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鄉村權力結構角度研究紳權與國家權力的關系,這不僅是一個法律史學問題,同時也是公法學的重要問題。本書秉承歷史描述與學理分析相結合的學術立場,以歷史的長鏡頭深入中國明清到民初的鄉村社會,探求鄉村公共權力系統中曾經存在的一對權力關系——紳權與國家權力,揭示鄉村自治如何在兩者的博弈中得以實現,而紳權的消亡對于近代的鄉村社會乃至政治國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徐祖瀾 ·中國史 ·17.2萬字
1920至1945年為現在港九舊區的形成期,灣仔、旺角、深水埗、九龍城的啟德濱處處皆是樓宇林立。經歷漫長歲月的洗禮,這些特色建筑或已消失,或已改建,作者黃棣才博士窮十年心力,參考大量歷史文獻資料,透過細致的建筑繪圖,重現這些充分體現時代風格、極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筑原貌,冀能以幅幅圖像,為我城留下印記。
黃棣才 ·中國史 ·10.6萬字
由《魏滅蜀》《淮南三叛》《司馬氏篡魏》《晉滅吳》《羌胡之叛》《陳敏之叛》六篇組成,敘述了三國后期曹魏攻滅蜀國,文欽、毌丘儉、諸葛誕三位將領在淮南地區反叛及被平定,以及司馬氏篡魏的過程;記錄了西晉滅吳和西晉初年聚居雍州、秦州、涼州各地的鮮卑、匈奴、氐、羌等民族在樹機能、郝散、郝度元、齊萬年等人領導下舉行的反晉活動、張昌領導的荊州流民起義始末,以及晉將陳敏發動叛亂、割據江東、被晉攻滅的經過。
袁樞 ·中國史 ·19.1萬字
本書所收十三篇文章,討論秦漢史之問題,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一討論漢光武帝之生平、性格、治術、政策及其政策措施對東漢政治之影響。古代游牧民族之經濟無法自給自足,必取足于相鄰之農耕民族,其方法主要是入侵搶掠其糧食物產,或農耕民族之君主給予游牧民族賞賜。征伐游牧民族之戰爭花費太高,故漢代“徙戎入塞”,安置投降之游牧民族于沿邊諸郡,對其飢荒之救濟花費最少,又可用之為兵,“以夷制夷”,抵抗塞外之游牧民族。光武帝“徙戎入塞”,又定都洛陽,不復經營西域,造成東漢中葉以后西邊、北邊諸郡漢人戶口太減,華夷各半,開日后五胡亂華之局。其二為利用“張家山漢簡”之新資料討論秦漢之歷史與官制。
廖伯源 ·中國史 ·15.3萬字
《四庫學》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連續性出版物。本書系第一輯,主要包括五個部分:四庫學探析、《四庫全書》與世界記憶遺產、全球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及其研究、《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四庫全書》的編纂與整理,具體內容涉及《四庫全書總目》與中華學術體系的構建、“四庫學”研究的當代價值、《四庫全書》與世界記憶遺產、《四庫全書》的歷史價值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陳曉華 ·中國史 ·16.2萬字
本書是《江湖三百年》的姊妹篇。本書主要依據檔案、地方志、回憶錄等,真實再現了中國三百年間錯綜復雜、撲朔迷離的江湖社會,全景描述了幫會經歷的跌宕沉?。杭茸哌^轟轟烈烈的革命歷程,也曾陷入為人們所詬病的黑社會……辛亥革命黨人是怎樣鼓動和引導幫會參加反清革命的?幫會在革命中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幫會對革命產生了什么消極影響?幫會是怎樣蛻變為黑社會組織的?
秦寶琦 ·中國史 ·18.2萬字
“東亞”正如“亞洲”一樣,是一種來自外部建構的概念,中國古代與“東亞”概念最為接近的一個詞是“海東”。大唐作為一個巨型政治體,其與周邊世界內容豐富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復雜的政治關系構成了半部全球史。處于極東位置的東亞諸國,背靠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其主要甚至唯一的面向就是唐朝,這就構成了唐朝與東亞的關系。
馮立君 ·中國史 ·16.9萬字
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是香港由戰后百廢待興走向繁榮的黃金時代,孕育出來的景點、地標和特色街道,都成為舉世聞名的標志,躍然于明信片上,代表香港向游客作招徠,同時亦展現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可堪回味的快樂時光。影像中的虎豹別墅、旋轉餐廳、啟德機場……都是陪伴我們長大的老地方。收藏家張順光有見于這段時期的香港明信片較少發表,特意精選近百張結集成書,分為香港、九龍、新界三輯,向讀者呈現昔日最真實的生活面貌和城市發展軌跡。無論是“登六”的五十后,還是年輕的八九十后,都可以從中找到我們最美麗的成長印記。
張順光 ·中國史 ·1.2萬字
書中囊括了從遠古到鴉片戰爭的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并按照朝代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編寫,知識脈絡清晰、條理清楚,閱讀起來更是方便快捷。叢書在用漫畫展示歷史故事的同時,以簡短、精練的文字介紹了故事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的歷史常識,讓小讀者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收獲豐富的歷史知識。
圖畫歷史創作室 ·中國史 ·9060字
客家族群是香港原居民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千年來多次遷徙中,客家先民把中原文化、人情風俗帶到了贛閩粵臺一帶,并與當地風情文化交融,形成了獨有的客家文化藝術形式。本書兩位作者帶領學生,以2014年公布的〈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的客家非遺項目:圍名歌、客家舞麒麟、制茶粿、紥花燈、西貢鹽田梓的曬鹽和主保瞻禮等串連,探討客家族群在香港數百年的傳承故事。通過田野考察,發掘新界鄉土的歷史滄桑,搶救歷史文化與集體回憶。
葉德平 邱逸 ·中國史 ·8.7萬字
本書收錄了基層抗戰老兵的回憶性文章五十九篇,均是秉持“親歷”“親見”“親聞”原則甄選的絕對一手資料。全書共八章,并以川軍、湘軍、桂軍、鄂軍為劃分標準,將全部內容歸為四篇。文章皆從抗戰老兵視角,多以第一人稱口吻,對其親歷的抗戰事件進行憶述,語言樸實耐讀,從平民化的側面讓讀者窺探史實真相,對于抗戰歷史的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抗戰:刻骨銘心的記憶》編委會 ·中國史 ·9.7萬字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今天的香港人有多少個知道中環德輔道原來是海濱?灣仔的海堤,原來在莊士敦道?本書根據第一手資料,扼要地闡述港島街道百年的發展脈絡,對讀者了解整個地區的發展,甚有裨益!
鄭寶鴻編著 ·中國史 ·1.7萬字
曹操竟是道教的“末日救世主”?諸葛亮竟然和呂布有同一個偶像?宋太祖的“良心”竟然坑了北宋!不怕暴風雪的蒙古人?不存在的!自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以來,中國開啟了“兩千年的帝國”時代。但是王朝更迭和帝王專制,這樣的定式思維能否概括浩浩兩千年的歷史?中華帝國廣袤的領土上,有著塞北的馬策與刀環;有著“手把青秧插滿田”的中原農耕民族;有著西域絲綢之路上遍布胡商身影的龜茲、高昌;有著西南瘴氣密布的山林;還有槳櫓聲聲、門閥林立的江南水鄉……朝堂之上,暗流洶涌:儒生和方士、軍閥和世家、貴胄和官僚……錯綜復雜的勢力明爭暗斗帝國外部,強敵環伺:藩鎮、叛軍、敵國虎視眈眈……什么樣的統治者才能管理這樣復雜的帝國?什么樣的權謀智慧才能維系這個微妙的天下?這就是中華帝國的歷史——它比小說還要奇幻和精彩。讓我們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帝國的興衰榮辱,品讀帝國統治的藝術。本書從“人心”“霸業”“權謀”“興衰”四個層面,通過兩個主題并結合兩個時代,運用詳實的史料和專業研究,剖析中國古代兩千年“帝國時代”的歷史脈絡,探究帝國統治的藝術,以全新的思路書寫中華帝國的簡史,從帝國的興亡探求中國數千年來,歷史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輝。
歷史研習社 ·中國史 ·17.4萬字
圖畫歷史創作室 ·中國史 ·6599字
本書收錄了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里的一些基層老兵的回憶性文章。這些文章均為其所親歷抗戰事件的憶述。當時他們或為剛剛投筆從戎參加抗戰的訓練兵,或為剛剛軍校畢業的小兵,或為下級軍官……他們抱著保家衛國之心,滿腔熱血投身抗戰。文章展現了這些基層軍人眼中的抗戰情形,記錄了他們在戰爭中所做的點點滴滴,反映了基層軍人的抗戰狀態,洋溢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激情,對于抗戰歷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抗戰:刻骨銘心的記憶》編委會 ·中國史 ·9.8萬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實現新的跨越,成績巨大,變化顯著。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上海各條戰線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在改革開放的各個領域,都誕生了一批先行先試的改革案例,涌現了一批勇于改革創新的人物,留下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改革創新故事,這是上海改革開放的歷史見證。本書以歷史沿革為線索,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關節,簡明扼要地以故事的形式加以敘述,勾畫上海近40年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展歷程,記錄上海人民開拓進取的堅實腳步,描繪上海激蕩人心的滄桑巨變。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 ·中國史 ·16.5萬字
本書從觀念和實證兩方面論述華夏天下世界的多元一體,農耕游牧兩個世界,既跌宕互動,又共生共融。陰、陽永遠不可能消滅其中一方,中國也是這種夷夏之間對立、互動、互融的勢的產物。夷、夏二維,缺少任何一方,都不成其為中國。理解中國的關鍵就是要從這種雙向、動態的“勢”去把握,這才是完整的天下經驗。從實證的角度,將這種夷夏如陰陽觀念的考察落實到具體的諸層面,如宋、遼、夏、金、元對文化象征資源的競爭,地域層面不同族群迭興對當地歷史人文的塑造、以及個人層面這種跌宕互動的歷史如何影響個人的命運與選擇。
韋兵 ·中國史 ·13.1萬字
本書詳細介紹了萬歷十年(1582)至萬歷三十四年(1606),明朝與緬甸東吁王朝的攻防歷史,全景描繪了明朝經營東南半島由盛轉衰,最終疆域內縮的悲壯歷史圖卷。同時,本書通過詳細考證明朝在西南邊疆地區的商貿、武備、外交、土地、人文等情況,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明朝的統治政策與治理邏輯,深度還原歷史現場。
楊添 ·中國史 ·11.7萬字
這是一本中國政治歷史文化的入門讀物。呂思勉先生是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他與陳寅恪、錢穆、陳垣并稱為“四大史學家”。他在20世紀30年代精心撰寫了一部中國通史,按歷史順序講述了政治史的變革,是一本能讓你快速了解中國史的入門佳作。體例較為特殊,與先生其他通史類著作明顯有別。本書取材廣泛,有趣好讀,生動地呈現出有溫度、有態度的中國歷史政治。既貼合教科書的課程脈絡,又延伸點到即止的教材內容,夯實歷史認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學習中國歷史政治和傳統文化的經典讀物。
呂思勉 ·中國史 ·12.3萬字
用小故事講大歷史,讀完通曉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上起黃帝時期,下至明朝崇禎十七年,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普通人即使想讀也苦于讀不完、讀不懂。本系列精選二十四史名篇佳作,用現代語言講述重要歷史人物及事件,帶你不知不覺通曉二十四史!本書為第一冊《史記》篇。黃帝其實是個發明家:公子發明車,以車為基礎,開發“車”系列,還靠戰車戰勝了天下共主神農炎帝,被譽為新的華夏共主——黃帝。趙武靈王英雄氣短:主父宮被公子成攻破,趙武靈王只能挖地三尺尋找殘存的食物,直到三個月后被餓死。商鞅變法變成作法自斃:商君逃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他曾經建議住店必須有證件,此時他卻沒有身份證明,作法自斃?。》_本書,不知不覺通曉二十四史!
王清淮 ·中國史 ·18.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