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女性從秦迄清兩千多年間,在經學歷史上是否沒有一人可登經師之席?在史學領域中是否有班超堪冠史家之名?她們又如何訓課子女、啟迪后代?本書篇章是作者多年來爬梳文獻、鉆研央料的學術成果,信為中國女性史研究補苴罅漏之作。全書分為通論及專論兩部分,對古代女性之治學與課子情況詳加論述,從而展示中國歷史文化中女性跋涉的足跡。
劉詠聰 ·中國史 ·26萬字
《北大中國文化研究》是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性學科出版物,致力于探討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力圖促進中國文化、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對話與融通,推動中國文化的大發展與大繁榮。本輯為第4輯,所收論文作者多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如李宗桂、豐子義、傅有德、孫熙國、李翔海、田克勒、宋志明、謝曉娟、成中英。
孫熙國 李翔海 ·中國史 ·26萬字
由《錢氏據吳越》《王氏據閩中》《劉氏據廣州》《高氏據荊南》《徐氏篡吳》五篇組成,詳細記述五代十國之吳越、閩、南漢、荊南、南唐的歷史,即唐末五代錢镠祖孫三世五王擁據吳越七十六年、王氏家族占據閩中地區并建立閩國、劉氏家族占據廣州并建立南漢政權、高氏占據荊南、從徐溫開始醞釀到徐知誥篡吳建立南唐的的歷史過程。
袁樞 ·中國史 ·25.9萬字
本書系統爬梳了1903年至1945年四十余年間,中日兩國媒介在中國東北地區這一特殊場域的博弈歷程。內容架構上,以日本對中國東北實施的新聞侵略手段及步驟為經,以中國廣大東北民眾遭受的身心折磨及東北新聞界的艱苦抗爭歷程為緯,深刻剖析了日本侵華過程中,以新聞侵略為主導的文化侵略的特點、實質以及對我國東北地區造成的危害;同時將東北新聞界在不同階段不同形式的反抗予以深入挖掘,著力凸顯東北新聞界有識之士在抵抗日本侵略中的思想引領作用,進一步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氣節,從而豐富了東北新聞史及日本侵華史研究的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
王翠榮 ·中國史 ·25.9萬字
美國記者眼中的民國大事,斑駁陸離的怪相,風云人物的沉浮,比如:北洋系統由盛及衰,國民黨北伐,日本在華勢力日益坐大,蔣馮閻大戰,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還有活躍在政壇的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等等。作者的特殊背景,使他有機會與民國要人過從甚密;而作為記者的寫作方式,使其回憶錄如同攝像機,準確細致地描畫了當時的中國社會,生動而真實,纖毫畢現。
(美)哈雷特·阿班 ·中國史 ·25.9萬字
本書透過無數史料,用富有哲思的文字構建出從史前到清代,南京城和南京人歷經的滄桑。作者帶領我們穿越到遠古,走到先秦,目睹南京在隋唐五代時歷經第三次浩劫,在宋元時廣納天下遷客騷人,從一戶南京農民在明朝的命運中記下金陵眾生錄,也感慨清代鎖不住英國的鐵甲。雖然不涉及南京的今生,然鑒古可觀今,無古便無今,透過作者筆下的地球的生命簡史、生而為人,生而賦稅、貨幣簡史、古代福利制度述略,仍然能給予今人以無限思考。
張新奇 ·中國史 ·25.9萬字
本書是目前國內最新、最系統、最全面的研究日本侵華細菌戰史的著述。本書站在“以史為鑒,鞭撻歷史邪惡,警惕歷史悲劇重演,維護世界和平”的立意高度,研究和追訴日本侵華細菌戰歷史。本書以極豐富的國內外史料,構建了一個研究和認識日本細菌戰史的新體系,并將這一體系建立在嚴謹規范的學術基礎上,使該領域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本書有近千幅插圖,圖文并茂,語言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陳致遠 ·中國史 ·25.9萬字
回顧近四十年來的中國歷史學,社會史興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顯于后十年。社會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語言與結構。本書四編十二章,第一編考察清統治下的滿漢關系,第二編爬梳西方近代知識的傳入與再生產,第三編以宗教為視角討論內在于中國“近代”的自/他關系,第四編涉及歷史認識的方法問題。作為詮釋中國“近代”輪廓的實證研究專著,本書認為,社會史方法與概念史方法的交互使用,不失為擺脫形而上學糾纏的可行路徑。
孫江 ·中國史 ·25.8萬字
本書是中華文化學院、孔子基金會、山東大學、山東中華文化學院聯合主辦的“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家論文及部分獲獎征文匯編,旨在用中國智慧闡釋人類共同價值。圍繞“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這一主題,本書所收文章重點探討了中華文明對構建人類共同價值觀的貢獻、中華文明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等。
王志民 ·中國史 ·25.7萬字
“北京人”化石的失蹤,是被盜,還是被毀?是沉入海底,還是早已化作了塵煙?這個謎團久久地在人們心中困擾、翻騰著……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掘出來的“中國北京猿人”頭蓋骨轟動了當時的世界,被譽為“整個地球人類的震撼!”但極其荒唐的是,在歲月煙塵霧土中委屈了50萬年的“北京人”僅僅面世了12個春秋,便又突然神秘失蹤……半個多世紀以來,此謎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國的人類學家,困擾著人類,但人類沒放棄過對“北京人”的尋找。作者經過艱難尋訪,以長篇紀實文學記錄下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發掘、轉移、失蹤、尋找的全過程。
岳南 ·中國史 ·25.7萬字
明清時期是我國書院發展的鼎盛階段,也是其變革和改制時期,其原因和這一時期士大夫的動向密切相關,因此,研究明清時期士大夫和書院的互動關系十分重要,可惜的是,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付之闕如。因此,本項目選題具有較高的原創價值。本項目對明清時期士大夫和書院互動關系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統的論述,并且探討了明清時期朝廷和地方社會的關系,中央集權的演變軌跡以及社會變革時期士大夫階層的動向,這些均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書稿主要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對士大夫的歷史、書院的歷史、士大夫和書院互動關系的變遷進行簡述。第二部分對明朝以前的士大夫和書院互動關系進行回顧,旨在揭示明清時期士大夫和書院的互動是歷史發展的延續和必然。第三部分是研究明清時期士大夫對書院發展的作用,主要從創辦修繕書院、捐俸捐廉、籌措經費、參與書院管理、營造書院文化氛圍和推動書院改革改制等方面展開論述。第四部分是探討明清時期書院對士大夫階層的影響,包括為士大夫培養后備人才、士大夫價值觀形成等方面。最后是結語與思考,是對項目研究成果的總結。
趙連穩 ·中國史 ·25.7萬字
由《南詔歸附》《宦官弒逆》《朋黨之禍》《武宗平澤潞》《裘甫寇浙東》五篇組成,主要記述唐中晚期的政治事件。《南詔歸附》記載了在唐朝支持下建立的南詔國,一度叛離唐朝歸順吐蕃,又叛離吐蕃歸附唐朝的經過。《宦官弒逆》《朋黨之禍》敘述了唐中期以后宦官專權亂國、亂政、亂軍、亂民,朝官和宦官的生死較量,統治集團內部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和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牛黨”之間的斗爭。《武宗平澤潞》記述武宗平定劉稹澤潞之叛的經過,《裘甫寇浙東》記述浙東裘甫起義和宣宗鎮壓農民起義的經過。
袁樞 ·中國史 ·25.7萬字
本書為朱執信著作集,收集了目前所能見到朱執信的全部著述,較為全面地展現了這位民主革命家的歷史功績。該書*初由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是中華書局“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之一種。2012年曾出版增訂本,但限于當時條件,僅將新發現的文獻附收書后,并未行統一的時間排序。今據新發現的文獻行增訂,并重新編排,分論著、函電、文藝、雜著及其他四部分,定名為《朱執信文存》,出版單行精裝本以為紀念。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編 張磊主編 ·中國史 ·25.6萬字
由《宦官亡漢》《黃巾之亂》《韓馬之叛》《袁紹討公孫瓚》四篇組成,通過東漢末年黨錮之禍、董卓之亂、黃巾起義、韓馬之叛、袁紹討公孫瓚等歷史事件,敘述了東漢政權最后滅亡的經過,記錄了東漢末年曹操借鎮壓涼州一帶羌、匈奴等少數民族起義之機掃平關西割據勢力的情形,以及割據冀州的袁紹與割據幽州的公孫瓚之間的爭斗過程。
袁樞 ·中國史 ·25.6萬字
從洪武恢弘建國,到崇禎絕望自縊,大明王朝歷經16帝,傳承276年,昌明與荒唐兼具,輝煌與動蕩并存。盛則揚威海外,萬邦來朝;亂則流民四起,不堪一擊。一個泱泱大國為什么會從當初的一統天下、氣勢逼人走到最終的千瘡百孔、風雨飄搖,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是誰阻礙了大明王朝幾度出現的中興跡象?激蕩時局的背后,蘊藏著多少權術與人心的博弈?歷史名家溫功義以明代的宦官為主線,詳盡敘述了“土木堡之變”“奪門”“大議禮”等重要事件以及疑點重重的“梃擊”“紅丸”“移宮”三案。將大明王朝反復無常的帝王心術、殘酷黑暗的權力角逐和光怪陸離的官場風云刻畫得淋漓盡致。著者持論公允可信,筆法通俗易懂,措辭嚴謹而不艱深,讓你透過明代的朝野斗爭與宮廷生活,一本書看懂大明帝國存在的各種弊病及其由盛轉衰的根源。
溫功義 ·中國史 ·25.6萬字
本書重點圍繞1931年中國政局的演變,考察國民黨改組后,黨內高層蔣、汪、胡三派勢力在黨內斗爭中的權力消長,特別是通過蔣介石的下野與再起,探尋三人間分合的復雜過程與蔣介石最終獲得黨內“最高領袖”地位的緣由。借以解釋此前國民黨內矛盾的發展脈絡。
金以林 ·中國史 ·25.5萬字
395—439年,歷史上位列十六國的政權共有10個。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在前秦淝水戰敗后紛紛建立,經過11年的混戰,最終瓜分前秦,與北魏一同并立北方。南燕、北燕、胡夏、南涼、北涼、西涼六國,則在后燕、后秦、后涼三國基礎上分裂而建立。在此時期,后燕、后秦曾稱霸一方,南涼、北涼、西秦、胡夏也在小范圍內先后崛起。歷經45年混戰后,北魏最終統一了北方。
王平客 ·中國史 ·25.5萬字
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里,特別講究傳承二字:大至文化生命,小至個體功業,都希望生生不息,代代相繼。歷史證明,精神思想的傳承遠遠勝于富貴功名。道德傳家十世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商業創業者一旦成功就成了富貴之家,想要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首要解決的就是精神思想的傳承。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商人范蠡,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三度巨富,三散家財,唯義利并舉,內圣外王,有“商圣”的美稱,名留青史。在《圣人簡史》一書中,王仁定院長為我們選取了中華文明歷史長河里的十二位圣賢,希望創業者能夠體悟個體生命,回歸自身具足的本性,讓圣人的思想光輝照亮富貴傳家之人的內心,豐富創業者精神思想的傳承。我們從中國3000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選取了12位圣賢:管仲、老子、孔子、孫子、范蠡、魯班、墨子、關羽、達摩、孫思邈、王陽明和曾國藩,之所以是他們,因為他們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實踐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達摩、王陽明、曾國藩是儒釋道文化的代表,墨子、關羽、管仲、范蠡、魯班、孫子、孫思邈、曾國藩、王陽明,他們分別代表了傳統儒家文化的事功、盡忠、天下為公,是后世敬仰的萬古楷模。
王仁定 喻成浩 ·中國史 ·25.5萬字
《三國》是吉川英治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文化與日本氣質交融的極致作品。在日本,受《三國》影響的歷史學家、政治家、企業家、文學家和藝術家不勝枚舉,他們把《三國》奉為歷史巨著、政略大全、商戰寶典和勵志奇書,從中學習歷史文化、成功之道、處事方法、領導理論等。《三國》系列共五部,這是第四部,內容包括全十卷中的望蜀之卷和圖南之卷。望蜀之卷:周瑜三奪荊州失敗,抑郁而終。張松奉命出使結交曹操,卻不被禮遇,轉而交好劉備,并獻上西川地圖。以此為基點,劉備率領龐統、黃忠、魏延等人,一同入川。圖南之卷:先有張飛智取瓦口關,令曹軍損失慘重;后有黃忠、趙云勇奪營寨和糧草,大破曹軍主力。背水一戰成功逼退曹操后,劉備自封“漢中王”,蜀漢政權達到鼎盛。
(日)吉川英治 ·中國史 ·25.5萬字
本書為論文集,主要收入了作者有關五代宋史的論文14篇,大部分已經發表,分為四卷,卷一4篇,全系研究五代史的論文;卷二3篇,系研究宋史者;卷三4篇,屬于文獻研究;卷四3篇,兩篇綜述,一篇前言。附錄兩篇。
張其凡 ·中國史 ·2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