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哀愁:說出你的家族故事
這是中國第一部口述家庭史。來自于一個具有很高社會學價值,并愈來愈引起大眾關注的著名紀錄片:《族印——家庭相冊》。這個系列片是香港城市大學發起的一個紀錄片項目,始于2013年,旨在制作100個普通家庭的故事,目前已經完成了58集,有70多位作者,至今仍在接力延續。在內部的公開放映會上,這些紀錄片讓很多老師和同學淚灑現場。這58集講述的大都是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故事,都是普通人,也是學生們熟悉的陌生人。為了完成家庭相冊的拍攝,他們回到陌生的親人身邊,去努力了解他們的過去。這里簡要介紹幾個例子——后來獲得很多大獎的周鳳婷的《東堰橋頭60-2》,就是記錄她的奶奶,一個91歲的浙江鄉下的婆婆,如何靠自己跑單幫在亂世里養活一大家子人。然而,她的付出并不為她的后人們知曉,直到周同學回到陌生的奶奶身邊,和她一起去教堂,和她聊天,她才開始慢慢地了解這個奶奶是多么的讓她尊敬。陳夢的作品《失憶》講述她快90歲的姥姥姥爺,如何在人生的暮年,慢慢告別輝煌的過去,進入老年的失憶生活。這部短片并沒有具體的歷史背景,甚至是忽略了大的歷史背景,因為同為部隊里工作的老夫妻,就那樣無驚無險地度過了文革以及最動亂的歲月。但是,作者捕捉到一對老人生活中的細節,感人至深地表達了老年社會所面臨的問題。而參與創作的90后出生的年輕人。他們制作完成的21個短片中,10個選題選擇了拍攝他們的父母,其他11個是關于祖輩的故事。他們的故事似乎遠離了三反五反、文革這些沉重的歷史,但是他們的父母多是60年代出生的,他們的故事其實是關于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的歷史,講述中國普通家庭這些年的變化。90后一代學生很顯著的特征就是更有表達欲望,沒有更多的歷史負擔。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身份認證,也不擔心自曝家丑。比如,很多同學來自于離異或者單親家庭,他們不但不回避這些家庭內部的問題,反而愿意用拍片的機會弄個水落石出。2015年制作完成的21部短片中,有一部是《訥愛》。該同學是13歲移民新西蘭的華裔,從新西蘭一所大學畢業后來港讀碩士。如果她不參與這個項目,她看上去就是一個家境很好無憂無慮的姑娘。但是,因為這個項目,才知道她很小的父母離異,直到初中才見到久違的事業成功的父親,并被父親送到新西蘭上學。但是父女之間很多年的芥蒂已經形成,女兒一直想揭開這個迷,而選擇拍攝父親。在很多的交流甚至爭吵之后,父女達成了理解。這個片子背后的社會學意義是,在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的時間里,很多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對家庭的犧牲。家人,尤其是孩子在成長中缺乏但是渴望父母的關心和注視,長大后成為他們所有憤怒和抑郁的根源。本書將這些故事保留口語風格,進行系統梳理,并配以創作者各具個性又及其誠實的創作手記。全篇采用口語化寫作,流暢明白,同時具有很高的社會學價值、心理學價值和情感沖擊力。此書若能順利出版,將是同類題材的一種創新。此書的推廣和紀錄片的交相呼應,能夠形成共振,擴大影響半徑,減少圖書營銷的壓力。具備成系列推出的基本條件。同時簽訂數字版權。
·20.1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