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沈榮顯學術成長傳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傳主沈榮顯,1923年出生于遼寧遼陽,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年來一直從事家畜病毒的免疫學研究,做出了多項水平的創造性科研成果,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書詳細敘述了沈榮顯院士的學術成長歷程,史料豐富,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李可寶 林躍智 李妍 ·科學家 ·17.6萬字
本書為院士薛鳴球的學術傳記,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的一種。該書通過訪談、實物采集、錄音錄像等方法,全面真實地反映了薛鳴球的學術成長歷程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師承關系等內容。書中行文嚴謹,引用資料真實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大中學生及青年學者可以從書中獲取學術成長的經驗和啟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從本書獲取大量的歷史資料。
胡曉菁 董佩茹 ·科學家 ·19.6萬字
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曾為科學對撞作畫,題為“核子重如牛,對撞生心態”,畫面上兩頭壯實的公牛肌肉緊繃,拼足了渾身氣力低頭對撞,似乎剎那間就會火花四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我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它的出現,標示著從一個貧弱的舊中國到富強的新中國,從一個奮發向上的大國到世界強國的艱辛歷程。經過中國科技人數十年的卓越努力,這一大科學裝置成為中國繼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之后,所取得的又一偉大成果,是中國科技發展一個標志性的科研項目,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它的成功建造是世界加速器建造史上的一個奇跡,是中國科學家為人類創造的一把揭開物質微觀世界之謎的“金鑰匙”。
葉梅 ·科學家 ·13.3萬字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開展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特有范兒:科技特派員在行動》回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源起、發展的歷程,綜述該制度取得的豐碩成果,沿著“政策—人物—故事—精神”的脈絡,選取20位扎根農村、精準幫扶農業科技發展的科技特派員典型,從奉獻、堅守、務實、創新4個方面勾畫出一幅幅他們服務“三農”的動人畫面,宣揚他們“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熠熠風采,并提供10段采訪視頻,生動鮮活地講述在脫貧攻堅戰中涌現的先進事跡。《特有范兒:科技特派員在行動》還進一步梳理出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卓有成效的創新模式,以傳播科技扶貧的實踐經驗。《特有范兒:科技特派員在行動》反映了科技特派員制度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的突出作用,旨在激勵和引導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新擔當新作為。
科技日報社 ·科學家 ·13.4萬字
本書是北京同仁醫院的同仁人用心記錄的一部傳記,力求用最真實客觀的文字、圖片去還原一段歷史。張曉樓教授1940年6月畢業于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他曾任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主任、副院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主任委員、世界衛生組織防盲咨詢組成員等職。幾十年中,他在醫療、科研、教學和防盲事業中貢獻突出,曾在國際國內多次獲獎。書中真實地記錄了張曉樓從一名優秀的眼科醫生到沙眼衣原體的研究者,再到沙眼防治及防盲工作的先驅;記錄了同仁眼庫乃至全國眼科醫療技術的發展過程,詮釋了我國著名眼科專家張曉樓為我國眼科醫學事業無私奉獻、不平凡的一生。
魏文斌等編著 ·科學家 ·6萬字
謝學錦,1923年生于北平。著名勘查地球化學家,中國勘查地球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先后榮獲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應用地球化學家協會(AAG)的最高國際獎項——國際應用地球化學家協會金獎。他在父親謝家榮院士的指引下,開創了中國的勘查地球化學事業。為了全面、準確反映謝學錦的科學研究生涯,了解他的學術成長歷程,本報告采用以時間發展為主線,同時兼顧研究項目的完整性的敘述方式,將全書劃分為十二章,敘述他的主要學術與人生經歷,將其家庭背景、求學歷程、師承關系,以及對其學術風格、科學成就產生深刻影響的工作環境、學術交往中的關鍵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節點等內容,融入其中,力圖以此將其學術思想、觀點和理念之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學術成長的特點以及重要影響因素等,展示給讀者,為祖國未來科學的發展和科學家的培養提供一份可茲借鑒的資料。
張立生 ·科學家 ·21.5萬字
王方定(1928—),祖籍四川自貢,放射化學家。1928年12月21日,他出生于遼寧沈陽的。父母均出自名門望族。1953年8月畢業于四川化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3—1955年,為從國產鈾礦中提出的鈾的凈化做了基礎性研究工作。1958—1978年,王方定被調至正在組建的二機部九院,負責研制核武器的放射化學工作。1960—1963年,作為組長,完成點火中子源的研制,被多次用作核彈的核點火部件。在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獎“原子彈的突破及武器化”項目中,王方定因是本部件的主要參加者,被名列入該獎的光榮冊。與本項目有關的研究工作獲兩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964—1978年,開展核武器試驗中的放射化學診斷工作包括裂變當量、中子、聚變當量、引爆氫彈用原子彈爆炸當量、氫彈中總裂變當量、用氣體裂變產物測定核爆炸的裂變當量以及爆炸取樣回收系數的測定。先后用于十余次核爆炸試驗的診斷中,為完成這些測定需要對約60種核素進行分析測量。王方定作為發明人,“快速測定裂變燃耗的氣體裂片法”1987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裂變燃耗放射化學診斷方法”1989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979—1989年,王方定被調回原子能院,主要開展了裂變產物的化學行為研究、裂變產物的化學狀態與生成方式間的關系、自發裂變電荷分布研究等科研工作。王方定還進行了核化學的學科方向性的調研工作,結合聚變核燃料及聚變過程中高能中子、帶電粒子核反應,在國內首先提出了聚變化學的研究方向。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本書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對傳主一生的學術成長、學術成就、學術貢獻進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史的研究、近現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國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戰略均有較大的參考研究價值。
時春麗 ·科學家 ·11.2萬字
卓仁禧是我國著名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會士、中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本傳記分為八章,章節按時間延展、以事件布局,章節間按照大小主題漸次敘述。整篇傳記勉力做到事實準確、客觀公允、描述流暢清晰。對有爭議的問題則秉持孤證不立、客觀陳述、不做結論性評價的原則。以歷史發展的自然邏輯及樸素的筆觸,完整反映卓仁禧的成長歷程、科學精神、學術成就、豐富人生,勉力勾勒出其學術成長的過程,努力刻畫與展示一個為了國家科技進步與發展,孜孜以求、兢兢業業、銳意創新的科學家形象。
王艷明 ·科學家 ·16.9萬字
本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董海山的學術傳記,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的一種。該書通過訪談、實物采集、錄音錄像等方法,全面真實地反映了董海山的學術成長歷程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師承關系等內容。書中行文嚴謹,引用資料真實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大中學生及青年學者可以從書中獲取學術成長的經驗和啟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從本書獲取大量獨有的歷史資料。
李明 黃亨建 張赟等 ·科學家 ·16.9萬字
本書為院朱兆良院士的學術傳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稱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該書通過訪談、實物采集、錄音錄像等方法,全面真實地反映了朱兆良學術成長歷程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師承關系等內容。書中行文嚴謹,引用資料真實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大中學生及青年學者可以從書中獲取學術成長的經驗和啟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從本書獲取大量的歷史資料。
慕亞芹 李群 ·科學家 ·12.9萬字
王翰章為我國著名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口腔醫學教育家,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與整形外科學創建人之一,國際牙醫師學院院士,前華西醫科大學副校長、華西口腔醫院院長。擅長口腔頜面損傷與畸形整復的診斷與治療方案的設計,在頜面損傷與畸形整復外科學、頜骨血供動力學、皮膚組織血供、人工骨生物學基礎、口腔醫學信息學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書客觀、系統地展示王翰章的精彩人生。
吳樺 張宏輝 王允保 ·科學家 ·20.1萬字
本書是第四批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稱采集工程)叢書之一。余松烈是我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奠基人之一,農學家、教育家。傳記以時間為縱線,以余松烈學術成長的重要節點作為章節劃分的依據,以余松烈在農村的小麥高產試驗、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創新、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普及工作為主線,介紹余松烈的學術成長歷程、學術成就以及為我國冬小麥畝產和總產近十倍增長所做的重要貢獻。共分為求學經歷、早年謀生、早期教學科研工作、創新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完善推廣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良種良法服務三農、推廣科技及矢志不渝、教書育人、品德高尚等九章及結語。
劉觀浦 黃有惠 李燕 ·科學家 ·15.1萬字
若論事業的發展,熊遠著是一個典型的厚積薄發、大器晚成的人。直到1982年,53歲的他才評上副教授。他從一個在家里倍受寵愛的地主少爺,到初上大學時無心畜牧專業,再到嚴冬里能將小豬抱進自己的被窩以至時常牽掛他的那些“豬親戚”,或許這就是他能成為中國首位養豬學院士的好注腳。他幾次參與豬種資源調查,重視實驗平臺和團隊建設,積極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并學習國外先進經驗,領軍培育了“湖北白豬及其品系”并在我國豬種測定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熊遠著感恩組織在他求學期間久病不愈時所給予的生命關懷,他執著地投入,他深情地熱愛,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念著他的團隊和養豬學科。熊遠著沒有兒女,但他培養了一批在我國養豬學領域卓有建樹的弟子。
覃兆劌 馬繼萍 朱沛沛 ·科學家 ·20.9萬字
本書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梅自強的傳記。全書通過傳主訪談、實地考察、史料搜集等各種方式,全方位地講述了梅自強的學術成長歷程,總結了其人生歷程、學術成長中值得后學汲取的寶貴經驗。對本學科的學術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陸慕寒 ·科學家 ·23.3萬字
本書為張乾二學術成長傳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張乾二,1928年出生于福建惠安,1951年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198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4年任廈門大學化學系系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本書詳細敘述了張乾二院士的學術成長歷程,史料豐富,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林夢海 黃宗實 郭曉音 ·科學家 ·21.6萬字
本書為童秉綱學術成長傳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童秉綱,江蘇張家港人,力學教育家,流體力學家。1927年9月28日出生于今江蘇省張家港市,1946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系,1950年畢業,被分配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作,進入師資研究生班,并于1953年畢業。1978年起,童秉綱被中科大任命為近代力學系副主任,到1983年又被任命為系主任;同時,又兼任流體力學專業教研室主任兩屆。他和同事一起,致力于使流體力學專業乃至整個力學系走上一條中興之路。本書詳細敘述了張乾二院士的學術成長歷程,史料豐富,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趙碩 李秀波 陳琳琳整理 ·科學家 ·15.6萬字
涂銘旌,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于金屬材料及強度和稀土、釩鈦、納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指導或主持開展了“鑭鐠鈰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機械行業中的應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貯氫合金規模生產關鍵技術”“無釹貯氫合金鎳氫電池研究”“高耐候性與抗菌型納米改性粉末涂料技術研究”“室溫磁致冷材料開發”等重大項目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均在工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曹萍等 ·科學家 ·19.7萬字
本書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董玉琛的傳記。全書通過傳主訪談、實地考察、史料搜集等各種方式,全方位地講述了董玉琛的學術成長歷程,總結了其人生歷程、學術成長中值得后學汲取的寶貴經驗。對本學科的學術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譚光萬 鄭殿生 劉旭 ·科學家 ·15.7萬字
本書是第四批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稱采集工程)叢書之一。李博是我國著名草原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年時代曾就讀于華北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53年畢業后進入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學教研室,1954年起任李繼侗教授的研究助教。有人評價李博說“他幾乎到過內蒙古的每一個地方,走過許多沒有人煙的地帶,他是用雙腳丈量過內蒙古土地的人。”本書向讀者系統呈現了李博院士的學術成長過程與思想脈絡,希望對我國生態問題,尤其是草原生態問題的思考與對策有所借鑒。
吳燕 陳志輝 ·科學家 ·15.6萬字
本書通過采訪山東麻凱肝病研究院院長、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突出貢獻專家、山東省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東省濰坊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濰坊市社會新階層聯誼會副會長麻凱教授及其治愈的肝病患者,用紀實文學的形式,描繪了麻凱閃光的人生。本書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病案,反映出麻凱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本書旨在打造一部現代版的《老中醫》,并以此宣傳根深葉茂、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
單保華 ·科學家 ·2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