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印卡人對自己帝國歷代國王生平事跡和自己國家一切事物的敘述和評論。這部著作的素材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作者母系親屬印卡王公對古國的回憶,二是作者自己從小在祖國耳聞目睹的情況,三是引錄在他之前為秘魯修史的西班牙著述者的記述。作者把三者有機地組織起來,全面記述了印卡帝國的歷史和印卡社會的各方面情況,同時對于涉及的內容和西班牙作家著述的是非真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斷,從而構成一部完整的“述評”。
(秘魯)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 ·世界史 ·47.9萬字
本書為國內第一部以英國茶文化為主題的歷史學專著,研究對象為英國茶文化,時段為十七世紀中期至十九世紀末期,意在梳理茶文化作為異質文化在英國的傳播過程,進而論析其本土化,剖析英國茶文化尤其是下午茶的形成與文化內涵,闡釋茶文化對英國經濟、政治與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僅梳理了英國茶文化的形成過程及其特色,而且揭示了茶文化具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融合的特征,它在英國的本土化與經濟、政治乃至中英關系等諸多方面密切相關,作為英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影響可謂廣泛而深刻。
劉章才 ·世界史 ·24.5萬字
本書從1832年英國通過鴉片貿易逐漸侵蝕清末中國開始,敘述了直到1914年的80多年近代史。當時,清政府關閉國門,與西方僅保持了極少的貿易。英國通過鴉片貿易、發動戰爭,使得東西方的平衡被打破。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打開國門,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本書以小見大,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展示了租界、通商口岸、海關,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的變遷。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主要觀察視角來自當時在華洋人的書信、日記、檔案,以及主辦的報刊等,可以說是通過洋人的視角來揣測、分析西方列強的種種行為動機和邏輯,是非常難得的閱讀觀察視角。
(英)畢可思 ·世界史 ·37.4萬字
本書以伊比利亞半島戰爭中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領導的伊比利亞半島軍隊為主要內容,詳細闡述了軍隊的組織、士兵生活及心理狀態。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是個什么樣的人?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的步兵戰術是什么?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的騎兵戰術和炮兵戰術是什么?伊比利亞半島軍隊的總部、師、旅和團分別是怎樣構成的?團的軍官和士兵處于何種狀態?伊比利亞半島軍隊的附屬組織都有哪些?伊比利亞半島軍隊的紀律如何?伊比利亞半島軍隊的制服與武器是怎樣的?本書深入解讀。
(英)查爾斯·歐曼 ·世界史 ·20.9萬字
《世界近現代史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點基地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年刊,面向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為促進和推動國內世界近現代史研究而提供的一個學術交流的園地,辟有史學理論研究、全球史研究、國際關系史、地區國別史、博士生論壇、爭鳴、書評、史學資料、研究綜述等欄目,對于推動中國的世界近現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輯主題為“戰后改革與現代日本”。
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 ·世界史 ·25.8萬字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皇拿破侖三世在色當迅速戰敗被俘,然而帝國的崩潰并未結束戰爭,新成立的國防政府仍在巴黎堅守。巴黎民眾飽受炮擊和饑餓的痛苦,而法軍的突圍和解圍行動都遭受了慘痛的失敗。國防政府最終選擇向普魯士屈辱求和,憤怒和失望引發了震驚世界的公社起義。作者在本書中使用了大量未曾公開的一手材料,描繪了這戲劇性的10個月中的高潮時刻。他那震撼人心的高超筆法和書中無數當事人留下的直接記錄,使得那段遠去的歷史變得再度鮮活。
(英)阿利斯泰爾·霍恩 ·世界史 ·36.2萬字
歐洲歷史是人類眾多文明類型中的一種,既有人類文明的共性,也有其獨具的文明個性。本書即以歷史事件和人物為主體,在具體歷史進程中,呈現歐洲文明的概貌。以歐洲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為序,設置章節,同時選取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展開歷史細節的描述,力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講述自文明誕生至20世紀的歐洲史。
馬世力 陳光裕 ·世界史 ·21.4萬字
本書作者“帝國之鷹”阿爾伯特·凱塞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26名元帥之一,曾在德國軍隊長期服役,對德國空軍的建立和壯大發揮了重要作用,參加過一戰、二戰,特別是在二戰的波蘭、蘇聯、北非和意大利戰場,曾經策劃、指揮、執行了許多重大戰役,1945年以德軍西線總司令向盟軍投降,見證了德國軍事力量最后的結局。作為戰敗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對二戰德國戰略和戰術得失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有一定軍事史意義。作者身居德國高層多年,與許多政治人物、軍事領導者有過密切接觸,對德國軍事、政治生活中改變歷史的事件大多有所了解,他的敘述可以增進讀者對許多歷史瞬間的認識,同時從多個角度更加全面和立體地還原復雜的歷史。從他敘述中,可以看出德國軍隊和納粹政權興起與滅亡的線索。
(德)阿爾貝特·凱塞林 ·世界史 ·23.3萬字
貿易,打破一切地域、語言、宗教和政治界限讓東西方文明交匯融合,實現了人類共同理想。馬可·波羅是當之無愧的全球化先驅。作為人類歷史上首位由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并由海上絲綢之路返回歐洲的旅行家及商人,馬可·波羅向整個歐洲打開了通往神秘東方的大門。他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財富的渴望和對異域文明的求知欲,直接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哥倫布在四次前往新大陸的途中,便一直小心翼翼地隨身帶著《馬可·波羅游記》。本書作者勞倫斯·貝爾格林仔細研究了現存的上百個版本的馬可·波羅傳記,參閱6種語言一手史料,親自追溯并生動再現了馬可·波羅在絲綢之路上的偉大冒險,試圖解答人們長久以來對于馬可·波羅及其傳奇之旅的質疑。在大歷史框架下,馬可·波羅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完整實現古代“一帶一路”全方位壯游的探路人。在他看來,能夠沖破文化差異和沖突的阻礙、將人們聯系在一起的是一種廣泛而深刻的動力,那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進行貿易的沖動和天性。
(美)勞倫斯·貝爾格林 ·世界史 ·23.6萬字
“武裝和平”被歐洲史學界公認為揭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鑰匙”。普法戰爭打垮了法國,德意志實現了統一,為什么無法滅亡法國?歐洲大國協調在柏林會議上扮演了哪種角色?德意志第二帝國從俾斯麥時代向威廉二世時代轉變為什么是戰略上的失誤?奧匈帝國對巴爾干半島的覬覦與俄羅斯帝國的泛斯拉夫主義為什么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奧斯曼帝國為什么在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敗于巴爾干同盟?巴爾干同盟分贓不均如何引發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摩洛哥危機是如何發生及解決的?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究竟是塞爾維亞王國的官方行為還是民間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關鍵十二天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歐洲協調、大使會議為什么失靈,從而未能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本書將給予詳細解答。
(英)羅伯特·巴爾曼·莫厄特 ·世界史 ·20.4萬字
《蒙古帝國》13世紀,蒙古帝國有如旋風一般席卷了歐亞大陸,它的崛起和發展,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謎題:蒙古人擴張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是什么?蒙古如何從人口不足200萬的地方政權極速成長為勢不可擋的大帝國?蒙古征服過程中如何與那些強大的、有著輝煌文明的大國互動?圍繞這些問題,作者挖掘中西方史籍文獻,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給出了自己的理解。蒙古的征服戰爭,加速了古代東西方世界的物產流動、人口遷徙、文化傳播等方面的交流。《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本書是近年來蒙古帝國史研究領域中的重量級新作,作者在世界史與全球史的視野下,重點描繪了由成吉思汗推動的歐亞文化交流,以及蒙古各汗國陸續崩解后,一個新的歐亞世界的產生過程。在蒙古統治者的強制推動下,東西方之間開始了互相交流的過程,在“蒙古治世”之下孕育出了嶄新的歐亞文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過去被視為毀滅文明世界的蠻族形象得到了修正。
易強 (美)梅天穆 ·世界史 ·35.5萬字
1081-1797,七百年群雄角逐,威尼斯異軍突起、縱橫東西,成就地中海霸權,改變歐洲和世界歷史進程。麥克尼爾講述“海上帝國”威尼斯的前世浮沉,史詩筆法入木三分,宏大歷史躍然紙上,令人無限神往,無限遐想……麥克尼爾將威尼斯視為中世紀至近代早期的歐洲樞紐,描述了拉丁基督教國家與東歐東正教國家、伊斯蘭教國家之間的交流與沖突。以威尼斯為中轉站的文化融合、文明互動,對近代歐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美)威廉·麥克尼爾 ·世界史 ·20.5萬字
《大撕裂時代》以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為背景,以“羅斯福新政”為敘述主線,將美國在1929-1939這充滿危機與變革的驚心動魄十年展現的淋漓盡致。從胡佛政府對舊經濟制度的墨守成規以及處理新經濟狀況時的笨拙方式,讓美國在噩夢一般的危機中滑向更可怕的深淵開始敘述,作者將“羅斯福新政”的出現置于各方勢力的爭論和交鋒之中,更加顯示出其必然性,也能從側面窺見美國民主的某些細節,以及美國社會面對大危機心態上的轉變。最后一章作者就法西斯主義戰爭陰云下美國“孤立主義政策”的破產與新國際政治參與政策做了概述。
(美)弗雷德里克·劉易斯·艾倫 ·世界史 ·20.8萬字
《蘇聯春秋.大轉變》,主要介紹了斯大林執政時期的蘇聯歷史。
鄭異凡 ·世界史 ·24.2萬字
《美國第一夫人回憶錄》由美國第二十七任總統威廉·霍華德·塔夫脫的夫人海倫·赫倫著。塔夫脫總統夫人地位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回憶錄的重要性。美國是如何對菲律賓進行殖民統治的?美國對菲律賓的近代化進程起到了哪些作用?塔夫脫總統如何突破種族、政治、宗教的藩籬推動和平主義的?美國對中國和日本的印象分別是什么?不同的印象如何影響美國的遠東戰略的?本書將會一一作答。
(美)塔夫脫總統夫人 ·世界史 ·23.3萬字
《圣巴塞洛繆大屠殺:宗教紛爭、大國博弈與法蘭西王國的衰落》是研究法國瓦盧瓦王朝歷史的英國最權威學者亨利·懷特極其重要的學術專著,第一次通過系統的論證提出了“圣巴塞洛繆大屠殺是突然決策的結果”。瓦盧瓦王朝末期,法蘭西王國為何陷入宗教斗爭的困局?王權與貴族權力的斗爭是如何與宗教斗爭糾纏在一起的?圣巴塞洛繆大屠殺的決策過程是怎樣的?凱瑟琳·德·美第奇、查理九世等關鍵人物是否應該對圣巴塞洛繆大屠殺承擔責任及什么程度的責任?從被屠殺人數、波及范圍、影響程度等方面,圣巴塞洛繆大屠殺是如何展現所謂的“大”的?為什么圣巴塞洛繆大屠殺成了法蘭西宗教戰爭的開端、法蘭西王國中衰一百年的關鍵事件?本書將詳細解答。
(英)亨利·懷特 ·世界史 ·30.8萬字
在這本混合了歷史、旅行和冒險的作品中,金·麥夸里帶領讀者踏上了一段激動人心的旅程,讓我們能夠和他一起探索那些最引人關注又一直難以解釋的故事:從大毒梟巴勃羅·埃斯科瓦爾到光輝道路的領導人阿維馬埃爾·古斯曼,從聲名狼藉的探險者和考古學家海勒姆·賓厄姆到傳奇大盜布奇·卡西迪和圣丹斯小子,從古老神話中的埃爾多拉多國王到居住在天涯海角的雅馬納人……所有這些故事恰恰都發生在這條山脈沿線,生與死的大戲在此不斷上演。
(美)金·麥夸里 ·世界史 ·29萬字
本書考察了從1648年威斯特發里亞和約簽訂以來,英國與法國和普魯士德國之間的關系,呈現了一份及時而又富有遠見的研究。作者認為歐洲一體化是從這三國之間的外交、經濟和文化關聯中演變而來的;隨著戰爭的破壞性逐漸增強,經濟期待不斷提升,這些國家開始拼命地想要自己存活下來。然而,這三個國家很少同時處于和睦關系之中。雖然整個歐洲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共同體,但其實不同的文化獨特性還是在某種程度上阻礙著歐洲各國的結合,所以歐洲整合始終如夢。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脫歐是可預見也可控的。畢竟,這些根源為圣羅馬帝國的聯邦間血脈太緊密了,所以歐盟依然是由二十七的國家組成的強大機構。英國脫歐后,將在歐盟外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而作者看到的是這樣的“保持距離”,將凸顯歐洲中心的實用主義和歷史穩定性。
(英)斯圖爾特·斯威尼 ·世界史 ·27.6萬字
一部羅馬帝國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查士丁尼一世是古典時代晚期最后一位被冠以“大帝”稱號的東羅馬皇帝,他和他那一代能臣武將又被稱為“最后的羅馬人”。他出身邊陲行省伊利里亞的一個窮苦農民家庭,卻在四十歲便加冕成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他充實帝國的國庫,收復了帝國的舊都羅馬;他在尼卡暴動中被焚毀的舊教堂廢墟上,建起人類建筑史上奇跡圣索菲亞大教堂;他發布赦令,任命一眾法學家,編纂出一部羅馬法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法典》,奠定了大陸法系的基石……以上成就中的任何一項,都足以使一位帝王名垂青史。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有什么理由不能實現羅馬帝國的復興呢?事實上,理由有很多。而其中最觸目驚心的一個,便是發源自非洲的鼠疫桿菌。當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體,與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碰撞時,其結果便是一場橫掃整個地中海世界的大瘟疫。在付出了2500萬具尸首的代價、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包括君士坦丁堡在內的幾十座繁榮富庶的都市化為鬼城之后,羅馬,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軌跡都被不可逆轉地改變了。“最后的羅馬人”的雄心、才智與夢想,在歷史與自然的風暴的面前,竟是那么的不堪一擊。
(美)威廉·羅森 ·世界史 ·23.7萬字
從19世紀90年代前后到20世紀60年代是非洲歷史的殖民時期。非洲殖民統治表現出殘暴性和剝削性,同時也暴露出霸權脆弱性,它無法有效控制殖民地社會變遷,這體現在殖民地社會變遷的各個方面。本書以英屬非洲殖民地為中心展開論述,意在展示殖民時代非洲社會的劇烈變遷,凸顯非洲民眾在殖民地社會變革進程中的能動作用。作者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前提下,努力拓寬研究領域,不僅關注殖民統治,而且試圖全方位展示非洲社會變遷;將殖民主義與非洲社會變遷相結合,強調非洲人是非洲歷史變遷的主體。
李鵬濤 ·世界史 ·2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