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嶺南原為百越之地,由于為五嶺所隔,其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與同時期的中原地區有較大的差異。秦統一六國后,在嶺南設郡縣、派駐大量秦軍,又徙商賈、罪人到嶺南,嶺南地區始納入中央政權的統治。在漢越雜處的情況下,越人一方面受漢文化風俗的影響,而另一方面,又保留了百越文化的傳統,豐富了嶺南文化的內涵。此書結合考古及文獻材料,考析嶺南地區漢人與越人的文化特色及兩者之文化沖突與融合,并希望透過討論嶺南文化,了解秦漢時期香港的文化面貌。
黎明釗 ·中國史 ·8.5萬字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和意義的重要,不應太側重于衡量當時知識分子所提出革新方案的成效性,而應正視他們能無所回避、勇于揭露要中國擺脫厄運、走向現代化所必須面對的全盤問題。只有到此地步,中國人對自己的困境才算有徹底的認識。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力量是近代中國第一代“近代知識分子”的代表,是近代中國的第一代“近代主義者”。深重的民族危機的歷史環境與適逢其會的歷史僅見的教育背景,賦予這一代“近代主義者”強烈的歷史性格。從這些歷史性格去分析,可以折射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豐富的內容。
陳萬雄 ·中國史 ·10.3萬字
在春秋時期,我們的先輩就已經用理想主義或現實主義去分析當時的外交。西方的霸權、權力、超級大國、兩極、多極、一超多強、多邊外交、國家利益等西方外交概念或理論都可以在春秋時期找到回響。全面展示春秋時期的“開放、多元、競爭、協作”,解讀多變局勢下的外交策略與抉擇。
張程 ·中國史 ·18.2萬字
王萌萌的長篇紀實文學《鏗鏘序曲——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以黨領導工人運動的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為主題,記錄了鄧中夏和李啟漢兩位湖南少年,從瀟湘橘子洲頭到北大未名湖畔,再到上海蘇州河邊,并肩戰斗成為中共早期工人運動開創者,以及在黨的領導下他們組建和開展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的全過程。
王萌萌 ·中國史 ·7.5萬字
本書是專注于運河及其相關問題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專欄包括:“理論研究”,著力進行運河學及相關研究方向的學科理論、研究方法探討;“專題研究”,探討運河發展史、運河區域社會變遷、運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問題;“新書評介”,點評近年出版的學術著作,向讀者介紹其價值及閱讀路徑;“研究綜述”,評介當年運河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學術活動,總結過往,為讀者提供學術資訊;“史料拾遺”,對新近發現的與運河相關的新史料進行解讀。
李泉主編 ·中國史 ·15.7萬字
1910—1911年,飽受列強侵犯的中國東北,又面臨鼠疫的嚴峻考驗。日俄等列強以治理公共衛生之名,行擴張權力之實;行將日暮的清政府則做出最后的應對。隨著伍連德奔赴哈爾濱力挽狂瀾,各國醫學精英云集奉天,這場博弈進入白熱化階段……這不僅僅是一場環境災變,還是近代中國應對外侮的歷史寫照,生態災害、地緣沖撞和政治交鋒相互交織,中國現代公共衛生事業于危機中借勢萌芽,其影響延續至今。
(美)威廉·薩默斯 ·中國史 ·9.6萬字
本書選取了西雙版納哈尼族僾尼人作為研究對象,將社會性別理論與人類學的視角有機結合起來,以文獻資料分析和田野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探討了僾尼人以“磨盤雙合”為典型意象的社會性別關系、角色構成模式及其文化運作機制,詮釋了社會性別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群體中的多樣性演繹。本書所呈現的不僅是學術,更是人生,它充滿了對純真質樸世態的體驗、對文化真諦的感知,以及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生動演繹。
顏寧 ·中國史 ·13.7萬字
《徽學》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刊發海內外高水平徽學研究成果。本刊注重徽學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講求學術性、理論性、前沿性,開設“文獻與文書”“宗族與社會”“徽商與經濟”“學術與文化”“理論與綜述”“比較及其他”等專欄。本輯為第十輯,共收錄了16篇文章,所收錄文章多數為與徽學研究有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以及安徽省重點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周曉光主編 ·中國史 ·19.6萬字
佛教的傳播必然需要立足之地及具體的場所,于是佛寺就成為佛教在某地發展情況的重要標志物。濁漳河流域是佛寺較為集中的區域,這凸顯了佛教在本地區的興盛。故而,對該地區的佛教寺廟進行一次較為系統的梳理就顯得勢在必行。具體而言,本書主要探討以下幾個問題:一、濁漳河流域佛寺的時空演變,本部分按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元、明、清、民國的時間順序,排列佛寺的興建情況。二、佛寺與國家的關系。本部分重點探討濁漳河流域的佛寺建造與國家政治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其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三、佛寺與民間社會的關系。本部分主要關注佛寺與民間基層社會在籌資建廟、財產捐獻、廟會祭祀、財產歸屬與經營等方面的關系。尤其關注社、會在信仰維持方面的作用。
朱文廣 ·中國史 ·10.9萬字
全書收錄約二百幅精選舊照片,生動展現鄭寶鴻所收藏的香港,循著香港人走過的足跡,反覆嚴謹考證圖像與文獻,本書作者鄭寶鴻以個人經歷作引子,帶領讀者從民生居住、攤販商貿、「紅白」儀式與玩樂消遣、交通等方面細味舊日人情。地踎大牌檔、大馬路走地雞、OL午餐專人送到、單車電車拍拖駛過……
鄭寶鴻 ·中國史 ·4.3萬字
《沖鋒號吹響之后》以紀實手法,從馬前進這個普通戰士的親身經歷出發,生動展示了在新中國誕生與成長背景下,主人公參加革命,經歷西南剿匪、抗美援朝以及轉業地方后在平凡崗位上的辛勤耕耘。全書洋溢著普通人的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以小見大呈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變遷,折射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長歷程,以及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馬超英 ·中國史 ·8.8萬字
課本上的歷史人物大多嚴肅正經,但其實他們都有鮮活的一面,本書旨在通過漫畫講解和史料分析將其呈現在讀者面前。全書分為名人檔案、三國風云、戰場百科和生活趣聞四大類。以漫畫的形式結合幽默的段子進行講解,同時參考了豐富的史料,既有趣味性,又有嚴謹性,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諸葛亮能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嗎?“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直到元朝才出現?周瑜究竟是怎么死的?……“朕說”的全新主題力作!畫風搞笑,史料扎實,是歷史初學者和愛好者的上佳讀物!翻開本書,為你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
朕說 ·中國史 ·4.5萬字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曲折而厚重,其問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錯綜復雜、頭緒繁多,使得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很難找到讀史的入門之徑,對中國歷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認識。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讀者清晰地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是李碩主編《畫說中國》的初衷。
李碩 ·中國史 ·8.3萬字
中國如何成為中國?它的認同基礎是血緣,國界,還是文化?刀劍劃開疆界,衣食卻互相流通;儒家、佛教、道教混合;民族融匯……這些原本散漫復雜的文化,如何逐漸匯流并形塑出一個叫“中國/華夏”的國家?今后,這一共同體還能吸引原來成員的后代,繼續被認同為身心歸屬嗎?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從新石器時代談起,一直到清朝結束前夜,講述“華夏/中國”這個復雜共同體是如何不斷演變的。全書沒有鋪陳細節,沒有繁瑣論證,以大歷史視野,選擇每個時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關鍵點,來勾勒出各個時代的面貌。在全球化時代,如能審察自己的族群認同原則,就不會輕易被偏狹的族群狂傲挾持,迷失方向。
許倬云 ·中國史 ·11.6萬字
本書之前出版過,這一版是修訂版。主要是在中國近現代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大背景下,以陜西為歷史平臺,論述了宋慶齡與中國共產黨在繼承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基礎上的相識、共進、以及她與陜西愛國人士的交往,特別是與延安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的合作。還具體論述了宋慶齡與陜西籍的革命人士在近現代革命中共進和她對陜西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的思考。同時,闡釋了宋慶齡可貴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品質,以及她在同中國共產黨的交往與合作中,由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最終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的歷程。
馮在才 徐萬發 ·中國史 ·13.2萬字
《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叢書》(第五輯)涉及民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舞蹈、民間文學、傳統音樂等七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包括瀘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習俗、藏歷年、彝族桿桿酒釀造技藝、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支格阿龍《勒俄特依》、彝族挽歌。本書首次全面詳實地介紹了各種文化遺產的形成衍變、發展脈絡、基本內容、表現形態、基本特征、價值與功能、代表性傳承人存續狀況,以及傳播與影響,并輔以曲譜、照片等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大大增強了全書的資料性、學術性和可讀性。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與學術價值。
阿牛木支 馬燕春主編 ·中國史 ·16.3萬字
「故宮文物,是我國數千年來的文化結晶,毀掉一件,就少一件,國亡有復國之日,文化一亡,便永無復國之望了。」──文物護送者那志良一九二五年十月十日,故宮博物院在紫禁城開幕,公開展出皇家藏品和珍貴文物,萬人空巷。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創舉,全賴當時的有識之士的倡議,令這些珍貴文物不致落入軍閥及新政權手中。其后,就像奇跡一樣,故宮博物院安然度過了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動蕩不安的時代。在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期間,轉移避險的文物在艱險漫長的路上毫發未損,也未受盜賊、火災、潮濕和蟲害所傷,以至部分文物順利遷移臺灣;在「文化大革命」時,幸得周恩來總理下令閉館,使文物免遭紅衛兵摧毀。時至今日,兩岸故宮——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在不斷新增藏品的同時,也頻頻出訪外國公開展出,讓世人為中華文化藝術之美而驚嘆,聲譽日隆。
(英)馬克·奧尼爾 ·中國史 ·10.2萬字
“郊祀禮”是中國古代國家祭典的核心,作為大一統帝制時代的開創期,秦漢時期的“郊祀禮”承擔著大一統國家宗教的重要職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涵。本書圍繞秦漢郊祀禮的生成演變,探討禮制變遷背后的思想動因、文化成因、宗教基因。秦漢“郊祀禮”是秦漢政治與宗教、文化不斷調試、發展的結果,其思想演變反映出商周時期的“巫史傳統”與春秋時代的“人文傳統”的重新合流,禮樂文化的延續是以“宗教”與“人文”的雜糅為代價的。
張俊杰 ·中國史 ·15.9萬字
本冊講述遼西夏金元的歷史,主要包括契丹興起、西遼建國、完顏阿骨打、金朝興亡、遼金文化、西夏興亡、蒙古興起、忽必烈、兩都巡幸、海上絲綢之路等內容,是《中國通史》的第四卷。《中國通史》是在大型歷史政論片——百集《中國通史》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大型通史類歷史著作。百集《中國通史》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監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總撰稿,中央電視臺影視頻道拍攝的大型歷史政論片。本套書根據各位作者的原作對政論片的文字版本做了擴充和完善,大約100萬字,8卷本,作者及被采訪嘉賓幾乎囊括了中國歷史學界所有重要的學者,陣容強大。本套書是最新原創作品,包含了最新的考古和歷史科研成果,以最科學嚴謹的態度對中國歷史進行了最權威的解讀。
卜憲群總撰稿 ·中國史 ·10.8萬字
本書以故宮文物南遷為主題,以故宮文物南遷西移北線為重心,以故宮文物在峨眉存放過程為重要內容,首次把故宮文物南遷與峨眉地方文史相結合,系統介紹故宮文物在峨眉的歷史及其影響,是故宮文物南遷北線的專著,填補了故宮文物南遷在這個領域的空白。
李家俊編著 ·中國史 ·9.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