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精選西方重要英文文本資料,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之進行介紹乃至解讀,力圖多層次、全方位地揭示西方近代時期在經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社會生活諸方面的基本狀況與特征,從中透顯出西方歷史的演進脈絡、流變趨向乃至發展規律。各卷所選的篇目,既有對某文獻的全文收錄,也有對某文獻核心部分的截取。每篇文獻后還開列了一些相關問題的研究著作,引導讀者延伸閱讀,并作進一步的探究。
孟廣林 何黎萍 趙秀榮 選編 ·世界史 ·23.2萬字
梳理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的歷史淵源,百科全書式展現東歐古文明羅斯公國是9—13世紀以基輔為中心、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一個多民族國家,其統治區域大致相當于今天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地區。羅斯被認為是俄、烏、白三國共同的文明起源。歷史學家習慣上把這個國家稱為“基輔羅斯”。考據翔實,文筆生動,還原基輔羅斯諸位大公、夫人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和英雄故事在羅斯公國300多年的歷史中,征戰、商貿、外交、文化碰撞不斷,無數英雄人物與傳奇故事誕生。留里克開創了以他為名的王朝,奧列格、伊戈爾遠征拜占庭,奧莉加夫人為夫復仇開啟清明的攝政時代,“紅太陽”弗拉基米爾、“智者”雅羅斯拉夫和莫諾馬赫將國家發展至最鼎盛的階段……但紛亂血腥的內戰與外患最終讓羅斯分崩離析,1169年以后,羅斯的統治中心逐漸由基輔轉移到了東北部的弗拉基米爾公國,統一的羅斯不復存在。隨著蒙古鐵騎踏上東歐平原,羅斯被永久塵封在歷史的寶函中,但羅斯公國的解體奠定了今天俄、烏、白這三個東歐重要國家的主要歷史版圖,東斯拉夫文明的亮光依然閃耀至今。
肖瑜 ·世界史 ·24.6萬字
本書從外交史的角度,系統地剖析了歐洲百年劇變。拿破侖·波拿巴第二次退位及他的帝國覆亡后的歐洲政治格局是怎樣的?維也納會議是在什么背景下召開的?列強是如何維持歐洲均勢的?維也納會議后的歐洲政治走向為何受“神圣同盟”和“四國同盟”的支配?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是如何獨立的?美國發布《門羅宣言》的目的是什么?民族主義是何時取代正統主義的?克里米亞戰爭是如何爆發的?歐洲外交家是如何解決意大利問題的?普魯士是如何崛起的?德意志帝國是如何統一的?意大利的統一和德意志的統一對歐洲武裝和平局面的形成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說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是19世紀歐洲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東方問題再現的原因是什么?兩次巴爾干戰爭有何不同?為什么說帝國主義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本書將深入解讀。
(英)羅伯特·巴爾曼·莫厄特 ·世界史 ·23.2萬字
這不僅是一部通過十二幅地圖講述世界歷史的著作,更可以從中看到地圖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發展流變。書中精選的十二幅世界地圖來自不同歷史階段,出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圖師之手。作者向我們揭示,地圖遠非客觀的真實記錄,而是受到一時一地的觀念和動機的左右。通過解讀地圖背后的觀念和動機,我們可以窺視制圖師所處時代的風尚與精神。在作者的解讀中,作為人類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圖,成了“人-圖像-世界”三位一體的棱鏡,折射出人類的歷史進程和精神歷程,描繪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體畫卷。
(英)杰里·布羅頓 ·世界史 ·32.7萬字
本書對1857—1947年印度獨立運動作了全面系統的敘述,包括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國大黨的誕生及早期活動、1905—1908年印度民族革命運動、穆斯林聯盟的誕生及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印度民族運動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20世紀30年代的文明不服從運動、國大黨省自治、20世紀40年代的“退出印度”運動、最后獨立等內容,勾勒了跌宕起伏的印度民族運動的歷史軌跡和演進歷程。
尚勸余等 ·世界史 ·27.1萬字
榮登《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榜,雄踞蘭登書屋《紐約時報書評》《經濟學人》的年度好書榜單。一部當之無愧的以色列史詩,一部震撼人心的以色列建國史,也是百年來猶太民族的奮斗復興史,講述了一個懸崖邊國家的榮耀與悲情。作者阿里沙維特以自己家族故事為引子,通過親身經歷、深度訪談,歷史文獻、私人日志、信件等,通過一個個扣人心弦的個體故事,試圖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歷史,以引出更深層次的以色列國家思考,并對中東地區的紛爭淵源進行了歷史性梳理。
(以)阿里·沙維特(Ari Shavit) ·世界史 ·33.3萬字
本書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從解讀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文獻入手,在剖析各項賦役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的基礎上,考察了亞述各種賦役制度的源頭、發展演變的歷程、賦役的內容、、征發對象和征收方式等,從而探討了賦役制度的特點與規律。亞述的賦稅制度是一個內容廣泛的統一體,高度凝聚了亞述和兩河流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碩果,因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本書是從經濟的視角詮釋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國洪更 ·世界史 ·21.7萬字
《大分流》是加州學派代表人物彭慕蘭的代表作,暢銷20年而不衰。在這本書中,基于大量的材料,彭慕蘭考察了舊世界歐亞兩洲各個主要國家及其核心地區經濟發展,探討了一系列影響現代世界經濟形成的關鍵問題:為什么英格蘭沒有成為江南?為什么中國和歐洲為什么走上了不同道路?在彭慕蘭看來,1750年,英格蘭和中國的經濟核心區,在人均預期壽命、農產品市場、勞動體系、土地利用、資本的積累和技術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國和日本核心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并不比西歐差,整個18世紀舊世界的核心地區都面臨著土地密集型產品的局部短缺。東西方走在大體相近的經濟發展道路上,西方并無明顯優勢。
(美)彭慕蘭 ·世界史 ·31.3萬字
一部關于戰爭記憶、國家罪行和民族悔罪的政治游記。二戰結束七十年來,當正義的一方歡呼勝利,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危險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對自己不光彩的過去?表面看來,德國人對大屠殺的徹底反省,日本對侵略責任的抵死不認,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歷史的陰影下,關于奧斯維辛、廣島、南京這幾個煉獄之所,關于歷史的勝者審判和歷史的紀念泛濫,以及為了實現“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兩個看似迥異的國度,實則都充滿了難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帶。走訪歷史的曖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話語之下的潛臺詞,同時作者也不忘一再追問:究竟該由來償還,這罪孽的報應?
(荷)伊恩·布魯瑪 ·世界史 ·25.3萬字
本書系作者由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部落社會理論視野下的印度現代早期農業社會研究”成果文稿修訂而成。該書在當代國際學界印度史學轉向的學術語境下,全面細致地考察了正統印度史學和新印度史學對印度現代早期農業社會和莫臥兒帝國的不同詮釋,創造性地提出了歷史空間理論。此外,作者還進一步深入考察了正統印度史學和新印度史學的歷史性問題,從智識史的角度解析了正統印度史學和新印度史學產生的具體歷史脈絡。本書是國內學界關于印度史學轉向的第一部專題著作,它的出版將大大更新我們的印度史知識,對國內學界的印度史研究產生深刻影響。
王立新 ·世界史 ·23.8萬字
本書圍繞古希臘羅馬傳世典籍的解讀和研究,從五個方面概覽古典學術的整體面貌,旨在經由古典學術通達古希臘羅馬傳世典籍所承載的古典精神。第一章介紹三所歐美高校從本科入學到博士畢業的古典學專業培養模式;第二章梳理初習者需要通盤了解的傳世典籍并給出必讀書目;第三章指導初習者使用校勘本、輯佚本及評注本,逐步深入對傳世典籍的文本細讀;第四章引領初習者掌握所選擇的研究方向和學術問題的研究現狀,將所涉文獻分門別類地編制成工作書目;第五章討論古典學研究最常見的三類方法,引導初習者循序漸進地使用語文研究法、歷史研究法和思想研究法。
張巍 ·世界史 ·29.7萬字
本書以武寅主編《簡明世界歷史讀本》知識體系為框架,收錄相關基本歷史知識,為中級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提供一本簡明扼要的世界歷史知識手冊。本書包括世界歷史名詞、世界歷史年表兩部分。其歷史知識涵蓋范圍包括基本歷史理論范疇與自人類起源至1949年的世界歷史。
武寅主編 ·世界史 ·27萬字
《韓國研究論叢》為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創刊于1995年,一直秉承“前沿、首創、權威”的宗旨,致力于朝鮮半島問題研究,發表文章涉及朝鮮半島問題研究的各個領域。全書設有政治、外交與安全;歷史、哲學與文化;社會、經濟與管理三個專題。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 ·世界史 ·22.2萬字
1095年至1291年,在教皇的號召下,一群狂熱的基督徒在近兩百年間發起了八次試圖收復圣地耶路撒冷的遠征,對東西方世界影響深遠。1219年至1260年,強大的蒙古人在四十余年內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模西征,建立起空前龐大的帝國。本書激情講述了這一系列發生于中世紀歐亞大陸上的征服戰爭。伴隨著浩浩蕩蕩的十字軍隊伍和縱橫無敵的蒙古鐵騎,傳奇人物一一登場,紅胡子、獅心王、薩拉丁、成吉思汗、拔都、山中老人……一盤疾風驟雨的歐亞大棋局序幕拉開。血火交織中,權力與欲望、夢想與榮耀、貪婪與野心,勾勒出一幅蕩氣回腸的中世紀歷史圖景。即將迎來的,是新的時代與秩序。
曲飛 ·世界史 ·28.7萬字
牛津大學一年級新生教材,既是入門級,又是專業級!牛津大學出版社壓箱底的寶貝,耗時40年專為歷史愛好者打造的專業級入門讀物!翻開本書,坐進牛津大學課堂,看古希臘的哲學、藝術、政治,如何塑造西方文明的源頭!本書一經問世,便被選入牛津大學新生指定閱讀書目,也被歷史愛好者們奉為理想的歷史基礎讀本!受到大學新生、家長、教授老師和媒體一致好評的世界史入門經典!“牛津世界史”系列在英美等國經久不衰,單本銷量超100萬冊!被譽為“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應該讀的書”!“牛津世界史”系列共有21本,包含《牛津古希臘史》《牛津古羅馬史》《牛津英國史》《牛津意大利史》《牛津維京史》《牛津法國大革命史》《牛津第三帝國史》等。其中,《牛津古羅馬史》《牛津英國史》即將上市。
(英)約翰·博德曼等 ·世界史 ·31.9萬字
在俄國君主制最后的150年里,歐洲風云變幻,工業化迅猛發展,市民階層崛起,現代政治思潮席卷各國,無不給羅曼諾夫王朝帶來挑戰。正如君主制并非一成不變,冬宮及其廣場也扮演著多種角色:它是皇室居所、帝國展示權力的舞臺、匠人與建筑師的訓練場、藝術品博物館,也是首都市民生活的中心。在這里,君主與平民相遇,皇宮與城市交匯。成千上萬民眾從各地來到圣彼得堡,成為宮殿的建筑工、建材供應商、差役仆從、守衛士兵、藝術家、文物管理員……他們與皇室成員一起上演著一幕幕精心編排的君主制大戲。而1917年,當布爾什維克占領冬宮,這座由人民搭建、打理、參演的舞臺也最終由人民繼承……
(美)蘇珊·P.麥卡弗里 ·世界史 ·20.8萬字
《東方的文明》是法國歷史學家勒內·格魯塞的代表作之一。該書圍繞“近東和中東的文明”“印度的文明”“中國的文明”“日本的文明”,對東方文明進行系統闡述。格魯塞并沒有從東方歷史的全局入手,而是依靠自己廣博的知識以及對古物資料收集、研究,并以審美和學術為基礎理清了東方各古國的藝術發展之路。因為格魯塞的介紹,東方的古韻躍然紙上,東方的文明也從另一角度展現于世界。
(法)勒內·格魯塞 ·世界史 ·49.3萬字
“日本結”有雙重寓意:一是團結,國民一體,在開放的世界中極其排外;二是心結,根深蒂固,盤纏在中日兩國民眾之間。“日本之謎”能否破解?“日本文明”是否成立?日本的現代作為留下了許多令人費解的疑團。本書以地緣歷史哲學為認知平臺,在人與自然的基礎關系中追索民族根性及其文化抉擇,看日本特有的“世間”社會和“間人”生活之由來,即它在外來文明的沖擊下如何自我建構、自行傳承和適時轉向?在“日本化”的宿命糾結中如何自立自足、自強不息。
李小江 ·世界史 ·24.5萬字
第一部關于印巴之爭,這個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最棘手的沖突之一的權威歷史著作。1947年8月,英屬印度分裂為獨立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時,正值集體大屠殺,一方是印度教教徒和錫克教徒,另一方是穆斯林,超過75萬人被屠殺,1200萬人逃離家園越過新邊境尋求庇護。然而,那個8月似乎至今仍未結束。著名歷史學家迪利普·希羅對印巴關系進行了引人入勝的描述,追溯了導致次大陸分裂的里程碑式事件,以及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之間有爭議關系的演變。而且時至今日,爭端仍難以得到合理的解決,克什米爾控制線仍是世界上防御最嚴的邊境。自分治以來,印巴之間發生了幾次嚴重的危機,包括1971年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成立孟加拉國;以及印巴雙方獲得核武器,導致1999年和2002年幾乎不可避免的對抗。希羅不僅記錄了印巴兩國與美國及蘇聯的關系,還記錄了他們與中國、以色列和阿富汗的關系,充分證明了印巴沖突的地緣政治重要性。這些線索,在希羅的筆下編織成了清晰的敘事,充滿了豐富多彩的領導人傳記,對戰爭、聳人聽聞的暗殺、侵犯人權之舉的生動描述,也穿插著像板球比賽、電影、電視劇這樣的文化符號,是將印巴之間關系第一次放大觀察的勇敢嘗試。
(英)迪利普·希羅 ·世界史 ·35.3萬字
從19世紀90年代前后到20世紀60年代是非洲歷史的殖民時期。非洲殖民統治表現出殘暴性和剝削性,同時也暴露出霸權脆弱性,它無法有效控制殖民地社會變遷,這體現在殖民地社會變遷的各個方面。本書以英屬非洲殖民地為中心展開論述,意在展示殖民時代非洲社會的劇烈變遷,凸顯非洲民眾在殖民地社會變革進程中的能動作用。作者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前提下,努力拓寬研究領域,不僅關注殖民統治,而且試圖全方位展示非洲社會變遷;將殖民主義與非洲社會變遷相結合,強調非洲人是非洲歷史變遷的主體。
李鵬濤 ·世界史 ·2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