和修行的法門,如公案語錄、機鋒轉語、宗師授受、參話頭等,大概用了十節(jié)的內容;之后便展開禪宗與凈土、與密宗在淵源、參修方面的異同。進而,將禪宗與中國本土的丹道、后起的理學,以及西方的哲學做了歷史方面和思考內容的對比。
南懷瑾 ·佛教 ·16.1萬字
本書為“第四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論壇——菩提心思想與實踐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就菩提心的概念、內涵、歷史演變、修習實踐及現(xiàn)代價值等議題展開系統(tǒng)的研討,精選會議論文20篇而成。
夏壩·降央克珠 魏德東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辦 ·佛教 ·16.1萬字
《全彩五百羅漢之謎》由云一編著,以羅漢為開端,從介紹羅漢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傳承,洋洋灑灑間。帶出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八百羅漢的相應解釋,最后具化為佛陀、菩薩、僧信、與佛結緣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過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和一個個佛教典故來深入淺出地詮釋深奧佛法的傳布、佛教宗派的發(fā)展與傳承。本書對大量的資料進行了篩選,精心構建了一座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橋。
云一 ·佛教 ·15.7萬字
釋然是個剛剛經(jīng)過了成人禮的小和尚,對他來說,佛法和塵世全部一股腦兒擺在了尚未準備充足的自己面前,于是,煩惱也就接踵而至。但是釋然要學著去分辨好壞,去從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營養(yǎng)。所以,釋然一直在修行,一直在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合格的和尚。
清虛山人 ·佛教 ·15萬字
何謂慈悲?慈愛眾生并給予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無量智慧,慈悲是大愛。能感知一切眾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眾生,并有想幫一切眾生擺脫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執(zhí)著心、保持正心、寬容心、隨緣心等。本書共分八篇,以佛學思想為核心,分別從善念、放下、靜心、做事、寬容、智慧、平常心、隨緣八個方面,講解了慈悲給我們帶來的福報以及怎樣修得慈悲心。書中還有“佛陀格言”、“禪機妙語”、“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塊內容,使讀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宋天天 ·佛教 ·14.7萬字
本書以文學性為視角,以問題為中心,對中國禪學、僧詩以及詩僧的詩學理想與文學批評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作者憑藉自身具備的多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采取個案解析與宏觀論述結合的方式,通過對“東山法門”、“看話禪”、“水月喻”的詩學意義的分析,詩僧身份矛盾、創(chuàng)作心理、創(chuàng)作風格與創(chuàng)作形式的揭橥,以及寒山、皎然、子聰?shù)仍妼W理論的考察,對禪宗自然觀的審美特質、相關表現(xiàn)進行了論述。書中部分章節(jié)考察的問題,如“偈與詩的夾纏與界限”,提出區(qū)分偈與詩的四個標準;兩宋之際禪林的“文字禪批判”與詩壇的“江西詩派批判”同步;出家僧眾對中唐文學大家韓愈、柳宗元的理解與評價及其文學意義等,涉及中國佛教與文學關系中較少受人關注的領域,具有一定的原創(chuàng)性。
張勇 ·佛教 ·14.5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人間佛教的歷史源流與基本內容,涉及了以下的內容:敘述佛教二千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流傳,講述了佛陀一生的行誼,講述了佛陀說法的根本教義,敘述了佛教在中國的流傳,講述了百年來人間佛教推動的情況。
星云大師 ·佛教 ·14.3萬字
《宗教與體驗》的內容包括佛教修持體驗諸方面,如佛教各宗派修持方法、當代人修持的態(tài)度、奇人的修證、偉大的佛陀、佛陀的樣子、佛陀的宗教體驗、阿羅漢的宗教體驗、菩薩的宗教體驗、我的宗教體驗、談迷說悟等。星云大師,1927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星云大師 ·佛教 ·13.9萬字
在書中,德寶法師以實際禪修經(jīng)驗,解說了八正道每個道支的深刻內涵,并分析了人們對此可能產(chǎn)生的誤解或偏見。本書不僅讓人們明白何謂快樂的內在生活,而且還教導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八正道達到快樂。尤其重要的是,他融合了南傳佛教教理的詮釋和現(xiàn)代人的思考方式,精心解說,令人耳目一新。其辯證精辟,見解獨到
(斯里蘭卡)德寶法師 賴隆彥 ·佛教 ·13.9萬字
佛歷、農(nóng)歷、公歷三歷合一的日歷
賢幢 陳弈良 ·佛教 ·13.7萬字
本書原為作者為南開大學中文系開設《佛學概論》課的授課提綱,后加以修訂,于1990年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名為《中國佛教文化序說》,2000年,再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再版。今作者重新修訂,收入《孫昌武文集》。全書共分三個章節(jié):“佛陀與佛教”、“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從三大方面數(shù)十個小點敘述了佛教的基本要義與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孫昌武 ·佛教 ·13.5萬字
《維摩詰經(jīng)》可以說是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一部佛經(jīng),不論是作為中國佛教代表的禪宗,還是成為現(xiàn)、當代佛教主流的人間佛教,《維摩詰經(jīng)》中的“心凈則佛土凈”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為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經(jīng)典依據(j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貫穿于整部《維摩詰經(jīng)》的一根主線-------“不二法門”,更是整個中國佛教的方法論依據(jù)。本次出版,以金陵刻經(jīng)處本為底本,全書核校原文,約請專業(yè)學者為其出注、翻譯,以為讀者提供閱讀的較好的讀本。
賴永海主編 高永旺 張仲娟譯注 ·佛教 ·13.5萬字
本書介紹佛教三寶——佛、法、僧的意義、內容,歷代高僧大德如何成就菩薩等。
星云大師 ·佛教 ·13.4萬字
這本書輯錄了十篇關于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關系的文章,內容各自成篇,涉及文人的思想、僧俗創(chuàng)作、文學理論、文學表現(xiàn)技巧等。各篇的寫法,略似讀書筆記,重在對史實的描述,也做一些必要的考辨和分析。通觀本書,則東晉到兩宋之際佛教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巨大影響,可窺知其大體脈絡。
孫昌武 ·佛教 ·13.2萬字
本書引入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為理論視角,以唐代僧人的傳記史料為研究對象,用新角度審視老問題,把“佛教中國化”還原為“理解如何可能”與“真理如何可能”兩個基本的哲學議題進行討論,以此來嘗試證明佛教中國化過程的必然性以及中國佛教的合法性。本書論述了佛教在中國的樣態(tài)是儒家文化“前理解”與佛教本身“出世”特點相融合的“視域融合”的佛教。
戎川 ·佛教 ·13.1萬字
《六祖壇經(jīng)》乃是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六祖壇經(jīng)解讀》是一本對大乘佛教經(jīng)典《壇經(jīng)》進行解讀的哲學、宗教類圖書。作者比爾·波特通過對不同版本之《壇經(jīng)》進行對比、考證及解讀(如契嵩本、宗寶本、惠昕本、敦博本等不同版本的《壇經(jīng)》),以一個美國漢學家的視角解讀大乘佛教經(jīng)典《壇經(jīng)》,此乃是比爾·波特對《壇經(jīng)》的嘔心之作,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生死事大,解脫亦然”。
(美)比爾·波特 ·佛教 ·12.6萬字
《人間與實踐》提出人間佛教的藍圖、思想和建設,并分別談論了佛教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佛教的四化與建設、今日佛教的希望、佛教的未來觀、佛教寺院經(jīng)濟來源等問題。星云大師,1927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星云大師 ·佛教 ·12.3萬字
在這個人心浮動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自身心靈的困境,并開始踏上探索自我的旅程。然而,面對各種各樣釋放壓抑、探索靈魂的方法,許多人也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慧燈·問道》節(jié)目因此而誕生。節(jié)目圍繞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及社會熱點等展開,在“問”中追尋“道”,在“道”中化解種種煩惱。第一季主要輯錄大家通常都會遇到的典型性問題。無論您是初學小白還是資深老參,或者僅僅是好奇地看看,都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本書即根據(jù)《慧燈·問道》錄音稿整理而成,希望在不經(jīng)意間能為您打開智慧之門。
《慧燈·問道》編輯部 ·佛教 ·12.2萬字
本書是融合禪學與心理學的經(jīng)典名著,主要根據(jù)禪學大師鈴木大拙與著名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等人在1957年展開的東西方思想對話整理而成。他們在這次主題為“禪與心理分析”的國際學術會議上都發(fā)表了各自對禪宗的心得體會和東西方思想的比較。鈴木大拙對禪與心理分析展開了獨到精辟的論述,令人拍案叫絕,而弗洛姆總結了鈴木大拙闡明的禪宗要點,并通過對禪與心理分析的比較,認為兩者在拯救心靈創(chuàng)傷、尋求人生答案、充分把握世界、超越自我、邁向心身健康之路等方面,都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日)鈴木大拙 (美)弗洛姆 ·佛教 ·12萬字
《人天眼目》為禪宗重要典籍,宋智昭編撰。此書具體內容,為薈萃禪宗五家之宗綱要義,并引證、頌唱、釋義以揭其一真妙旨,啟人正見,引人正修,開人智慧,振佛祖權衡,開人天眼目。禪宗語錄現(xiàn)代人往往不得其門而入,此書作者依據(jù)其修證實踐經(jīng)驗對《人天眼目》加題解、注釋、講解,使得該書成為真正適宜現(xiàn)代讀者的難得之作。
(宋)智昭編纂 尚之煜釋讀 ·佛教 ·11.9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