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士大夫群體在宋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宋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目前涉及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著作,往往缺乏對這個群體的全面考察和整體探索。本書在廣泛搜集和利用各種正史、詩文,以及有關宋人的筆記小說、宋人文集等文獻史料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宋代士大夫群體意識做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創新價值。
郭學信 ·中國史 ·30.7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遠征印緬抗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遠征印緬抗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696-3,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八年抗戰中,中國遠征軍以充沛的愛國主義熱情,為正義而戰,始終保持著旺盛士氣和堅強斗志。他們常常處于泥濘崎嶇的境地,強攻工事堅固的敵陣,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并在國際上博得了崇高的榮譽。本書作為親歷記錄,再現了遠征印緬戰事的英勇與壯烈。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30.7萬字
本書作為一部全景式、多側面反映定陵發掘過程的考古紀實文學,不僅披露了定陵地下玄宮洞開的詳細經過、帝后棺槨及陪葬珍寶的真實情況,同時還追述了定陵鮮為人知的建造始末和與之相關的朝野上下、君臣后妃之間的無情爭斗,揭示了大明帝國日暮途窮以及沉淪的必然趨勢。作者岳南、楊仕擅長以文學的筆法描述考古發掘過程,將歷史與考古新發現融為一爐,既不同于枯燥的考古發掘報告,也有別于傳統的紀實文學,被譽為“舉證文學人”。本書以嚴謹的態度和富有條理的寫作手法,將考古發掘過程與史海鉤沉盡遣筆端,為讀者重現了古代文明,使考古過程成為了大眾閱讀的對象。
岳南 ·中國史 ·30.7萬字
《中國歷史通俗演義》上迄秦漢,下至民國,兩千年的中國歷史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它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全面敘述中國歷史的通俗演義。作者在寫作的時候秉承“主本信史,旁征野史”的理念,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容豐富,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本書是《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系列書之一的《清史演義(下)》。本書講述從“第五十一回林制軍慷慨視師琦中堂昏庸誤國”到“第一百回舉總統孫文就職遜帝位清祚告終”的歷史。自康乾盛世之后,清朝又開始走向下坡路。西洋異族船堅炮利,屢犯國門,泱泱大國今天割地、明天賠款;國內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等累得清朝君臣顧此失彼,國勢也漸漸衰退下去。直至武昌發難,各省響應,竟把大清朝生生地推翻了……
蔡東藩 ·中國史 ·30.7萬字
晚清的天空彤云密布,風雨飄搖。古老帝國在玄黃天地中痛并迷茫。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康梁外逃;義和團席卷北方;西方勢力爭奪在華利益。各方勢力展開生死博弈。小說以凝練傳神的筆法,翔實準確的史料,原味呈現晚清末年1898—1900年歷時十三年的滄桑巨變,原貌呈現晚清末年大廈將傾、即將崩裂的局勢,表現了國家重臣、精英分子艱難補天卻又捉襟見肘的窘迫,深度觸摸民族在內憂外患中力求自救的刮骨之痛。作家李克定的志向是進入歷史現場。在小說中,他既設身處地體驗晚清政治旋渦中的驚濤駭浪,又能以現代視野冷靜審視千年專制體系下官僚機器的運轉;既能體恤新舊嬗變中的惶惑與奔突,又能像外科醫生一樣精準犀利,直刺痛點,刀刀見血。
李克定 ·中國史 ·30.7萬字
繁華盛唐,衣冠縉紳,終是狂瀾難挽。“五代十國全史”全套八部,唐末五代通俗說史類作品,以史料為本,用縝密的邏輯分析和生動幽默的筆觸,道盡這一紛爭不斷、波譎云詭的重要歷史時期。重點敘述從唐末黃巢起義,到宋滅北漢的一百多年間(875—979年)發生的各種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黃巢起義、梁晉爭雄、五代更替、十國興起、趙宋統一等,詳細解析其始末緣由,全景描繪唐宋間五代十國大亂世。全套八部,分別是《黃巢起義》《萬馬逐鹿》《朱溫稱霸》《大唐末路》《后梁帝國》《后唐三朝》《契丹強橫》《三賢帝時代》,本書系第六部《后唐三朝》。
麥老師 ·中國史 ·30.6萬字
《路史》是一部上古史通史性質的著作,以緯書十紀為時間紀年,認為天地開辟至孔子獲麟,共歷“二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在十紀的時間觀下,羅泌于三皇五帝的帝系之上,增列了五十八位上古帝王,敘述天地開辟至夏代的上古歷史。《路史》帝系背后所蘊藏的古史觀念,彰顯了羅泌對于上古歷史與文化進程的思考,對后代的古史著述與神話小說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從文學研究面向來看,羅泌重新詮釋了神話人物/符號的象征,使之接軌于歷史。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路史》透過讖緯與道教史觀,建構上古歷史的發展,是一部藉由“神話歷史化”的過程所記述的文化通史。本書試圖分析《路史》帝系的排序意義,及其由“神話”到“歷史”思維脈絡的演變,進而從較為宏觀的史學、文學視野重新定位《路史》在學術史上的價值。
陳嘉琪 ·中國史 ·30.6萬字
本冊文獻集編纂收錄的資料可以分為臺灣“國史館”“外交部”全宗的五個部分及一個附錄。臺灣“國史館”“外交部”全宗五個部分包括:1、“外交部與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等接洽中日糾紛之文電”;2、“東省事變之解決方針及措置”(第一、二、三、四、五卷);3、“國聯調查團報告”;4、“東省事變(二)”;5、“各國對東省事變之態度及輿論(第四、七卷)”。附錄是《國際聯盟大會報告書草案——沈陽事變案附件二》。
陳海懿 常國棟 張任 ·中國史 ·30.6萬字
本成果以秦簡作為主要材料來源,探討秦代地方行政制度,特別是縣一級的行政制度。從三個方面展開討論。(1)縣級政權的職官。主要考察了縣級長吏、冗吏、守吏、吏仆養幾個吏員層級以及地方官吏的選任。(2)地方行政體系運作。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中央和地方各級機構在社會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信息傳遞途徑、政務告知方式及稟食問題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3)秦地方行政制度具體應用。秦代國家通過行政系統實現對社會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財物的斂取。這主要是通過戶籍、身份制度、地方財政、統計、考課制度來實現。同時也關注了市場管理、整合民間風俗等問題。本書一定程度上復原出秦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面貌,展現了中國古代帝制形成初期基層社會統治細節,提供了從分封體制向郡縣體制轉換時在地方行政方面表現出新的歷史面貌。
沈剛 ·中國史 ·30.6萬字
本書在一個普通中國人的角度看待世界歷史的發展,描述公元前3300年至20世紀初的世界歷史,從中國歷史出發,橫向涵蓋同時期的世界各文明的歷史發展脈絡和中國這個東方文明的交叉。讓普通讀者能在了解中國歷史的同時,還可以較為清晰地了解同時段的世界究竟發生了什么。
張禹 ·中國史 ·30.6萬字
?蔡東藩先生的這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從秦漢寫到民國,全書共一千余回,五百多萬字,寫了近二千二百年的歷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容豐富,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這套書出版以后,廣受歡迎和好評。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葉,曾致電李克農購此書兩部,以解決延安干部學習中國歷史之需。臥室床畔,長置此書,著名史學家紫德賡認為,此書作為歷史知識講,雖有不足,但內容是夠豐富的,敘述是有系統的。著名小說家二月河認為,此書文學上只能說是中平之作,但讀此書可以入門民族歷史,且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宋史演義》為其中的宋史部分。《宋史演義》由蔡東藩編著。
蔡東藩 ·中國史 ·30.5萬字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近年來對人文社科研究極為重視,創辦了一系列以文科專業為主的學術機構,并定期在校內舉辦“學術論壇”,以進一步推動人文社科研究。歷史學科發展是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頗具特色的文科領域,有科技史、近現代史與區域經濟學科下的區域社會史等碩士點或研究方向,等等,形成了具有學科發展、學術研究、教師隊伍建設等多位一體的發展模式。目前該校具有歷史學專業博士教師十余位,形成了一個具有朝氣的學科隊伍。歷史學是對以往社會的科學研究,涵蓋范圍極為豐富,該校立足科研,并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了密切與學術界的交流,定期推出研究成果,該校在綜合考慮、求證學界專家、結合國家和社會的需要,擬定創辦以歷史學為主、兼及相關專業的學術集刊:《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研究論叢》。集刊以歷史學為主,包括中國古代史、政治制度史、民俗文化史、社會經濟史、科技史、史料匯集、名家訪談、學術動態,等等。集刊形式的學術成果是重要的學術陣地,冀東地區特別是秦皇島地區除部分高校的校刊、有關機構的內刊外,尚無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學術集刊,《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研究論叢》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董劭偉 柴冰 ·中國史 ·30.5萬字
《殷商史》充分體現了著名甲骨學、古文字學專家胡厚宣先生的研究成果,對處于中國歷史遠古時期的殷商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系統、詳細、深入的考釋與闡述。1995年,胡先生不幸辭世,其子胡振宇先生乃繼承父業,歷經數載踵事增華,終于完成了胡先生這部未竟之作。
胡厚宣 胡振宇 ·中國史 ·30.5萬字
故宮無與倫比的宮殿氣象,歷經600年風霜,依舊熠熠生輝。故宮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以及其他元素的互動、演繹,成為故宮600年的歷史。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將明清600多年歷史從頭細細捋來,分別講述明代故宮、清代故宮、民國故宮和新中國故宮四個時期的歷史,從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到2020年,再現了故宮600年的風云變幻。
閻崇年 ·中國史 ·30.4萬字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周策縱先生的代表作。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集中細致地描述了五四運動的成因、社會支持力量和發展經過,厘清了由學生發動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擴展為一場全國性的政治愛國運動;下編剖析了五四運動對政治、社會、文學和思想領域的影響,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以及當時的各種社會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資料翔實,論證客觀,對新式知識分子的社會功能和歷史命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書呈現了一幅完整的“五四”歷史圖景。
(美)周策縱 ·中國史 ·30.4萬字
本書研究對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作者從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入手,梳理了北宋晚期紛繁復雜的政治演變過程,試圖理解中國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質。首先全書圍繞宋代“士大夫政治”這一大主題,說明其多層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實踐中逐漸異化的過程。其次從技術與觀念的層面,說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現的彈性與多元性。
方誠峰 ·中國史 ·30.4萬字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辦的“第一屆中華民國史青年論壇”的成果結集。“中華民國史青年論壇”倡導“大民國史”研究,內容涉及民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社會等。論壇既鼓勵青年學者研究思考關乎中國近代歷史走向和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也注重選取那些意在開拓新的領域、對前人未予以充分重視的問題進行研究的論文,同時倡導青年學者引入新視角和新方法,為民國史學科注入新的思維與活力。
李在全主編 ·中國史 ·30.4萬字
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之時,大陸的幾百萬兩黃金被國民黨秘密運往臺灣。這些黃金是大陸人民辛勤勞動的血汗,本應屬于人民,但國民黨卻盜取了國庫中的黃金。本書詳盡敘述蔣介石如何調兵遣將細致布置黃金運出計劃、運輸手段……只是人們都知道蔣介石從大陸運走了黃金,卻不知其中的三分之二卻源于美國!?本書豐富了吳宇森導演的電影《太平輪》的歷史背景,為大眾架構起一段完整、清晰的歷史圖景。
曹學思 ·中國史 ·30.4萬字
本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自道光至清末的《尚書》學者及其著作,既側重專人、專書的個案考察,同時也力圖把握《尚書》學之流變以及時代學術之總體特征。《尚書》是清代經學研究的熱點。在清代中前期,閻若璩、江聲、段玉裁、孫星衍等人以考據學方法治《尚書》,取得了重大成績。自嘉、道以降,隨著世運時風的變化,《尚書》學又有了新的內容,呈現新的特色。雖然不如中前期一般名家輩出、成績豐碩,但仍是《尚書》學史上值得關注的問題,有系統研究的必要。同時,這些新的內容、新的特色又鮮明地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對此加以探討,又有助于全面把握當時的學術潮流。
劉德州 ·中國史 ·30.4萬字
張傳璽,1927年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本書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撰寫的一部多學科融合的學術著作。突現文明史既是人類的創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這一觀點,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別對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以及人的心靈世界,展示其錯綜復雜的關系,做出總體性的描述,以突出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以及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過程。本書將中華文明分為四個時期,以中華文明史上重大的轉型作為分期的依據,細致地描繪了各個時期文明的特點、亮點,及其承上啟下的關系,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探討對文明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各種因素,從而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揭示了若干發展規律和歷史經驗。本書力圖將中華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進行考察,寫出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在論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結合,力求史筆、議論、才情三者相結合。本卷涵蓋秦漢魏晉南北朝。
張傳璽主編 ·中國史 ·3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