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劉后濱 包偉民主編 ·史學理論 ·17.2萬字
基于相互參看的中越“雙主體”立場,本書對具有典型交往意義的明代中越文學交往進行系統研究。在充分掌握雙方交往文獻的基礎上,本書從中越雙方的交互立場出發,研究他們相互建構的使臣形象、地域形象、國家形象以及他們文學書寫的文體、主題、策略、民族文化心態等,體現“南北望”的研究宗旨,在“立足中國自身看周邊”的同時兼顧“從周邊看中國”的視角和立場。
馮小祿 張歡 ·史學理論 ·32萬字
本書是浙江省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所編“民國浙江史研究系列”第五輯——民國浙江經濟問題專輯。江浙財團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重要經濟基礎,而浙江的社會經濟建設在1927—1937年期間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表現為各地的工商業較為發達、商會組織比較完善、新式交通的作用逐漸加強等。本輯對民國時期的以上諸多方面進行了程度不等的研究。
浙江省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 ·史學理論 ·21.9萬字
文獻的正本清源與史學的開拓創新,有著天然的血脈關聯。每一文獻系統、不同文本層次的源流脈絡都可能牽涉到歷史敘述的復雜衍變,揭示出多元豐富的歷史圖景;文獻學所蘊含的貫通視野與縱深思維,也是史學研究跨越斷代藩籬、實現整體關照的重要依憑。本書作者精研宋元史籍與四庫文獻,從歷史文獻學入手,立足實證,力求新知。此次收錄近作24篇,以扎實的個案研究和宏通的闡釋解讀,一以貫之地探究由文獻入史學的路徑與方法,摸索歷史研究的新范式。本書亦可看作一部青年學者的養成史,《自序》以及本書后五篇(《〈遼史補注〉與史注傳統》至《〈遼史探源〉題外話》),從作者的親身實踐,就“由文獻入史學”的方法做了系統闡述,對于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習入門,定多啟發與共鳴。
苗潤博 ·史學理論 ·22萬字
本書從文人治生行為出發考察桐城派,作為文學社會學的一種研究,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角度來研究文學流派,既深入探討桐城派文人治生的觀念、實踐和收入狀況,也探究治生與流派的形成、面貌及發展的內在關系。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論述桐城派文人的治生觀。第二章論述桐城派文人的治生實踐,包括治生方式及收入狀況。第三章治生圈與桐城派的形成。第四章治生對桐城派文學、學術的影響。第五章論述桐城派文人治生的財力與流派發展壯大的關系。
張秀玉 ·史學理論 ·17.1萬字
陳其泰先生受教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先生,主要在先秦兩漢史學、清代及近代學術史、20世紀中國史學領域耕耘,《陳其泰史學萃編》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懇懇治學的結晶。《陳其泰史學萃編》全書共九卷,約300萬字,包括《學術史沉思錄》《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歷史編纂與民族精神》《史學與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學通論》《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梁啟超評傳》《范文瀾學術思想評傳》。全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和重大創新。《陳其泰史學萃編》是對時代需要的回應。陳其泰先生的著作通過更加準確評價優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們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豐富蘊涵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偉大創造力。陳其泰先生滿腔熱忱,對民族和國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間可見,這種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優秀士人精神的薪火傳承。
陳其泰 ·史學理論 ·32.1萬字
本書論題涉及“唐宋社會變革”假說的反思與區域視域下的“歷史中國”、宋朝的鄉村精英與社會控制、官治與民治視域下宋朝村民的日常生活、男性書寫取向的宋朝女性對儒家綱常理念的墨守與突破、區域史取徑下的宋朝東南“地方社會”、鄉胥在賦役征派過程中的表現等,所收書評類文字,是作者近年“精讀一部書”計劃下教導模式的一項探索。本書在整體史觀下思考“歷史中國”視域下的“區域”與“中國”,矚目問題意識、視野、文獻、架構、文辭,顯現出作者承繼古典傳統、思考文獻數字化、學科整合時代歷史研究的既有與未來路徑,如何更好在當今現實境況下追求精深之作和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努力。
刁培俊 ·史學理論 ·55.9萬字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面臨著西方的巨大沖擊,許多知識分子以經歷了“明治維新”后已經“現代化”的日本為媒介,直面西歐文化。本書即主要考察譚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和藝術家李叔同(弘一法師),在面對時代課題與西歐思想的沖擊時,如何進行中華民族思想與哲學的建構,以及在此過程中他們的精神軌跡,特別重點關注他們的思想與佛教的關聯。另外,這些與佛教哲學進行思想搏斗的知識分子們都患有“神經”癥,因此本書還將說明,從心身醫學的角度思考他們對佛教的關注和“神經”癥,也是我們反思“近代”時要面對的重要主題。
(日)坂元弘子 ·史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是北京大學歷史系主編的學術論文集,收錄中國史、世界史、史學理論、著作書評等題材的優秀學術論文。本期收錄《金世宗名字考略》《蘭斯大主教圣雷米書信四通譯釋》《人人生而平等應如何解》《自然與文明的暢想:超驗主義、波士頓與城市時代的園藝》等文章多篇。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史學理論 ·31.7萬字
歷史認識論是哲學認識論的特殊組成部分,本書對歷史認識論進行了研究。歷史事實是已經消失了的過去的人和人的活動,對于今人而言,它已不復存在。那么,歷史事實存在過嗎?它是可知的嗎?我們今天所說的歷史事實,它是通過史料的形式流傳和保存下來的,這些史料準確、真實嗎?歷史學家經過對歷史資料的認識和研究,把過去的事情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讀到的歷史著作。歷史學家個人并未親自經歷過他所寫的事情,他的論述正確可靠嗎?這就是歷史認識論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本書秉持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科學理論武器,對上述問題以及中外論者的成果進行考察,以求獲得新的進展,推動中國歷史哲學的研究和發展。
李士坤 ·史學理論 ·31.6萬字
武英殿修書處(1680—1912)是專門從事內府書籍刊印、校勘和裝潢的清代皇家出版機構,刊印殿本達六七百種,以“精校精刊”著稱于世。本書以“武英殿修書處”為研究對象,通過大量發掘利用檔案、官書、政典、筆記等文獻資料,系統探究設立始末、職官設置、人員分工、刻書活動、后勤保障等基本問題,關注“活”的制度史,動態考察制度損益和日常運作機制,同時從版本學、書籍史等視角考察殿本的形成過程、版刻特征及其售賣流通,從而深入揭示出武英殿修書處的政治文化內涵。武英殿修書處作為清代“皇家出版社”,系統全面地厘清其歷史源流、發展歷程、制度運作、活字印刷等細節問題,對于中國出版史、藏書史、文化史等諸多領域均具有重要意義,為當今圖書出版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也將進一步凸顯武英殿修書處在清代學術文化脈絡中的地位和價值。
項旋 ·史學理論 ·35萬字
本書在考證《金樓子》版本與流傳、存佚狀況、編撰體例、成書時間的前提下,以《后妃》為核心構建理想女性形象,以《終制》為核心構建理想身后世界,以《戒子》為核心構建理想世族門第。凡此三篇共同重構了梁元帝蕭繹企圖實現卻最終沒有實現的理想人格,由此掀開《金樓子》一角,看看蕭繹其人,看看南朝那個社會。
孫鴻博 ·史學理論 ·19.4萬字
本書是研究梁啟超的一部思想史著作。氏著專門探討了梁啟超啟蒙思想與明治日本之間的關系。該書史料翔實且豐富,尤其是引用大量原文資料,使得本書的論述基礎堅實有力,并且具有以往國內這方面研究所沒有的一些新的特點,有相當深度。作為國內第一部專門探討梁啟超與明治日本思想界關系的著作,該書首先對戊戌時期梁啟超的日本觀和他流亡日本初期的處境做了扼要的考察,隨后分別探討了日本明治思想家福澤諭吉、中村正直的思想對梁啟超的影響。將東亞文明意識自覺地帶到有關梁啟超與明治日本思想關系的研究之中,將會是更有思想啟發性和豐富價值的一次嘗試。
鄭匡民 ·史學理論 ·24.2萬字
本書的定位是想結合中學所開設的《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這門選修課,編寫一部有助于培養師資的大學教材。具體來說,是要研究如何評說歷史人物,以便于系統全面地了解和認識歷史人物,從而更加深入地學習歷史和更加深刻地領悟歷史。作者堅持唯物史觀的正確視角,從時代背景對歷史人物的催生與制約、歷史人物之間的共性與個性、各個維度考察下的歷史人物價值作用、各種傳播途徑表達下的歷史人物的真實與虛構等各個方面構建了歷史人物的評價體系。本書一方面能對受訓的中學師資起到開闊視野、深化認知的作用,同時還會在培養整體性、獨立性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方面,產生較大的裨益,故而可以認為本書存在一定的出版價值。
宋德華 ·史學理論 ·21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公眾史學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歷史,旨在為有興趣從事或者了解公眾史學研究的讀者提供入門指導,也為公眾史學在中國的建立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指導。首先,概述公眾史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其次,勾勒這一學科的簡明歷史。作為歷史學的新型分支科學,公眾史學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和模式,而主要的研究依然集中在英語國家,本書將就公眾史學在主要英語國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起源、發展、學術史進行梳理和述評;然后,論述該學科的重要課題及重點問題。公眾史學是20世紀60、70年代以來興起于美國的一種史學派別。現在已經發展成為當代美國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指歷史學者運用學院派歷史學的訓練技能和研究成果,借助于其他學科的方法,服務于與歷史相關的現實社會各領域,包括政府部門、公司企業、新聞媒體、歷史遺址、博物館等機構。公眾史學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其學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實際操作的歷史學家。
李娜 ·史學理論 ·19.4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在國內外發表的關于中國水歷史與文化研究的文集,內容包括了水歷史與水文化理論的探討,中國古代城市水治理問題、邊疆地區水環境治理問題、少數民族水文化問題研究等廣泛領域,其中一些文章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本書理念新穎、內容廣博、學理性強、具有國際視野,涉及的一些領域在國內外都是具有前沿性的,是從人文視野研究中國水問題及國際交流的最新成果。兩位當代國際公認的水科學大家親自為本書作序。
鄭曉云 ·史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批準號:19ZDA261)階段性成果,北京外國語大學2020年度“雙一流”建設重大標志性項目結項成果。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發展時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漢代以來傳統絲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線得以開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與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建立起通交和貿易關系;在交流方面,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內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豐富。本書分十章介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絲綢之路。第一章總結了近四十年來魏晉南北朝時期關系史研究;第二、三章分別介紹了北魏和南朝蕭梁時期的中西交通;第四章論述了3—6世紀草原絲綢之路的利用;第五、六章以宋云、惠生西行求法和朱應、康泰出使扶南探析了海上絲綢之路;第七、八、九、十章分別探討了域外器物、植物、動物和香料的輸入與中古社會。
石云濤 ·史學理論 ·25.2萬字
“歷史人類學”源于20世紀70年代法國年鑒學派的第三代學者,它是汲取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進行歷史研究的跨學科領域,并在90年代進入中國,影響了華南地域社會的歷史研究。本書梳理了歷史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及其在華南研究中的部分理論貢獻,歸納了歷史的實質論、主體論、過程論、實踐論的理論框架,并嘗試以人類學“實踐理論”的視角來思考歷史研究。本書內容涉及歷史的能動者及其能動實踐,歷史建構中的資本與象征實踐,以及“文治復興”的共主體實踐等。
張小軍 ·史學理論 ·16萬字
《中共歷史與理論研究》為中共黨史黨建、中國現當代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專業性學術文集,主要刊載中共歷史與理論研究領域的原創性學術成果。本刊內容廣泛,涵蓋中國共產黨與現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軍事、理論、歷史人物及海外中國研究等各方面。題裁包括專題研究論文、歷史考證、理論闡釋、治學札記、學術動態、口述訪淡、書評等。
王海軍 楊鳳城 ·史學理論 ·24.1萬字
《敘述事實與歷史事實》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3輯,主題為“敘述事實與歷史事實”,分為“專論”“評論”“專題論壇”和“文獻與史料”四個欄目,收入意大利著名歷史學家、微觀史家卡羅·金茲堡、世界史學者于沛、美國史學者王旭、王曉德、李劍鳴、王立新等多位學者的精彩文章14篇。卡羅·金茲堡從微觀史學的角度深入分析微觀史學三大代表著作之一的《馬丁·蓋爾歸來》,于沛關于馬克思《歷史學筆記》的研究,美國史四位優秀學者對于目前美國史研究的新方向做了頗富價值的探討,等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啟發意義。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2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