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作者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的結項成果,系統研究了晚清政府對于教案(即中國民眾與基督教會的沖突)的應對和處置。本書細致探討了晚清教案發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教案對晚清社會政治危機加劇的影響,政府與民眾對待教案態度的差異,分析了清政府在應對教案時的運籌水平、決策機制、處置能力、正誤得失以及政策的實際效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晚清政府面對社會變革時的處境及應對危機的能力與局限。
董叢林 ·中國史 ·41.7萬字
薩蘇文筆靈動詼諧,將這段沉重激昂的歷史,鮮活形象地展現給讀者。書中還保存了大量日方拍攝的歷史照片。通過日方史料和中方記載互證,或重現,或填補了不少中國軍民抗敵衛國的珍貴歷史事跡。薩蘇所使用的日方資料,大多是專業研究者忽視、或者關注不到的塵封在日本資料館、舊書肆,以及私人手里的老兵回憶、戰時報道、未刊稿件等資料。這部分資料大多是日本侵華人員對自己參與的軍事活動的回憶,雖然立場不同,但真實性高,細節準確。而中方記載,因多為防御戰和潰敗,資料極其匱乏,尤其是日方損失和戰斗細節,不是編造就是闕如,日方資料正可豐富這方面的記載。薩蘇文筆詼諧靈動,感情真摯,考證嚴謹,在一篇篇重現中國軍民為了民族尊嚴慷慨赴死的感人歷史中,處處體現出薩蘇滿腔的家國情懷。書中還有大量日方拍攝的抗戰時期的歷史照片,圖文互動,更具歷史價值。
薩蘇 ·中國史 ·20.6萬字
本書反映了2013年當代中國史研究的基本面貌和總體水平。本書分為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外交史與國防史等幾個部分。
朱佳木主編 ·中國史 ·35.2萬字
本書是第一部全面記述湯用彤生平事業和學術思想的編年體著作,材料詳備,論從史出,可信、可引、可學,堪稱精品讀本。湯用彤先生作為“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其求學、治學、教學、辦學之經歷,是中國學術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全書力求體現資料性、學術性、傳記性、可讀性四者之統一,以翔實可靠的一手文獻為依據,大量使用手稿、檔案等未刊材料,采用客觀陳述的方法,輔以必要的考辨和評論,細節考證甚見功力。
趙建永 ·中國史 ·24.5萬字
本集刊主要刊登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史學研究回顧一組文章,涉及歷史地理、考古學史、戲劇史等領域,以及北京歷史書寫與城市記憶、經濟與社會、城市變遷與政治制度等相關研究論文,將對北京史學研究有一定推動作用。
靳寶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中國史 ·30.3萬字
《元大都規劃復原研究》是元史和元大都研究領域里第一部系統論證元大都帝京規制“準五重城”規劃的專著。本書對元大都規劃的傳統主流觀點進行剖析和質疑,首次指出元大都規劃主流觀點基本屬于沒有進行過實證研究,即沒有學術支撐的推測觀點;本書運用“六重證據法”對元大都宮城、皇城、大城及中軸線的空間規劃與主要建筑進行實證研究,就元里制里長和尺長、宮城與大內御苑的空間位置、雙重夾垣規制、帝京規制重城規劃、中軸線序列、大城城墻和居民宅院的規劃及其模數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得到元史、建筑史、城市史、地圖史、北京史、元大都等學科研究權威和考古、古建專家的高度肯定:認為本書提出和論證的一系列新觀點,是對傳統主流觀點的修正和補充,確有超越學術前輩的獨到之處;是元大都規劃研究領域里的一部觀點創新、理論創新、研究方法創新的力作;是對元史和元大都研究、對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和北京城變遷史研究做出學術貢獻的難得的研究成果;認為本書運用的“六重證據法”是在研究方法論上的獨創,對研究其它古都、古城規劃提供了方法論的借鑒;認為本書在論證過程中體現出的“求真辨誤”的學術精神,在當今學術界是十分難得的。
郭超 ·中國史 ·27.4萬字
從牙粉、滅火器到膠印機,書齋里的文人如何轉型成為全球化工大亨?在20世紀初的中國,陳蝶仙是一位與眾不同的文化企業家,他不僅是多產的小說家、雜志編輯,還是工業領袖。他在自己的書齋里搗鼓化學,用當地特產的烏賊骨制作牙粉,研制滅火器,也報刊專欄里分享制造美妝的攻略、推廣家政常識……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他譯介國外的科學技術,改良制造工藝,利用媒體人的資源營銷,開創著名品牌“蝴蝶牌”,產品暢銷全球。費正清獎得主林郁沁,以微觀視角,講述一代民間工業家如何進入全球資本與知識、技術的流通。他們的成功,也預示了中國在21世紀經濟崛起的方法。
(美)林郁沁 ·中國史 ·21.6萬字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一代學者,為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本書中收錄了傅斯年、張蔭麟、范文瀾、陳寅恪、王桐齡、孟森六位先生的經典講義及著作,從上古商周到秦漢一統,從六朝更迭到隋唐治世,從宋元變遷到明清鼎盛,按歷史順序分為六個部分,將先秦到清朝期間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多個維度探尋中國歷史的發展,通過歷史研究來展現大師們包容、高質量、重基礎的通識教育,以及各位大師學者以通識教育為本、培養博雅之士的教育觀點,對當今的中國教育有著積極借鑒意義。
傅斯年 張蔭麟 陳寅恪等 ·中國史 ·20.5萬字
本書集編纂收錄的資料是《中央日報》關于李頓調查團在遠東調查中日沖突真相期間的新聞報道,時間起始于1932年2月李頓調查團離歐開始遠東之行,止于同年9月李頓調查團離華返歐及調查團報告書出臺前。這些新聞資料反映了李頓調查團在中日兩國主要是在中國開展的調查活動,以及李頓調查團撰寫報告書的情況,同時也揭示了中國政府與民眾、社會輿論對李頓調查團態度的變化。此外,本冊還收錄了部分中日關于東北關稅等問題的交涉。
屈勝飛 孫緒芹 顏桂珍 ·中國史 ·44.3萬字
清季新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州縣制度變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涉及的面很寬,其中不僅包括19世紀后半期以來州縣制度的嬗變軌跡,還有新制度的建構。長期以來,清季州縣制度變革普遍不被看好,常常語焉不詳,或認為州縣改革只停留在紙面上,繼而產生改革只有直隸等少數地方推行的誤識。本書作者厚積薄發,廣泛搜尋官方報告、地方志、報刊資料、時人記述,對清季州縣政治、經濟、司法、教育諸層面的改革進行了重新考察,試圖從“人事”和新舊制度的糾葛中來把握其變革的趨勢和特征,呈現此項改革豐富而復雜的歷史面貌。
劉偉 ·中國史 ·34.1萬字
王思治(1929—2012),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清史學界享有盛譽的學者,他對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封建社會的清官問題以及清朝的歷史地位、皇位繼承、宗族組織等問題多有精辟的闡述與論證,展現出宏觀的史學觀、鮮明的思辨性、深刻的理論性以及高超的思想性。本書系紀念王思治先生85誕辰學術討論會文集,追憶了王思治先生生平的點點滴滴,展現了宏觀視野下清代中國的方方面面。
劉鳳云 ·中國史 ·28.7萬字
本冊文件集編纂收錄的資料來自于日內瓦的“國聯和聯合國檔案館”,主要選譯了“S”系列中的S30和S31兩個卷宗。S30記錄了李頓調查團在上海停留期間的座談會、中國請求以及各方電文等;S31記錄了李頓調查團對東北地區,包括齊齊哈爾、山海關、沈陽、長春、哈爾濱、大連、錦州等地的調查、拜訪、談話以及情報資料搜集情況。
陳海懿 屈勝飛 吳佳佳 ·中國史 ·33.6萬字
中國女性從秦迄清兩千多年間,在經學歷史上是否沒有一人可登經師之席?在史學領域中是否有班超堪冠史家之名?她們又如何訓課子女、啟迪后代?本書篇章是作者多年來爬梳文獻、鉆研央料的學術成果,信為中國女性史研究補苴罅漏之作。全書分為通論及專論兩部分,對古代女性之治學與課子情況詳加論述,從而展示中國歷史文化中女性跋涉的足跡。
劉詠聰 ·中國史 ·26萬字
該套裝包括:《明朝一哥王陽明》《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陰山講中國史》。內容簡介:《明朝一哥王陽明》講的是:《明朝一哥王陽明》用頗具現代感的生動幽默的文筆,將一代圣人王陽明的一生完整勾勒出來,同時又融入了王陽明心學的形成、發展、完善和成熟的過程。《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陰山講中國史》講的是:《知行合一五千年》是一套通俗中國史,共五冊,講述從神話時期到清末的五千年歷史。本書為第一冊,主要講從盤古開天到西漢王莽這期間的歷史發展。
呂崢等 ·中國史 ·38.4萬字
著名明史學者樊樹志教授用五卷兩百余萬字圖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視野和生動鮮活的細節刻畫筆法,生動描繪了晚明跌宕起伏的歷史長卷,呈現晚明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大變局。本套書圖文雙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寫晚明史》首次與讀者見面。樊樹志先生從嘉靖中期內閣更替落筆,以清初吳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載”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實的史料和歷史學家的深厚學養見解,向讀者娓娓講述晚明這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
樊樹志 ·中國史 ·35.7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多篇論文,從地域文化的言說、族群身份、香港在中英和華南的位置等幾個方面,探討歷史研究如何從具體的地方出發,卻能走出“地方”,檢討國家和民族框架下的歷史敘述。“走出地方”的另一重意義,也體現在作者對新舊史料的利用和思考,多篇文章探討了如何將歌冊、字典、繪圖、博物館藏品等實物材料置于更廣闊的脈絡中閱讀,并討論時至20、21世紀之交,網絡時代數字化的史料如何改變著歷史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程美寶 ·中國史 ·24.8萬字
本書由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主編,共收錄17篇文章,所涵蓋的范圍較為廣泛,既有史籍校勘注釋類,如對南化本《史記》的例釋,對南朝石刻的辨偽,對古代城市文獻《兩京新記》的校注等;又有史實考證類,如考釋敦煌曲子詞《怨春閨》聚訟不斷的問題,考證明代文人社團復社在各地的分社,闡述晚晴在華傳教士郭士立、香港華商何昆山的相關事跡等。還有以時間為經的史實編年類和人物年譜類文章。各論文均旁征博引,顯示出較為深厚的學術功底,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劉正剛主編 ·中國史 ·28.9萬字
《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是遼寧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匯編。此次出版為第五輯。成果集中展現中心同仁2012-2016年發表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論文。論文分為“思想文化史研究”、“社會史研究”、“古文字研究”和“中外關系史研究”四部分。所輯論文多為已在CSSCI檢索期刊發表的成果,有較為廣泛的學術影響。
郝虹 ·中國史 ·20.8萬字
《歷史大變局:形塑中國三千年》是龔鵬程教授主編的一部特殊的中國歷史讀物,全書收錄歷代經典文章139篇,按照縱向的時間順序,全面展現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書中收錄的文章,起于堯舜,終于孫中山先生過世,可分為改變了歷史的文章和標記了歷史改變的文章。中國的歷史因這些文章改變了命運,而這些文章不僅記載了歷史,也解釋了歷史,更直接形塑了中國,是歷史變動的直接證詞。全書依照簡介、原點、譯文、背景說明、影響五大塊解析相關文章,條分縷析。該書分三冊出版,本冊為該書上冊,主要收錄了從堯舜到唐初的文章。
龔鵬程主編 ·中國史 ·20.2萬字
吳棠是咸同“中興”時期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由舉人大挑一等,掣簽南河負責河工,由知縣升至總督。前期一直在江北剿捻。其權力鼎盛時期,以漕運總督節制所有江北文、武各員及軍務、地方一切事宜,江北糧臺的籌餉以及餉項的支配都由其負責。在曾國藩、李鴻章因鎮壓太平軍和捻軍而總督兩江或巡撫江蘇之時,吳棠一直掌控著江北淮、揚、徐諸府,實際上在江蘇境內隱隱形成與江南的分庭抗禮之勢,是晚清權力最大的漕運總督。同治五年,吳棠調任閩浙總督,為實行自己的施政措施不惜得罪左宗棠和沈葆楨等人,最后清廷只好將其調任四川總督。吳棠在川督任上九年之久,直到因病開缺回籍。作為中興名臣群體中的重要一員,吳棠對于咸豐、同治年間的政局,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顧建娣 ·中國史 ·2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