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并非一部西周的通史,甚至也不是西周晚期的通史,而是對西周滅亡這一歷史事件的實證性研究。作者通過探討西周國家的衰弱和滅亡這一特定的持續歷史和地理過程中,地理條件及其政治性建構之間的復雜關系,綜合運用考古發現、銘文和文獻記錄,同時聯系地表形態的特征,分析和說明了西周的政治體系是如何并且為何不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從而最終導致了西周國家的解體和王畿的崩潰。
李峰 ·中國史 ·25萬字
《近代史學刊》是教育部百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專業學術刊物,登載1840~1949年中國近代史領域內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專題討論、研究論文、研究綜述、書評、史實考訂、學者書札、學術信息等。本書是第22輯,分為五四運動百年紀念專題、中國近代大學與社會、近代中國宗教社會史、專題研究、書評、會議綜述6個部分。
馬敏主編 ·中國史 ·25萬字
萬里長城(2007年7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首)在北國邊疆轟然矗立,巍峨如險峰,蜿蜒如巨龍,東起遼東,西臨洮,形象莊嚴,氣勢磅礴,構成一道堅固、高大的藩籬,隔絕了境外的獵獵風塵和滾滾狼煙、凜冽寒潮和刀光劍影……
李子遲 ·中國史 ·24.9萬字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正式開始后,中國的愛國人士紛紛加入了抗日的革命洪流當中。此時,蔣介石的“錦衣衛”——軍統局也展開了一場與汪偽76號特務組織的暗戰。本書詳述了這場不見硝煙的戰爭,令讀者對那個迷霧重重的歷史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民國時期,三大特工組織,在一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展開了一場民國時期的無間道。
安子 ·中國史 ·24.9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淞滬會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淞滬會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702-1,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廣大官兵以劣勢裝備和血肉之軀,斃傷日軍四萬多人,堅守上海達三個月之久,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速戰速勝、吞并中國的迷夢。本書分五個章節,再現了淞滬會戰的慘烈。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24.9萬字
《文武北洋:梟雄篇》聚焦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五位武人,以人物為經線,以時間為緯線,探究共和發軔期的政壇風云,追述晚清民國大變革時代的升降沉浮。作者多年來潛心于收集爬梳民初史料,尋訪相關故址遺跡,親身到每一處現場踏勘,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歷史”,以嶄新的角度、生動的筆觸,呈現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期間的政治生態、人物風采……
李潔 ·中國史 ·24.9萬字
書稿是作者多年來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研習和探索成果。書中指出,面臨近代大變局之時,中國人在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道路上遭遇了諸多挫折。其解決的途徑之一是開眼看世界,翻譯西書以了解歐美國家富強之道,尤其是京師同文館出版的《富國策》傳播廣泛、影響較大。此外,早期維新思想家陳熾的《續富國策》,近代學界對亞當·斯密的紀念和評論等,也反映了國人追尋富強的心聲。
張登德 ·中國史 ·24.9萬字
《新世界史》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集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力圖在新材料的解讀、新理論和新方法的運用和新視角的發掘上下功夫,每輯設置不同的研究主題,設有“專題研究”、“史料及論著選譯”、“學術動態”、“讀史札記”、“名家訪談”、“圓桌會議”等欄目,全面展示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新成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世界史研究做出貢獻。本書是第一輯,以“什么是世界史:跨越國界的思考”為主題展開討論。
孟廣林 王大慶 ·中國史 ·24.9萬字
魏晉玄學及其玄化風尚,是文、史、哲等多學科學者長期集中研究的課題,而本書“正題反作”,力求對當時反玄風思潮加以比較全面、系統地梳理。內容既有魏晉玄學與玄風、士族社會家學門風等問題;也有晉宋之際北府地域學術群體與門第寒微學術群體的興起及其學風特征等問題;還有涉及中下層社會文化上浮及其與上層社會文化混雜的雅俗融通問題,如東晉、劉宋時期佛教僧尼生活的世俗化及其參預政治活動,以及劉裕稱帝過程中對術數文化的利用等專題。
王永平 ·中國史 ·24.9萬字
《堅守與突圍:李鴻章與大清帝國》回顧了李鴻章從拜曾國藩為師起至暮色年逝的一段歷史,分析了李鴻章作為當權大臣的得與失、功與過、罪與悔,肯定了李鴻章作為清代末期改革者的客觀形象。他早年落拓,任曾國藩幕僚抱負不得,而后創立淮軍,在鎮壓太平軍中屢建奇功,成為封疆大吏。創辦洋務運動而使其聲望達到頂點,甲午戰爭卻粉碎其強國夢,迅速由盛而衰,只能周旋于列強的外交舞臺,懷著忍辱負重之心為清政府“修修補補”,直至死去。李鴻章被視為“再造玄黃”的中興名臣,是大清帝國的“裱糊匠”和“探照燈”。他的一生,不止是晚清數十年的寫照,更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他的失敗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敗,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全書清晰地展現了大歷史下政局中個體的命運與抗爭,悲壯鮮活,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鳳凰書品 ·中國史 ·24.9萬字
全書由《皇太極入關機緣與得失》《多爾袞與皇權政治》《評清世祖遺詔》《康熙初年四大臣輔政芻議》四篇文章構成,四篇文章均關注清初政治史的重要領域,所涉及的人物也是學術界及普通讀者關注較多的。作者是傳統的實證史學,論斷皆有史料為依據,體現其扎實的史料功底。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文章往往發前人未發之覆,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示意義。
姚念慈 ·中國史 ·24.8萬字
由《曹操篡漢》《孫氏據江東》《劉備據蜀》三篇組成,通過曹操篡漢建立魏政權、孫氏據江東建立吳政權、劉備據蜀建立蜀政權等歷史事件,真實再現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
袁樞 ·中國史 ·24.8萬字
傳統中國研究集刊主要收錄國內外中國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專題論文、書評、序跋等。本刊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纂,是一本有較高學術質量的不定期學術集刊,在學術界獲得良好的口碑。本輯收錄近期國內外眾多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論文,見解深刻,頗有新意。
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編輯委員會 ·中國史 ·24.8萬字
為什么現代人對明朝興趣這么大?為什么明朝受到小說家和影視劇的追捧?為什么有評論說“明朝是中國繼漢、唐之后的盛世”?為什么明朝的皇帝幾乎沒有一個名聲好的?為什么明朝會出現宦官當道、太監專權?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究竟是怎樣的獨特存在?……為了讓廣大讀者更系統、更全面地了解明朝的歷史,我們編纂了這部《大明王朝三百年》。本書匯集了吳晗先生多部關于明史研究的作品及文章,比如《明史簡述》《朱元璋傳》《胡惟庸黨案考》《明成祖生母考》等,并對書的內容進行了重新編排和整理,內容涵蓋明朝的政治、軍事、制度、經濟、外交、社會生活、著名人物等,全視角解讀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深度剖析了大明王朝興衰背后的歷史邏輯。為便于大家閱讀,此次出版對作品中涉及的古籍引文進行了嚴謹的校勘工作,并對一些生僻字、詞進行了注解,力爭將大師作品更完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吳晗 ·中國史 ·24.8萬字
由《慕容叛秦復燕》《丁零叛燕》《拓跋興魏》《魏伐后燕》四篇組成,記敘了東晉時期北方各政權的興起與更替的歷史過程——前秦與東晉淝水之戰后進入衰敗期,部將紛紛反叛,建立了后秦、西秦、后燕、西燕。各政權之間互相攻伐戰爭不斷,內部爭權奪利紛爭不斷,走向衰亡。拓跋氏利用這一混亂局勢,幾經沉浮,終于崛起,并開始討伐后燕,最終滅了后燕。
元朝的大統一,結束了中國近四百年的分裂,但實現文化、心理認同上的真正統合,是更為艱巨的歷史任務。本書的研究取徑跨越文、史,提出“中州士大夫”概念,揭示了北方在唐以后中國文化發展脈絡中曾經存在的主動性,基本厘清了從金朝中期到元朝中期,漢地北方、南方文化統緒流變的基本線索,分析了南北士人精英圍繞“文”與“道”的思考、論辯、交流和融通,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元朝在完成政治統一之后,如何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實現士人精英在國家認同上的轉變。
求芝蓉 ·中國史 ·24.8萬字
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后,得到國際社會眾多民間援華組織的支持,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有中國人民“在西半球最忠實朋友”之稱的英國援華會。援華會成立于1937年9月,不僅在英國國內掀起援華抗日的高潮,而且搭建起國際合作援華的平臺,使英國一度成為世界援華運動中心。本書基于豐富的史料考察了援華會的成立、發展和退出歷史舞臺的全過程,分析了援華會早期蓬勃發展和后期逐漸衰落的原因。對援華會的歷史貢獻和局限性也有所討論,為理解國際社會民間組織的援華運動提供了新視角。
范秀云 ·中國史 ·24.8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多篇論文,從地域文化的言說、族群身份、香港在中英和華南的位置等幾個方面,探討歷史研究如何從具體的地方出發,卻能走出“地方”,檢討國家和民族框架下的歷史敘述。“走出地方”的另一重意義,也體現在作者對新舊史料的利用和思考,多篇文章探討了如何將歌冊、字典、繪圖、博物館藏品等實物材料置于更廣闊的脈絡中閱讀,并討論時至20、21世紀之交,網絡時代數字化的史料如何改變著歷史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程美寶 ·中國史 ·24.8萬字
本書是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明清時代”一卷。本書作者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嚴謹而深入淺出的闡述。過往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國際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系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采納了國際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很有新意。
(日)上田信 ·中國史 ·24.8萬字
本書通過對明代一系列科舉文獻的綜合研究,發現了文獻記載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解決了明代科舉制度研究領域的若干重大難題,比如洪武十八年榜的準確名單、明代進士榜的確切科次和登科總數等等。在此基礎上,對明代江西一省登科進士的人數及其分布進行了統計分析,并對相關文獻在記錄江西進士時存在的錯誤或疏忽,進行了詳盡的考證,最后得出一份明代江西進士的人物小傳。本書的研究結果,有助于讀者深入了解明代科舉文獻,從而合理利用相關文獻;準確把握明代江西進士的基本信息,促進相關文化產業的開發。
邱進春 ·中國史 ·2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