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傳:時代、觀念與書籍
當提起重要的作曲家時,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的名字從不會缺席。作為巴洛克音樂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被視為西方音樂的核心支柱。在1933年4月的一次演講中,奧地利音樂家安東·韋伯恩激動地宣稱“一切盡在巴赫”:巴赫征服了音樂領域,他鋪展著循環的旋律,無論橫向還是縱向;他創作了最恢宏遼闊的復調。作為和牛頓、萊布尼茨同時代的人,他的音樂創作于西方觀念形態轉變的關鍵時期。他擅長吸收來自理性和心靈方面的資糧,并將其轉化為一種不尋常的智力和精神創造。巴赫去世后留下一個有80多本書的藏書室,其中包括神學和哲學方面的書,以及詩歌和樂譜。這些書構成了一個音樂家日常生活和思考的空間,本書由此開始探索巴赫音樂世界背后的時代精神和人文風景。走近巴赫的樂譜,聆聽巴赫的音樂,仿佛在霍爾拜因的畫作《死去的基督》前駐足凝望,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在巴塞爾看到這幅畫作時那樣,會不禁去思考人類的命運。巴赫的許多作品都表現出對死亡的接納,因為這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懷抱這樣的信念,巴赫在這個終將走向結束的世界里創造著一個又一個感受的空間。
·16.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