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隋朝雖短暫卻也璀璨。漢承秦制,唐循隋法,如果沒有隋朝三十多年的承上啟下,沒有隋朝奠定的經濟和制度基礎,后來的大唐盛世能否會出現還須畫一個問號。本書以隋朝的創建、興盛、衰亡為主線,詳細記述了重大歷史事件和主要人物。以靈動的語言和扣人心弦的情節撥開歷史迷霧,走進統一富強與暴虐短命并存的時代,感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破解千年以來的歷史謎案,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真相,從中理解歷史的大走向、大脈絡,追古撫今,獲得感悟和啟迪。
趙海峰 ·中國史 ·23.2萬字
本書作為四川大學研究生精品課教材。主要內容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面對現代工業文化帶來的千年未有的社會大變局,中華民族的一代代先進群體在各自的時代對當代歷史作出了選擇。洋務派選擇了單純的經濟改革,維新領袖選擇了政治改革、君主立憲政治,革命家選擇了民主共和,新文化運動的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了對西方文化的全面吸收和對本土文化的全面批判。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對西方社會學說的全面迎受打破了前此基本的選擇格局,出現了各種社會理想千帆并發的局面。“五四”以后,經過一定時期的分化與重組,形成了眾多思想派別,但其中既有理論體系又有理想社會方案,表明了對未來社會選擇意向的似乎只有五大派。即(1)民族主義派。主張按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理論體系建設一個放棄個人自由,踐履民族至上、國家至上道德的實力強大的民族國家。(2)農村社會復興派。主張全面復興中國固有的農業文明,從農業文明高度發展中產生一個新型國家。(3)自由主義派。主張效法西方民主國家,在個人主義社會關系基礎上建設現代工業化的中國。(4)文化調和主義派(蔣介石時代的國民黨)。主張在傳統觀念文化的地基上建立一個以工業化為特征的現代國家。(5)新民主主義派。主張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建設中國的現代工業化社會,并進而走向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歷史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思想,沿這一思想體系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本書對上述各個時期的思想作了全面分析和闡論。最后得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結論。本書具有較大出版價值。
陳廷湘 李瑞 李慧宇 ·中國史 ·22.2萬字
本書研究對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作者從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入手,梳理了北宋晚期紛繁復雜的政治演變過程,試圖理解中國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質。首先全書圍繞宋代“士大夫政治”這一大主題,說明其多層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實踐中逐漸異化的過程。其次從技術與觀念的層面,說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現的彈性與多元性。
方誠峰 ·中國史 ·30.4萬字
呂思勉編著的《兩晉南北朝史》一共四冊,集中闡述了兩晉的政治形勢、南北朝朝代的更迭以及這一時期的社會組織、人民生活、文化、學術和宗教。呂公以嚴謹之精神、專業之筆觸、高尚之情懷將兩晉南北朝史娓娓道來,旁征博引,一氣呵成。個中滋味,令人掩卷深思。稱其為斷代史中的之作、精品之作絕不為過。
呂思勉 ·中國史 ·32.6萬字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為大學生專門撰寫的一本通史讀物,對于此書作者曾說:“頗希望讀了的人對于中國歷史上重要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現狀的所以然,對于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于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中國文化史”,下編為“中國社會史”。這部書針對當時上海大學文科學生學習上的需要,沒有采用一般通史的體例。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分章按時代順序有條理地敘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
呂思勉 ·中國史 ·36.2萬字
呂思勉在江蘇省立常州中學任教期間,為學生講授中國文化史,本書在此基礎上整理而成。全書從婚姻、階級、賦稅等十八個方面概述了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與文化學術的歷史發展狀況、相互關系及特點,是為呂思勉國學研究的精華之作。
呂思勉 ·中國史 ·23.6萬字
《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撰的一部規模空前的史學巨著,全書卷帙浩繁,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成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方面的重要史實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本書精選了原書中最為人所稱道的300余個獨立完整的故事,按時間順序對其進行了整理編撰,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地闡釋原著。精練生動的文字、科學簡明的體例、豐富精美的圖片、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設計理念,多種視覺元素有機結合,幫助讀者從全新的角度和嶄新的層面去考察歷史、感受歷史、思考歷史。
司馬光 翟文明 ·中國史 ·46.3萬字
1911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三年后中國參戰;1919年,中國派代表團參加巴黎和會,接著爆發五四運動。辛亥革命及到五四運動爆發,中國情況是怎樣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西方媒體進行了許多報道。許多來華西方人,包括諾獎作家賽珍珠也對中國的故事進行了講述。巴黎和會上,中國為了收回山東權益,中國駐美大使顧維鈞、中國外交總長陸征祥等,進行了怎樣斡旋?威爾遜想幫助中國收回山東權益,為什么與日本妥協了,造成了怎樣的后果?五四運動的起源,與威爾遜提倡的各國平等和民族自決是否有關系?中國知識精英胡適、蔡元培、陳獨秀等領導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美國對日本妥協,他們對美國失望了。但是西方的新聞媒體,看到中國正在發生的劇變,這就是“中國的覺醒”。歷史學家王笛的新著《中國記事:1912—1919》,展示了這段波瀾壯闊、色彩繽紛的非虛構歷史。
王笛 ·中國史 ·46.9萬字
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社會全面轉型的一個歷史階段,商業不僅高度發展,其職業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不僅出現了各種商業團體、商幫商會,而且關于經商之道和經商指導類圖書(書稿中簡稱為“商書”)也開始擺脫秘傳手抄的形式,化作公開出版物。而且,這些商業書不僅堂而皇之地作為“大眾讀物”出現在市面上,還廣受歡迎,這種現象反映了當時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業日益繁榮對社會觀念所造成的影響。本文分三編介紹了明清時期商書的發展、流傳,對深入研究明清社會的發展具有推進作用。
張海英 ·中國史 ·20.9萬字
本卷內容時間自1912-1923年,敘述了中國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建立這一時期的基本社會狀況。這時期的主要事件有北洋軍閥統治、袁世凱稱帝以及護法戰爭,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兩次直奉戰爭以及這期間北京政局的動蕩等,在此廣闊的背景下,作者敘述了民初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描述民初經濟的黃金時期極其起伏的復雜情況,說明中國傳統經濟在向現代經濟轉型過程中仍然步履艱難。
汪朝光 ·中國史 ·42.6萬字
呂思勉是中國現代的歷史學家,在中國通史的構建上做出了貢獻,同時在近代史的寫作上也有開辟之功。本書從清代早期社會特征寫起,一直寫到抗戰結束,舉凡近代史的事件、人物、制度典章,無不細致入微,是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經典之作。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呂思勉 ·中國史 ·34萬字
三國,一個英雄輩出、戰爭不斷、烽煙四起的時代。三國,一個智計并出、連橫博弈、合合分分的時代。這是一部宏觀全景的歷史讀物,這是一部權威專業的歷史讀物,這是一部見解獨到的歷史讀物,這是一部生動有趣的歷史讀物。南門太守耗費30多年時間遍查史籍、分析史實,親訪百余處三國遺址遺跡,用正史的筆觸、全史的概念,幾易其稿,撰寫的皇皇巨作,為讀者講述三國的歷史真相!本書從東漢末年開始寫起,包括宦官亂權、何進被殺、董卓入京、酸棗會盟、獻帝西遷、董卓被刺、王允誤國、獻帝東歸、易京失守、席卷江東、征伐陶謙、轅門射戟、袁術稱帝、青梅煮酒、呂布被滅、袁術敗亡、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潼關之戰、劉備入川等內容。其中,赤壁之戰僅是一場遭遇戰、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孫權而非諸葛亮等歷史事實,歷來被文學藝術夸張虛構。本書從史實出發進行正本清源,還原歷史本來面貌,給讀者講述真實的三國歷史。
南門太守 ·中國史 ·31.6萬字
《二十世紀世界史》為北京大學公選課教材,提綱挈領地介紹了20世紀世界主要地區和國家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內容包括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中東問題、美蘇冷戰與緩和、歐洲統一進程、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東亞的崛起等等。
王紅生 ·中國史 ·21.8萬字
晚清帝國華麗的梁柱上,早已被白蟻蝕空。庚子年間,慈禧太后迎來了她一生最為煎熬的一年:海外有保皇黨搖旗,廣東有孫中山吶喊。東南諸省聯合互保,與清廷貌合神離。在朝廷主戰派的默許下,義和團迅猛蔓延,禍及京津。八國聯軍長驅入京,頃刻間京都蒙難。兩宮倉皇西巡,長達一年零四個月。李鴻章奉旨北上,與列強周旋談判,完成他生命中最后的政治使命。《辛丑條約》簽訂后,清廷刮骨療傷,實施新政,縫補已然千瘡百孔的大清王朝。
李克定 ·中國史 ·31.7萬字
2016年3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和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共同啟動“歷史認識與中日關系的未來——中日有識者的戰略對話”研究項目,力圖通過中日學者共同考察中日關系的歷史,就1931~1945年中日戰爭的原因及背景,以及戰后中日關系的發展狀況達成一定共識,然后在雙方關于歷史認識的共識基礎上梳理兩國面臨的現實問題,并就未來中日合作關系進行探討。本書為該項目第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匯編,計有中方學者執筆的七篇文章和日方學者執筆的八篇文章。
于鐵軍 汪朝光主編 ·中國史 ·22.9萬字
原名《呂著中國通史》,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呂思勉先生為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是中國文化史,借鑒古代史書的典制體,按章節分為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等十八個專題,內容之廣泛,完全與今“大文化”涵義相合;下冊是中國政治史,從民族起源開始,敘述歷朝歷代史事直至民國開創。濃縮中國五千年歷史于一書,僅用了三十八萬字,其功力非同一般。
呂思勉 ·中國史 ·36.3萬字
本書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利用檔案、科舉錄、日記、書信、詩文集、報刊等大量新舊史料,提出了科舉改章和開進士館“兩條脈絡”的科舉改制整體研究思路。首先深入探討了科舉改制的流變、論爭與決策過程,接著將科舉改制置于癸卯、甲辰會試和進士新學教育的實際運行中檢視其利弊得失,進而討論了癸卯、甲辰進士群體在廢科舉、預備立憲、從帝制到共和劇變時代的出處進退和流風遺韻。
韓策 ·中國史 ·22.4萬字
有關秦史與秦文化的研究,是當今史學界的熱點問題,相關研究有了較大推進,取得了不少優秀成果。本書共計收錄28篇論文,分為政治與經濟、中央與地方、信仰與民俗、傳世文獻與出土簡牘4個專題:部分論文結合傳世文獻典籍、考古出土資料及圖像資料,分析秦史各階段的特點,總結秦文化體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并對秦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信仰世界做了微觀考察;部分論文從政治、軍事、文化、制度等幾個方面來分析秦實現統一的原因,并對秦的經濟生活與生產方式進行個案式探討,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見解;部分論文利用出土簡牘材料及傳世文獻,對秦的政治結構、行政體制、官僚機構和基層管理的問題展開探討,對秦的社會結構、階級關系以及秦政對后世的彩響等問題加以論述。諸位作者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澄清了一些學術疑難問題,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設性的新見解。
王子今主編 ·中國史 ·36.5萬字
吳晗是明史研究的著名專家,他寫過兩部明史,一是《明史》,二是《明史簡述》,本書均收入,分為上下兩編,堪稱吳晗所著明史的完全本。《明史》寫于20世紀40年代,原為四章,即收入本書上編《明史》的第一、三、五章,缺《軍與兵》一章。此次出版增補了《朱元璋的統治術》《明初的恐怖政治》《明代的軍兵》《明代的新仕宦階級》《明代的社會經濟》等五章,與前三章基本可構成一部完整的明史。下編《明史簡述》是1962年吳晗在中央高級黨校講課時的記錄稿,簡明扼要地講述了明太祖建國、明成祖遷都北京、北虜南倭、東林黨爭、建州女真、鄭和下西洋、資本主義萌芽等明史中幾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
吳晗 ·中國史 ·35.6萬字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南宋袁樞著。本書選取《資治通鑒》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每件史事詳記其始末,并自擬標題,記述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中的二百三十九件重要史事,另附六十六事,共三百零五件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開創了“以事為綱”的本末體史書先例。
(宋)袁樞撰 楊寄林主編 ·中國史 ·4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