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樂安孫氏家族興起于春秋戰國時期,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至唐代達到興盛。整個中古時期,樂安孫氏家族達官顯宦輩出,以文學資望而知名的文人雅士代不乏人。本書以唐代為中心,在探析族源先世、家族門風轉變的基礎上,對中古樂安孫氏家族的科舉仕宦、為政品行、姻親家世、家學家風、文化成就等方面進行研究,力求全面展現其歷史文化風貌。
郭學信 ·家族研究 ·21.9萬字
本書以宋元明清時期甘青地區頗具影響力的唃廝啰家族為研究個案,通過考察唃廝啰家族九百多年間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嬗變,重新解讀整個西北地區社會歷史的發展嬗變,并通過橫向和縱向兩種對比分別概括出唃廝啰家族發展道路的個性及整個西北少數民族家族發展的共性。同時為歷史上西北地區的民族融合提供了一個典型個案,加深了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與理解,且可為相關部門更好地制定民族宗教政策提供歷史借鑒與參考。
齊德舜 ·家族研究 ·23.2萬字
本書探討了漢代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和弘農郡等地文學家族的形成機制、特點及文學成就與影響。前八章分別介紹了杜陵杜氏、長安劉氏、夏陽司馬氏、茂陵馬氏、平陵竇氏、平陵韋氏、安陵班氏和弘農楊氏等文學家族的演變與發展、文學作品特點及成就與影響。后四章重點分析了漢代文學家族形成的歷史與現實基礎,以及漢代關中文學家族形成的規律、特點等,認為儒質化是關中各宗族成為文化士族進而成為文學家族或文學世家的必經階段,關中是漢代文學家族產生的搖籃,漢代移民諸陵的政策對關中文學家族的產生具有重要影響。秦漢士人地位的變遷、漢代宗族的形成是漢代文學家族興起的歷史基礎;而漢代的文化政策、儒學教育、文學發展等則是其形成的文化基礎。
劉向斌 ·家族研究 ·31.3萬字
該書以移民菲律賓的南安戴天惜家族為研究對象,以閩南鄉村的一個家族變遷為視點,沿尋家族成員的生活軌跡,跨越國家和地區的空間領域,把該家族的活動和行為置于國家、地區的視野下,通過一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建國來60多年閩南鄉村、鄉民在求生存、謀發展過程中,國家政策對個人、家族所產生的影響,并通過歷史的縱向(條)與橫向的專題(塊)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來探討海外華人賴以生存的經貿網絡及當代中國家族移民菲律賓所產生的各種社會變遷問題。
潘淑貞 ·家族研究 ·18.5萬字
成山文化的核心為:忠義愛國,光宗耀祖。崇禎十七年(1644),唐氏始祖象明公和長奶夫人因避戰亂,從四川涪州遷居播州——后來的遵義府。因其家風淳良、子孫成器,家聲漸旺,人稱“湘川唐氏”。一百七十八年后——公元1822年,這個家族的一支因葬墳守孝而遷居貴陽。于是,位于省城東北的水田壩多了一個自稱“成山唐氏”的家族。在這前前后后四百多年的時間里,唐氏忠義愛國的孝廉家風代代相傳,代代不乏驚天動地、事跡感人的忠臣孝子。
馮飛 ·家族研究 ·50萬字
明清兩浙文化的興盛與文化世家的繁榮互為表里,相互依存。山陰(紹興縣)州山吳氏家族為浙東著名的文化世家,在浙東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書系統地考察了吳氏家族的淵源、流徙及其發展各個階段的不同狀況,州山吳氏家族如明代萬歷朝的兵部尚書吳總、清代康熙朝的兵部尚書吳興柞、還有《古文觀止》編纂者吳楚材、現代女作家吳似鴻等一批人物的武功和文學活動,及其與當時有關名人的交游情況。同時又細致探尋了吳氏家族步入官場的幾種不同途徑,揭示了“從軍蔭襲”獨特的世家風尚,吳氏家族崛起后對紹興地方的回饋和影響。
佘德余 ·家族研究 ·16.1萬字
本書根據《潮安饒氏家譜》影印,上卷影印1991年香港重印本,下卷影印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全書由饒鍔于民國年間主修,分總綱、遺像、世表、墳塋、祠宇、蒸業、家傳、藝文、叢錄九卷,由鄭國藩作序,潮安大街斲輪鉛印行世。家譜從入潮始祖一世載至十九世,時間大致在18世紀到19世紀末,可從中了解饒宗頤家族傳承。
饒鍔修 陳賢武整理 ·家族研究 ·2.9萬字
本書講述了既是人才輩出的名門望族,也是管理科學、制度嚴謹的現代企業的締造者的杜邦家族,在美國從站穩腳跟到開枝散葉,最終成為一個多元化經營的現代企業帝國的家族發展史。
陳潤 ·家族研究 ·15.8萬字
侯氏家族是嘉定明代中葉至明末的名門望族,忠烈之門。侯氏起始于一戶普通的耕讀人家,以讀書科舉起家,終達“一門三進士”的輝煌。“第一等人”,是侯氏家族中的首位進士侯堯封的人生追求和宏大理想,后來成為侯氏的家訓。《第一等人:一個江南家族的興衰浮沉》以侯氏家族的侯峒曾為中心人物,廣泛搜羅前人未用、少用的史料,試圖還原一段塵封的真實歷史,用鮮活、珍貴的細節消解由來已久的模式化人物形象。時代的更迭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也碰撞出無數令人唏噓的細節,讓今人感同身受。通過這個故事,讀者也可以具象地窺見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生活。
宋華麗 ·家族研究 ·20.8萬字
家族史傳系列。讀中國史唐朝史,懂唐朝史必懂李唐家族史。唐朝,盛世的代名詞,歷史上公認的中國強盛的時期之一。皇族李氏更是歷史中的風云家族,千百年來為后世津津樂道。本書從李唐家族的視角,帶你看盡大唐的盛世、文采風流、萬國來朝;然而歷史終有余暉,頂著盛世的光環,晚唐李氏皇族的懦弱與無能帶領著大唐走向了黃昏,李唐一族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桑希臣 王本剛 ·家族研究 ·13.4萬字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里的“王”指向一個藏在歷史深處的家族:瑯琊王氏。他們鼎盛300多年,在幕后操縱著一個王朝的興衰。即使高坐御塌上的皇帝,也只是他們家族的代理人。他們被譽為“中古第一家族”。本書鉤沉史料,全景式記錄這個家族的崛起之路,并揭示了他們基業長青的關鍵所在:成大事者,慢半拍。這個家族的奠基人是臥冰求鯉的主角王祥,一千多年來,他被打上愚孝的烙印。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孝順的名氣傳出去不久,他就被邀請做官。他無意于從低階幕僚做起,隱居深山,幾十年不出。直到名氣傳遍天下,他才接過曹魏的橄欖枝。甫一出山,就位居九卿。公元307年,八王之亂引發西晉內斗。當其他豪門前仆后繼地卷入混戰,想要分一杯羹的時候,家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王導卻冷眼旁觀,悄悄把目光投向了一直被忽視的江東,開拓出全新的發展基地。公元318年,靠著王導輔佐才建立東晉的司馬睿,登基伊始,就打壓瑯琊王氏。王導不爭不怒,步步退讓,直到皇帝的政策傷害到幾乎所有豪門的利益時,他才暗示堂兄王敦起兵討伐,徹底控制王室,開創了門閥時代。
南朝 ·家族研究 ·15.4萬字
本著作從譜系學角度對翻譯研究派的集大成者、美籍意大利學者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Venuti)的翻譯理論進行研究。本著作認為,韋努蒂的翻譯思想是在融匯眾多理論家的理論基礎上創生的,其目的在于為譯者、譯作及翻譯研究鳴不平,從而走向一種翻譯文化。本著作從韋努蒂的理論論著中提取最具代表性的理論話語作為脈絡,力圖揭示其話語系統的生成過程及其翻譯理論對翻譯研究從學術邊緣走向中心的重大推動意義。韋努蒂的翻譯研究,給當代國際翻譯理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引發譯論家以及譯家對翻譯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從而加速翻譯研究從學術邊緣走向中心的步伐。這就是韋努蒂翻譯理論研究所燭照出的神韻。
蔣童 ·家族研究 ·24.5萬字
本書講述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華爾街20世紀后50年的發展史。本書以一個歷史的視角和文學的筆觸,展現了一個成功的投資家族和他們的投資理念,以及華爾街那段波瀾壯闊的、有趣的、迷人的歷史。作為美國最成功的投資家族之一,戴維斯家族三代人的投資經歷,(可以)帶你領略一場終生難忘的華爾街投資之旅,見證一個家族王朝的建立。
約翰·羅斯柴爾德 ·家族研究 ·17.5萬字
家族史傳系列。謝氏家族是我國歷史上門閥政治的巔峰,是著名的頂級門閥士族,其風流子弟享譽古今。本書介紹了謝氏家族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為,其中重點描寫了兩晉時期謝氏家族一百多年的興衰歷史。全書以謝氏子弟的人生際遇為線,以六朝三百多年的政治為背景,描寫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子弟的風流狀態,展現出了謝氏家族在歷史中的傳承和變遷。
韓笑 ·家族研究 ·13.9萬字
本書作者沈寂先生,系浙江奉化人。他從小耳濡目染,聽父輩和鄉親們閑談蔣介石生平的種種軼事和秘聞。又熟悉文史掌故,閱讀不少相關資料,掌握大量蔣介石從少兒開始,到他的婚戀情事的生動細節,以及蔣氏家族種種內幕。他把這些散落在人們口中和報章中的點點滴滴素材,貫通起來,結構成書,客觀而真實地描繪和反映了蔣介石前半生的生活,讓人們看到了蔣介石如何在家庭、婚戀、師友和社會的影響下,從少年到青年所行程的獨特思想和性格。從而使人們對蔣介石的人生軌跡和嬗變脈絡,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全書約30萬字,作者以蔣氏史料為鋪陳,為文學語言為載體,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讀來饒有趣味,在感受文學魅力的同時,增加了諸多文史知識和對歷史的感悟。
沈寂 ·家族研究 ·30.4萬字
1952年,默多克繼承了父親的小報《新聞報》,短短的三四十年將其發展為跨越歐、美、亞、澳幾大洲,涉足廣播、影視、報業諸領域的傳播媒介帝國。在他的麾下,既有久負盛名的英國《泰晤士報》,也有美國電影界的巨無霸——20世紀福克斯公司。80年代初,默多克的國際新聞集團年營業額達到12億澳元,他本人也成為新聞界翹楚。默多克報業集團的投資極為廣泛,除報業出版外,還延伸到電視臺、電影公司、唱片公司、圖書公司、足球俱樂部、航空公司、石油鉆探等非傳統領域。著眼于長遠、敢于冒風險、善于撬動資本杠桿是默多克擴張的法寶,將為讀者展示默多克的傳奇經歷和經營奇才。
盛樂 水中魚 ·家族研究 ·25.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